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室

第七卷「大陆」粤北平定卷 | 吹牛者 | 约 3026 字 | 编辑本页

这番说法太出乎私塾中众人的知识范畴了,周鸿听得哑口无言,他不相信黄超说得话,因为除了电光之外,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他也没法说黄超胡说――这套说法是能自圆其说的,要说驳斥,也无从驳起:毕竟他对于自己头顶的天、脚底下的地,除了知道它们存在之外,其他的都是一无所知。

这时学生们已经在不停地向黄超发问了。

“电荷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云会有正电,有的会有负电?”

“既然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又是如何知道它存在呢?”

……

问题接踵而来,让黄超应接不暇。而他本人呢,说白了也就是半瓶子醋的水平,再讲深完全力有未逮了。眼瞅着就要当场出丑,黄超赶紧道:

“你们问得这些,有的已经超出了我的学识范围。格物之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我之学,亦不过是皮毛而已。你们问得问题,元老院出版过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大家翻阅之后多少都可以找到答案,过几天我让广州那里送一套过来,大家可以到合作社借阅。”

周鸿一听的话便明白黄知州有意推广格物之学。便立刻投其所好的附和道:道:“学生们天资鲁钝,过去又无人学过格物之学。只是有书大约是看不懂的。还请老爷能拨冗给学生们讲一讲格物之学。”

黄超暗暗点头:这周鸿果然是人精啊,插话都是恰到好处,还不显山露水。是个人才!当即满口答应。

“既然如此,三日后,我在合作社连州支社开个讲座。欢迎大家来听讲。”

几天前,他就发了一封电报给广州,不但订购了几套《十万个为什么》,还订购了一套科学实验器材――广州正在兴办新学校,肯定有相关存货,以他的身份来说捷足先登的挪用一套问题不大。

他觉得自己治下一直缺少一个可以直面百姓的窗口。州政府这些是“官衙”,不管怎么提现“新旧两重天”,也没人乐意没事跑“官府”来得。

元老院和本地百姓之间的隔阂依然很深,得有个能宣传、引导群众的窗口,把新的文化、新的理念传达给百姓。

宣传栏他已经叫人在城内各处做了几块,包括州政府门前,每日更新《临高时报》和《羊城快报》,张贴各种宣传画,出黑板报专栏,倒也吸引了不少人来观看,但是这些东西能传达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在大街上读报看栏目的,也大多是底层的知识分子。他需要一个更好的,能稳定的传送更多信息量,同时也能吸引“体面人”来得地方。

考虑再三,他决定把这个地方放在合作社――毕竟在连州,这是最能吸引百姓的人,也是最为“澳洲”的地方了。

当初合作社在这里开设支社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个支社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商店,更可以作为元老院的展示实力的窗口。所以他当时和合作社方面联系,以为支社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作为条件,换取将原来的支社档次由五等社升为四等社,并配备相关的设备、资材――这部分产生的额外支出,由连州方面提供。

所以这合作社当初一开张便引起了全城的轰动。毕竟在连州城里,谁都没见过这么漂亮整齐的楼房。

合作社连州支社是一栋红瓦白墙的两层小楼,虽然没有玻璃橱窗这种大杀器,但是墙面上明晃晃的玻璃窗也足够耀眼。一楼除了商店,另有小餐馆,专门售卖各种各种“澳洲风味”食品;二楼是支社的仓库、办公室和宿舍。就业务量来说这支社的规模偏大了,所以配得工作人员还是按照五等社。空置的房间颇有那么几间。

黄超便在这合作社商店二楼的一间空房内,办起了一个“读书室”,将各种书籍和《临高时报》《羊城快报》《天水生活周刊》《战争史研究》等等报纸杂志一起放在那里供大家免费阅读。为了增添“科学”的气氛,还专门放置了几具临高产的手工模型:有战舰、车辆、机器设备等等。都是比例模型俱乐部指导下制作的,按照 17 世纪的水平来说非常精巧,部分零件还能活动。而在图书室的墙壁上,张贴了各种临高印刷的科普海报。

来图书室读书,办个读书卡,还能凭卡购买“澳洲水”――这种原本的廉价饮料因为运输不便,合作社的存货很少,是当地有钱人家子弟都稀罕的新鲜玩意。

这个举措立刻就吸引了许多本地学童――莫、马两家的孩子更是几乎天天报到。这些图书中,最受人欢迎的便是《十万个为什么》。虽说书里已经删去了不少不合时宜的内容,更改了措词。但是对于明朝少年来说,已经是百科全书的级别了。看起来不但眼花缭乱,也有太多不懂不理解的内容。正如莫松龄所谓:“越看越不懂”。

因而黄超要来合作社的图书室讲学的消息一传开,不但州学私塾的学生了大多来了,其他社学和私塾的学生也来了不少。把个小小的图书室挤得满满当当,连外面的走廊都站满了人。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要听听这澳洲学问到底是什么路数。

倒不是他们全对“格物”有兴趣,实在是谁都不知道澳洲人接下来会怎么“开科取士”。对于已经念到开笔的学生来说,若是不应科举,这么多年的书不就白念了么?又听说澳洲人最重“格物”之学,大家盘算着日后的进身之阶大约亦要从这上面来,去听听元老说些什么,对以后的读书应试必有莫大的好处。

除了冀图“上进”的读书人,本地缙绅大户也来了不少――他们来听讲算是“捧场”。地方官临泮讲学,古已有之。地方缙绅来捧个场,大家都有面子。

黄超一看来得人不少,除了老老嫩嫩的读书人,还有几个挺眼熟的面孔:莫衿和莫扬两位举人,石遇亨……大约是代崔世召来得马体益……等人,周良臣也特地请了假过来听讲。

好家伙,他心想,看来今天要额外多讲些东西了。

他原本只是想搞个科普讲座之类,但是既然本地的缙绅都到了,自然要抓住机会多多“教育”他们一番。

自然,这种教育大概也没大的用处,但是讲总比不讲好。何况更多的还是年轻人。

周鸿先来“致辞”:“致知在格物,素闻澳洲大儒多长于研习格物之学,今日我们连阳三县的父母官黄大人特意前来给大家讲授格物之学,实乃我等之大幸!”说罢学着澳洲人的套路鼓起来掌来。

台下众人一些知道澳洲礼仪的人,已经用力鼓起了掌,但在人群之中显得格格不入。黄超没有在意这尴尬的冷场,笑容可掬的点头示意,上了临时搭建的讲台。

“诸位,鄙人不才,要是真想听关于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阴晴冷暖的学问,鄙人不是完全不懂,但也只是略知一二,所知所学仅仅皮毛而已。今日也只能选些浅显的东西来讲。唐代韩昌黎曾经当过阳山县令,在他的《师说》里提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从前所学,用澳洲话来说,就是经济学是一门学好能知道怎么让一个国家变得国富民强的学问,若是套用成语,便是屠龙之技。

“屠龙之技,不用则已,一用屠龙。我们平日里的所知所学,往往不知什么时候能用上,一如格物之学。在诸位看来,这或许只是奇淫巧技。正如昨日的放电试验,于国于民有何用处?然而格物之学研究便是万物的本源和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万物的本质的客观规律,我们才能真正的把这些用在实处,发挥屠龙之用。

“在澳洲,浇地灌水不用人踩车,不用牛牵引,开动机器,江河之水便可源源不绝的流入田地,一顿饭功夫抽的水,人或牛,用上几天也抽不完。这机器便是用得电。

“如果不是澳洲先贤思量这雷雨到底为何物,雷电又是如何形成的,澳洲又怎能用电抽水、做工?当初一个小小的放电试验,便是今日澳洲无数机器转动的源头。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这格物致知的学问不在于‘器’,而在于‘法’。

“研习格物致知之学,是为五谷丰登,是为百工兴盛,是为商旅繁荣,是为能夜不闭户,是为能人人安居乐业,是为能天下太平。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学问所在,造福黎民百姓,此乃我元老院立国之本。诸位若有心研习,要时时刻刻将这些话记在心里,用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