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队进村
第七卷「大陆」粤北平定卷 | 吹牛者 | 约 3130 字 | 编辑本页
D 日之前的黄超的公务员生涯,大多都花费在扶贫上,现在他贵为连阳三属的“知军事”,照样还是得扶贫。
不过,在平行宇宙里他有省里的财政支持,有政策倾向。而在这里,他既没有扶贫资金也没有对口项目,唯一有得大约就是“政策”了。
“还是要自力更生。”黄超随着工作队跋山涉水在南岗考察的同时,一直在想着如何“因地制宜”。
在南岗等地考察多日,第一个感觉就是本地的林业资源非常丰富。
八排瑶居住的山区森林茂密,植被繁茂。为排瑶提供了良好的防卫功能。各冲大多依靠在喀斯特陡崖下,四周多是茂密的山林。“岭路崎岖,树木深密”。有许多聚落即使在山间近处也难以察觉,若无向导带路,更是无法抵达。历史上排瑶正是依靠着地势和山林的掩护,才能在此地坚持三百多年“莫徭”。
如此的丰富的林木资源,但是排瑶却少有开发。黄超在另一个时空里知道本地在清末就形成了非常科学成熟的林业经营方式,通过轮种、混种的方式,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的杉木木材,还能收获大量的杂粮、油茶、药材、桐油等等。虽然粮食产量不足,但是依靠销售这些山货,亦能从山外获得足够的粮食供应。
然而黄超此刻经过的排冲,却完全看不到这样的林业经营的痕迹。他注意到和另一个时空的连阳山区的林区不同,这里的森林更多的具有“原始性”,即使是明显的人工重植的次生林的杉木林,胸径也大得出奇,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黄超对此倒不觉得奇怪,因为瑶族素来对森林和古树有自然崇拜的习俗,对森林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进山砍树,先要压纸钱或是烧香祭拜,亦不能说“砍树”,以防得罪“树魂”。若无盖房之类的需求,一般都不愿意砍伐成材大树。
他一路行来,看到山林间的林木资源极其丰富,不说成材的林木,便是较低海拔的杂树林中亦有许多资源可以获取:特别是本地有大量的野生油桐资源。
“陈安同,你父亲就是瑶区的小贩,你自己也当过小贩。本地的出产的土产以什么为大宗?”黄超一边气喘吁吁的拄着竹棍走路一边询问充当向导的陈安同。
陈安同背着个筐子,里面装着自己的行李和干粮,行走山路如履平地一般。此刻听闻首长询问,赶紧道:“八排这里最大的出产是瑶花。”
“瑶花?这是什么……”
“就是棉花。”
“哦,哦。”黄超心想这里还种棉花?我怎么不知道?21 世纪的连阳地区早就没有这种作物了。
但是转念一想,连阳三属多属喀斯特地貌的山区,水资源并不丰富,种植棉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么说也产棉布了?”
“有,还是本地名产呢。”陈安同说,“织得结实。本地人倒是很喜欢,就是卖不出价钱来。”
“除了棉花呢?”
陈安同说这里另一项重要的贸易土产是木炭。每年都要烧制大量木炭输出到汉区。
“汉区要这许多木炭做什么?”黄超觉得奇怪,本地林木资源丰富,汉区亦不匮乏燃料。
“本地是不用的,都是商人运去罗孚等地炼铁用。”
“原来是这样。”黄超这下明白了。
“除了两样呢?”
“那就很多了。”陈安同林林总总地说了大概二十多种物产。不外乎山区常见的出产:药材、竹器、油桐籽、兽皮、生姜、棕皮、山果、茶叶……出乎黄超的意外,八排瑶还向汉区输出一部分杂粮,主要是芝麻和黄豆。显然这两种杂粮的价格较高,可以换取更多的其他粮食。
然而问到具体的出产量,陈安同说这些东西产量都不大,多是各家各户自行采集集加工后往汉区销售:质量差,价格低,加上商人的盘剥,根本卖不了几个钱。
“这里的粮食多种些什么?有水田吗?”
“水田很少种――缺水。”陈安同说,“多是旱地。不过火烧排的水田不少。南岗排也有些。”
“收成如何?”
“这小人就不知道了。”陈安同笑道,“我虽然常来常往,却不久居于此。不过看看他们的田地里的庄稼长势,明显不如汉区。不过我外祖家的几亩水田,一年能收三百来斤稻谷。”
才三百来斤稻谷,就算是放在 17 世纪这产量也是够低的了。黄超心想这里的农业改进的担子还不轻叻!
考察队在南岗排地区考察数日,不但绘制了详细的地图,还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对原本含糊不清的南岗排周边山区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也陆续到了若干南岗排下属的“冲”,宣讲相关政策。最后一站来到了南岗排。
唐有禄早就收到了通知,知道衙门里要派人来“考察”――他不懂什么叫考察,专门问了新来得驻在警,才知道就是来“看看”的意思。
唐有禄琢磨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南岗排什么好看的。他们就这么一座寨子,外面是老林子,山上有田地,仅此而已。
既然这澳洲人要看,那就随他们看看便是。反正这瑶山里即无珍禽异兽,也没有奇珍异宝。能瞧出什么名堂来?
考察队一进寨子,来迎接的唐有禄才发觉队伍里居然有“知州老爷”。这下可把他的下巴都要惊掉了,这“知州老爷”不但亲自跑到这个穷乡僻壤来了,而且既不坐轿子,也不骑马,和其他人一样穿着土布对襟褂子,脑袋上扣个斗笠,手里拄着竹棍,身上挂着斜挎布包和竹筒水壶。若不是他和黄超面对面的谈过话,说这就是澳洲人的“知州”,他是打死也不信的。
唐有禄不敢声张,赶紧过来见礼。
“……不必客气。”黄超低声道,“我今天是特意来看看你们南岗排的情况的。”
唐有禄唯唯诺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见陈安同也在队伍中,这才松了口气。趁着大家招呼考察队安排房子,赶紧把陈安同拉到一边,问道:
“你说说,这黄老爷来我们排到底要做什么?”
陈安同莫名其妙,道:“自然来看看看……”
“我知道他是来看看,”唐有禄打断了外孙,“咱们就是个破寨子,又没有景致,又没有圩市,有什么好看的?”
“这个,”陈安同想了想道,“主要是看看大家是怎么过日子的,吃什么,穿什么,住得房子是什么样的,再到地里看看土地怎么样,田里种什么,收成怎么样……”
“他是知州大老爷,知道这个做啥?”唐有禄听了外孙的话,愈发不安。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事,紧张道:“莫非是看了寨子里的情况,来定收多少税?”
“不是说好三年免征的么?哪里会现在就急着要定税?”
“这倒是……”唐有禄心想外孙说得有理,然而转念一想说不到这黄老爷的“三年免征”是骗人的呢?他的心一下又紧张起来了,正要说什么,只见有孩子来找他:
“阿公!澳洲官家的队伍来了,各家头目公要您赶紧过去商量事情……”
“好,好,我就来。”唐有禄只得先舍了这头,匆匆赶去。
考察队有近四十人,其中还包括一个黎苗山地排作为护卫,民房里自然住不下,而南岗排最大的公共建筑只有四大姓的祠堂了,考察队便分驻在四姓祠堂里。黄超本人下榻在唐姓祠堂——目前南岗的“乡公所”也设在这里。
进寨之后,工作队已经和四姓头目公打了招呼:黄元老到寨里的事情不要泄露出去,保持低调。知道此事的只有四姓头目公和几个寨子中德高望重的瑶老。
黄超与众人见过礼,又说了些抚慰大家的话。并且再一次重申此次考察和“收税”无关,当初订立的三年免征的协议照旧有效,请大家毋须多虑。
这算是安了众人的心,这边几个头目公都拿眼睛示意,唐有禄身为“乡长”,不得不站出来请示道:
“黄老爷大驾光临南岗,是南岗上下的福分。只是……只是……”
他“只是”了好几回,始终说不出口。这考察队四十多号人,每日吃喝不是个小数字――官府从来不出这个钱――这花销唐有禄也就认了。然而酒肉好说,寨子里凑凑总能拿出来,只是这粮食和盐,在三江圩都是计口销售的。这多出来的几十多号人的粮食怎么办?
憋了好半天,他才算把这意思说了出来。
“原来是为了这件事!”黄超心想自己真是疏忽了!现在南岗排哪有余粮来供应!他不无歉疚的说道:“这事怨我!你不用担心,我们都带有干粮,能对付几日――只要寨里能供应热水、烧柴和蔬菜就行!明日我再给你一张手条,你凭条子派人去三江圩领粮食和盐巴过来――脚力钱由州里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