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万里之行始于此

帝国化学工业传奇(第一部分 曙光篇) | QDD | 约 1345 字 | 编辑本页

季思退首先要考虑的,是设备。准确地讲,是玻璃设备。

冶金口早就被大家骂得找不着北了。但是再骂,也没法子把无缝不锈钢骂出来。客观规律就这样子,以一种相当讲道理的方式不跟你讲任何道理。

这几天玻璃四厂可是热闹。几个伶俐的归化民暂时专归化工口调用。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拿一百支放大版温度计出来。

玻璃四厂拿不出毛细管玻璃温度计,没问题,能做多细做多细,最后给出来一个内径两平方毫米的参数,就这还是至少拉七次才能成功一次的。规划民技术员毕苼苦着脸表示,首长,再细就无法保证内径均匀了。

最后做出来的水银温度计让人哭笑不得,这哪儿是温度计呀,这是玻璃版的长柄手榴弹吧?

只见温度计底端是一个玻璃圆筒,内装十毫升水银。圆筒上插着一根短粗棒,二十八厘米高,里面有一根两平方毫米的细管。温度每上升一百度,管内液面大概能上升八厘米多——这数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肉眼可见内管甚至都没被完全拉直,谁知道内径误差有多大。

另一位技术员鲁志强郑重其事地捧出来一根原时空的零到三百度的水银温度计,把他俩放在一起开始加热,手工标注新温度计的刻度,每两度一个标,每十度一个数。直到水银液面即将超过管顶的时候,眼疾手快的鲁蓝翔迅速封管,一根“手榴弹形”温度计制作完毕。

季思退再也不想看这个温度计的制作过程了。且不说现代温度计和“手榴弹形”温度计放在一起那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效果,就这几乎毫无防护措施地接触热水银,他就断定这俩归化民活不了几年了。

“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季思退这样安慰自己,心里打算下午让黄蓉给这边送点活性炭口罩来。

还有几位归化民在做反应器和量器。吹个玻璃球,捅几个洞,粘上底座和外通管,季思退要的反应器就出来了。吹个扁玻璃球,同样操作,就是大干燥器。拉个丝儿,滴管有了;塑个大杯子,量筒有了——甭指望这玩意儿有啥精度,反正都是做好之后人工标定,刻度都不怎么均一。老季边看边叹,当年天天嫌各种标准玻璃仪器不顺手,定制又太贵,现在可好,纯手工制作,每一件都像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后现代艺术品。

最大的问题出在那座最高的精馏塔上。老季设计的是一座 6 米的双层塔身,外层走浴液,内层走反应物。然而玻璃四厂并没有能力拉制这么长的整体式塔身——尽管这在旧时空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就算强行拉出来了,内径也不均匀。就算老季不怕废料,不怕拉十根废品就为了取一根合格品,可是回头一看,就连那些瓷塔板的外径也不均匀啊,装进去非漏液不可。得!还是土法子,分段拉制,粘起来拉倒。旧时空的塔身是圆筒形的,人家老季的塔身是竹节形的——顿时艺术感又爆棚了。老季设计了 20 多节塔板,就在每节外侧直接粘上手榴弹温度计。本来他打算一节粘一个温度计算了,现在他决定每节粘仨温度计,到时候读温度就干脆仨数取平均——他是真没信心了。

做好之后小心翼翼竖起来,一根大粗竹子,20 多节,每节六个竹枝——左侧支棱着三个手榴弹,右侧支棱着两个浴液口一个出料口,越看越像一根惟妙惟肖的粗竹子!季思退看着大家赶紧拿铁管给这根竹子搭好支架,用一根根横杆分散了每节的重量,防止把玻璃底座压碎了——季思退心说这玩意儿用起来一定要慢热慢冷,否则非要崩裂了不可。一边又特中二地祈祷着,竹子,竹子,拜托你,一定要开出帝国工业之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