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预警
临高启明外传 | 聂义峰 | 约 4550 字 | 编辑本页
临高城铁的全线贯通,远在高山岭的大图书馆算上最受益的部门了——这里距离元老院的经济中心,无论是博铺还是百仞都比较远,唯一有人气的地方就是山脚下的大美公社,工作并居住在高山岭各部门的元老们无聊的时候可以到大美公社的小卖部买点妇女合作社的小玩意打发时间。城铁通车以后,在博铺入关的一些物资便可以直接运到百仞工业园站,然后用运载牛车运到大美公社,比如沈昌杰手里的这个小放大镜,正经澳门进口的葡萄牙货。这东西虽然存量不小,但几乎全部教育部门、工业部门以及军方占有了,作为元老院大脑的堂堂大图书馆竟然沦落到要向葡萄牙人买放大镜的境地——当然不需要真买,元老院那鲸吞一般的进口量摆在那里,随货物赠送一些小玩意葡萄牙人也是很乐意的。
虽然元老们经常调侃得罪图书管理员,拖欠图书管理员工资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是大图书馆长期以来似乎简单的只是一个资料存储和资料修改部门,没什么存在感,大量的业务是分给具体负责的部门去完成的,而沈昌杰是大图书馆里最没存在感的一个元老了。他从不在初晴咖啡馆或者临高水库 BBS 上发表言论,即使在啤酒馆暴动的时候他就身在现场,也只是喝着格瓦斯看着亢奋的人群离开。中度近视的他,每天都戴着一个极具特色的黑框眼镜游荡在大图书馆那规模令人瞠目的浩瀚书架群中。平日里穿的也不是旧时空的衣服,他应该是唯一一个穿归化民制服的元老吧……而且号还有点大,不得不把裤子腰扎得老高,让人见了就像念两句诗。总之,就像几年前还上大学的时候一样,沈昌杰每天都埋头在各路资料里,没人知道他在翻查着什么。
沈昌杰自己知道,他是在做一件叫“战略预警”的事情,这项任务是元老院在 1630 年提出的,算是大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沈昌杰主动请缨,主持了这项工作。他坚持认为,微观上,每一个历史事件个体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特殊性。但宏观上,每一个历史事件却有其必然性、普遍性。想要改变历史个体太容易了,但是要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去“创造”新的历史,而不是成为原有历史的一部分,就必须具备强大的能量。而元老院至少目前来讲,还不具备这种能量。换句话说,以目前的情况,旧时空会发生的许多事情,在新时空仍然会发生,甚至就像放录像带一般完全没有区别,元老院因此可以提前预知它何时发生、何种程度、何种形态以及何种结果,从而提前做出部署。而这就需要在如烟海如宇宙一般无边无际的史料中,去寻找、汇总以及小心翼翼地分析、推演。最终,这项工作促成了元老院 1631 年的天字第一号工作——发动机行动。所有的一切,无论是临高城铁的建设还是新农场、工厂的建立,无论是琼南的解放还是伏波军的军改,全部都围绕着这件事情进行。
所谓“发动机行动”,其实就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人口转移行动。根据旧时空的史料,在 1631 年至 1632 年的中国土地上发生了两件大事——1631 年 10 月,山东明军孔有德部发动了叛乱。这场如蝗灾过境一般的战事几乎让小半个山东变成了无人区,甚至一直到清代,登莱地区仍然是十里无一人、草低现白骨的凋敝惨象;1632 年 3 月,浙江发生严重的春旱,进而是严重的饥荒,吃光了树皮、米糠、泥土之后,便是遍野饿殍,饥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别人的锅里,临死之人甚至去吃饿死在路边的人,然后倒毙一旁。在旧时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很多朝代都重演过无数次的人间惨象,那如累累白骨般的史料记载,仅仅读一下就能不寒而栗。而对元老院来说,这是个机遇,与其让这几十万人白白的成为叛军刀下鬼或者因饥饿和疾病死去,为什么不把他们运到元老院的控制区来?这里有充足的待开发的土地,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伏波军保卫,最重要的是随着第二次反围剿的结束,元老院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再次遇到了劳动力不足的掣肘,大量的荒地无人耕作,而农业生产的不足反而来抑制了工业的扩张,也抑制了军队的扩张。最终,元老院决定,用近乎孤注一掷的方式,在这两个人间惨剧发生的时候,与叛军和死神抢时间,把尽可能多的人口运到海南岛来——代号“发动机行动”。用移民充实岛上的劳动力,同时也优化岛上的人口结构,从而让元老院在数年后拥有进攻大陆的能力。毕竟,元老院不可能永远窝在这个小小的琼州。
除了发动机行动,沈昌杰主持的“战略预警”工作还指出了元老院今后将会遇到的几个大坑,比如蝗灾。按照史料记载,在今年夏天,山西、贵州、陕西都将发生蝗灾,进而是大范围的饥荒。而明年,河北、江苏、山西还有一轮蝗灾。1633 年,陕西再次发生蝗灾。1634 年蝗灾范围骤然扩大,包括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1635 年,山东、河南、江苏、山西、陕西又是一轮蝗灾。1636 年,江苏、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发生蝗灾。1637 年,蝗灾愈演愈烈,河北、山西、山东、江苏、陕西发生蝗灾,面积急剧扩大。1638 年,蝗灾达到了一个恐怖的程度,陕西二月就发生了蝗灾,接着河北、江苏、浙江、河南、河南、陕西、山西纷纷发生了蝗灾,最严重的是山东——西起齐河东至文登,北起无棣南达菏泽,全省沦陷。灾情之惨,甚至出现了“盗挖食新死之人”难以想象的景象。灾情愈演愈烈,直到 40 年代以后才逐渐平缓下来。
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化成了如丧失一般枯干的人脸,仿佛能看到人们临死之间绝望的眼神。沈昌杰放下放大镜,影印史书那小的离谱的字也消失在了视野里……这是从小生活在北京,在充足物质保障的环境中长大的他无法适应的冷冰冰的数字,不由自主地眼泪竟然流了下来。上学的时候,他听说过明末那如世界末日地狱降临一般的天灾人祸层层叠加,自从承担了“战略预警”工作泡进了史书海中,他才知道“地域”这个词,简直可以作为褒义词使用。
“首长……”他的生活秘书,一个很漂亮的小姑娘递过来手帕。自从主持“战略预警”工作后,为了帮助自己整理各种名目繁多的资料,沈昌杰也随大流去买生活秘书,结果手气大爆炸抽到了仅剩不多的几个 A 级中的一个。小姑娘名叫余蓉,不过十四五岁的模样,一口粤普喜剧色彩满满。不过被沉甸甸的史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沈昌杰,此刻没有一点心情。
“谢谢……”沈昌杰从不避讳在生活秘书面前流露出什么情感。他看了看余蓉,这个女孩子几年前恐怕也是书中所写的境遇,能遇到元老院,简直可以说是福气了。再想想那些还不知道即将面临死亡的发动机行动的目标们,心里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首长,要休息一下吗?”余蓉问,语气是生活秘书标准化的温柔。
“不了,余蓉,你把桌子上的几本书,我所有打好折页的地方记录好,我有用。”沈昌杰笑了笑,示意了一下身后桌子上已经摆好的四五本书。
“好……”余蓉并不多说话,马上伏案,先把每本书打量了一遍,然后拖过本子和钢笔,仔细看着沈昌杰每处做标记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表情。
沈昌杰好奇地看了看他,自己每每看这些记录人间惨剧却又冷冰冰的书籍心里都会翻江倒海,可是这个女孩子却好像没有一丝波动一般,不禁问道:“余蓉,你读这些书,会想什么?”
“我什么也不想,这是首长吩咐给我的任务。”余蓉回答。
“我的意思是……你看到这些灾情的记录……那些死亡的描写……你……”沈昌杰不知道该如何说。
余蓉露出了生活秘书招牌式的挠人心肝的微笑:“首长来的澳洲,一定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吧,就像歌里唱的,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沈昌杰不说话了,他觉得自己对余蓉的同情,突然显得那么的可笑。自己该怎么同情她呢?今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全部都知道,可是他能做什么呢?什么也做不了……沈昌杰苦笑着扶了扶眼镜,至少有一件事情是能做的,那就是尽力做出应对。元老院的化学工业始终停留在实验室和小作坊的水平上,无论是化肥还是农药都是痴心妄想,但总得做什么。旱蝗不分家,将来如果元老院进入大陆,那就必须把这两件事情扛起来,既然元老院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三个代表”,那这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大图书馆收藏的资料,一个叫绿僵菌的东西被沈昌杰注意到,相关的资料已经提前找好了。但是能不能搞,怎么搞,这不是他一个大图书馆管理员能决定的。
“余蓉,整理好了以后,抄送展首长、吴首长,对了,督公那里也抄送一份。”沈昌杰吩咐道。
“好……”还是那机械式的微笑。
一排排书架,密密麻麻的书,有旧时空带来的,有本时空采购的,有元老院自己印刷的。大量的技术文献是以电子版的形式储存着,大图书馆另一个工作班子正在紧张的进行技术资料纸面化的工作,然后就转送到沈昌杰这里进行归档,再由沈昌杰带人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做出“战略预警”。沈昌杰抬头看了看密密麻麻地书名,抽出了之前已经整理好的一本专科书——所有海南和广东发生在 1628 年以后一直到 1640 年的自然灾害的汇总。相比较关心北方的情况,眼前的工作同样重要。1629 年的那次台风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当时的大图书馆还没有竣工,大批从芳草地紧急撤退的孩子就挤在刚刚封顶的建筑里,听着外面鬼魅一般呼啸的风雨瑟瑟发抖。那次台风,丰城轮的气象雷达和高山岭那不靠谱的气象站立下了大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他们为临高争取了 24 小时的预警时间。虽然物资损失惨重,那时候脆弱的穿越经济几乎一夜被夷平,但元老们无伤亡,归化民伤亡也不大,不幸中的万幸。但是现在,丰城轮的雷达已经关闭,因为元老院根本没有维修配件,不可能持续的高强度使用。而简陋的高山岭气象台,只能做做监测和记录工作。所以,利用史书的“战略预警”就成了重点。
一个星期前,这项工作就发出了第一个通报,按照史书记载,1631 年的 6 月,将有一个台风正面袭击琼州。
史书做预警起初遭到了几个懂天气元老的激烈反对,他们提出天气系统千变万化,任何一个细节末梢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改变整个天气。当时大图书馆还专门召开了一个会议,各方元老畅所欲言,“充分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最后“会谈是有益的”,很多元老都认为元老院的工业水平,如果有旧时空的发电量、钢产量那还可能对整个天气系统造成影响,但是现在那点可怜的产能与旧时空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也许某个天气个体会与史书不同,但并不影响这种天气以其他形态、在不同的时间的出现。最终会议决定,1631 年 5 月至 8 月,整个海南岛进入台风橙色预警部署。史书记载的登陆地点——崖州进入一级战备,囤积物资,紧急疏浚河道和排水设施,做好疏散预案,做好对抗风暴潮和山洪的准备。海军舰艇加强巡逻,以尽可能地争取预警时间。而对史书记载以外的地方,进入二级战备,囤积粮食物资,随时准备救灾。而临高更是如临大敌,拖拖拉拉的文澜河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加快速度,1629 年发生决口的地方更是成为防范的重点。
沈昌杰拿出手机看了看,各单位应该已经接到台风预警了,也不知道他们准备的怎么样了。他只觉得脚步很沉,这个“战略预警”开天眼般的作用同样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他是十分清楚的。
“余蓉,上次的台风报告,都发出去了是吧?”沈昌杰不放心,问道。
“嗯,都发出去了,所有执委首长亲自签收的。”余蓉肯定的回答。
“那就好,那就好……”沈昌杰点点头,把书放回书架,来到窗户前,看着外面正在下着小雨的山间石板路,还有大图书馆大门前站岗的蓝帽子士兵,长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