番外-委培生的余波(三)

抉择 | 恶魔后花园 | 约 4887 字 | 编辑本页

姜野嘿嘿一笑,“大明土著的女娃 13 岁就嫁人了,读毛的书。我不反对芳草地搞精英教育,但不能芳草地义务教育化,那样是不切实际的。土著,你真是读书种子,可以委培,可以自己考芳草地各级学校的奖学金名额。有钱人,就自费上芳草地。工厂办的学校,则提供等同乙种文凭的教学水平。有本事的,进厂里混进委培,牛逼的,自己考上奖学金名额。”

“同志们,是市场化造成了穷人教育难,这个绝对要避免。有钱人成绩不好也不能读芳草地。”眼见众人争吵不休,作为芳草地的校长,张智翔站了出来。

“有钱人成绩不好升不上去就行了,留级,收更多学费,挖空窖藏白银。”有人提议道。

冯诺思考良久,对于自己发现的严重问题又想了很多解决方案,最后提出:“教育肯定要全力办,但是咱们岛上不到一百万人,可以分析得细一些。我看只能搞配额制,完全自费名额有,但名额有限制,而且价格非常高,1 个自费生养 10 个公费生。公费生对基本盘,也就是军公教子弟可以有倾斜,工人子弟优秀的的可以靠奖学金,其余的就是学徒了,长大后正好接班。至于最广大的底层劳动人民,我觉得可以搞搞‘周末学校’或者‘农闲课堂’作为普及教育,搞巡回教师组,每周上一次半次的。”

“民国时期广东全省的初中生来自农村的不到 4%,澳宋小学能到 4%就不错了,所以工读才是给穷人小孩看得见的出路。”姜野仍然坚持他的工读制。

“穷人的孩子可能更愿意给元老当学徒,学一门手艺什么的养家糊口。”陈云轩虽然已经是教育口的人,但经过前面的争论,他似乎也觉得姜野的提议更合理。

“我不信你能搞出那么多工读的老师。”张枭对姜野的提议表示怀疑,认为他没有考虑背后的隐性问题。

“基础教育还是要的,有些行业你可以工读,有些却不行,想工读电子行业?哭给你看哦!还不一定比全日制花钱少。”某电子废材也反驳道。

“那是因为现在电子行业的产业规模不够。”姜野争锋相对,“芳草地白送粮食的规模下来了,老师就够了。而且工读的老师,一部分是老工人师傅实操,需要的‘纯教师’会更少。”

“不是,就算规模够了,你让什么都不会的去学学电路看看,像我们这种本科废物都经常烧坏零件。”某电子废材继续说。

“我不太看好你说的方式,首先你没有一个详细的工读教育体系。”

“有啊,英国、俄国、美国,都有完整体系可以照抄,历史上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我知道了,锅炉炸的原因就是你吧!都说我们的流程要求可不低,原来是 17 世纪的标准,怪不得方差这么大!”

“我们复刻的机加工水平,8/9 级精度而已,7 级以上,成本陡然上升,要不就要出带来的设备了,而且我们缺中高级工人,不缺懂理论知识的,所以坐课堂里培养的学生不用太多,都去干活练手去,这才是急需。很多设备,我们知道怎么造,就是缺技工,机加工行业,特别明显。”

“理论知识也要人学的呀!元老还能干一辈子?”

“18/19 世纪普遍存在的工读模式,不是元老院说一句‘跑步进入 gongchan 主义’就能跳过的,这是社会发展必然演化出来的东西。按你们的精英模式,周期又长,工业口得到的全是筛下来不要,优秀的都被其他部门分走了。工读模式下好歹我们还能留下一部分优秀人才。”

“全日制招生这事你反对肯定无效,医药、化学、生物、电子这些行业,小学生我们拿着也没用。”

“我要高学历全日制学生,来自医疗口的呐喊!”

“全日制招生我没反对啊。我只是提醒:1.不要搞全员义务教育,要多搞自费教育。2.工业元老要认清形势,全日制不能提供足够的人才,关键还是要积极搞工读。3.全日制和工读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不是全日制淘汰下来去技校,而应该是双向的,并且 80%的人起步就工读,好的才去全日制。明白我的意思了吧?工业口跟在教育口后面吃剩下的,工业人才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积累?工业人才历史上是自我完成积累的,不是学校里一批批培养出来的,并且科技发展史上,理论指导生产,是很后面的事情。19 世纪来说,80%的科技发现都是实践超前理论的。”

“支持工读,绝对善政,给知识,给工钱,还给食宿。”

“就元老院缺医少药的,医疗口赶紧培养赤脚医生才是正途。”

“光是赤脚医生,谁来给二代看病?”

一扯到医疗问题,众元老又来劲了,特别是医疗口的,个个义愤填膺,郑明姜怒道:“你们这些臭男人,养那么多情人,生那么多孩子,知道我们这些当医生的元老才多少人吗?加上元老医生培训计划的成果,也才二十多个人,要负责五百元老加两千家属的医疗服务,我们还要办学校,还要防疫……姜野你还只给我几个小学文化的学徒!”

“还要管行政……”周围也同情地说到。

“我以前就提过,培养人才还有一条捷径,就是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都弄来用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张枭搬出了自己很早以前就提过的提案,“比如孙云球,现在才七岁,正是下手的好时间。”

“集邮这种恶趣味要坚决打倒!秦淮八艳除外!”旁边冒出了个杂音。

“这哪算什么收集癖,这些人在历史上的成就证明了他们本身的能力,就像 HR 看简历也要先看一下学历,历史的大过滤器直接帮我们节省了筛选人才的成本。”张枭解释道,“就算是工读,我们也要更高水平的工读生,就像李来这几个学生一样,至少初中学完,知道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才行。”

“是的,一个人聪不聪明,很快就能看出来,能成为历史名人的人,在现代体制教学里,总有一方面能拿得出手。前提是你们别让他们学会上网……”

“还上网,拉到吧你,我们啥时候能上网啊……”

“要想把元老解放出来,你们要早点带工读生啊,就早日有人给你打下手。”姜野还是他那一套机械加工行业的思维,不理解医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你们一个个的,现在嘴上说得好,可以让土著医生看病,真到了那个时候,一个个还不是哭着求着要元老医生给看看。”郑明姜生气地说。

“你们没学徒工,连土著看病都要来打扰元老医生,那才叫元老医生的悲剧。总之,欢迎广大文盲加入光荣的澳宋建设大军,共同建设澳宋美好明天!”姜野得意满满,毫无愧色地说:“任何鄙视歧视招聘文盲的行为,都是可笑的!”

“文盲的日常就是给你输错药!”

“我早就说可以把张璐、喻昌、吴有性这些人弄来培养培养,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你们既嫌医疗资源不够,又要打倒历史人物收集癖,精分啊!”张枭也冒火了。

经他这么一说,立马就有人响应,“想象一下,一个行了大半辈子医的明医,看到了澳宋的医疗技术,会不会走进这扇大门?中医在清代其实已经开始慢慢打破原有的理论格局了,很多有效的成方验方以及成药制剂也是清代成型的,可以好好搞一下,而且也容易和旧中医划清界限。”

……

面红耳赤的元老们就教育的各种问题在激烈而友好的氛围中展开了持久的争论,所有人都忘了时间,最后张智翔觉得自己作为教育部的代表,有必要出来做个总结,教育是大事,必须拿出个方案提交给高层。以哪种方式为主应当取决于元老院的实际需要,不同行业有各自的特点,机加工行业需要学徒,但是医药、化工、电子等行业则需要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才。

既然双方都不让步,那就只能各让一步。于是,妥协之后的方案变成:在上一版基础上,全日制初小招生规模减半,即 1636 年秋季初小新生从 8 万人缩减为 4 万人,以后每年增加 1 万人,其余适龄儿童可以进入工业体系的工读模式,但全日制教育不能取消。

与此同时,增加工读体系与全日制体系之间的流通路径,工读体系的优秀人才也有机会继续深造。争取在二五结束时,工业口要培养出 10 万新的产业工人来。

招生上向贫苦家庭倾斜,毕竟穷人是多数,学校通过义务教育、无息助学贷款、奖学金、元老个人资助等多种形式帮助优秀的寒门子弟完成学业。

医疗口启动“伯乐计划”,在大明土著中招揽更多已经存在或即将存在的优秀医生,送入医疗系统进修,以尽快补充高端人才的缺口。

最后双方握手言和,各自散去。

附:修正后的教育规划及数据推演

抉择-7.1_修正后的教育规划.jpg

抉择-7.2_修正后的入学人数.jpg

抉择-7.3_修正后的入学人数.jpg

“周围同志啊,你的‘20 万小学生’没了。”有人遗憾地对周围说,“按修正后的规划,到 1640 年累计只有不到 14 万初小毕业生和 2 万高小毕业生了。”

“工业口不是还有 10 万等同学力的小学生吗?”周围淡定地答道。

“同志们注意啊,我们的根基其实是 1629 年之后入学的四届学生和发动机行动获得的适龄儿童。1630 年入学的这一届将有望产生我们的第一届大学生,而 1634 年入学的这一批学生将产生我们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根据妥协后的规划,张枭又重新推算了‘各阶段学生人数表’。

“哈哈,以后澳宋教育史上将新增两个名词:‘老四届’和‘新两届’。”

附:“1629-1650 年各阶段学生人数表”完整版

抉择-7.4_1629-1650年各阶段学生人数表.jpg

抉择-7.5_1629-1650年各阶段学生人数表.jpg

抉择-7.6_1629-1650年各阶段学生人数表.jpg

抉择-7.7_教师配比及各阶段结业比例.jpg

注:

1.红色数字分别代表 1630 与 1634 两届学生的流向。

2.1631 年芳草地学生数量根据正文倒推:目前国民学校的全部学生有三千多名,大多数都是十四五岁以下的孩子,而且大多是最近一年才入学的初小学生。高小部的学生总共才三百名。现在都德一开口就要二百名,等于是把高小部全给拉走了。学生的来源大多是收容来得流民,所以初小和高小的学生并不一定按照年龄大小排序。初小部有十五六岁的大孩子,高小部也有十岁不到的儿童。

3.1629-1633 年入学的儿童大部分是元老院收容的孤儿,初小结业比例按 50%计。根据正文,1633 年中学部还没有正式运作,所以 1629 届读完高小后全部结业。

4.1630-1633 年入学的学生将被后世称为“老四届”,他们中将诞生澳宋的第一批大学生和大专生。1634-1635 年入学的学生将被后世称为“新两届”,他们中将诞生澳宋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5.1633 年芳草地已经扩张为集初小部、高小部、中学部、师范部、学习院、专业培训部和扫盲部七大教育部门的综合性完全学校。在校学生超过六千人,除去师范部、学习院、专业培训部和扫盲部,因此假设初小 3200 人,高小 1600 人。

6.1634-35 年将发动机行动收集的 6 万适龄儿童,其中 4 万人分两年入学,加上本地土著入学子女,每年按 2.2 万人计。另外 2 万年龄较大的送入学徒队学习。

7.1636 年海南人口约 100 万(根据正文),加上两广,总人口约 1000 万,按 1930 年代中国的人口结构估算,13 岁以下人口比例取 30%,约 300 万人。

8.1636 年在两广地界推广新式教育,计划招生 4 万人,两广加海南总共 112 个县,平均每个县招生 357 人,以后逐年增加。按照二五计划的要求,到 1640 年,高雄要建成一所从初小到高中的一贯制国民学校,每 1.6 万人口要有一座初小,以 36 年人口一千万数据计,需要 600 所初小,每所初小每年招生 112 人。

9.1643 年发动新的大陆攻略,1645 年以后每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10.假设大学与大专共用老师。

11.假设高中升学去大学和大专的人各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