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办法

第七卷「大陆」粤北平定卷 | 吹牛者 | 约 3071 字 | 编辑本页

看来这里能做得农业改进工作还很多。只不过千头万绪,需要有专人来负责。他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就拿唐有禄家作为“示范户”。一来他家地多人多,有充分的资源;而来他自己是天长公,要南岗排有相当的威望。示范性强。也突出下他的“带头”作用。

在农村施政,树立“带头人”非常重要。特别是这种牵扯到农业技术改革的事情。黄超考察一圈,觉得南岗排的瑶老中唐有禄最为合适,他不但在南岗威信最高,作为唐姓头目公有自己的基本盘,还有他的外孙这样一个天然的桥梁。他儿子唐水财常年来往于汉区赶圩做小买卖,见识亦比一般的瑶民要广,接受新事物应该会更容易些。

他打定了主意,并不多说。只是平日里常和唐有禄等瑶老聊天,一方面是增进感情,另一方面也籍此了解南岗的生产生活情况。

总得来看,南岗的农业生产落户,生产效率低下。严格说起来,南岗乡尽管算得上地广人稀,实际上却存在人口过剩的问题。能用来进行传统农业生产的坝子地少而分散,坡地上的粗放耕作又因为缺少高产作物和生产水平的低下而产出有限。

瑶民屡屡作乱,根本原因是大山养不活这么多人。绝大部分瑶民只能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无处不在。当人口超越当地的承载量之后,必然会爆发出骚乱。

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落换了一茬又一茬,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每一个部族消亡之后很快就会有下一个部族去填补留下的空白。南方的广大山区也是一样。

要让粤北、粤西等地的山区平靖,就必须解决当地人口的生计问题。可以说这也是他到连阳地区来搞“扶贫”的主要目的。

给受抚的瑶寨、瑶排引入天地会的农技指导,发展农业生产……让山区养活更多的人。但黄超明白,以元老院的实力来说,这种改善是渐进的,成果也是有限的。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别说他手头掌握的那一点资源,更是杯水车薪。

瑶区目前的平靖,全靠了强大的军事压力。但是维持这种压力劳民伤财。秋调法和全面的经济封锁,是依靠连阳本地缙绅大户在人力物力上的全面支持才实施下去的――他们被八排瑶的暴动吓破了胆,不惜一切地支持能恢复局面稳定的新政府。否则以连阳三属本地的财政来根本是办不到的。

这种花费巨大的高压不用说是很难长期维持的,而农业技术改进至少也得花上两三年才能收效。黄超等不了那么久,他要得是尽快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然本地搞生产养不活,那么就要走出去。让大部分瑶民找到活计,起码是那部分年轻有力的瑶民丁壮。解决闲置劳动力,最有效的方法自然开工厂招工人――作为旧时空的连州土著,结合之后看的史料,虽然清代高产作物的推广让大规模瑶乱消失,但是瑶区的骚乱从未停歇过。只不过事情不闹大,官僚们也不大会理会。直到时代变了,瑶民纷纷出山打工,不再依赖有限的土地,连南山区才终于平静下来。然而黄超明白,这是比他的天地会农技改进计划更远的远水。眼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在广州都还没铺开,要什么时候才轮得到连州这样的偏远小城呢?

闲置劳动力黄超思前想后得出的解决方法就是当兵。灵感自然是来源于元老院在海南黎区招募的黎苗山地步兵。黄超在陵水当县办主任时,给三个黎苗连送过不少补充兵,再熟悉不过了。

两广多山,两广攻略以来,黎苗连就成了香饽饽,对于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那是多多益善。很快就扩充成了营,并且有编练第二、第三个营的打算。

然而海南岛的编入户籍的黎苗人口,并不足以支撑如此规模的扩军,要增加新的兵源,要么设法将生黎也编入户籍,要么换个兵源地。

黄超便看上了连阳三属的瑶民。连阳三属在历史上就以“民风彪悍”著称,这里耕地不多,生存不易,入伍从军一直是本地百姓的重要生计之一。当兵吃粮,对 17 世纪的底层百姓来说不啻为一条还算过得去的出路。何况是给元老院当兵,不论是军饷还是从军待遇都是 17 世纪的第一流的水平。眼下他们给国民军一个月的军饷是两元银元,这对瑶民而言是很大一笔收入:用他们的话说:“两块银饼子,买的盐巴一辈子都吃不完了。”

募兵不但可以有效的增强元老院的战争机器,还能大幅度减少闲散丁壮,削弱瑶区的反抗能力――同样也减轻了当地的生存压力。军人的军饷汇回瑶区之后,会进一步的放大了商品经济的作用,增加商品交流。瑶民丁壮入伍之后,脱离了当地的环境,配合以文化教育,培养起国家意识,当他们退伍之后便可以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和基层干部。

在出发之前,黄超在向政务院提交的《连阳地区施政计划》中,专门申请了他的国民军募兵计划。派去广东地方的各位县长招募国民军的事情是得到元老大会认可通过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县一般只被允许招募一到两个中队的国民军,个别“重点县”才能按照“县大队”的规格配备国民军。而黄超的要求就有点狮子开大口,他要招募八到十个中队的国民军,其中大部分员额用来招募本地瑶民和俍人。

两广自然用不上这么多的山地步兵,但是方案在广州面见文总的时候却是得到过他的首肯。听文总的语气,貌似对扩大山地步兵颇有兴趣。高层的动态,黄超多少还是能猜到一些的,他有个交好的元老叫周围,这个旧时空某国内顶尖财经院校的正经金融学硕士毕业生,像黄超一样没有进入五道口工作。周围选的是商贸殖民部,一直在鼓吹南进论,宣扬元老院要殖民东南亚,为未来的澳宋帝国开拓生存空间。现在大部分元老都不待见司凯德,而周围又一路升为次长,背后很明显得到了大佬们的支持。

每每回想起文总放光的眼神,再想想周围仕途忽然“翻红”,元老院的目标显然有所变化,他提出招募瑶民作为山地步兵,莫不是正中下怀,可以充当殖民开拓的急先锋?

既然有政策,就得用足。黄超和唐有禄谈了募兵的事情。唐有禄倒不反对,只是担心青壮年如果去得太多,南岗会“受欺负”。

“虽说我们八排瑶算起来都是从黄埂寨分出去,沾亲带故。可是真要寨子里少了丁壮,万一和其他各排起了冲突,我们岂不是要吃大亏……”唐有禄抽着烟杆,有些迟疑,“再说还有山外头的汉人,也不是善茬。”

“本地的安全,当然是由州政府来负责的。在元老院治下,绝对不允许私相械斗和各种土匪行为,再说你们自己也要建民兵。”

“您老的话,我是信得过的。”唐有禄还是不放心,“可是容我说句见外的话,您老在连阳能任几年?左不过三四年就要高升调转,到时候新来的知军事老爷又是个什么章程,谁能所得清楚……”

唐有禄说过去连阳地区也来过能干的官员,处世公平,能约束的住豪强,汉瑶双方关系维持得不错。也有过便利百姓的措施。可是往往二三年一过,一换任便人走政息。没多久便又一切照旧了。

黄超心想这顾虑也没错:毕竟 17 世纪的地方行政随意性较大,也不规范。受官员的能力、道德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比 21 世界要大得多。再说这地方政府素无威信可言,地方上又是械斗成风。眼下他说什么大道理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让事实来证明了。

“我看,你也不用担心,你们乡丁壮过千,总不见得人人都会去应募。万一真得报名的人多,我们也可以限制人数,去个三五十人总不影响安全了吧?”

“他们愿意去,我能拦着?”唐有禄苦笑道,“两块银元,真不少。从前当官兵也不过这个饷。真要有得拿,还有粮吃。谁不乐意?”

“瞧您老说的,出去当兵是要见仗的,少不得有死伤,总不见得人人都乐意……”

“待在寨子里就一定平平安安么?也未必见得噢。每年光是打猎采药被毒蛇猛兽害死的,失足坠崖的就有好几个,”唐有禄叹惜道,他说着把烟灰磕掉,“能出去打仗赚几个饷银回来倒好了!再说你们的火器厉害,打仗大约死伤不了几个。若是民兵也能有,就不怕其他瑶排和山外的大户了……”

黄超恍然大悟,原来唐有禄在这里等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