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谈

第七卷「大陆」粤北平定卷 | 吹牛者 | 约 3163 字 | 编辑本页

接见完各路缙绅大户。黄超写了一份报告给政务院,汇报了自己在连阳三属的工作情况。他知道报告多半会在元老院内部引起激烈的讨论。不过自己也算不上独断专行,毕竟自己是按照《战争指导纲要》上的规定执行的。从法律角度来说,喷子们抓不到他的把柄。

他把报告装进机要通信袋里――这不是什么要紧的消息,用不着电报发送,走水路邮寄就行了。

接着他又写了一份给天地会的备忘录,要求在连州开展“订单农业”的工作予以落实。按照性质黄超搞得“连州农工商开发公司”是地方国有企业,在业务上受企划院和“天地会”的双重指导。他的大饼画得再好看,也得有人落实。

然后还有:

食盐贸易。

民兵点验。

扫盲教师培训

……

每一件事都得他跟踪,否则后续很可能就会迷失在文件的潮水中。

真是百废俱兴,压力山大……

连阳三属的政务堆积如山,他黄超只能挑几项最为要紧的事情来抓,其他的只能放手让手下的归化民干部去负责。可就算是他最赏识的几个干部,交给他们的任务能有七八成的完成度就算不错了,更别提其他归化民干部了。

归化民干部能力不够,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只能把问题抛给上级,而归化民县办主任们,也未必能解决,于是问题又堆到了黄超那里。

黄超穿越之前是个基层小公务员,老是觉得领导和同事没有自己聪明,D 日之后当了陵水县办主任之后,才知道领导也不容易。现在做了领导的领导,又是这种开天辟地的局面,深切的怀念起旧时空所有被他心里封为傻 X 的人了。

在旧时空,一个三万人口的小镇,一个镇政府起码还有百十号人,好说歹说也有三四十受过本科大专教育的年轻人,其他的起码也有高中水平的学历。现在黄超手下的归化民干部不过五六十人,还要撒豆子一般分在连阳三城,干着他们并不能“胜任”的工作。

如此局面之下,当领导的快感完全被当领导的痛苦所湮灭了――黄超本来就有的偏头痛毛病发作日益频繁。

总算带来的秘书还算给力――不愧是女子文理出身的――发挥了一个好秘书的作用,黄超每天晚上只要看看给他白天记下的备忘录,就可以判断出什么事情要他亲自出马。

“呼!”他眼瞅着自己的公案上的堆积如山的文件,决定出去走走散散心。

连州可散心之处极少,且多在城外,出于安全考虑他也不敢轻装简从的出城去溜达。17 世纪的连州只是一座偏远小城,城里别说名胜古迹,就是大一些的空地也没有。只有几处公共建筑:寺庙、州学里可以转转看看。

他今日去得地方是本地的名寺慧光寺。此庙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不过黄超在平行宇宙的另外一个时空里看到的慧光寺是 21 世纪才重建的,没有半点古意可言。此刻他正在漫步的慧光寺倒是嘉靖年间重修的,有百多年的历史了,殿宇建筑虽未朽败,也已陈旧。

慧光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花园,略有湖石山水之意,本地缙绅大户常带着眷属来此地消遣游乐。黄超也看中了这里环境还算优雅,又在安全的城内。把它选为了自己的散步场所。

黄超谢绝了主持的陪同,只带着警卫在花园里漫步。花园里人迹罕至,十分幽静――自从黄超也来这里散步之后,大户们便很少来这里了。

绕过一口小小的池塘,土山旁却有一座简陋的草亭。黄超不时会在那里坐坐,和陪同的警卫、秘书和干部门拉拉家常。

此刻,草亭内正坐着一个人。

看穿着,是个本地缙绅、文士,花白的头发说明他是个老人,黄超越看越对方的背影越眼熟,这不是崔世召嘛!

大约是听到了脚步声,亭中的老人起身抖了抖衣襟,转过身来,躬身道:“学生见过黄老爷……”

黄超连忙走上几步,扶住了他的胳膊,说:“崔先生,客气了!”

他心里有些奇怪:崔世召出现在慧光寺里显然不是来散心的,十有八九是专程来等候自己的。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要说,为什么几天前在马家双方密谈的时候不说呢?难道他有什么要紧的话要私下和自己谈?以至于得避着本地的缙绅?

心中狐疑,口中却道:“西叟先生好雅兴!这是专程来游园赏景……”

崔世召微微一笑:“学生是老朽之人,哪里还有这等年轻人的雅兴。听闻黄老爷常在此处游赏,学生便特意等候黄老爷,这已经是第三天了。”

黄超愈发不解其意,吩咐道:“去主持那里,取杯盏茶水来……”

“不必不必,”崔世召忙摆手道,“无需劳动主持,学生此来,是有些话想与老爷面谈,不知老爷是否方便?”

“自然是方便的。”

俩人在亭中面对面坐下,崔世召低声道:“前几日在马家一会。听得老爷的连州新政,高屋建瓴,虽说年轻,治世理政却是斫轮老手,学生佩服至极。”

黄超笑了笑,客气了几句:“谬赞了”。这几句是照例的客套话,接下来的才是关键。

果然,又听他说道:“学生听得县里的意思,创立民兵局,统率全县乡勇――这是要向抚瑶。”

黄超心里一震,心道这老家伙倒是精细!在马家的会议上,他虽然提到了瑶乱,但是自始至终没有谈过“抚瑶”的思路。

在连州,不“抚瑶”,根本谈不上“长治久安”。崔世召在连州为官多年,深谙此事的重要性。

黄超在马家不谈抚瑶事宜,其实是有一些顾虑的。连阳三属长期汉瑶杂居,虽然彼此攻杀不断,但是双方的交往也很密切。马家的奴婢仆役中就有瑶人,而县里不少大户,暗中也和瑶人有勾连,特别是一些“奸民”,更是在瑶乱中充当“开门党”“带路党”,以分润劫掠的战利品。

目前他虽然暂时压服了八排瑶民,但是祸乱的根子并未去除。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在马家等本地大户的家仆奴婢中有没有瑶人的耳目。或者,大户们出于某种目的,主动的把他的方略透露给瑶人,本地的形势复杂,他不能不多加防范。

既然崔世召已经明明白白的问了,他也不必再保密。毕竟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连州被围,就是他出面说退八排瑶的联军的――可见他对瑶情不但熟悉,对抚瑶亦有相当的手腕。何况他和自己一样,是流官。与马、莫等本地土豪不同,和瑶人之间不会有很多关系。

“崔先生是个明白人,”黄超点头,“不错,下一步,我的确要‘抚瑶’。”

崔世召幽幽道:“连阳三属,本已是穷山恶水,地瘠人困,又苦于瑶乱……”说到这里他深深的叹了口气,“若能成事,便是连阳百姓的再生父母!”

“崔先生以为,本地抚瑶,要达成何种结果?”

“自然是编户齐民了。”

“先生说得是。”黄超道,“只是先生可知道:此次八排瑶造乱,永化的瑶民也跟着造乱了。我记得他们是万历年间就已经受抚了……”

永化瑶民列入版籍已经有几十年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朝廷的良民。这次却也跟着八排瑶起来围攻阳山县城。可见编户齐民远远算不上“成功”。

崔世召明白他的意思,他叹了一声,道:“此事以急不得,只能徐徐施以教化,数代之后方能显功。”说到这里他忽然有些明白了,“莫非那些童生,都是为瑶人预备的?”

“正是。”黄超心想大明是不缺少明白人的,没有文化上的认同,一切都是白搭。只是经济上的问题,这位崔老爷还没认识到。

“可是,”崔世召有些想不通,“瑶人所居山区,莫不崎岖险峻,瑶人的生活亦极苦。读书人岂能愿意去?再者汉人除了商贩之外,大多亦进不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给够钱粮,他们自然愿意去。”黄超胸有成竹,“至于瑶人不愿意他们进去,我们就得想法子让他们愿意教书先生去。”

怎么要他们愿意?无非是使用武力。毕竟历史上的抚瑶,大部分时候就是用武力攻打瑶寨,迫使瑶人接受编户。崔世召心想,这位黄知军大概也是一样的套路。

“若要用兵,怕是军力不足,”崔世召道,“乡勇民兵,多不可靠。”

“乡勇民兵虽不可靠,却也有他们的用处。”黄超决定不再和他兜圈子,将自己的大致抚瑶思路说了一遍。

思路就是军事和经济、文化双管齐下。

军事上,采取“困”字决,国民军扼守要害,充当预备队;乡勇民兵则在瑶区的各个出入要隘上设立碉楼和关卡,封锁瑶区,防范瑶民武装出山劫掠。

这个做法大致沿袭了过去明军的抚瑶策略,虽然略显呆笨,却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