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蔬菜

张岱临高见闻录 | 波尔布特 | 约 3895 字 | 编辑本页

“宗子兄,请了。”

张岱正低头看着自己从未见过的藤编餐盘与椰子壳做的碗,忽然听到有人叫他,不由抬头一看。虽然不知道是谁,但却一副短毛打扮。张岱连忙起身一礼:“不敢,阁下是?”

“客气,叫我黄汉民就行了。不介意我拼个桌吧?”黄汉民笑吟吟地说。

张岱看着对方手里“贵重”而与众不同的“银质”餐盘、餐碗(实际上是现代带过来的不锈钢餐具,目前是元老阶层独有的),小心的问道:“阁下可是位首长?”

1001.0031.1

黄汉民点了点头说:“不打扰吧?”他自以为自己做足了电视里士子相见的桥段,看起来就算没有十分像,也有个六七分像。但是在张岱看来就相当头疼了,哪有人这样直愣愣地冲上来就叫别人的字,又不自我介绍的。张岱与他又不认识,这样子叫不出对方的名号,也是一件尴尬的事。而在古代,让别人尴尬也是一件失礼的事。

张岱不知道拼个桌是什么意思,不过看着这个叫黄汉民的首长也自己端着餐盘眼睛看着自己对面的凳子,猜测是想和自己坐同一张桌,就问道:“首长可是想同席?”

“对对对,同席。”

“请。”张岱习惯性地想叫迷烟伺候,立即又想起这是临高的食堂不是他熟悉的地方,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样做才不失礼。

黄汉民却没有这样的顾虑,大喇喇地把餐盘往桌上一摆就坐到他对面。张岱愣了一下也只得随着他在对面坐下。

张岱来临高也有十多天了,直到现在才真正和几个首长有接触,而这个黄首长是至今所见到的所有首长中唯一有点士子影子的人,所以张岱也想借这个首长对临高多做一些了解。

“宗子兄,吃得还习惯?”黄汉民先打开话匣子。

旁边的刘汤姆早就看到黄汉民过来了,不过见他跑到张岱面前就知道他想干嘛了。黄汉民有个外号叫唐僧,听外号就知道了黄首长有多么烦人了。

“余在杭州、广州已见过不少澳洲吃食,来临高多日,得蒙当地商绅以澳洲菜款待,早已习惯。只是以往余所食之澳洲菜,都是装在瓷器之中,这木质碗盘倒是第一次见,颇为新奇。”

一听这话,黄汉民顿时感到非常意外。原本他以为,张岱会说“不习惯”,并且问为何现在三月天,已经有黄瓜吃了,结果张岱却把注意力放在了餐具上,这下自己先前想好的“剧本”一时演不下去了。

沉默着吃饭一分钟后,黄汉民再度开口:“子曰:不时不食。澳洲饮食颇喜不时,便说今日这菜吧。黄瓜,自古有之,这黄瓜分夏黄瓜与秋黄瓜,但总也得六七月开始才算当时得令。如今不过三月,却有了黄瓜,宗子兄不觉得奇怪吗?”黄汉民指着餐盘中的黄瓜炒肉片说道。

“不奇怪,这琼州府的土气与别处不同,四季如夏,草木长青。是以三月时临高的黄瓜已熟,而北地的黄瓜要到六七月才熟。就如《梦溪笔谈》里所说,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盖各地土气不同也。”

黄汉民再度沉默了,这张岱比自己预计得还要博学多才,自己这回算是装逼失败了。实际上,儒家的“书香门第”以“耕读世家”自居,对有真才实学的儒生来说,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许比较差,但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气候学、地理学、水利学等专业的科学知识还是知道的比较多的。虽然儒生的农学水平远不如现代的农业学家,但因为地理条件、气候不同导致农作物成熟时间不同这种知识,对他们来说完全属于“常识”。

再次沉默吃饭一分钟后,黄汉民说道:“宗子兄也读过《梦溪笔谈》?”

1001.0031.2

“略看过一二。”

“人道宗子兄博学,果然不假。不知宗子兄是否知道,以我们澳宋的农业技术,即使在北地,依然有办法让原本要在六七月份才成熟的黄瓜提前到三月成熟,这叫反季节蔬菜。”

张岱虽然没听过反季节蔬菜,但是大体上也能猜出来什么意思,便放下碗筷说道:“唐人王建有诗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余略有读史,郁养强熟,古已有之,黄瓜提前到二月成熟也不稀奇。就是我大……”张岱刚想说“我大明”,随即想起现在是在“反贼”的地盘上,马上改口道:“哦,昔日在下与松江府徐……徐阁老闲聊之时,徐阁老也提过,今京师窖藏菜果,三冬之月,不异春夏。亦有用法煨艺,令冬月开花结蓏者。不知澳宋的‘反季节蔬菜’在何处青出于蓝?请指教。”

黄汉民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他当然知道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反季节蔬菜了,却不知道张岱也知道,更不知道大明居然也有“反季节蔬菜”的栽培技术。

“不知大明的反季节蔬菜如何栽培?”黄汉民反过来向张岱请教。

“徐……徐阁老曾跟我说”眼见黄汉民似乎不介意自己称呼徐光启为“阁老”,张岱继续安心说道:“京师城里有一处地名,曰灰池,乃一处种植蔬菜的所在,以‘穿凿萌芽’之法种植瓜蔬。先挖掘土坑,堆土于坑北,于炕洞内烘养新菜……”根据张岱的描述,这种所谓“穿凿萌芽”一类的反季节栽培方法,大概是挖掘土坑,堆土在北面,利用坑内温度比地上高的特点,在坑内进行蔬菜的催芽育苗,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炕洞”。因为温室栽培需要燃火加温,燃火过后的灰烬,倾到入池,是有灰池。由于北京的反季节栽培主要在炕洞内进行,所以培育出来的蔬菜瓜果,又称为“洞子货”。洞子货中除了有萝卜之外,有黄瓜、韭黄之类。

实际上,反季节植物栽培技术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反季节栽培出现在秦始皇时代。某年冬季,秦始皇利用骊山附近丰富的地热资源与温泉,在骊山阬谷中种植瓜果,并且获得了收成。最有意思的是,这件事居然还跟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给 700 多儒生带来了杀身之祸。

1001.0031.3

汉代卫宏的《诏定古文官书序》记载:“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那时,秦始皇一统天下,一班儒生对他的统治颇多指责,令他十分不快。秦始皇为了引起儒生们的好奇心,密令在骊山下坑谷中,利用温泉流经处地温较高的条件,冬季种瓜,结果瓜秧茂盛,真的开花结果了,这在当时实在是一大奇闻,轰动了整个咸阳。于是秦始皇诏见博士儒生,介绍寒冬生瓜奇闻,儒生们感到新奇,但又半信半疑。秦始皇遂令众儒生前去骊山现场观看这个“奇迹”,当儒生们到那里正在聚首观望时,秦始皇一声令下将众儒生推入坑内,活活地将他们掩埋了。

好在张岱虽然博学多才,却不知道“反季节蔬菜”跟“焚书坑儒”之间的关系,否则看到“髡贼”突然要跟他讨论“反季节蔬菜”的事,这会儿恐怕早就后背发凉、逃之夭夭了。

“……黄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以备春盘荐生之用。立春日进生萝葡,名曰咬春……”张岱还在继续滔滔不绝的介绍明代北京的反季节蔬菜,黄汉民顺势而为打算让张岱谈一下大明反季节蔬菜与临高反季节蔬菜的区别:“宗子兄既然提到燕京黄瓜,不知兄台觉得这临高的黄瓜相比北京‘炕洞’的黄瓜,味道如何?”

“在下并未吃过‘洞子货’,不过想必远不如临高黄瓜,毕竟‘洞子货’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虽然古代很早就有了反季节蔬菜,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塑料大棚,植物光合作用艰难,蔬菜往往偏黄,味道不怎么样。所以古人一般认为反季节蔬菜不好,担心反季节生产出来的蔬菜对人体有害。汉元帝末年的召信臣就认为这些反季节蔬菜都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奏请撤消太官园温室。东汉永初七年(公元 113 年)邓皇后下令,禁止宫室用“或郁养强孰,或穿凿萌芽”的办法,培育“不时之物”。唐代宫廷中虽然利用温泉进行蔬菜的反季节栽培,但栽培出来的瓜蔬主要用于祭荐陵庙,而不直接用于食用。中国历史上通过反季节栽培的植物,花卉大大多于蔬菜,花用以观赏,不会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或许就是明代的“灰池”在清代变花园的原因。

不仅古人这样想,现代也有很多人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不时之物,有伤于人”,“非其时不食”的观点是很正确的。例如天涯论坛上有人这样评价反季节蔬菜:“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反季节蔬菜是违反自然生长规律栽培出来的,与时令蔬菜相比,它们在营养成分构成方面,肯定发生了某些变化,吃起来‘不是那个味儿’。反季节蔬菜多以大棚栽培为主,光照不足,通风不好,蔬菜品质也不如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蔬菜好。另外,为了缩短生产周期,菜农往往要给蔬菜施加过多化肥、农药、激素等,这些都对人体有害。大约,古人是以能吃到大棚蔬菜为荣幸的,那时没有化肥、农药、激素之类的东西,大棚蔬菜也算得是绿色食品。而现在,我们却以食用大棚蔬菜为忧愁。这是古人没想到的。”

1001.0031.4


备注:

1、感谢黄汉民元老的同人支持,不过在海南这种热带地方,即使没有现代技术一样能种出“反季节蔬菜”,再复查相关史料后,本人觉得在张岱面前谈“反季节蔬菜”的段子多半会“装逼”失败。“反季节蔬菜”的技术在古代说不上多稀奇,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超过 2000 年的历史,只不过在农业社会成本太贵没办法像现代这样普及。我也无意丑化黄元老,但推演之后我觉得“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像反季节蔬菜和“焚书坑儒”的关系,我也是刚刚才查到的,我当时也差点“惊掉下巴”。

2、已经有很多人反映“细节背景”太多,影响阅读,本人考虑后决定将一些不是很必要的资料整理成“备注”或“番外”。下面请大家阅读《番外 1:中国历史上的“反季节”植物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