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仕途

张岱临高见闻录 | 波尔布特 | 约 3207 字 | 编辑本页

谈完税收的事,张岱又向贾同提到有家大户的家主向他抱怨大宋不认他的科举功名,说自己饱读兵书、满腹经纶,想为大宋光复神州出力,却始终未得用武之地。

贾同问张岱道:“是不是那个大户还曾暗示你,如果你能跟首长美言几句,推荐他出仕,会给你好处?”

张岱点头道:“那家大户确实说过不会少了在下与刘进士的好处,贾大人这么问,莫非他也跟贾大人这么说过?”

贾同道:“大宋北伐广州后一段日子,每隔几日就有大户找上门来跟我或费首长说这事。不过费首长那边一直不答应,慢慢的也就没人说了,没想到现在还有大户会跟张公子说这事。张公子是刘进士推荐过来的,兴许是那人听闻刘进士跟一些中央的首长走得近,所以还想试一试。”

张岱道:“这么说,首长们认为那些大户全都不堪用?”

贾同道:“那些都是落后分子。”

张岱奇道:“落后分子?”

贾同道:“这词是我跟费首长学来的,主要是指那些跟不上时势变化、不能跟着进步的人。当时首长教导我,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别介意那些落后分子的哀嚎。”

张岱:“那些大户又如何逆了首长所言的天下大势?”

贾同:“大宋已经开了科举,一些有前朝功名的读书人也通过考试被录取了。现在还在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要么是考不上大宋的科举,要么是眼高手低,不想从胥吏做起。首长说了,这些不肯从低做起,或者考大宋科举名落孙山的人,就是落后分子。”

张岱道:“说起从低做起,不知贾大人当了多久的胥吏,才得以升任县丞?”

贾同说道:“大概三年吧。”

张岱大吃一惊道:“三年?贾大人你几岁进得衙门?”

原本张岱是不相信贾同当过“胥吏”的,除了贾同过于年轻的年龄,最主要是因为王福曾告诉张岱,贾同从“芳草地”毕业后马上就当了“县丞”。张岱原以为芳草地的“国子监生”有优待,可以跳过“胥吏”的阶段直接授官,刚才那么问贾同只不过是想验证这一点,结果贾同却说自己当过三年“胥吏”。

听到张岱的质疑,贾同想了想后又挥手说道:“不对,算实际工作时间,我只当过一年半的胥吏。也不对,算上授官之后的‘实习期’,我差不多当过两年胥吏……”接着贾同就把自己的“胥吏”简历跟张岱娓娓道来。

1630 年下半年元老院让海南大户“质子输诚”的时候,有一批年龄十岁以上的缙绅子侄入学芳草地。这批儿童不仅年龄有些偏大,很多人在进芳草地之前已经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只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提前读完了初小课程。

原本芳草地校方打算安排他们进“快班”学习后“跳级”升学,但这时候“发动机行动”带来的北方移民开始大量进入台南和海南的净化营,急需扫盲教师和行政文职人员参与管理,于是这批已经完成初小课程、正在读高小的“大龄”学生就被送去了净化营当了“实习生”。此后他们一边干着扫盲教师兼净化营管理员的工作,一边继续读高小课程,1635 年初从芳草地小学“提前毕业”。

这批“大龄”小学生不仅是芳草地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而且是年龄超过十五虚岁的“成年”毕业生,同时以“实习生”的身份普遍积累了 12 至 18 个月的基层工作经验,再加上元老院所需的“新生代”干部稀缺,于是在毕业后马上就被提拔为科级和副处级的干部。

贾同也是这批学生之一,1630 年下半年进芳草地,1632 年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一半时间在芳草地上课,一半时间在各单位“实习”。先是在净化营当了半年扫盲教师兼行政文员,后来又陆续去南海农场“学农”,去工厂“学工”,又通过军训“学兵”,最后根据学习成绩和工作特长进了“行政班”。

1001.0083.1

芳草地毕业后,贾同马上就当了“县长助理”,享受正科级待遇,被琼州府的土著称呼为“贾县丞”。但贾同告诉张岱,其实自己的官职不算“县丞”,比较合适的说法应该是有八品文官编制、享受八品文官俸禄的“师爷”。虽然从芳草地一毕业就有“官位”,但“入仕”的第一年是“实习期”,除了跟在“费知县”身边学习如何处理政务,还被安排“下基层锻炼”,也就是去“三班六房”(县政府各部门)学当“胥吏”。在各房、各班分别干了十天至半个月不等,累计在“三班六房”又差不多当了半年“胥吏”。两个月前才结束“实习期”,不用再“下基层挂职锻炼”。估计再干上一、两年,就可以升任“副县长”,到时候才算真正的“县丞”。走运的话,可能直接跳级升任“知县”。

张岱听后心想,这大宋还真是将“官吏一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贾同谈到兴头上,又跟张岱详细谈起了“大宋公务员交流制度”的三种方式——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调任是指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任职。用张岱能听得懂的话说就是从农庄、官府作坊、书院、天地会、商会的管事中挑选德才兼备之人进衙门当官吏。

转任是指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跨地区、跨部门转任。用张岱能听得懂的话说就是澄迈知县转任琼山知县,吏房司吏转任户房司吏。

挂职锻炼是指派遣官吏到下级机关或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用张岱能听得懂的话说就是贾同保留“县长助理”的职位与级别,被派遣到县衙的“三班六房”或知府衙门任职,或者去农庄、工厂、天地会当管事,过段时间再调回来。

此外,贾同还谈到了军人转业制度。

谈到这些的时候,贾同在张岱面前很有优越感的说道:“据我所知,‘转任’的事伪明也是有的,但‘调任’、‘挂职锻炼’和‘军人转业’伪明那边有吗?‘挂职锻炼’让我充分了解了民间的疾苦,胥吏的办事手段,使我成为大宋的国之栋梁。‘调任’和‘军人转业’,更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伪明可有匠户、军户当官之事?可有官员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

张岱说道:“大明那边,军户、匠户皆可通过科举之路出仕为官,也有几个匠户因得蒙大明皇帝的圣眷,未经科考而得官。为官者也常微服私访探查民情和吏治,或通过幕僚了解。不过大宋的‘挂职锻炼’也令余大开眼界,值得借鉴。只是不知未经科举,大宋以何标准通过‘调任’和‘军人转业’选拔人才?由谁来慧眼识英才?如何避免徇私?”

贾同听了顿时感到十分惊讶,一直以来教育自己的首长老师和首长上官总是跟自己说伪明如何歧视匠户、军户,视之为“贱民”,不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不让他们当官,澳宋又是如何“解放”匠户、军户,让他们有了出人头地的前途。然而事实居然不是这样?居然还有匠户连科举考试都不用考就能在明朝当官?这是真的吗?

实际上明代所谓的匠户、军户并不是职业,而是户籍,内部也有三六九等和贫富之分。例如普通军户是佃户和农奴,“百户”官职以上的军户是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匠户、军户和民户并列为明朝三大“良籍”,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1001.0083.2

明代两万多名进士中,有军籍进士 6506 人,匠籍进士八百多人。军籍、匠籍出身登科后即为士大夫阶级,都视为正途,并不受歧视。既可以做大官,也可以成一方文宗、儒学领袖。张居正、马士英、史可法就是明代军籍进士中的名人,其中史可法还是世袭锦衣卫百户出身。

受到一定歧视的是未经科举考试、以工匠之技得官,例如嘉靖朝末期徐杲以木匠身份做到工部尚书,遭到士大夫剧烈排斥。这件事的性质相当于现代某个技术工人没有大学文凭,却跳过公务员考试和正常的升迁,直接被火速提拔为国家建设部部长。

对于张岱的问题,贾同有点结结巴巴的回答道:“其实……其实通过‘调任’和‘军人转业’的途径当公务员,都需要有乙等以上的文凭。要……要考核以往的工作业绩和履历,有时……有时还得进行选拔考试。就算……就算选中了,也得进干部培训班学习一段时间。”

听到贾同这么说,张岱恍然大悟道:“要考乙等文凭?要进干部培训班?原来这也是大宋的科举和国子监啊!想必这‘军人转业’,就是大宋军户的科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