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真是乌鸦嘴

张岱临高见闻录 | 波尔布特 | 约 5910 字 | 编辑本页

在退出了“仓储技术攻关小组”后,布特又陆续参加了“粮食安全研讨小组”和“江南攻略研讨小组”等多个组织的计划讨论。开会期间,布特最强烈感觉就是——“张岱真是乌鸦嘴”。

“粮食安全研讨小组”中有元老主张:“以纪念南宋朝廷流落海外为名,开展一年的勤俭节约活动。除了伏波军、国民军、警察、工厂工人、学校学生,其余人均减少粮食供给,由元老带头。纯正的白米饭可以掺入薯丝,通过增加咸鱼和鱼露等来补充蛋白质的摄入……”

这个主张受到了不少元老反对。

“你搞这种所谓的勤俭活动,不就是告诉自己手下的人,咱们已经快没粮了?这不是自乱阵脚吗?”

“如果缺粮,去打广西。”

“元老院一个重要的宣传标杆就是跟着元老院有饭吃,这是自毁标杆的行为,我们还没有山穷水尽到要节衣缩食的地步。收复广西能获得粮食产区,开发湄公河三角洲,将多余人口移民去垦荒就足够了。”

“你是不是很久不去食堂吃饭了?大陆攻略开始前,我们已经开始节衣缩食以确保广州的粮食供应,机关学校食堂都用掺了红薯粉的米粉干来代替白米饭,您还要再勤俭到哪儿去?”

“元老院不能再节约了,再节约下去就吃不上饭了。”

“才在报纸上吹嘘自己的粮食吃不完,一转眼就自打耳光啦?”

……

某些元老的发言可谓是“何不食肉糜”

听到“吹嘘自己的粮食吃不完,一转眼就自打耳光啦”这句话,布特顿时想起在半个月前元老们在张岱面前的吹牛情景。

当时张岱担心元老院在民生方面投入太多会影响军粮、军饷的供应,被很多元老围着反驳,吹嘘元老院的粮食吃不完、钱多得是。结果现在真的发生了粮食安全危机和财政危机,不仅发军饷和外购救济粮所需的白银储备不够,连足够的救济粮都没办法买足,难以兑现“让百姓吃饱”的宣传。

一想到当初张岱那句“浪费粮食”的评语,布特就感觉现在提“勤俭节约”真是太讽刺了。

再联想到有些元老反对扩军、反对军事扩张,顿时就感觉张岱那句“北伐中原的军饷够用吗”的疑问真的是太打脸了。现在别说北伐中原,连攻打广西和江南都有元老反对,尽管攻打广西和江南已经是目前最容易“赚钱”的军事行动了。

布特甚至感觉,很多元老跟张岱一样毫无“海权”概念,因为在地盘的扩张方面他们反对“到处撒芝麻”。实际上,“到处撒芝麻”是陆权扩张的大忌,却偏偏是海权扩张的特征。

陆权扩张的规律就是“远交近攻”,不断兼并邻近的土地,忌讳出现难以控制、难以防守的“飞地”。例如三家分晋时,韩赵魏三家的地盘本来是分散的,彼此之间有不少领土被对方的地盘隔离甚至包围,后来通过战争与和谈互相交换领土,各国逐渐合并为一整块或几块大的领土。

但对于海权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一支可以保护航线的强大舰队,一片可以自由航行的大海,陆上地盘的扩张反而倾向于“到处撒芝麻”。

因为海权主要是以工商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对于商业来说,“分店”越多、越分散就越能赚钱。作为“本土”的工商业城市需要广阔的“农业殖民地”作为市场,沿着海上航线建立大量以“商站”、“租界”城市为特征的殖民据点有利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既能扩大工农业剪刀差的“吸血”范围,又不用尽“建设农村”的义务。

同时,背靠大海的地理特点和舰队的海权保护,也能确保这些“芝麻”据点“易守难攻”,或者“进可攻退可守”,使其不会像内陆“飞地”那样容易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包围歼灭。

因此,陆权是“面”扩张,领土面积越大越好;海权则是“点线”扩张,以贸易据点的越来越多和各个贸易据点之间的交通线安全为根本。

根据海权的这一特征,早在中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就在远离本土的君士坦丁堡建立了“租界”,鼎盛时期的荷兰在全世界建立了两万多个商站和贸易据点,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收获“岛屿与半岛收藏者”的称号。

荷兰帝国的全球“芝麻”据点

地图中的“芝麻”城市不仅是中国海关的分布点,也是英国的在华据点与势力范围

布特当年正是根据海权的这种特征,提出了《岛链战略》——要求尽可能多的占领中国沿海岛屿,将这些岛屿建设为通商口岸或走私基地,以方便元老院利用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大陆尽可能多的吸收资源。可惜遭到很多元老反对,未能实现。至于那些元老反对的真正原因里,有多少是因为争夺财政预算的利益冲突,有多少是不懂海权的缘故,就不得而知了。1

在“粮食安全研讨小组”的讨论中,布特再次强调了一遍自己以往的观点:1636-1637 年的粮荒问题只能靠对外扩张解决,先占领广西,如果实在不够再沿着长江抢湖广、江西。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开荒等其他办法在时间上都来不及应付这次的大旱灾,只能作为解决财政问题的手段之一。

目前,通过对外扩张解决粮食危机和财政危机的意见已经在元老院内逐渐占到上风,几位执委会的大佬也全都有意“打出去”,只不过在战略方向方面还有点争议。

文总想要“南下”,偏向支持周围元老的《阶梯计划》。

马督工想要北上,是《长江流域作战计划》始作俑者。

萧主任则对江南攻略和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全都很感兴趣2,一时不知该先支持哪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同时展开?

布特则对《长江流域作战计划》很感兴趣,所以后来又参加了“江南攻略研讨小组”。

目前关于江南攻略,小组内的主流意见是大部分地区只抢不占,少数地区占下来作为本次攻略的后勤基地和未来正式攻占江南时的前进基地。至于占领哪些据点,目前还很有争议。最保守的方案是,只占领舟山。比较激进的方案是,还要占领上海、杭州及附近地区3,这样短期内就有足够多的布匹为元老院的纸币提供担保,杭州站也彻底安全了。最激进的方案则还要求在长江沿岸建立几个“租界”,以方便今后的粮食采购和“工农业剪刀差”贸易。

在谈到占领杭州时,罗海涛元老提出在杭州建设钢铁厂,然后又提到了找张岱合作的事。

“其实杭州附近也有一些煤铁资源,湖州的煤矿多,绍兴有个还不错的铁矿,100 万吨一年够我们挖个一百年以上。湖州的煤和绍兴的铁,能把这两个集中起来在浙江那边搞个小规模煤钢联合体足够了。然后我们通过杭州这一江南主要工商业城市,对其进行转化生产和销售。同时利用由此产生的整个物流需求,建设湖州—杭州—绍兴的内河拖轮船队和简易铁路,将整个产业链上的物流环节打通。水运集约化,铁路重载化。”

随后罗海涛元老将脸转向布特说道:“上次你在交通工业馆向张岱宣传铁路效果不错,这次不如你再去找张岱谈谈,劝他带亲戚朋友一起投资杭绍铁路,铁路公司的管理层里可以给他留个位置。”

布特一时愣了,其实当初他跟张岱谈论铁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盛天仕,而不是想说服张岱投身铁路事业。最早,是盛天仕在跟布特探讨对张岱的宣传策略时,谈到了跟张岱第一次见面时宣传铁路失败的事。布特想好宣传策略后,原本想教盛天仕的,后来感觉还是自己亲身上场比较保险,所以有了当初在铁路工业馆里跟张岱谈论铁路的事。

其实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铁路相比水运并没有很大的经济优势。要不是当年英国棉纺织业大发展,运河利益集团收费又太黑,英国的第一条商用铁路天晓得要过多久才能盈利。

好在十七世纪的中国也有一条运输量非常大、利益集团收费非常黑的水上商业通道——京杭大运河,大明那边也没有可以跟铁路竞争漕运市场的大型海船,所以布特很容易通过漕运方面的数据对比论证铁路的优越性。

但现在能在短期内迅速盈利的铁路规划也就只有京杭大运河一线,其他线路的铁路想盈利都得花很长时间慢慢培养市场,想让张岱相信杭绍铁路能很快赚大钱恐怕不容易啊。

正当布特想着要不要找张岱谈合作修铁路一事时,有元老先发表了反对意见:“这需要的人力和权力张岱根本搞不定,我们自己修就行了,何必让张岱干?”

罗海涛说道:“铁路当然是我们自己修,不过让张岱帮我们从江南士绅那里刮一笔钱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的问题,顺带摆平当地土著的阻扰,也是很好的。这个方案准备做成 762 窄轨复线,用铁量估计五千吨左右,工期分三至四年完工,年运量有三十万吨的水平。”

“参考旧时空的汉阳铁厂,1894 年投产,1904 年也就年产 3 万多吨,1914 年才 13 万吨。你这钢铁厂估计初期每年的销售额才几万两银子,能给铁路方面多少运费?你在明末一下子搞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巨额的投资,根本没考虑过当地市场的消化能力啊,真的有点儿戏了。”

罗海涛:“这个轨道是个皮,实际上是挖个坑通过各种方式把璃诸铁矿的这几千万吨铁先期拿到手。然后就可以招募流民先把表层的 5%清理掉,就地搞个小高炉。杭州 100 公里之内一个年产几万吨的高炉出现在明末,想想都刺激。……”

实际上,罗海涛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漓诸铁矿搞到手,并利用铁路建设项目解决钢铁的市场销售问题与钢铁厂的生产成本,顺带从当地士绅那里刮一笔钱粮。至于张岱等人到底能不能排除万难建成铁路,这条铁路需要经营多少年才能盈利,罗海涛并不关心。铁路能建成当然好,不仅有利于元老院对绍兴的经济渗透,也有利于元老院对绍兴的军事控制。就算建不成也没关系,起码在铁路停工前可以用铁轨从当地士绅那里换一批粮食和白银。

这件事操作的好,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利润,等于是江南士绅以购买钢铁产品和建铁路的模式替元老院解决了一部分军费,还自己建设了方便元老院镇压他们的铁路交通要道。至于张岱在这件事中会大发横财还是人财两失,罗海涛才懒得去算。但有些元老并不希望张岱被坑,于是纷纷发言反对。

平一指说道:“别坑人家张岱好不好?我看铁路不如轮船,张岱要是搞个轮船公司,说不定还真能赚点钱。”

刘汤姆说道:“张岱先生还是想办法跟我们合作搞内河小火轮运输吧,我们的小发艇数量挺多,可以想办法弄一两条。实在搞不到小发艇,还可以搞人力明轮船嘛,这个在民国期间可是确实存在的东西,而且效率还算是比较高的。”

司凯德说道:“水网地带老老实实弄船就完了。”

其他元老也纷纷发表类似意见。

“江南不急需建铁路吧?水运发达呀,初期的运输量也不大。”

“我能想象,张岱先生从我们这长期租用小火轮,和凤凰山庄定了生丝、大米、茶叶等大宗产品的专卖合同,转手外包赚了些钱。于是穿起了澳装,抽起了卷烟,带着墨镜,拎起了文明棍。大肆宣传‘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澳洲人的货用都用不完,造什么造’。”

还有人从其他角度分析张岱可能会遇到的麻烦。

“还有修铁路的社会问题,京张铁路通车后河北两百万挑夫失业,这种‘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政治问题足够张岱的九族诛几遍了。”

“张岱修铁路,首先不答应的就是船家,估计会有很多船家在张府门口静坐绝食。”

……

罗海涛听到这些反对的声音笑而不语,他自己也知道这个计划有些过分。旧时空 TG 在非洲搜刮矿产还得先自己投资基建,然后用矿产回收建设成本并盈利。自己居然想空手套白狼让士绅自己掏钱帮元老院赚钱,还让他们为元老院套在他们身上的“绞索”掏钱买单。既然连元老们都能看出建设杭绍铁路的经济风险,那些士绅应该也能看出,张岱未必能说服他们。甚至连张岱本人自己也没办法说服,所以想找布特当说客。

此时,布特则缩在一边想:“水运发达,不需要建铁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些话怎么这么耳熟?好像张岱在交通工业馆都说过了,当初张岱也是用水运排斥铁路,也提过失业的问题。现在连元老们都这么说,这对宣传铁路的优越性真是太讽刺了。话说回来,其实自己当时宣传铁路时已经差点被张岱打脸——刚刚才对张岱说会重金雇佣铁路工人,结果张岱一提去铁路工地参观,自己吹的牛皮就有被戳破的危险。张岱如此‘乌鸦嘴’,显然见识并不在现代人之下,只不过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才对铁路有偏见。当元老们和张岱一样面临‘江南水乡’的建设环境后,马上就跟张岱‘心灵相通’了。”

在仔细回忆了前些日子跟张岱谈话细节后,布特有了这样一个结论:元老的优势是知道后世的历史发展,有“远见”,但不熟悉十七世纪的社会实际情况,显得“不接地气”。实际上穿越者要是真的啥都知道,也就不必从土著中找“带路党”了。张岱等土著的优势是比元老更加熟悉 17 世纪的世界,但因为不知道后世的历史而显得比较“短视”。而当元老遇到跟土著同样的建设环境和困境后,双方的思维不会有大的差别。

此时,布特还不知道,张岱来临高之前还曾经这样想过:“临高无饥荒,乃是靠卖奇货买粮才得以成事。等髡贼打进中原一统天下,还要这样胡闹的话,上哪里买这许多粮食?”

确实,最早临高能搞“粮本位”,就是靠卖“奇货”买粮。别说“一统天下”的时候,仅仅打下广东省,元老院就买不到足够的粮食用来喂饱所有的广东人了。

到临高后,张岱通过临高士绅了解到元老院的先进农业技术,又通过参观南海农场证实了这类农业技术的有效性,于是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也没机会在元老面前提出这类问题,所以布特并不知道张岱内心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乌鸦嘴”。4


绍兴漓诸铁矿附属铁路

1001.0064.4

1001.0064.5

1001.0064.6

1001.0064.7

Footnotes

  1. 详情参阅本人的同人《海岸警备队的崛起》

  2. 详情参阅吹牛者发布的《临高启明》同人情节需求列表(2018.12 版),其中有江南攻略、越南攻略。

  3. 详情参阅临高同人《江南烽火》

  4. 我写这篇同人的目的是想向大家解释清楚历史上儒家士大夫对工业化建设迟钝、疑虑的前因后果,并尝试研究“古今沟通”的正确方式。我觉得这很有意义,因为就算到了 21 世纪,很多中国人依然有类似的“反动思想”与“奇技淫巧”思维。

    本来没想过写这段可谓“被张岱打脸”的内容,关于张岱和元老们的谈话,我原计划是想通过适当的宣传技巧,以张岱被元老们基本“说服”为阶段性结尾。

    但最近有一些元老经过仔细推敲、考据后,发觉澳宋的粮食安全与财政收支都不容乐观,将这些讨论跟《临高启明》正文里张岱见过刘三后的想法,以及我早就写好的“张岱质疑”进行对比,简直是“乌鸦嘴”。张岱反对元老院政策的一部分理由,根据多位元老的考证、推算,很多都应验了,而且比张岱预想的还要严重得多。

    所以就有了最近十一节关于粮食危机、财政危机和张岱乌鸦嘴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