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军饷真的不够用

张岱临高见闻录 | 波尔布特 | 约 3374 字 | 编辑本页

参观完科技馆,时间也接近傍晚,盛天仕送张岱离开文澜文化公园。离别之时,盛天仕再度提醒张岱别忘了参加五天后举办的“新产品推介会”,到时候有不自鸣的钟表等各种新奇产品可以购买。张岱点头称是,行礼告别。

五天后,张岱主仆依约再次来到文化文化公园,参加广场上正在进行举办的“新产品推介会”。这次盛天仕没有出现,接待的人是跟张岱有过几面之缘的归化民干部刘海洋。

刘海洋对张岱说道:“张先生,盛首长最近公务繁忙,脱不开身,所以这次由我接待您老人家。推介会上有不少新的好货可买,运回浙江转卖能大发一笔,张先生千万别错过采买良机。不在这里做个几千两银子的买卖,算是白来临高一场。”

张岱面露难色,说道:“临高物产丰富、物美价廉,余也有意多买一些奇货,可惜所带盘缠有限……”

刘海洋打断张岱的话头说道:“钱的事无需烦恼,首长有指示,给予张先生贵宾待遇,可以货到付款,等货运到杭州再银货两讫。首长还交代,如果张先生采买的货值超过一千两,还可派大船免费送先生回浙江,在杭州下船,先生不必担心盘缠一事。”

张岱笑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劳刘兄弟了。”接着张岱在刘海洋的带领下步入会场。

“新产品推介会”推广的产品一是各种新式的纺织品、铁器、瓷器、玻璃器等大宗日用品,二是各种新式包装的酒、汽水、糖果、海产品干货等辅食品,三是各种设计新颖的金银珠宝与“澳洲珍玩”,四是人参、鹿茸等来自东北的珍贵药材。张岱还在产品目录里见到了自己来临高后已经订购过的铁门、外贸枪支、《十万个为什么》,已经品尝过的“开封菜”。

张岱不仅买了早就想买的“不自鸣”钟表,还买了望远镜、帆船模型、鹿茸等不少其他商品。

这次大采购张岱下了总价值近 1400 两白银的订单,远远超过随身所带的银两,好在不必付现银,要不然张岱真没办法放开手脚大采购。

只是一边签采购合同,张岱一边在心里嘀咕,这次的“新产品推介会”好像有点名不副实,很多商品不像是“新品”。尤其是“不碎瓶”等“澳洲珍玩”的拍卖活动,原先不是说好要在博览会结束后进行的“珍宝拍卖会”上再卖吗?怎么现在提前拿出来卖了?还有人参、鹿茸等来自辽东的药材,根本说不上有什么“新奇”,难道是因为以前澳洲人没卖过这些,这回是第一次做这种生意所以算“新品”?

张岱向刘海洋询问此事,刘海洋说道:“张先生,来参加博览会的客商很多都不会留到博览会结束时再走。若这些客商提前离开,将错过月底进行的珍宝拍卖会。为满足这些客商的求购之需,首长近日恩准将珍宝拍卖会的时间提前至博览会期间,每隔三五日就拍卖一次。至于人参、鹿茸等辽东药材,确实如张先生所说,因为首长是第一次卖这些,所以算‘新品’。张先生要不要多买些?像今天这样低廉的卖价,可遇不可求啊,下次再来恐怕就不是这个价了。……”

张岱心想,多买些补药回去送给族中长老,引入澳洲农学之事应该能更加顺利一些,于是又下了些订单。

此时的张岱怎么都没想到,现在元老院正面临空前的“粮食安全危机”、“财政危机”、“经济危机”。他对元老院政策的种种质疑,虽然被布特等元老成功批驳了,但骨感的现实却给元老们丰满的理想予以了沉重的打击——元老院统治区的粮食暂时无法自给,大宋的军饷真的不够用。

四天前,也就是众元老们在科技馆成功“说服”张岱的第二天,元老院议长钱水廷出面召开了一个紧急扩大会议,邀请目前还生活、工作在临高并且有时间参加会议的 300 多位元老旁听一份由财政省、外务省、农林水产省、企划院四个部门联合编写的报告——《关于目前元老院“暂时性困难”的通报》。

首先由冯诺元老阅读这份报告的前半部分,谈的是“粮食安全危机”。1

1001.0054.1

对于粮食问题,很多元老本来是很乐观的,觉得以海南岛“一年三熟”的水热条件,海南、台湾、济州三地的粮食年产量应当在 60 万吨以上,可以养活 170 万以上的人口。

1001.0054.2

但后来农业口才发现,海南岛水稻在旧时空“一年三熟”的农业产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 TG 发展工业化、建立松涛水库等一系列水利设施的结果。由于季节性旱灾、劳动力营养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元老院登陆临高之前,海南岛的绝大多数土地只能一年一熟,亩产低下,粮食无法自给。台湾方面,此时的嘉南平原因为盐碱化和少水而成为台湾生产力最低的农业区,根本起不到元老院粮仓的作用,也需要大修水利才能有余粮。济州岛方面,就算是这个年代吃得非常差的朝鲜王朝,也是将其作为养马地而不是粮食产区。

这三地的粮食年产量在元老院建设直营农场前,只有不到 20 万吨,只能养活不到 60 万人口。发动机行动后,靠着每年从中国大陆、东南亚进口约十万吨粮食,以及多次的战争缴获,勉强让元老院统治区的人都吃饱了饭。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实现粮食自给,农业口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第一,明末岭南和海南岛的农民没有中耕、积肥、密集投入劳动的耕作习惯,完全靠天吃饭,必须有人手把手的教他们,并督促他们。

第二,由于天气、营养、疾病等原因,海南岛居民的体力不好,每担只能挑三十多斤,所以农业生产很粗放。这和第一点是相互印证的,农业粗放导致产量低、吃不饱,吃不饱就体力不好,没有力气中耕、积肥、密集投入劳动,农业生产只能继续粗放。

第三,来自山东的移民,十个人中有八个一辈子没见过水稻,见过水稻的人中十个得有九个一辈子没种过稻田,种过稻田的人中一百个中得有九十九个一辈子没用过水牛,让这些人种水田又快又好显然不现实。让这些人去种旱田呢,他们几乎没一个人种过番薯,完全不懂种番薯“治町有宜浅宜深,插种有宜疏宜密,稍不如法,则外滋藤蔓,根不入土”等种植知识,仍然需要教他们。(明代水稻在北方的种植面积很小,番薯传入北方种植要等到清代)

不做等于不会,不会导致不做。让这些劳动力按照农业口制定的生产流程和要求完成工作,其实不比扫盲来的简单,甚至更难。

好在杭州站为海南岛提供了上万名长三角移民,其中有很多人既会种水稻,也有中耕、积肥、密集投入劳动的耕作习惯,甚至有少数人懂得如何种番薯。而且这批人的文化程度比岭南人、山东人都要高,近 20%的长三角移民能认识几十个到几百个汉字,经过培训后大约有 5%的长三角移民在一个月内考取了乙等文明,10%的长三角移民在一个月内考取了丙等文凭。于是,这批人不仅在标准村的农村基层干部中占了很大比例,而且成为天地会农技员的主力。靠着这批江浙归化民,农业口的先进生产技术总算是勉强在元老院直营农场得到了普及,众多元老农技员也避免了累死的处境。

到广东攻略前夕,经过农业口多年的奋斗,尤其是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在元老院直属农场的推广,海南、台湾、济州三地的粮食总产量才达到了 37 万吨,能养活大概 114 万人,跟元老院控制下约 100 多万的总人口相比,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略有盈余。

广东攻略开始后,为了应对广西商品粮中断后广州城内可能出现的饥荒,元老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陆续向广州运了大约 20 万吨粮食,以养活广州城内的五十多万人口,基本耗尽了海南、台湾、济州三地的余粮和多年来积累的粮食储备。原本打算等稳固控制广东农村后通过征集和购买本地粮食供应广州,后来才发现,由于农业条件最好的珠三角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广东的粮食早就不能自给了。珠三角的农村不仅没有余粮,反而还要从广州城内买粮。

桑基鱼塘,珠三角农业生产模式的主流

桑(蔗)基鱼塘能出产多种商品化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就是不产主粮

企划院估算,现在整个广东有近百万人等着接济,差不多有 30 万吨的粮食缺口……

报告读到这里暂停,冯诺元老示意旁听的元老现在可以举手发言,为解决元老院目前面临的粮食危机出谋划策。

这份报告实在是太震撼了,很多元老根本没想到澳宋居然也会有面对“饿死人”的一天。会议大厅内,顿时响起了嗡嗡嗡的私底下讨论声。

Footnotes

  1. 关于“粮食安全危机”的数据推测与讨论,详情参阅 adol 在北朝发表的讨论帖《[考据]澳宋经济 1635——对元老院经济规模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