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上)
第七卷「大陆」佛山实习卷 | 吹牛者 | 约 3134 字 | 编辑本页
远处,一列小火车喷吐着浓烟驶了过来,罗海涛提醒了石出由一声,两人懒洋洋地站起身,往后稍退了几步,一同望向那边。
这是工业园区内部的客货混用线路,在各工厂、码头、仓储和工人居住区之间形成了一条环线,总长度超过 8 公里。钢铁厂里已经修好了支线、直通专用的焦煤和铁矿石码头,其它几座工厂内部的支线则仍在建设中,未来还有增加复线的计划。罗海涛和石出由今天是帮着国土交通省、铁路总公司和建筑总公司的元老们一同验收已建成的部分。
这是条窄轨铁路,轨距 762 毫米,机车轴式为 0-6-0,蒸汽动力。安装 200 马力蒸汽机一台,每列拖带 5 节左右 20 吨以下的车皮。设计时速 30 公里/小时,实际运营时速 20 公里/小时。
尽管这条线路与预计采用准轨的广佛铁路规格不同、并不互通,但也有为其储备人才、检验营运体系、调试车辆的意图在里面。目前广佛铁路沿线区块依然受阻于征地问题,施工计划一再推迟。
等了很久,小火车才慢吞吞地从面前开过。
“咳,咳。”忘了站到上风口,两位元老呛了几口煤烟,灰头土脸地又跑远了些。
“你们不是装了一台内燃机车?”小火车过后,石出由问罗海涛。他的柴油现下产量太少,大规模上马柴油机怕供应不上,只用在旧时空带来的设备上又用不完,有些鸡肋。老罗的内燃机项目组是主要用户之一。
“嗯,热球机。临高那边每月能造两三台吧。可惜,热球机现在功率还不够,拉一两节客车跑跑还凑合。”罗元老正在仔细查看铁轨和枕木之间的螺栓。
这条铁路有不少铁件是发单给本地的手工业炉户铸造的。螺栓等精密部件,则会统一发给模具。然而即便这样,能做的炉户也不多,工业园区要求每户候选炉房试造 100 个样件,合格率超过 95%的才能获得承接订单的资格。能铸造铁轨的就更少了,这条线路的轨道是 40 号的——每米 40 千克、灰口铸铁。每根铁轨 12.5 米,就是 1000 斤。别的条件且不说,有能力一次性铸造 1000 斤铁件的炉房,在全佛山 3600 多家炉户中,不超过 50 家。
不过,令罗海涛意外的是,这些承接订单的炉户,手艺倒真的不坏。——民间果然还是有能工巧匠啊,用那么落后的铸造技术,也能造出合乎近代标准的零件来。他心里感叹着,看着螺栓出神。
“太少了,太少了。”石出由在一旁摇头:“年产不到 50 台,这够干什么?我们的产能受限,头一条就是工人队伍成长太慢!我早就说,芳草地的全日制教育太奢侈,既费钱、又太慢,应当控制规模!工读制才是当前最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式。缺少足够的熟练工人,什么事都做不成。元老院的事业……”他没注意到罗元老的心不在焉,又开始兜售起自己策划的初级工业教育体系。
“……对了,不知这几天工业园区招工的情况怎么样了。”石元老忽然记起这件事:“走,走,过去看看。”
在临高时,他手下有两名骨干工人就是佛山炉户出身,颇得器重,因而对本地的手工业工人印象一直不错,对转化这些手工业者成为元老院体系下的产业工人也抱有相当大的期待。
……
今天已是佛山工业物流园区“联合募工”的第 5 天。这次“联合募工”计划招募 3000-5000 人,除一部分留在此处的工厂里、在临高等地调派过来的熟练工人指导下直接工作外,还计划送一部分回临高培训,之后再回来做工、或充实进海南、济州、台湾、香港等地的其它工厂。如果人数还有富余,多多益善,可以进修后进入临高的工厂“实习”。
石元老很关心这次能送多少人回临高。这两年元老院的主要工业企业都是超负荷运转,多些冗余人手可以减轻工人压力。另外,储备人力也很重要,毕竟不可能那边修好工厂,这边才开始培训,都要有个提前量。宁让人等工厂,不让工厂等人。
他兴冲冲地拉着罗海涛来到工业园区码头前的广场上。园区内有不少工厂尚在建设中、还轮不到装饰这里,目前这里还只是平整了地面而已。广场相当大,一侧搭了两个棚子,棚前摆了几张桌子,一块牌子竖在一旁,上面写着“招工处”三个大字。牌子下稀稀落落地排了 3、4 个人。冯海宁、赵传一等几名管委会的干部坐在桌子后面,正在为这些人办理招工手续。
围观的元老比应募的工人还多。
石出由看到卓小敏心浮气躁地坐在边缘的一张桌子后面,其它元老或坐或站,有香港造船厂的负责人施建涛,有今天组织小铁路验收的国土交通省林布和,还有一个胖子,看着眼熟,却忘记了名字,只记得好像是殖民贸易部的。
“阿布,我们那边完事了,质量还不错。”罗海涛一边对林布和说,一边走过去重重拍了一下卓小敏的肩膀:“精神点,小伙子!情况怎么样?”
卓小敏没留意石元老和罗元老过来,这时吓了一跳,赶忙站起来招呼他们。冯海宁和赵传一也暂时停了下来。
石出由摆摆手,示意他们只是路过,并不坐下,站在桌边观看一旁的招工流程。
卓小敏只好也陪站着,让冯海宁等人继续照常问询应募的人。
“你们怎么也过来了?”石出由朝站在旁边的胖子点了点头,然后低声问施建涛。
“还不是船厂的事,H-800 陆续要大修了,去年老王又开始在我们厂造飞剪船,任务实在太重。都说佛山的工人底子不错,想着能不能也分点人过来。”施建涛答道。
石出由想起来了,这次来广东的船上,见过这个胖子。
春节期间,在广东任职和援建工程的元老们回临高开年会,往返坐得是一艘几个月前刚下水的“元老专用舰”。
该舰是艘复刻了“海女巫号”的飞剪船。随着大陆攻略和济州、台湾的进一步建设,元老们搭船航行的频率显著增加。为着乘船时的优先级、指挥权、舒适度和安全性等问题,许多经常出差的元老和负责这件事的海军撕过好几次。这王胖子正是摸准了这个脉搏,以打造更快、更舒适的元老专用舰的名义从办公厅张罗了一笔钱,为飞剪船立了项。
海军对此是有些不爽的,海军影响力极深的博铺造船厂自然也就“实在没有产能”接这个单子,最后还是香港造船厂接了单。他们去年通过经开区向佛山手工业炉户下了不少船用铁件的订单,亦是因为的生产和维修任务陡然繁重的缘故。
“你们想要多少人?”这大概是竞争对手了,石出由心里警惕起来。
“两三千人吧,最好能多储备点人手。”施建涛狮子大开口。
石出由的脸色有点难看,问向林布和:“阿布,你也是来抢人的?”
林元老年龄不大,他与石出由和罗海涛较熟,十分随意地回答:“嘿嘿,别紧张。我倒不是非要挑手工业工人。白鹅潭西港水陆联运中心的建设需要不少人手,农民、疍户都可以。而且看来——”他拉长了音调,朝招工现场努了努嘴:“只有我能达成目的了。”
几位元老的目光这才转了过去。
“姓名?”“李三才。”“年龄?”“三十七。”“原先做什么的?”“种地的。”“为什么想来这儿干活?”“地卖了。”……
“姓名?”“方大成。”“年龄?”“属狗的。”“原先做什么的?”“种地的。”“为什么想来这儿干活?”“东家不租了。”……
……
一连数名应募者,个个身躯瘦弱、面有菜色、眼神黯淡、表情麻木,不问可知都是些普通的失地农民。石出由的脸更阴沉了——难道这就是工业口寄予厚望的佛山募工?
总算下一个是名颇为健壮的大汉,石元老没看到他的赤脚,心里不禁又开始期待起来。
“姓名?”“古金。”“年龄?”“三十三。”“原先做什么的?”“疍家的。”“为什么想来这儿干活?”“想住到岸上。”……
TM 的,都是些什么玩意!期待越大,失望的冲击也就越大。石元老强忍住骂娘的冲动,压低声音问卓小敏:“这怎么回事?我们要得是有一定技能基础、受过手工业熏陶的工人!是工人!不是这些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