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76762 再读《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北朝旧贴 | kkjjmmkjm | 共 195403 字 | 2016-12-10 | | 编辑本页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5:00:3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2:10 编辑

最近把赵文红的博士论文《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再度了一遍,

读的过程中开了不少脑洞,

准备整理一下,丰富殖民贸易部研究的细节。

下载地址:

六必治 发表于 2016-11-24 13:53

我也找到一篇论文,“17世纪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来贸易” 可惜尺寸太大,传不上去

corsola 发表于 2016-11-24 14:41

是这个厦门大学的博士论文:《17世纪上半叶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我传到百度网盘上了,大家可以参考链接:http://pan.baidu.com/s/1qXURAlY密码: 7u4bcaj格式的,需要知网那个阅读器

原帖地址:http://bbs.northernbbs.cn/thread-664491-1-2.html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5:00:5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7-1-20 23:24 编辑

2楼目录占楼,大概会有200楼,

疑问会用红字标识附录:主要货币及重量单位名称[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第一节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一、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历程](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294648&fromuid=101728)[二、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要特点](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294805&fromuid=101728)[第二节 殖民者东来](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294934&fromuid=101728)[一、葡萄牙率先闯入东南亚](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294980&fromuid=101728)[二、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扩张](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295403&fromuid=101728)[写在荷兰人来之前。](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295687&fromuid=101728)[三、荷兰的东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676762&pid=9297332&fromuid=101728)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第一节早期葡萄牙在马六甲经营的贸易第二节葡萄牙贸易基地的转移一、澳门的崛起二、马六甲的衰落三、贸易重点的转移第三节澳门与东南亚各地的贸易一、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二、澳门与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汶的贸易

三、澳门与越南一柬埔寨一逞罗的贸易1、与越南的贸易2、与柬埔寨、遏罗的贸易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一、马尼拉的兴起

二、马尼拉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1、中国一马尼拉航线2、日本一马尼拉航线3、印度一马尼拉航线4、东南亚各地一马尼拉航线5、马尼拉一阿卡普尔科一塞维利亚航线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一、大帆船贸易的起因二、大帆船贸易的运作

(一)货源问题及解决办法1、中国货物2、东南亚香料(二)限制与反限制中国丝绸在秘鲁

三、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一)大帆船贸易与全球贸易

(二)大帆船贸易与中国、菲律宾、美洲诸地、西班牙1、中国2、菲律宾3、美洲诸地4、西班牙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第一节初期荷兰的主要贸易活动一、马鲁古香料贸易霸权的确立二、初步建成了自成体系的商馆网络三、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贸易的迅速发展第二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经营的贸易一、巴达维亚的建立及其影响二、巴达维亚与印度一阿拉伯一波斯的贸易三、巴达维亚与中国一日本的贸易这是绞刑架吗?荷兰人,热兰遮堡,1638年的一张销日货物清单四、巴达维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贸易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第一节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一、月港开禁后中国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二、日本朱印船在东南亚的贸易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1、马尼拉2、马鲁古群岛3、索洛一帝汶一带4、巴达维亚5、马辰、万丹、占碑、旧港、亚齐等地(1)马辰(2)万丹(3)占碑(4)旧港(5)亚齐

6.逞罗(1)北大年(2)阿瑜陀耶7、柬埔寨

8、越南(1)广南(2)东京地区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第一节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第二节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开发1、在经济作物方面2、在农业方面3、在矿业方面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1)新型城镇(2)建筑及其艺术(3)科学技术(4)西式教育(5)音乐、雕刻、戏曲、舞蹈等艺术(6)节日(7)语言2、基督教在东南亚的传播3、东南亚与美洲间的文化交流结语: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格局一、欧洲殖民者掌控了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二、欧洲殖民者垄断了绝大部分的香料贸易三、欧洲殖民者冲击了一些传统的商业力量四、欧洲殖民者成为了东南亚主要的贸易经营者

在线地图http://www.webdog.cn/map/7120/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5:04:5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5:27 编辑

附录:主要货币及重量单位名称一、货币单位

葡萄牙

克鲁扎多(Cruzado )

1克鲁扎多=1两=1.25比索=400里亚尔==1.33歇勒芬

1比索=320里亚尔

歇勒芬(Xerafim )

1歇勒芬=0.75克鲁扎多=300里亚尔=2盾7十德回尔

西班牙

比索(Peso)

1比索=8里亚尔=0.8两=0.8克鲁扎多=2盾10十德回尔==1.07歇勒芬

1比索=8里亚尔

西班牙,葡萄牙,你在都我吗?还是银比索和铜比索的不同?(问00301)

荷兰

盾(Guilder)

1盾=0.32克鲁扎多=0.43歇勒芬=0.4比索=0.33里亚尔=0.32两(1636年以前)=0.35两(1637-1640年)

1盾=20十德回尔(Stuiver)

1士德回尔=20白克林(Penning)

中国

两(Tael)

1两=0.0375千克==1克鲁扎多==1.25比索=3盾2十德回尔

其他

达卡(Ducat) 中世纪在欧洲流通的金、银币有人能给些这些货币的实物图方便理解吗?(问00302)

二、重量单位

巴哈尔(Bahar)各地计量不一,在印尼东部群岛约为275千克,在苏门答腊岛一带约为180千克

担(Picol) 1担=133.33磅(Pound) =60.53千克=100坎迪尔(Catty)

葡萄牙担(Quintal) 1葡担=130磅

西班牙担(Quintale) 1 西担=100磅

荷兰磅(Dutch pound) 1荷兰磅=1.09磅=0.494千克

---—————————–

嘛呢个鸡,国外也是一团污


xiaoxindehua 于 2016-11-29 15:53:45 发表了:

说到货币,包乐史的杨昆传里有这么一句:“1636年5月13日, 在杨昆的协助下, 巴城西面的犀牛河道(Rhjonceros Gracht)的挖掘以每土方2/3瑞尔, 即1.6 荷盾的承包价成交。”这里面的瑞尔就是西班牙里亚尔,按这样算1盾=0.42里亚尔,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更乱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6-11-29 16:22:46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1-29 15:53

说到货币,包乐史的杨昆传里有这么一句:“1636年5月13日, 在杨昆的协助下, 巴城西面的犀牛河道(Rhjonceros …

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白银富集程度不同导致当地兑换率的浮动 阿姆斯特丹的兑换率不能直接用到雅加达


xiaoxindehua 于 2016-11-29 16:23:12 发表了:

VOC以及后来的荷属东印度使用的货币和荷兰本土并不一样,上面会有VOC的标记,网上搜到了一些图


xiaoxindehua 于 2016-11-29 16:46:51 发表了: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6-11-29 16:22

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白银富集程度不同导致当地兑换率的浮动 阿姆斯特丹的兑换率不能直接用到雅加达

这个材料里用的应该是当时巴达维亚的兑换率,当时西班牙里亚尔在VOC控制的区域里使用也很普遍。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7:12:3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15:55 编辑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一节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一、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述贸易的历史沿革,

主要丰富了部分历史地名

111.jpg(121.0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16:58 上传

在线地图地址,http://www.webdog.cn/map/7120/

随着章节会更新地图内容。

---—————————-

13世纪至1511年是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加速发展期。新兴的满者伯夷是1500年以前东南亚海岛地区各帝国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它不仅对中爪哇以及婆罗洲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统治,而且还有力地控制着东爪哇。其重心比室利佛逝明显东移,与香料群岛更加接近,从而成功地控制了香料的中转贸易。据载,爪哇的香料商人不意于国王的“贸易代理商”。③他们将香料集中到满者伯夷的国际性都市甫拔特(Bubat ),然后在这里销售给各方商人。这个甫拔特(Bubat )没有找到具体的位置,不清楚是不是万隆。(问00901)---—————————-

15世纪初,马六甲仅居住着二十或三十人从事渔业的居民③,只不过是一个渔村而已。④但拜里迷苏刺立国后,由于积极适应国际形势,高度重视发展海上贸易,马六甲迅速发展起来了。巧世纪后期,已成为国际性的香料中心,“为诸夷辐犊之地”,海上之都会。知它与东南亚各地、东亚、南亚、西亚、北非、西欧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关系。几在遥远的西方—欧洲,也受到马六甲无形贸易之手的左右:“任何主宰马六甲的人就能控制威尼斯的咽喉。”勿各地商人云集。16世纪初,皮列士  (Pires)提及在马六甲做生意的商人共计60种之多,这些商人来源广泛,肤色不同,信仰多样,语盲‘迥异,“在马六甲港常常听得到84种语台-……每种各有特色”。印度在马六甲的商人人数众多,仅古吉拉特人就有1000人,其与波斯人、孟加拉人、阿拉伯人合在一起超过4000人,其中很多是拥有巨资的富商和商务代理。健乡各地货物充斥着马六甲的市场,如东南亚的胡椒、丁香及其他热带产品等,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南亚、西亚的棉布、各种土特产,威尼斯的许多武器、红色染料、彩色毛料、珊瑚、铜、水银、朱砂、钉、银、玻璃及其他珠子、金玻璃器皿等。如果按照工业革命前,人均GDP几乎不增长,推断出贸易规模基本无太大变化看的话。

我们推论,虽然东南亚贸易中心不断变化,但是在欧洲人到来前总商人和总供给需求在数量级上是无变化的。

印度,>1000人,

南亚和阿拉伯,>4000人,

东南亚本土和中国商人不详。

针对本土贸易,和对南亚和西亚的转口贸易,。

澳宋可以垄断的出口物:丝绸、瓷器、茶叶(还未形成气候),糖(还未提到)

澳宋可以竞争的出口物:武器、钉(等其他铁制品)、玻璃、玻璃器皿。

澳宋可以获得的进口物:棉布、毛料、铜、银、水银、朱砂、红色染料、檀香木、樟脑。

澳宋应该积极参与的转口物:香料,丁香,肉豆蔻,肉豆蔻干皮,胡椒。

---——————————————————–

16世纪初,北苏门答腊各港口每年出口的胡椒达15000-20000巴哈尔(Bahar ),..,主要是输往中国。⑦据估计,15-16世纪每年有50000包胡椒,约2000吨,进入中国。⑧

胡椒也深受人们欢迎,明人宋应星一记载道:“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⑨胡椒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市场范围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中国每年从东南亚进口2000吨胡椒,先把这些胡椒集中起来,弄个再包装加工工厂。弄成品牌加上包装。

澳宋应该加大对辣椒的种植和推广,做消费替代,减少对东南亚香料的进口需求,促进国内贸易。辣椒、干姜、胡椒一起生产成咖喱酱,还可以往印度销售。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6-11-29 17:38:18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29 17:12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一节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一、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历 …

took place in Bubat square on the northern part of Trowulan(Majapahit capital city) in 1279 Saka or 1357 CE.然后搜Trowulan···发现是个内陆地区···最靠近的历史港口是泗水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7:48:4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 13:04 编辑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一节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二、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要特点

主要观点是,

1

在殖民者到来前,贸易由本地人主导,这不是废话吗。

2

中国商人在明中期后萎缩。

印度商人一直是主要外地客商。也门被萨珊王朝征服,阿拉伯商人被并入波斯贸易体系。

3

传统贸易路线业已存在。

4

贸易圈逐渐发展。按时间序,

贸易圈1,中心北大年,马六甲海峡还未充分利用,对西的贸易主要是翻越克拉地峡。

贸易圈2,爪哇海周围,伴随室利佛哲,三佛齐,满者伯夷的更替,中心不断东移。

贸易圈3,中心马六甲,涵盖了前两个贸易圈。

贸易圈4,菲律宾,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并没有明确的中心,因为都是几十户的部落。

贸易圈5,缅甸为中心的孟加拉湾。

2.jpg(128.7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17:46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7120/

5

贸易模式从转口贸易为主,发展为转口贸易和香料贸易并重的模式。


气持样 于 2016-11-29 17:55:40 发表了:

婆罗洲的樟脑,沉香,金子


气持样 于 2016-11-29 18:00:27 发表了:

楼主对文莱开发有什么建议?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8:06:0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7-1-20 23:33 编辑

气持样 发表于 2016-11-29 18:00

楼主对文莱开发有什么建议?

占领纳闽岛做加煤站,整个岛都是煤层。1-2年。

对面,有60平方公里河网密布的平原可以种水稻和其他经济作为。2-5年。

向西一点点就是文莱王国,舰炮外交要他诚服,然后像收服夏威夷一样慢慢来。第6年,第二年也可以。

然后就可以在文莱西部钻井了。第7年

444.jpg(116.3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18:18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4925/

---————————

纳闽岛的理解有误,更正在这里:http://bbs.northdy.com/forum.php … &fromuid=101728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8:16:0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 13:06 编辑

气持样 发表于 2016-11-29 17:55

婆罗洲的樟脑,沉香,金子

还没有写到,后面会有详述。

樟脑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提高萃取率。转变为收购枝条。

沉香没兴趣,顺带转口贸易做做。

黄金,主要在山口洋,坤甸,但是其实并不丰富,采矿工人混口饭吃而已,发财的极少。发财的是卖工具的、收黄金的和赌场。用来流放不听话的乞丐吧。

婆罗洲东海岸,三马林达还有煤啊,铁啊,品味不算低,50-60%,

这些矿业资源和农业、林业开发可以把海岸线都串起来。婆罗洲很大的,有瑞典这么大。

3333.jpg(102.0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18:16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4925/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8:31:0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9:58 编辑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二节 殖民者东来

本节回顾历史,可以顺道了解当时的航海速度。

15世纪末,欧洲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1492年8月2日,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横渡大西洋,于10月中旬到达巴哈马群岛

(Bahamas Is.),他的目标是亚洲,但实际上到达的却是美洲。在哥伦布远航的刺激下,葡萄牙也加紧了绕过非洲南端进军印度的探索。在1487年迪亚士

  (Bartholomeu Dias)到达好望角的基础上,1497年7月达加马(Vasco da Gama )又从葡萄牙出发前往亚洲,并于次年5月底成功抵达印度卡利卡特,在那里买了一船的胡椒和肉桂等亚洲商品后,船队开始回航,于1499年9月回到里斯本。

达加马,15世纪末,葡萄牙——印度卡利卡特,花费10个月,不知道沿途科考了没有。


corsola 于 2016-11-29 18:35:0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corsola 于 2016-11-29 18:38 编辑

00901:

可以搜到一本叫做《Java in the 14th Century: A Study in Cultural History》的书

里面没提Bubat的位置,但是有如下短语反复出现:

“Bubat plain”

“Majapahit the Bubat water-front”

“The Bubat plain, i.e., the river-front”

尤其还有这句

“…the distance from the Royal compound of Majapahit to Bubat on the river Brantas…”

上下文:

QQ截图20161129183057.png(132.0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18:32 上传

River Brantas是这条河: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Bubat是这条河上的某个河港,或者是河口附近平原地区(比如河北边那个聚落?)的称呼。

应该肯定不是万隆了。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8:47:5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 13:06 编辑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二节 殖民者东来

一、葡萄牙率先闯入东南亚

1415年葡萄牙占领休达Ceuta,跟大航海时代一样。

1487年抵达好望角。

1494年,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托德西拉斯条约》(The Treaty of Tordesillas)

1498年5月,达·伽马率领的船队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

1509年击败埃及舰队在第乌,Diu谁知道第乌是在地中海还是在红海?(问01701,01801)

1510年占领果阿,Goa

1509年八九月份,4艘葡萄牙战船先后抵达马六甲。(被热情接待,获得城邦的25个金币,由于在城邦的地界修筑堡垒,被扣押人员赶出边界,大雾。)

1511年7月,印度总督亚伯奎(Alfonso de Albuquerque)亲率由15艘船、约1600人士兵的远征队到达马六甲。③先要求释放此前被扣留的人员,马六甲苏丹答应了,并让他们在马六甲贸易。然而,葡萄牙人不满足,又要求马六甲臣服,在遭到拒绝后,即下令攻占马六甲。初期,马六甲军队曾一度击退了葡军,不过由于葡军炮火的优势以及爪哇军的背叛,8月10日马六甲最终沦陷。

葡萄牙占领城邦,战犯指数爆表。周围的城邦爪哇、柔佛、亚齐的态度都转变为敌视,对马六甲要塞进行了100年的攻击,

直到1641年被荷兰人占领,那是后话。我记得是围困了多年,城中断粮。我觉得这个葡荷矛盾澳宋可以利用一下,不让马六甲失陷。当前,葡萄要认为马六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贸易也可以获得许多金币,开始建造城堡。防御+20.

1511年,葡萄牙人前往马鲁古群岛贸易,(香料),先后抵达,安汶,班达群岛,德纳地,蒂多雷。

由于经过爪哇沿海的传统路线时常被爪哇人骚扰,开辟了经文莱前往香料群岛的航线。

5.jpg(296.1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19:16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7120/

1521年,麦哲伦船队闯入马鲁古,与西班牙的关系紧张,嘴炮吵到1529年,重新签订协议,确定了葡萄牙在马鲁古的权利。

1570年,与德地那苏丹海龙冲突,后签约,又谋杀苏丹海龙。民众围困葡萄牙堡垒5年,1574年将葡萄牙人赶出德地那。

1516年与暹罗签约通商。商管,阿瑜陀耶、北大年、洛坤。

曾一度占林缅甸沙廉。

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开始注意苏门答腊岛的胡椒出口地巴昔(Pacce),阪堤里(Pedir)等地。最初,他们与巴昔苏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那里还建起了

商馆、仓库等。1519年,亲葡苏月一被赶走后,葡萄牙决定公开干涉。1521年,扶植新的傀儡以维护其堡垒,独占巴昔胡椒。同时,也对另一胡椒产地破堤里虎视耽眺,乃至直接控制。但这被亚齐识破,先发制人,击退了前往破堤里的葡军和马来仆从军,并一鼓作气,于1523年攻克巴昔。此后,由于亚齐势力的扩大,葡萄牙人被迫放弃了这一地区的特权。、烫这样,葡萄牙不得不转向另一重要胡椒产地万丹(Bantam),并于1545年后,最终得以分享该地的胡椒贸易。找不到巴昔Pacce,(问01802)阪堤里Pedir 的具体位置。(问01803)

万丹Bantam就是万隆吗?(问01804)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8:50:58 发表了:

corsola 发表于 2016-11-29 18:35

00901:

可以搜到一本叫做《Java in the 14th Century: A Study in Cultural History》的书

00901

那就是应该在泗水附近了。

我只找到一个这个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Bubat


corsola 于 2016-11-29 19:10:15 发表了:

01701

Diu在印度

The Battle of Diu,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Second Battle of Chaul, was a naval battle fought on 3 February 1509 in the Arabian Sea, near the port of Diu, India, between the Portuguese Empire and a joint fleet of the Sultan of Gujarat, the Mamlûk Burji Sultanate of Egypt, the Zamorin of Calicut with support of Ottomans, the Republic of Venice and the Republic of Ragusa (Dubrovnik).

diu.png(54.6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19:10 上传


corsola 于 2016-11-29 19:25:24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29 18:50

00901

那就是应该在泗水附近了。

我只找到一个这个

嗯,这个和前面刘市长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kkjjmmkjm 于 2016-11-29 19:43:12 发表了:

corsola 发表于 2016-11-29 19:10

01701

Diu在印度

那肯定是作者弄错了,不是打败的埃及海军,是印度海军吧。

还有一个错误,作者把吴哥王朝弄到缅甸去了,搞得我精神分裂。


corsola 于 2016-11-29 20:03:02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29 19:43

那肯定是作者弄错了,不是打败的埃及海军,是印度海军吧。

还有一个错误,作者把吴哥王朝弄到缅甸去了, …

不不,看我复制来的那段话,是维基百科上的,葡萄牙人确实打败了一只埃及布尔吉王朝(Mamlûk Burji Sultanate of Egypt)、奥斯曼帝国支持下的印度的古里王国(Calicut)、威尼斯共和国和拉古萨共和国的联合舰队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0:10:1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0:13 编辑

corsola 发表于 2016-11-29 20:03

不不,看我复制来的那段话,是维基百科上的,葡萄牙人确实打败了一只埃及布尔吉王朝(Mamlûk Burji Sulta …

侵略人家,被人家叫了小弟满街追,最后还打赢了,

好棒好棒的。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拉架使坏出钱的是威尼斯,破坏了他的欧洲垄断,

挨揍委屈的是印度,

收钱出来平事儿的是海军多一些的埃及。


corsola 于 2016-11-29 20:22:1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corsola 于 2016-11-29 20:25 编辑

01802

Pacce这个名字感觉不对http://www.geographic.org/geographic_names/indonesia/#P

在这个网站上查印尼地名,有“cc”这个字母组合的只有一个McCluer Gulf,明显是西方人起的名字。我怀疑当地语言(马来语?)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字母组合。不过根据给的资料,如果存在这么个地方,估计也就在pedir附近。

01803

同样在上面那个网站上可以查到。在苏门答腊岛北部。

pedir.png(264.9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20:20 上传

01804

万丹不是万隆。这地方现在也叫万丹,在爪哇岛最西端,google map可以搜到。

中国《明史·外国列传》爪哇条和张燮的《东西洋考》称万丹港为下港。万丹初属淡目国


txy815 于 2016-11-29 20:46:01 发表了:

有完整的pdf版不?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0:56:4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16:26 编辑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二节 殖民者东来

二、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扩张

1492/10/12,哥伦布抵达巴哈马群岛,耗时71天。

1518年,西班牙又向墨西哥、秘鲁、智利、佛罗里达(Florida)等地扩张。

1513年,巴尔沃亚(Balboa)率领200人穿过巴拿马地峡。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着5艘均为100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出发,

于1521年3月6日到达关岛;(18个月)

同月,宣布菲律宾归属西班牙。

4月,麦哲伦的船队到达宿务,后来与岛上的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受伤身亡。

1I月,远征队余下的2艘船到达马鲁古群岛。在获得香料后,即决定返航,

其中准备从太平洋返航的船只因逆风折回,后被葡萄牙人捕获。

另外一艘“维多利亚号”则穿过望加锡海峡,横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岸北航,终于在1522年9月3日抵达塞维利亚港。(10个月)

1525年7月24日,洛艾萨(Garcia Jofre de Loaisa)在西班牙国王的授意下再次远航。翌年3月底,船队进入麦哲伦海峡,然后进入漫长的太平洋之旅,洛艾萨在途中死去,接替他的卡诺(Sebastian del Cano )也在4天后死去,但船队仍继续前行,先后到达棉兰老(Mindanao)、宿务等地。船队在宿务遭到驱赶后,即向南航行前往马鲁古群岛。

1527年,西班牙又派出萨阿维德拉(Alvaro de Saavedra)船队从墨西哥出发。

1527年12月,船队到达棉兰老,并在那里补充了大量的食物,然后驶向马鲁古群岛。

在马鲁古,船队找到了洛艾萨船队的幸存者,然后,他们欲从那里经太平洋返回墨西哥,但由于风向问题,两次尝试都告失败,最后船队不得不向葡萄牙人投降。

1529年葡西两国达成萨拉戈萨条约(The Treaty of Saragossa)。

条约规定,葡萄牙付给西班牙35万达卡(Ducat)的转让费,西班牙放弃香料群岛,并以马鲁古群岛以东17度为界划定两国势力范围。

此条约被遵守了13年。

银的金的都不知道,这个就不深究了。

Ducat不是Ducati

61.jpg(58.3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20:51 上传

62.jpg(108.8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20:51 上传

7.jpg(50.0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20:51 上传

1542年11月1日比利亚洛沃斯(Ruy Lopez de Villalobos)率领的船队从墨西哥的**纳维达  (Navidad)**开出向太平洋进发。

1543年2月,船队到达棉兰老东海岸。后来,由于季风,他们被吹到邻近的萨兰加尼岛(Sarangani )。在那里,西班牙人准备建立据点,但由于当地人仇视,食物奇缺,甚至不得不吃狗、猫、灰蝴蝎等,未能达到目的。

接着,西班牙人又企图在**莱特岛(Leyte )**登陆,不过在当地人的反抗下,也失败了。

后来船队转到马鲁古群岛,最终也没有逃脱向葡萄牙人投降的命运。这次远征失败后的23年里,西班牙再没有向菲律宾派遣过船队。

1556年,菲力普二世登基。基于雄厚的国力,野心勃勃的他很快推出了更加雄伟的计划,将“大南海”(即太平洋)变为“西班牙的内湖”。在菲力普二世的计划中,菲律宾占有重要的地位。澳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此后百年澳宋就三件事,吃饭、睡觉、揍西班牙。

1559年9月24日,他写信给墨西哥总督,反复强调了占领菲律宾群岛的重要性,要求组织远征队前往菲律宾。

1560-1565年6年之间胡椒价格就上升了239%。丁香、胡椒和肉桂成为王公贵族每天的谈话内容。

1564年11月21日,黎牙实比率队离开墨西哥,向菲律宾进发。次年2月,到达非律宾。紧接着,开始了强有力的征服活动。

远征队的成员共380人,其中水手150人、士兵200人、传教士6人。

同时,投入巨资较好地装备了4艘远征船只,其中2艘大船、2艘小船。所有船只,船体坚固,并配置了火力强劲的大炮。

据载,这次远征耗资近50万比索,其中造船花去了382468金比索和27400比索。

澳宋的船是不是卖得太便宜了?

“造船花去了382468金比索和27400比索”——求换算。(问)

早期西班牙征服菲律宾的活动大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565-1569年),主要在菲律宾中部实施征服。

抢劫被反抗,改伪善怀柔后得以在当地存在。但并没有他们想要的金子和其他有价值的产品。

活动范围是以宿雾为中心的菲律宾中部一带。

1569年1月,粮食丰富的班乃岛落到了西班牙人的手中。

1569年8月,西班牙国王任命黎牙实比为菲律宾总督,归墨西哥副王节制,从而标志着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第二个阶段(1570-1577年),转而征服北部地区。

黎牙比实认为,菲律宾北部可以得到黄金、香料,并且还可以与中国贸易。(但是并没有。)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向北发展。

多次拉锯后占领马尼拉。紧接着,又积极向吕宋北部、南部推进,进而占领了整个吕宋岛。第三个阶段(1578年至17世纪中叶),是企图征服南部地区时期。

多次进攻棉兰老和苏禄反复拉锯,由于菲律宾南部人民的反抗,西班牙人在两地的统治都不长。

1646年,西班牙人退出苏禄,接着1662年又从三宝颜(Zamboanga)撤出。

直到19世纪撤出菲律宾都没有实质性的成效。绿绿还是很顽强的。

在小说中貌似已经从苏禄收缩防守吕宋了。

总之,早期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动主要集中在菲律宾北部和中部。17世纪初,其实际有效控制的范围是:除吕宋岛东海岸和内地山区之外的吕宋沿海地区;比萨扬群岛的大部分,包括班乃、内格罗斯、莱特、萨马。其中,马尼拉作为西属菲律宾的首府,是西班牙人活动的核心之地。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0:59:26 发表了:

txy815 发表于 2016-11-29 20:46

有完整的pdf版不?

一楼有caj格式的下载地址。

pdf要自己转制。


cc5233 于 2016-11-29 21:00:25 发表了:

多造t800,垄断航路好了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1:06:1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3:26 编辑

corsola 发表于 2016-11-29 20:22

01802

Pacce这个名字感觉不对http://www.geographic.org/geographic_names/indonesia/#P

巴昔Pacce这个地址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对着地图貌似找到过,现在就再也找不到了,眼睛都花了。

还有马打兰Mataram也是这个情况,

8.jpg(118.9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21:04 上传

拼写也不是完全一致。而我记忆里看到的是汉语名称。难道是开的地图系统太多了。

等下写到那里再说吧。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1:17:4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1:43 编辑

插一个

9.jpg(286.1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29 21:16 上传

Ferdinand III depicted on a 100 Hungarian Ducat (1629)

1629年欧洲金币可以做成这样,基本上不可能做到香港造币厂的水平。


叶子鱼 于 2016-11-29 22:07:38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29 21:06

巴昔Pacce这个地址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对着地图貌似找到过,现在就再也找不到了,眼睛都花了。

还有马打 …

马打蓝和马塔兰 不一样的

马打蓝是爪哇岛的国家,马塔兰在龙目岛

Pacce好像在哪里看到过,记得是苏拉威西岛的,这个词似乎就是当地语言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2:36:2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2:40 编辑

写在荷兰人来之前。

为什么要回朔历史?

因为葡萄牙、西班牙、或者是荷兰在东南亚都没有建立正真的统治。而澳宋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首先是南海、东南亚,其次是太平洋要成为澳宋的内湖。

澳宋能做到吗?

殖民者无论是民族成分,宗教信仰,还经济上的整合,虽然有一些程度的进展,但是都没有正真完成,连一个方面的完成都没有。

虽说在后面还会提到,在1630年左右,西班牙就再菲律宾建设了1000所学校,你没看错是1000所,转化了50万菲律宾土著改信天主教。

但是,仍然没什么卵用。

如果顽固地要按照民族来分阶层,不给土著上升通道,那他就不会真正接纳统治者。

即使接受了你的教育,宗教,艺术,货币,税收,

优秀的土著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统治者的一份子,

那终究有一天这些优秀的土著会带领他那些所谓的“劣等”同胞,走向民族主义的道路。

虽然,这些优秀的土著的最终目的还是自己成为统治者。

so,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总的来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开拓探索精神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贸易这个方面,实质上是打着贸易的旗号,行着强买强卖的强盗行为。后面还会提到,荷兰人在也门的类似海盗行为就被当地统治者修理了。

其实按照当时的贸易利润率水平,根本就不用强买强卖,就可以在欧洲市场上有利可图。

类似殖民者到来前,在一个地区就有几十种语言的商人在从事贸易。

虽然说土著统治者本身肯定不是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但是这种比较充分的竞争还是保证了没有一方势力可以强迫成交的。最多就是不成交罢了。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人所谓的有利可图,比如30%,50%,在17世纪的人眼里是看不上眼的。

为什么?

荷兰往返巴达维亚,接近2年。墨西哥往返菲律宾也是类似。

从事航海的人九死一生。

你是愿意多次面对九死一生的考验,还是良心黑一点,让当地土著来承受你的暴力,而你一次获利就可以足够回国养老。

后面也会提到,当时在巴达维亚的荷兰人就是这么想的。

小说中,没有提到夸克穷有赚够了想回英国养老或者在临高安家的想法也是不可思议的。

毕竟出来航海,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做总督都有很多是不得善终的。

残暴、贪婪和及时行乐都是有他的经济基础在的。

新技术的运用,

比如,89天从上海到欧洲的飞剪船可以带来至少两个方面的改变。

1. 存货周转率的上升。

原来殖民者只有0.5(两年一次来回),澳宋可以做到2(一年两个来回)。

由此,我可以接受毛利率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当然我不会太主动的降价,有钱赚谁会嫌钱多呢?

飞剪船的安全性我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在东亚与欧洲的航线上的安全记录我还不了解。

对于超大飞剪船几十次航行就出事故沉没的案例,我是心有忌惮的。

2. 如果安全性有足够高的提升,可以在原产地推行自由贸易,而不是殖民者式的掠夺。

既然我们可以接受低得多的多的毛利率,那澳宋根本就不用强买强卖,

通过一些商业手段,照样会获得垄断收益。后面会提到,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有不同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继而,不用像荷兰人一样把自己在东南亚搞得那么臭,

试看如今,东帝汶还保留了部分葡萄牙文化;菲律宾直到今天都融入了很多西班牙和墨西哥文化艺术;而荷兰人呢?

我对如今东南亚人对当初的殖民者的观感是如何的没有深刻的认识。

有人可以推荐些精练的文章吗?

但是如果从中国和朝鲜半岛,对待日本的情绪,应该会有一些体会吧。

另一个是当地华人侨民和土著的矛盾,

华人吃苦耐劳,但是也狡诈圆滑,如果没有一个强大力量作后盾,被别人报复起来又是自顾自地一盘散沙。

绿绿的宗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好在东南亚土著从历史上看并不是固守一种宗教,而是什么好就改信什么了。

所以,

如果澳宋要在东南亚实施有效统治,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如何不以殖民者的嘴脸行事,同时还能获得足够的商业利益。

2.如何处理华人和当地土著在发展中会越来越激化的矛盾,而不能使用种族灭绝的手段。

后面我们一章一章再层层予以剖析。


kkjjmmkjm 于 2016-11-29 22:37:28 发表了:

叶子鱼 发表于 2016-11-29 22:07

马打蓝和马塔兰 不一样的

马打蓝是爪哇岛的国家,马塔兰在龙目岛

线索上,Pacce巴昔在苏门答腊岛东海岸。


Scat 于 2016-11-29 23:30:05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29 17:12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一节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一、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历 …

其实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在战时不用说自然是武器,特别是枪管和炮管。在和平时期,应该是防治机械。

在工业革命之前纺织品是最主要的手工业品,农业社会最刚需的就是纺织品,工业革命本身也是靠纺织工业拉动,1630年代离珍妮机出现还有130年,临高则可以制造19末到20初的各种纺织机,甚至20世纪中期的环锭纺也不是多大难事,这种情况下想不赚这钱都难。

另外和纺织机配套的就是灯和石油,旧中国美孚灯油在中国屌炸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可以点灯织布,有赚头。

再往下就是自行车,农民织布送去集市和买棉麻毛都需要一种在好路上比走快,在烂路上能走的交通工具,抗战前自行车就已经普及到村了(一般是小地主富农),也是靠纺织业。当然欧洲那种马比较普及的地方自行车可能不行,但是印度肯定是可以的。


liutom2 于 2016-11-29 23:34:04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29 21:17

插一个

这做工也相当棒了


corsola 于 2016-11-29 23:46:25 发表了:

叶子鱼 发表于 2016-11-29 22:07

马打蓝和马塔兰 不一样的

马打蓝是爪哇岛的国家,马塔兰在龙目岛

Culture Siri ‘Na Pacce is one cultural philosophy Bugis-Makassar Society which must be upheld. If siri ‘na pacce not a person, then that person may exceed the behavior of animals, because it has no sense of shame, self-esteem, and social concerns.

这个?这是维基百科上查pacce会出现的第一条……

里边提到的Makassar人确实是生活在苏拉威西岛上的,但是感觉这里的pacce和那个“巴昔Pacce”不是一码事。这里的siri ‘na pacce完全不像地名啊……

而且这段英文感觉也很奇怪,不是很懂。


kkjjmmkjm 于 2016-11-30 00:05:46 发表了:

Scat 发表于 2016-11-29 23:30其实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在战时不用说自然是武器,特别是枪管和炮管。在和平时期,应该是防治机械。在工业革命之前纺织品是最主要的手工业品,农业社会最刚需的就是纺织品,工业革命本身也是靠纺织工业拉动,1630年代离珍妮机出现还有130年,临高则可以制造19末到20初的各种纺织机,甚至20世纪中期的环锭纺也不是多大难事,这种情况下想不赚这钱都难。另外和纺织机配套的就是灯和石油,旧中国美孚灯油在中国屌炸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可以点灯织布,有赚头。再往下就是自行车,农民织布送去集市和买棉麻毛都需要一种在好路上比走快,在烂路上能走的交通工具,抗战前自行车就已经普及到村了(一般是小地主富农),也是靠纺织业。当然欧洲那种马比较普及的地方自行车可能不行,但是印度肯定是可以的。

思路基本相同,纺织业一定是个起点。

我的考虑是纤维工业化,也就是纺纱纺线工业化,缫丝工业化,

织布还是先适度分散。

适当还可以拓广针织机,制造有弹性的面料,这个竞争力更强。

1589年英国牧师威廉·李(William Lee)发明了第一台手摇针织机。

澳宋弄一个100年后改进型的,推广出去,可以卖很多银子,或者按揭贷款都行,配合订单制的推广。

这样有贷款,有订单的人也绝不会造反。

提供工业化的纱线也提升了品质,又是竞争力。

大量生产劳保手套、袜子、围巾。

工厂化纺织业慢慢地搞,不要急,让群众中脱颖而出人才。

而且纺织对人口男女比例,和解放妇女都是有好处的。

现在的广州妇女都是不出门的,大街上只能看到老爷们儿。富家女三件事,抽烟、玩脚、打牌。还有嗑瓜子儿。http://www.15yan.com/story/9GwoolO5ZoI/

穷人家的女人也是市面上看不到的。

用纺织业把他们先在家庭中分散劳动起来,总有死了男人的女人要先富起来。

后面什么煤油灯、自行车还没考虑那么远。

东南亚需要搞3次贸易战争,米、布、丝,

可以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三颗球好好调教调教,为我所用。


Scat 于 2016-11-30 00:27:17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30 00:05

思路基本相同,纺织业一定是个起点。

我的考虑是纤维工业化,也就是纺纱纺线工业化,缫丝工业化,

织布还 …

主要还是纺纱和梭织,针织比较不耐穿刮坏了一点很快就会越破越大,就像丝袜脱线那样,适合做内衣裤,当时对大多数人还是奢侈品。

纺纱是最主要的,因为手工纺纱效率太低,人力机械纺纱效率就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纺纱起来了,织布自然也就起来了。

纤维工业化只对主产区适用,因为主产区有一整套纤维的运销系统,把纤维运到工厂的费用比较低,这时候的工厂是带初级处理的,比如说纱厂进的是籽棉,纺纱是从脱籽开始。丝线厂进的是蚕茧,工艺是从缫丝开始。

但是零散产区收储运销费用比较贵,大量的纤维是农民自给自足用的,农民有足够的闲散时间对纤维进行初步处理,这时候就适合发展半机械化家庭手工业。


kkjjmmkjm 于 2016-11-30 00:42:4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30 00:52 编辑

Scat 发表于 2016-11-30 00:27

主要还是纺纱和梭织,针织比较不耐穿刮坏了一点很快就会越破越大,就像丝袜脱线那样,适合做内衣裤,当时 …

非主产区的就要让他们破产。

太偏远的地方就去种剑麻,为缆绳提供原料。

其他地区的人要么到广东来做工,要么种粮食,要么发展特色产业。

要弄圈地运动,农业种植园化,农村规模经营家庭合作农场,订单农业;

城市群人口规模化,产业规模化,把国外的手工业全部挤死,

让除主要城市外,无论国内国外,全部成为原料供给地,不一定要占领。

为了让科技传播可控化,不能把工业铺开太散。

前期原料主要靠进口印度、孟加拉、安达曼群岛的棉花,阿拉伯的羊毛。

但是这些都不能急,要一步一步来。

纺织业本来就要从高端做起,

低端传统就已经满足了,高端才有消费力,除了自己人。

倒时候土著看到只有临高的工人买得起针织的袜子,内衣,那还不得个个想着进工厂啊。

破洞也不是问题,粗线破了容易脱线,细密如梭织的针织是不容易脱线的。

破旧衣服还可以捐献给道长用于少数民族归化,

再破就用来造纸。

临高的工人年年都穿新衣服,羡慕死那帮土著,巴不得都把土地给丢了,特别是佃农。


Scat 于 2016-11-30 08:44:28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30 00:42

非主产区的就要让他们破产。

太偏远的地方就去种剑麻,为缆绳提供原料。

其他地区的人要么到广东来做工, …

非主产区到今天也依然普遍存在存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即便是主产区也得考虑交通条件,比如新疆和中亚,北美和澳洲内陆那些著名的纤维产地,到20世纪初中国内陆3/4以上的地区内陆旅行的行程超过一个月,在17世纪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甚至更糟。自给自足是初代500废面临的世界经济基本形态,转变成半殖民地形态是几代人以后的事了。


人畜无害小白免 于 2016-11-30 09:57:45 发表了:

好资料啊,顶楼主


Brain1127 于 2016-11-30 10:39:13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29 22:36

写在荷兰人来之前。

为什么要回朔历史?

你要考虑到一个问题。

澳宋(中国大陆本土)距离东南亚和荷西葡距离东南亚的距离。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2:33:38 发表了:

Brain1127 发表于 2016-11-30 10:39

你要考虑到一个问题。

澳宋(中国大陆本土)距离东南亚和荷西葡距离东南亚的距离。

不明白你所指的具体何意?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3:07:3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3:19 编辑

Scat 发表于 2016-11-30 08:44

非主产区到今天也依然普遍存在存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即便是主产区也得考虑交通条件,比如新疆和中亚, …

非主产区到今天也依然普遍存在存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即便是主产区也得考虑交通条件,比如新疆和中亚,北美和澳洲内陆那些著名的纤维产地,到20世纪初中国内陆3/4以上的地区内陆旅行的行程超过一个月,在17世纪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甚至更糟。自给自足是初代500废面临的世界经济基本形态,转变成半殖民地形态是几代人以后的事了。

这部分,你跟我的理解范围是不同的。

我所指的是可以直接贸易可以抵达的边界。

你指的是全世界。

还有一个不同,

“非主产区到今天也依然普遍存在存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基于旧世界,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基于临高界面,我认为,如果有一个足够大的经济辐射范围,

那么,

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被整个经济体所侵蚀,也就是就世界所谓的“产品倾销”,

造成一个地方的经济原结构不能自持,反映为部分从业者贫富差距愈加划分,

我赞成产业可以破产,但人可以自由流动,去寻找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这种机会我认为澳宋政权应该积极提供的。

比如,移民东南亚,移民澳大利亚,移民北美,移民南美。

以后还会有环境问题,同样可以用人的流动这种方式,实现大洲之间的轮作。这脑洞开大了。

至于不愿意改变原有经济结构的地方,人又不愿意离开,那就自绝于整个经济体,慢慢衰败罢了,就像印第安保留地。

“即便是主产区也得考虑交通条件,”

我一贯的主张是,通讯和交通扩展到哪里,主要是电报和道路,电话和铁路就更好,统治就扩展到哪里。

而贸易范围再加上海运可以通达的地区。

“比如新疆和中亚,北美和澳洲内陆那些著名的纤维产地,”

新疆在16世纪的情况我不清楚,但中亚的棉花和羊毛,上千年来一直是与印度的重要贸易货物。交换回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货品。

5566.png(76.9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30 12:47 上传

北美内陆和菲律宾的情况类似,都是没有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都是几十户的部落。不存在广泛的大宗贸易。

澳大利亚内陆的土著,和东南亚最南端,小巽他群岛的情况类似,

高温高湿,饿不死的吃的是不愁的,千百种水果。

芒果是种类最丰富的,木瓜是南美引进的,

棕椰树干产淀粉,西米,

萨摩亚的人一家种10棵面包树,从吃,纤维,造船,造屋子,就全够了。

还劳动个屁。

要说他们缺什么,淀粉,膳食纤维都是不缺的,缺蛋白质,

丛林里的肉食不易,不能全靠吃蝙蝠,捕鱼只是海岛沿岸“比较”充足,但是水果又不足了。

普通底层群众赤身裸体,对衣料是没有刚性需求的。在JJ上套跟竹管的土著,直到今天都能看到。

统治者需要。

当地产的木棉虽然是最好的保温材料,但是不适合纺织,纤维弹性差,做填充材料很合适。

但是人家热,根本没有穿衣服的硬性需求吗?

但是我们可以卖毛巾,浴巾,床单被套啊,遮雨的毯子也是必须品。

也就是说,他们对纺织品的刚需方向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可以不洗脸但是不可以不穿衣服。

我不再扩展开了,这些在后面章节写到的时候,会具体详述。

总结一句,我认为世界不必全部改造,自然保留地,文化保留地多留一点没问题。另一个就是我说的是贸易圈可以抵达区域的观点,不是全世界普适的观点。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3:51:1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5:15 编辑

接27楼

第一章早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与欧洲殖民者东来

第二节 殖民者东来

三、荷兰的东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太长不读版:

荷兰人比葡萄牙人在三点上做得更好,

1.在东南亚的贸易有一个稳固的中央集散基地,雅加达/巴达维亚。

2.从东南亚的航线是从巴达维亚穿巽他海峡,横渡印度洋,直到马达加斯加。

@气持样,你白厅的女人关于印度航线的描述有硬伤哦,虽然不明确英国人怎么航行,但是荷兰人横渡印度洋的做法到1635已经运用几十年了。

3.跟西班牙之间不存在瓜分世界的协议,可以在香料群岛大肆展开竞争/战争,直至封锁马尼拉。而且持续性地往东南亚增加投入力量。

所以虽然荷兰坏事做尽,但是还是近乎独占了东南亚贸易,

不仅是与欧洲的香料贸易,还包括从本地贸易中以打击异己的垄断方式赚取差价。

1580年西葡合并后,为了惩罚荷兰的背叛,西班牙遂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1584年,禁止荷兰与葡萄牙贸易;

1585年,菲力普二世又下令扣押所有进入葡萄牙诸港的荷兰船只。后又释放了所有扣押的船只和被拘留的船员。

1594年,菲力普二世又改变主意,要求坚决地禁止荷兰人进入里斯本贸易。

1592年,林斯乔坦(JanHuygen van Linschoten)带着丰富的印度洋和航海的知识回到祖国荷兰。之前,他曾在葡萄牙生活了4年,在果阿当了5年大主教的秘书。以后澳宋也是被这样写一笔吗?

林斯乔坦的著作给人们的印象是:东方不仅是欧洲人富裕之源,而且在生命粗野、痛苦和短暂的时代也是恢复健康和安宁的药品来源地。这样,各种因素都刺激着荷兰派遣船队前往远东。

我曾经读到过,欧洲人当时不仅把香料当成是奢侈品,还看作是防治瘟疫的良药。请提供支持或驳斥这个观点的资料。(问04601)

1595年4月,荷兰首个远征队启程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

这次远航由一个叫“远方公司”的企业联合组织提供资金,共耗资30万荷兰盾。远征队共有4艘商船,248人。

1596年2月船队才到达马达加斯加岛。

同月,为了避开葡萄牙人,船队没有沿东非海岸驶向印度,而是直接取道印度洋,向东印度群岛进发。

6月初,船队抵达苏门答腊岛,月底到达万丹。

此后,船队曾在雅加达(Jakarta)、北爪哇和巴厘岛(Bali)活动过,但是效果一般。

1597年,仅剩的3艘船89人的船队带着所获得的货物回到荷兰。严格地讲,这次远航算不得十分成功,其带回的小量货物仅够抵消远航费用。但其意义非凡,它表明荷兰与东印度的贸易是可行的。探索性航海好残酷,248人出去89回来,幸存率36%。

从1595年至1602年间,荷兰先后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主的公司。

1600年,英国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东印度公司,这给荷兰人树立了榜样。荷兰人深信:“只有通过统一的全国性的努力,他们向东方的第一次推进的热忱中

的既得利益才能得到巩固和保持下来。

1602年3月20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应运而生。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India Company),因荷文为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me,故简称VOC。

国会的特许令规定,东印度公司具有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之间地区的贸易垄断权,第一次时间定为21年,以后可以续签3;公司还享有订立条约、修筑城堡、拥有武装力量和设置法官的权力。

当时庵士特登姆(阿姆斯特丹)市长巴哇氏(Peinier Pauw)为其家仆各买百盾之股,传为快事;大政治家麦尔尼费尔氏亦为五千盾之股东。随着澳宋李家坡贸易有限公司的成立,股票在公开市场上发售,高举老爷为其家仆各买100银元之股被传为佳话。

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有一个变迁的过程。

1602-1677年公司主要是一个商业机构,

而1677-1799年则演变为统治广大领土的殖民帝国,成为了十足的殖民机构。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意义重大。霍尔指出:“这是一次确实异乎寻常的合并,合并后,地方的利益和集中指导得到协调,其目的在于使全国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集中。”据载,在一个月内公司就筹集了多达6424578盾的资金,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10倍。

1盾=0.32两,

64254578盾,约200万两白银。


Brain1127 于 2016-11-30 14:20:36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30 12:33

不明白你所指的具体何意?

澳宋与东南亚进行贸易,完全可以跟欧洲殖民者错开交易项目。

在对方非垄断的条件下,实际上欧洲殖民者最看重的香料贸易我们并不过多关注。尽管对东亚有大量胡椒为代表的香料输出,但是香料毕竟不能当饭吃,而且对于澳宋所需要的工业原料而言也关系不大。

我们需要的是东南亚的锡等有色金属、煤、石油、橡胶和棕榈。此外还需要中南半岛的稻米,爪哇诸岛上的奴隶人力资源。

由于欧洲和东南亚距离上太远,所以欧洲人航行到东南亚必须在一次交易内尽可能的赚取最高额的利润,也只有最不怕死的或者完全在欧洲走投无路的人渣才会考虑到东方赚一票。

而从大陆到东南亚只需要2000km,而且无需绕过高纬度地区西风带——比如好望角这种高危位置。一路上就是小吨位的传统中式船舶也能依靠贴岸航行进行贸易

另外,有关于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同化问题:很简单,由于距离太远,移民至殖民地的人太少所以没法对人口优势上的土著进行同化。相比于东亚向东南亚,从很早开始就有自发性的移民开拓。如果是国家规模主动组织的移民开拓,光在人数上就可以碾压当时欧洲诸国殖民者之和。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5:10:4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7:08 编辑

corsola 发表于 2016-11-29 23:46

Culture Siri ‘Na Pacce is one cultural philosophy Bugis-Makassar Society which must be upheld. If  …

谢谢,

马打兰我已经不再纠结。

按爪哇海的历史,他统治了爪哇中、南部分,

婆罗浮屠、梅都寺庙都在他境内,

被荷兰入侵时,最后两块统治区,其中一块就是日惹,

所以我把马打兰标记在日惹附近了。

17世纪初,王国领有中、东爪哇及西爪哇的一部分土地。国家的核心部分是素丹的世袭领地克腊帕亚克、马打蓝、巴章和葛都,即包括今日惹、梭罗和葛都,由素丹直接统治。后改国都为巴刹格德,并在那里建造王宫。

1609~1610年,王国军队先后征服克尔托索诺、谏义里、威罗索诺(莫佐阿贡)及苏鲁马益(泗水)。

拉登·朗桑(Raden Rangsang,1613~1645在位)执政时,以素丹·阿贡(Sultan Agung,即最高素丹)自称,经过多次征战,讨伐叛逆,进一步统一了中爪哇和东爪哇地区,攻占了爪哇沿海的泅水、马都拉和井里汶,并将势力伸展到苏门答腊东部和加里曼丹南部。1635年的在为者是这位——拉登·朗桑,自称素丹·阿贡

1628和1629年,拉登·朗桑两度率大军攻击巴达维亚(即雅加达)的荷兰侵略者都未成功。此后他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鼓励岛际贸易。1633年制定印尼第一部伊斯兰教法典,并改用以伊斯兰教历为基础的爪哇历法。

在素丹阿芒·古拉特一世在位时期(1645~1677),因暴虐和苛税,加之荷、英的侵略,丧失海运控制权,贸易递减,生产下降,国势衰落。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6:50:4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13:13 编辑

26.jpg(9.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3:13 上传

*被合并时期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一节早期葡萄牙在马六甲经营的贸易

攻占马六甲后不久,葡萄牙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其贸易活动。皮列士在《东方志》。中就称:“我们的船己赴爪哇和班达,有一艘船去中国,还去巴昔、普利卡特。现在它们己驶往帝汶运载檀香,并到其他地方去。我们的一艘船去了白古,到达马塔班。”

这些贸易活动发生在1512-1515年之间,也是葡萄牙人以马六甲为基地参与经营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开端。

1511年,葡萄牙人控制下的马六甲一果阿一里斯本贸易航线正式形成。

一些人建议将亚洲的胡椒贸易限制适当放宽,同时将贸易航线出租给竞价最高的人。

一些人则反对这种观点,“现在没有什么充足的理由要我们必须将所有这些航线出租出去。”

不过,此后不久就有私商投资于王室的船只。没有什么是能完全阻止商业的,如果白色通道不够健全,那就会灰色寻租,再打击灰色就会滋生出黑色的海盗行为。

1552年西芒·博特略一记载道:“去年(1551年),从摩鹿加回来了两艘吾王陛下的商船,其中一艘船给陛下带回了10大筐丁香,另一艘船则什么也没有,因为里面的货舱已全部授出了……轮船中装满了私人货物而没有一点陛下的货物真是一个耻辱。"

101.jpg(29.5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30 17:21 上传

102.jpg(16.2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30 17:21 上传

1620-1622,这是被荷兰人揍了吗?(问04901)

又如胡椒。16世纪前期葡萄牙的胡椒主要来自印度,60年代后才开始大量从东南亚进口胡椒。

不过,具体数据缺乏,我们只能从其他侧面推知一二。

下面是16世纪从东南亚流入欧洲的胡椒量情况:**1507年前后约50吨,****1519年前后约100吨,****1526年前后约200吨,****1531年前后约300吨,****1548年前后约600吨,****1558年前后约700吨,****1565年前后约1300吨,****1589年前后约1400吨,**1593年前后约1400吨。

这些胡椒,一部分是亚齐人和其他南亚、西亚商人经红海贸易路线转地中海输入欧洲,大部分则是由葡萄牙人输入的。

尤其是70年代之后,在相当多的年份里,印度航线返回的葡船充分地满足了欧洲对胡椒的需求,

据德国南部的银行估计,16世纪末年约1500吨。

再如肉豆蔻。16世纪前期,由于价格低,葡萄牙进口不多。

例如,**1505年进口的小豆蔻是206公斤;**1518年,肉豆蔻986公斤。

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博克瑟教授指出:“16世纪下半叶,由于肉豆tle、肉豆范干皮、肉桂和生姜价格大约增加了三倍,所以葡萄牙也增加了进口量。”

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了欧洲的香料之都。《葡萄牙简史》一记载说:葡王宫建在米纳公司仓库附近,于是人们习惯称这座王宫为“米纳公司王宫”。大量香料流入后,人们改称这种货栈为印度公司。从这家公司散发出来的肉桂和胡椒的香味,整个王宫都能闻到。

16世纪80年代在阿姆斯特丹丁香的平均价格是每磅3.34荷兰盾,相当于每吨3300里亚尔,为马六甲的10倍左右

由于这条航线也联系着马六甲与印度,故相当数量的丁香、肉豆范等也通过葡萄牙人销往印度各地。

据阿格拉(Agra)商人称从东南亚销往印度的丁香在荷兰人到来前超过现在的3倍;

又称,17世纪20年代,每年销往印度的丁香在25-30吨之间。

那么,也就是说,16世纪每年约有80吨的丁香被输往印度。

而从果阿航向马六甲时,葡萄牙商船则将大量的印度丝织品销往东南亚各地。

例如,1602年英国人兰开斯特(Jame Lancaster)还看见1艘葡萄牙船运载着价值30万克鲁扎多(Cruzado )的货物,从科罗曼德尔前往马六甲,船中的货物基本是布。

1508年2月13日葡萄牙国王多姆·马诺埃尔(Dom Manoel)要求迭戈·洛佩斯·塞凯拉(Diego Lopes de Sequeira)调查中国商人等情况的训令:“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的情况,,,

1509年,塞凯拉抵达马六甲后,因与马来人的龌龊,无法接近中国商人,所以没有获得任何有关中国的情报。

不过,才‘攻占马六甲,葡萄牙人就迅速认识到了经营马六甲一中国商业航行的巨大商机。

皮列士一记载说:“到中国是有利可图的航行,租舱房载货去那里,有时能一份获利三倍,好货很快就能售出。”

同时,还了解到在中国市场畅销的产品主要有胡椒、丁香、肉豆范、木香、阿仙药、象牙、锡、沉香、樟脑、红珠、白檀、苏木、黑木、玛瑙、鲜红羽纱、彩色羊毛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胡椒,“除胡椒外,他们(商人)对其他商品不怎么重视”。

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从马六甲出发,前往中国贸易。

1514年1月6日又有一艘葡萄牙船载着胡椒随中国帆船前往中国。随同船队前往的有5个葡萄牙人,其中2人(一个是行政长官,一个是文书)在葡萄牙国王的船上。

中国人不许他们登陆,因为中国人说,让外国人进入寓所是违背常规的,不过,这些葡萄牙人卖掉了自己的货物,获得厚利。

1517年葡萄牙人费尔南·佩雷斯(Fernao Peres)率领使团访问广州,并取得成功。但“良好开端”被其他葡萄牙人的野蛮行径破坏了。

1518年8月,西蒙·德·安德拉德(Simao de Andrade)率领的船队从印度到达屯门,他未经许可擅自修筑工事,建起炮台、堡垒、哨所,像对待非洲沿海的黑人一样对待中国人,驱赶中国商船,俘虏船员,掠夺钱财和商品,允许其成员肆意抢掠百姓,俘走他们的妻女并任意欺辱蹂踊。

这激怒了明朝政府。明朝官员开始怀疑葡萄牙人的用心,王希文在上疏中就说:“佛郎机匿名混进,突至省城,擅违则例,不服抽分,烹食婴儿,掳掠男妇,设栅自固,火锐横行,犬羊之势莫当,虎狼之心巨测。”而御史丘道隆和何鳌等则强烈要求“禁私通,严守备”,驱逐葡萄牙人。

在1522年、1523年的两次较量中,葡萄牙都战败了。其间,葡萄牙所有企图重新建立与广州直接通商关系的努力也都失败了。这TM就尴尬了啊,到处建商站堡垒,还不能约束手下。但是那时候贸易双方没有一个是善茬。有便宜就占,一不小心就被宰了。要求自保,少不了要建商站堡垒。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搞好跟贸易方政权的关系为上策;商站具备一定规模,不会瞬间崩溃,挡不住还可以开溜为中策;坚壁高墙建设堡垒为下策。无论哪种办法都不能是万全之策。即使有舰炮外交做后盾。所以,问题来了,在澳宋拓展东南亚、孟加拉、印度贸易的时候,如何在不建设堡垒的情况下,保证核心成员的安全?如何做到兵力及时投送,安全撤离?(问04902)

但葡萄牙人没有就此放弃,因为和中国的贸易是那样有价值,这是一个新的、有希望的市场。

因此,在后来的30年,葡萄牙人继续访问中国海岸,有时是在地方官的默许下进行贸易,有时则不管他们。

于是,葡萄牙殖民者近在广东、福建,远至浙江宁波,从事走私贸易。

其中,1524-1549年,葡萄牙人将活动重心转移到了浙闽沿海。在浙江,其贸易活动主要集中于海盗盘踞的走私贸易据点双屿。

在双屿门内三里格处,到1540年或1541年时他们己建起了村落,房屋逾千,有些房屋的造价高达3000-4000克鲁扎多。1548年前后,葡萄牙人多达1200名,买卖繁盛,“超过300万金”。“市政府”年收入为6000多克鲁扎多。一般通行的说法是,双屿比印度任何一个葡萄牙人的居留地都更加壮观富裕。

后来,由于葡萄牙人的胡作非为,1548年明政府开始肃清双屿。平托记载道,一支有300艘中国大帆船及80只双桅帆船,“六十万大军”,一天清晨向葡萄牙人的村落发动了攻击,“双屿在片刻之内被摧毁、夷为平地”。

双屿被逐后,葡萄牙又将活动地点转移到福建沿海。在福建,葡萄牙的走私活动地点有两个:

一个是厦门南部的浯屿,1547年葡萄牙才到这里从事走私贸易,但1549年就为朱纵组织的明朝军队所驱逐而撤离。

另一个是漳州诏安走马溪,1544年或1545年,葡萄牙人来到漳州,1549年二月,从浯屿被逐的葡萄牙人又逃到这里。同月,明朝军队与葡萄牙人在走马溪大战,结果明朝军队大获全胜,生擒葡萄牙人、海盗等120人。

走马溪走脱的葡萄牙人逃到了广东的浪白澳,走私贸易又重新转移到广东沿海。

1101.jpg(166.7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30 19:15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7120/

总的说来,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人主要靠走私方式经营的马六甲一中国贸易,很不稳定,效果也不理想。

直至16世纪50年代后期得以留居澳门,马六甲一澳门航线固定下来,葡萄牙人与中国的贸易才开始稳定地发展起来。

每年都有葡萄牙人的船来往于马六甲与澳门之间。

据载,当时果阿一马六甲一澳门一日本航线已成为葡萄牙人最好的航线之一。

1580年前后,这条特许航线的拍卖价达5500克鲁扎多,平均纯利润则是1万克鲁扎多。

博克瑟教授描述说:“每年4月或5月大帆船离开果阿,载着毛织品、红布、水晶、玻璃制品、佛兰德斯(Flemish)钟、葡萄牙酒、印度印花棉布和白布,一般在马六甲停泊,将大部分货换成香料和檀香木、逞罗的鹿皮和其他皮革制品,然后从马六甲驶向澳门。

从马六甲运往中国的货物主要是胡椒、丁香、肉豆蔻、苏木、檀香木、象牙等东南亚产品,其中,价值最大的两种商品是胡椒和象牙。

从中国输到东南亚各地的商品主要是生丝、丝绸、瓷器等。在经营中国商品的贸易中,葡萄牙人也大获其利。

1515年11月15日,在葡萄牙船队服役的意大利人恩波利(Giovanni de Empoli )在信中说到:“这个国家(中国)盛产各种白色细蚕丝,每一坎塔罗(Cantaro,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重量单位,约等于100磅)价值三十克鲁扎多;十六匹一捆的优质锦缎,每匹价值五百里尔(约合400克鲁扎多);缎子、花缎以及每盎司售价为半个达卡或不到半达卡的庸香。各种各样的珍珠极多,还有各种帽子。因此,从中国运到此地(马六甲),这些货物可获利三十倍。”3000%的利润,那时候的人都是疯子。

同时,从来自澳门的葡船在马六甲所交的关税也可以得知一二。

1582年7月24日,阿尔梅达(Dom Joao de Almeida)给马尼拉总督的信中称:“由中国起航前往果阿的商船,每年要向马六甲缴纳超过5万达卡的关税,仅这笔收入足以支撑堡垒”。

以葡萄牙人输入中国货物要征收10%的税率计云,那么每年从中国运到马六甲的货物价值即在50万达卡以上。

1102.jpg(186.8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30 19:21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7120/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6-11-30 16:52:20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6-11-30 16:54 编辑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30 16:50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一节早期葡萄牙在马六甲经营的贸易

帝汉—》帝汶

葡萄牙在帝汶岛有殖民地的

还有 里斯木航线是什么玩意······我知道是里斯本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6:59:12 发表了:

气持样 发表于 2016-11-29 17:55

婆罗洲的樟脑,沉香,金子

突然记起樟脑和赛璐璐之间的关系,树龄要50年以上,

看来樟脑要大量收购啊。

我澳宋的柯达公司重建有望啊。

顺带又看了看松脂,松香和油漆之间的关系。

用于乳胶漆和胶合剂等材料。

像橡胶一样收割,需要大量人力沉淀。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海南直到南亚都是适合生长的地区。

好多小钱钱。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7:04:1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7:07 编辑

琼府县办刘主任 发表于 2016-11-30 16:52

帝汉—》帝汶

葡萄牙在帝汶岛有殖民地的

文本转置的时候,软件会出识别错误

帝汶,东帝汶,西帝汶,帝力

里斯本

大家理解就好

还经常把“才”识别为“一刁”。

我都尽量人工纠正了。 啊啊啊啊啊啊


kkjjmmkjm 于 2016-11-30 19:27:2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20:23 编辑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葡萄牙贸易基地的转移

一、澳门的崛起

16世纪50年代后期,葡萄牙留居澳门后,便以之为基地发展与其他地方的贸易。

不久,澳门与很多国家或地区就建立起了贸易联系。《澳门编年史》(16-18世纪)记载:“澳门与中国内地、日本、马六甲、印度以及暹罗、东京、交趾支那、帝汶、苏禄、文莱、勃固、阿默达巴德、锡兰等地大规模通商。

主要商品是:白银和黄金、丝绸、瓷器、香料、茶叶、漆器、大米、檀香、槟榔、棉花、硫酸铝钾、大小珍珠、蓝色染料、橄榄油和蜂蜜等。

随着贸易的发展,80年代澳门在葡萄牙人亚洲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己非常重要,并成为了葡萄牙人在东方最重要的贸易基地。

1582年,西班牙人科托(Diogo do Couto)亦称:“澳门是‘葡萄牙人在整个东方最好、最繁荣的支柱’”。硫酸铝钾就是明矾。勃固就是白古吗?缅甸(问05301)

当时,葡萄牙人以澳门为基地重点经营的贸易航线有二:其一是澳门一马六甲一果阿一里斯本的贸易。澳门与马六甲一段的贸易,我们前面已述及,这里不再赘述。

在澳门与果阿一里斯本的商业航行中,葡萄牙人主要是将中国生丝、丝织品等20余种货物运到果阿一里斯本,其中以生丝等为多,价值也最大。

1580-1590年,葡萄牙人每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即达3000余担。而从里斯本、果阿运到澳门的货物主要是银、印度其他货物,以及少量的欧洲商品如自鸣钟、玻璃制品、毛织品、水晶等。最初,主要的商品是胡椒和象牙,但很快白银就取而代之成为了最重要的“货品”

据载,1580-1600年年间每年运到澳门的白银达20-30万里亚尔

关于澳门与果阿、里斯本之间的贸易情况,我们从1600年往来船只所载的货物清单中可以了解一二:

一艘从澳门到果阿的葡船,载有**1000担白丝,每担在广东买80两,在印度卖200两;****10000-12000匹各色丝绸,进价一般每匹5两,上等则为6-7两;****3-4担金,利润率为80-90%;****铜和铜制品500-600担,利润为100%;****6-7担察香,利润率150%;****水银100担,利润率70-80%;****糖200-300担,利润率100-150%;****2000担茯苓,利润率100-300%;****2000担铜手镯,每担进价5.6-7两,利润率100%:****樟脑200担(销往葡萄牙);****各类大量瓷器,利润率100-200%;**此外,还有大量的生丝、镀金的床、砚台、被单、床帐、帏帐、金链子等。

一艘从果阿到澳门的船只,载有**20-30万的白银;象牙,澳门卖价是每担50两;****天鹅绒,果阿进价是每腕尺6-7两,卖价是7-8两;****排红布料,果阿进价每腕尺5-6两,或7-8两;****酒150-200桶,进价每桶约40-50两,高的甚至到95两,卖价是80-90两;**橄榄油6桶等。

不难看出,澳门—果阿—里斯本的贸易是一种双向的贸易活动,交流的商品种类不仅繁多,而且量较大。腕尺是多长?(问05302)其二是澳门一日本的贸易。1560年前后,就有葡萄牙船只从澳门前往日本贸易。

到1570年,长崎正式成为葡萄牙人在日本的贸易基地,澳门与日本的贸易遂稳定下来。

同时,由于明后期政府对“楼患”仍心有余悸,即便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仍“特严禁贩楼奴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不准中国商民前往日本贸易。

而葡萄牙人不受明政府中日通商禁令的束缚,独占了中日贸易。1580年后,澳门与日本的贸易迅速兴盛起来了。

关于当时的贸易,1585-1591年到过东印度的英国人拉尔夫·菲奇(RalphFitch)曾有描述。他说:“葡人从中国到日本……从日本运回澳门的东西仅有白银。

他们每年有1艘大帆船开往日本,从那里带回60多万克鲁扎多白银。这60多万日本银和每年从果阿运来的20多万克鲁扎多白银使他们在中国市场上享有

很大优势,并从中国得到黄金、察香、丝、铜、瓷器以及各种价格不菲的货物。”

1580-1600年,除个别的年份外,每年都有葡萄牙船只从澳门前往日本贸易,具体情况如下:

1201.jpg(28.0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1-30 21:19 上传

按交易量换算了一下,这船差不多也就200-300吨的载货量的样子。

在这一贸易中,葡萄牙人主要是以中国生丝、丝织品等换取日本的白银。

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称:“广东香山澳佛郎机番,每年至长岐(崎)买卖,装载禁铅、白丝、扣线、红木、金物等货。”禁铅是什么铅?有什么出处和说法吗?(问05303)

在日本市场上,中国货物2/3以上的都是生丝和纺丝,并且需求量很大,据说日本市场仅需白生丝就约3000担

因此,葡萄牙人每年不断地将大量的中国货物输入日本。1580年居住在果阿的荷兰人扬·惠更·凡·林斯霍藤见证说,每年葡萄牙人出口到日本的丝绸数量达3000担左右

中国货物的总价值也很大。据载,1600年前后每年运往日木的中国货物价值约在100万两以上

葡萄牙人低买高售,获利常达一倍以上,有时甚至达二三倍

从日本回航时葡船则载运着大量的白银。《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3载:“自楼回者……日本无货,只有金银。”日银数量很可观。**1580年前后约500000-600000两,****1585年500000两,****1585-1591年每年约600000两,****1599年400000两,**末叶甚至高达1000000两。

另据估计,1560-1600年间,葡萄牙人每年运走22500-37500公斤日本白银

由于贸易利益之所在,澳门一日本贸易航线的总指挥一职遂成了人人凯觑的职位,任职者每年可得到约56000-64000两的收入。约4、5千担生丝就能换取30吨白银,这买卖不错啊。

换算了一下数量级,差不多是100两银子一担生丝。大约价格是在100-300之间浮动吧。按30000公斤白银计算,每年约可铸造120万澳宋银元。不算纯度


corsola 于 2016-11-30 19:52:04 发表了:

04902

在那个年代保证不了吧……

就算澳宋能做到“虽远必诛”,可怎么也得好几个月以后才能去诛,那时犯罪分子早都不知道跑哪去了……而没有可靠的暴力作为后盾,就不可能保证安全。即使是现在,即使是中国美国,驻外人员也不是都安全啊。

所以我建议要么也以武装商队的形势开展贸易,要么就外包,少赚点就少赚点吧。战略物资的贸易控制住就行。


kkjjmmkjm 于 2016-11-30 22:25:0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19:20 编辑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葡萄牙贸易基地的转移

二、马六甲的衰落

整个16世纪,虽然常受到柔佛、爪哇和亚齐等的攻击,葡属马六甲显得并不是很稳固,但是葡萄牙人的贸易一直还算顺利,

但葡属马六甲天生有其脆弱性,关于此,哈利逊曾作了很好的分析。他说:  “没有强大的海军,葡萄牙人无望永远支持东南亚的局面。葡萄牙把马六甲充作主要基地后,只专心剥削摩鹿加,忽略了爪哇,并没有克服苏门答腊亚齐人的反抗。这样,葡萄牙在东南亚的权力是建设在战略上很不稳定的基础,而只有强大的海军优势,才能支撑这个基础。

因为葡萄牙人在摩鹿加洞开了大门,使得任何另一个欧洲国家都不难在苏门答腊的爪哇设立立脚地,荷兰人正是能够这样做的。一旦荷兰人在东南岛上巩固了根据地,他们就能够用楔打进了葡萄牙的领地,阻断它的贸易,毁损它的势力,从而在摩鹿加和马六甲依次攻击它。”

16世纪末葡萄牙海上帝国开始没落。葡萄牙是欧洲的小国,人口稀少,在1500年时只有100万人。但它却在世界范围内急速地扩张,先后在非洲、美洲、亚洲都建立了许多据点或殖民地。

例如,到1570年为止葡萄牙人几乎在亚洲的每一个地区出现,已拥有霍尔木兹、科钦、果阿、马六甲、马鲁古群岛等据点。而葡萄牙力量一分散就显得单薄。**1516年,葡萄牙人在亚洲共有4000人;****1540年增加到6000-7000人。****这些人中不到150人在霍尔木兹,****400人在科钦,****250人在马六甲,**其他人则分布在不受葡萄牙国家控制的印度南部各个港口等地。

从以上这种分布看,葡萄牙在各个据点的势力是很微小的。随着葡萄牙战线的拉长,从某种角度看,“葡萄牙在亚洲扩张的地理上走到了极限”。

14.jpg(68.5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2:59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7120/![](https://cdn.jsdelivr.net/gh/lzjluzijie/beichao@main/img/192036ncz0c6mmw4bit46t.jpg)

36.jpg(377.3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9:20 上传

正如博克瑟所指出:“在荷兰连续不断的袭击之前,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地已开始退却。”马六甲的根基随之动摇。

与此同时,英荷也向葡萄牙的海上地位发起了挑战。这是英荷海上霸权逐渐兴起的必然结果,因为葡萄牙宣称是好望角以东的唯一“主人”,英荷向亚洲发展就必然要触动葡萄牙的“垄断”。

另一方面则是由西班牙与葡萄牙合并引起的。荷兰、英国是西班牙的敌人,但西葡合并后也就成为葡萄牙的敌人。因此,一定程度上英荷两国向葡萄牙的东方贸易垄断地位挑战,是由西班牙的菲力普二世于1580年僧取葡萄牙王位后无端挑起的。

16世纪末,菏兰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较之葡萄牙,它在经济资源、人力和海上势力三方面都占有优势:

(1)荷兰经济实力要比葡萄牙强得多,每一个荷兰的船长都有处理一切的权力和充足的钱;

(2)荷兰不仅可以从本国获得人力,还从邻近的德国雇佣人员。而葡萄牙在与西班牙合并时,一部分人要支持西班牙,1640年分离后又得有一部分人抗衡西班牙人;

(3)荷兰的船只数量要远远超过葡萄牙,1649年葡萄牙人维埃拉(Antonio Vieira)的估计如下:**荷兰有14000多艘船可用作战舰,而葡萄牙不超过13只,**荷兰有海员25万,葡萄牙海员仅4000这一数字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1620年里斯本一记录可用海员是6260人。

此外,荷兰人兵员较为充足,而葡萄牙兵员的缺乏程度则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

据载,葡萄牙军队普遍存在大量的儿童,10或12岁的孩子兵占有很大的比例。

由此可见,荷兰与葡萄牙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荷兰一到,马六甲的处境就变得十分艰难。荷兰人是直接冲着东南亚香料而来的,他们的出现首先使马六甲的香料来源出现了问题。

1600年,荷兰人史蒂文.范·德·哈格汉与安汉岛的首领缔结了第一个重要的条约。安汉岛的首领同意荷兰人在这里建立城堡,并答应把当地出产的所有丁香交给荷兰经销。这对葡萄牙人很不刊,他们也曾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恢复原来的状态。

1601年,葡萄牙趁荷兰船只到马鲁古各地收购香料时,进攻安汉,并成功恢复了对安汉的控制。但与西班牙协同进攻德那地时,却为荷兰所挫败。

此后,荷兰很快在马鲁古德那地和班达群岛建立了商馆。

1608年3月,又依靠强大的舰队,进而宣布对班达岛“实施垄断的特别命令”,与当地首领签订了“承认其香料贸易垄断权的条约”,从而基本上控制了香料。

我们知道,香料是马六甲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因而香料来源的断绝,无异于宣告马六甲作为香料中心历史的结束。

而封锁又使得马六甲更加萧条。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开始有意识地封锁马六甲,初期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不定期地在马六甲附近骚扰葡萄牙商船以及其他欲进入马六甲贸易的商船,如1603年果阿议会在年报中汇报说:荷兰不仅俘获了一艘从科罗曼德尔到马六甲装载着价值30万克鲁扎多货物的葡萄牙商船,而且还夺取了三四艘载运钱币到孟加拉的船以及一艘中国商船。

二是在进入马六甲海峡的要道上干扰来往船只:

一处是新加坡海峡,另一处是在爪哇海。

1602年,荷兰在爪哇海取得了决定性的海上胜利,掌握了爪哇海的控制权,从而开始在爪哇海阻止其他地方的商人前往马六甲,特别是阻止爪哇人运米接济葡萄牙人。

荷兰人的封锁对马六甲影响很大。

1603年,果阿议会报告说:“马六甲要塞已无粮食,也不能得到什么粮食。”人民己经陷入了饥荒之中。,

1610年前后,葡属马六甲的“繁荣时代”业已结束。

16世纪末,每年约有300艘各地船只到葡属马六甲贸易,并给葡萄牙人带来了大量的各种各样货物(葡萄牙人自己输入马六甲的货物只占很小一部分)。300艘船是马六甲原先的贸易规模。

但到1610年,马六甲的经济形势己急遴恶化。据估计,当时每年输入马六甲的商品仅约800吨。这种落差是十分明显的。

稍后,马六甲的情况还更加糟糕。巴雷托·德·雷曾德即称:“(过去)所有南方民族都常常到马六甲来买卖商品,因此商业很大,获利也不少;可是现在几乎全部绝迹。”随日此的景象,马六甲的衰败程度不难想象。

30年代末,荷兰对葡属马六甲开始了“致命的打击”。先是严密封锁马六甲海峡。

1636年至1639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截获葡萄牙船只不下五六次;双方也激战四五次,并且每次荷兰狱民者都获得胜利。

到1639年,已经没有一条葡萄牙船能够通过马六甲海峡,甚至英国船的船底也不敢再载米去救济这个港口了。

同年8月,荷兰人在巴达维花集中了2000名欧洲士兵,配备精良的大炮若干,决定于11月或12月进攻马六甲。

但由于荷兰人当时在锡兰的军事行动,加之荷兰的盟军亚齐、柔佛之间不能合作,攻击时间延迟。

1640年5月,东印度公司总督安东尼·范·迪门任命阿德里安·安东尼桑(Adriaen Antonissoon)为征讨马六甲总司令,在马六甲海峡的雅各布·库拍(Jacob Couper)舰队归其指挥。

6月初,安东尼桑率4艘船90名士兵抵达,准备攻打马六甲。

7月底,柔佛派来600人协同作战。

8月初,荷兰军队在堡垒之北登陆,攻破了葡萄牙人的第一道防线。但葡萄牙人一以坚决的回击,从而进入了4个多月的相持。在此期间,双方伤亡惨重。

到12月,荷兰军队2063人仅剩1707人,能实际作战者仅1300余人;

1641年1月初.马六甲城内死亡也达7000余人,城中军民由2万人骤减至3000人

不过,随着圣母(Madre de Deus )、女贞(As Virgens )、圣地亚哥(Santiago )等要塞的失陷,葡萄牙人大势已去。1641年1月19日清晨,马六甲落入了荷兰殖民者的手中。在临高位面,由于荷兰人不敢阻挡澳宋的船队通过马六甲海峡往返印度等地,快客穷等英国商人也通过这条路径与澳宋贸易,荷兰人也要从临高购买中国特产,那么,1636年起的严厉封锁还会不会发生呢?荷兰人从临高进口中国特产后,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加强了呢?还是减退了呢?也就是对总体进口量进行一个涨跌幅预估。还有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是1640年12月1日,葡萄牙贵族发动革命,经过28年斗争恢复独立。另一个是从1373年起的英葡同盟,虽然在葡萄牙被西班牙合并期间失效,但是在葡萄牙闹独立过程中,英国是出了很大的力气的。1662年,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的女儿,布拉甘萨的凯瑟琳与查理二世完婚。这中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PY交易?1668年签订《里斯本条约》,丢掉休达,正是重获独立,1703年英国与葡萄牙签订《梅休因条约》,使英国出口到葡萄牙的纺织品、葡萄牙出口到英国的葡萄酒均免征关税(条约前期鼓励了葡萄牙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则藉此向葡萄牙倾销纺织品;此条约在1836年被废除)。

13.jpg(78.5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3:00 上传

西班牙在黑尔技术的帮助下能打赢这场平叛战争?之后澳宋要不要跟葡萄牙订立一个PY协议,帮助其实现独立。膛线等技术在欧洲的扩散,会不会让太阳王成为类似拿破仑的人物,蹂躏英格兰,横扫整个欧洲,最后兵败莫斯科城下?澳宋要不要以全欧洲艺术品为抵押为条件,先帮太阳王打赢对俄战争,使俄国撤出乌拉尔山以东的势力范围。164X年都俄罗斯都已经跨国白令海峡,抵达黑龙江江口了。然后由于内部矛盾,统治全法国的太阳王爆了。


Scat 于 2016-11-30 23:42:34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30 13:07

非主产区到今天也依然普遍存在存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即便是主产区也得考虑交通条件,比如新疆和中亚, …

必须考虑运输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

比如说羊毛的生产成本比棉花贵几倍,但是如果用马或者骆驼把棉布运到草原去,运费恐怕要达到棉布造价的几百倍了。

其实不用那么远,几十公里的内陆运输成本就相当高了,加上当时的销售是货郎挑担子走街串巷,上一级批发是行商赶着驴去集市,再上一级是县镇里的坐商,坐商和贸易商之间隔着不知多少级中间环节,因为过去的商人都有特定的活动范围,绝对不可以带着货物或者钱财跑到陌生的黑白两道面前。

基本上你没建立统治的地方,你的成本优势就没什么用,只能在很小的范围保持价格优势。

所以英国人从18世纪就在往中国出口廉价棉毛纺织品,为了这点事打了几次战争,但是最后却是日本往中国卖丰田织布机赚了大钱。


Brain1127 于 2016-12-1 11:02:58 发表了:

05303: 需要确认,铅是否为明朝官方禁止出口的金属?

如果明朝官方禁止出口的,禁铅一词那么会不会理解为 “属于违禁品的铅”。行文上为了工整所以造了个词出来。

另外,这个铅到底指的是金属铅?还是指的是古代用作胭脂水粉的铅粉(实际上应该是含铅的金属盐)?

如果指的是铅粉,还有一种理解是皇宫御用(或者冒称御用)的铅粉。

从航海货物的货值上来考虑,作为化妆品和奢侈品的铅粉可能性更大一些。


kkjjmmkjm 于 2016-12-1 13:28:0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 13:38 编辑

Scat 发表于 2016-11-30 23:42

必须考虑运输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

比如说羊毛的生产成本比棉花贵几倍,但是如果用马或者骆驼把棉布运到草 …

你理解我说的范围有点错位。

我说的是统制区域和贸易可抵达的区域——也就是各个海港,跟深入内陆根本没有关系。

如果连最后一公里的道理都不懂,我就不要写这个东西了。

交通的阻隔是双向性的,我不能用产品倾销让他破产,他也不能用产品来冲击我的倾销。

所以,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进行的。我剥一层,这些人口破产一层,就把这些人口分类迁走了。

比如上海附近,

1635年是丝和棉的主产地之一,

粮食反而需要从湖广和江西购进补充,

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查查史料。

你可以自己去设想具体怎么做,这里不再描述,因为后面要展开说。

我在这里写的过程,也是自己整理思路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是能成立的,提出来,让大家看看,最后是能推论成功,还是发现重大弊病我觉得都是好事。


Scat 于 2016-12-1 14:28:29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1 13:28

你理解我说的范围有点错位。

我说的是统制区域和贸易可抵达的区域——也就是各个海港,跟深入内陆根本没有 …

内陆的钱也可以挣啊


kkjjmmkjm 于 2016-12-1 15:58:50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4 15:47 编辑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葡萄牙贸易基地的转移

三、贸易重点的转移

太长不读版:

澳门葡萄牙人很坚韧,

澳门——马六甲——果阿——里斯本航线被荷兰人阻断,

澳门——日本贸易被幕府禁绝,

努力发展出三条航线,

澳门——望加锡——索洛——帝汶,

澳门——越南——柬埔寨——暹罗,

澳门——马尼拉

---———————————

1602年3月,荷兰人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 Santa Helena)攻击了葡萄牙从远东归来的船只“圣地亚哥”号(Santiago ),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中国生丝和瓷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死的那个岛。为什么不翻译成圣海伦娜岛呢?

1603年2月25日,荷兰人在柔佛海域又劫持了葡萄牙人的“圣凯瑟琳娜”号(Santa Catharina)。据载,从这艘船上荷兰人获得了1200捆生丝,仅此一项价值就超过225万荷兰盾,以及约10万件的瓷器

1605年3月26日,荷兰海军上将维特兰·范·瓦利克  (Wijtrant Van Waryck)的舰队在暹罗罗巴特那港夺取了正返回澳门的“圣安东尼奥”( Santo Antonio)号大黑船,等等。

这样,澳门一马六甲一果阿一里斯本航线开始变得不稳定。求罗巴特那港位置。(问06001)

同时,马六甲的货物来源越来越少。由于荷兰人的封锁和竞争,不仅马鲁古群岛的丁香、肉豆蔻等香料来源成了问题,而且从苏门答腊岛、万丹以及爪哇等地获取商品也同样困难。

一般而言,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东海岸、婆罗洲、爪哇、比马(Bima)和望加锡(Macassar)等地的货物,或由各地商人载运到马六甲,或是葡萄牙人前往各地购买载运;而逞罗、柬埔寨商人只是偶尔前来,这些地方的货物主要依靠葡萄牙人。

这样,封锁使欲前往马六甲贸易的各地船只望而却步,竞争则直接减少了葡萄牙人从各地所购买的商品量。按照官方的记载估计,17世纪初期马六甲每年所获的货物不过800吨

这对欧洲、中国、印度三个市场来说十分微薄,从而使得以马六甲为支点,凭借东南亚香料,发展与果阿一里斯本、中国的贸易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到17世纪30年代末,当荷兰封锁马六甲海峡,澳门与果阿的交通断绝。这样,这一航线上的贸易,包括与马六甲一、果阿、里斯本等地的贸易,都基本停止了。澳门一马六甲一果阿一里斯本贸易航线的失控,对澳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这是澳门一直赖以生存最主要的两条贸易航线之一。

另一方面,澳门一日本贸易也变得困难重重。在澳门一马六甲一果阿一里斯本贸易航线失控后,与日本的贸易成为澳门生存的主要来源,但这一贸易同样遇到了问题。

一是中国人、荷兰人等纷纷加入了对日贸易的竞争。17世纪初,明朝禁止中日通商的禁令已经名存实亡,走私猖撅,王坛《闽游纪略》载:“海舶出海时,先向西洋行,行既远,乃复折而入东洋,嗜利走死,习以为常,以是富甲天下。”在哪里看到的,每年发东洋引44张,西洋引44张。

官府对中国商民与日贸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福建巡抚陈子贞在《海防条议》中就说:“近奸民以贩日本之利倍于吕宋,黄缘所在官司,擅给票引,任意开洋,高桅巨舶,络绎楼国。”②在地方官的纵容下,中国商民对日贸易基本公开化,大量中国商船涌入日本贸易。1611年后,每年都有少则几艘,多则近百艘中国帆船前往日本贸易,具体情况见下表:

15.jpg(26.0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4:41 上传

1642年以后是被荷兰人打压了吗?(问06002)1632年发生了什么事?(问06003)

1609年,荷兰人在日本平户(Hirado)设立商馆,也加入了竞争。在热兰遮城建立前,其主要从北大年等地获取中国商品带到日本贸易;之后,则由于有

了可靠的中国货物来源,对日贸易发展迅速。总之,由于中国人、荷兰人都积极经营起了对日贸易,所以葡萄牙人独占中日贸易的时代结束了。

二是日本对葡萄牙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最初,葡萄牙人是中日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所以日本各地统治者普遍对葡萄牙人持欢迎的态度。长崎开港前,九州大名们或派出使节,或致信葡萄牙国王、果阿当局等,希望与其建立贸易关系。

据载,1551-1568年间大友义镇曾光后2次派出使节、5次致书(其中2次与派使节同时,3次单独致书)、2次献物;大义内长致书1次,松浦隆信致书2次,岛津贵久致书2次等。

为了贸易,他们还允许葡萄牙人在日本传教,因为他们认识到,耶稣会士走到哪里,那里的贸易就随之而来。大名之间也为了争夺与葡

萄牙人的贸易而激烈竞争。1562年,这种竞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丰后岛 (Bungo)**的雄友(Otoma)总是友好地接待耶稣会士,并给予他们恩惠;平户反基督教的松浦(Matsura)态度变得更加温和;**萨摩(Satsuma)**的统治者则写信给果阿当局,不无抱怨地说葡萄牙人既然派船到丰后岛和平户,他的港口也应该派船去,在信中还指出:“这里是耶稣会士们第一次登陆的地方,他们应该重新返回。”

然而,最诱人的条件来自大村纯忠(Omura Sumitada )。他要求派一个耶稣会士来,以表明他的领地里存在上帝之法,并给予建立教堂的自由:辟**横泷浦港(Vocoxiura)**周围2里格为商埠;没有耶稣会士的许可,其他异教徒不得进入该港;只要葡萄牙船愿到一该港,他将免征进港贸易所有商人税收10年,并配有其他优惠条件。由于有此特别之惠,澳葡给予了积极回应。

1562年,罗林(PeroBarreto Rolim)率船到达萨摩,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织田信长期间,与九州大名们的政策无异,继续了对葡萄牙商船乃至传教士的欢迎态度。

然而,到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对葡萄牙的传教态度发生了变化。

1587年进入九州之前,丰臣秀吉对葡萄牙传教士是友好的,在他的支持下耶稣会士的传教区甚至扩张到京豢地区。但控制九州后,丰臣秀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一改常态,分别于1587年6月18日、19日连续颁布禁教令,要求葡萄牙传教士在20天内离开日本。

1596年后,日本禁教的措施日见严厉;17世纪初,德川家康则直接采取措施予以取缔。

日本态度的转变影响很大,直接损及了葡萄牙人与日本的贸易。虽然日本当局声称,以商卖为目的的黑船,应特别对待,以后仍可进行各种贸易,即只禁****教,不禁贸易

然而,众所周知,澳门的耶稣会士参与了与长崎之间的“生丝对白银”的贸易活动。

因此,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澳门与日本的贸易关系。

还有,以禁教为开端,日本对所有葡萄牙人的看法逐渐改变了。由于葡萄牙人或因富有气焰嚣张,或因射利不择手段,人们开始厌恶其行为。葡萄牙人自己评论道:“(葡萄牙)显贵要人趾高气扬,傲睨万物,无名小卒则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从而大大地使这整个民族变得令人憎恶。“1616年,一个在日本的英国人亦称:“葡萄牙人已不为皇帝(实指幕府将军)所欢迎。他们送礼给幕府,40天才被接受,但没有人被引见给将军。人们认为澳门的大帆船不会再来了。”l这种对葡萄牙人的反感,使17世纪前期日本与葡萄牙人的摩擦不断,澳门一日本贸易也就不能再像此前一帆风顺了。

1610年,澳门与日本的贸易停滞,只是没有彻底中断。

1622年,日本更加严厉地驱赶葡萄牙人,与日本的贸易前景变得越来越暗淡。

1636年,葡萄牙人被驱逐,尽管他们曾多次试图重建贸易关系,但这种关系基本结束了。

到1639年,日本完全“禁止葡萄牙来航”匆,维持了近80年的澳门一日本贸易彻底结束。葡萄牙人被禁止,而澳宋商人把丝绸源源不断输往日本,使得葡萄牙无论从那个层面都没有被需要的可能。

怎样刁能摆脱贸易危机,扭转恶化的局势呢?16-17世纪葡萄牙在亚洲海域的生存法则—众多市场的开辟,给澳门解决了出路问题。对于澳门而言,与马六甲一果阿一里斯本贸易、与日本的贸易,或不能继续,或矛盾重重,那么剩下可供葡萄牙人开辟新的市场之地只有东南亚了。这样,从17世纪初起东南亚逐渐成为了澳门贸易的重点。

在严重的危机面前,澳葡显示出了巨大的韧性、适应性。他们没有垂头丧气,相反鼓起勇气,满怀信心地去开发新的市场,以维持他们在中国摇摇欲坠的立足地。其中,西班牙人控制下的马尼拉,以及望加锡、索洛(Solor )、帝汶(Timor)、暹罗、柬埔寨、广南、东京等地,是澳葡“新的”主要贸易地。博克瑟教授概括一说:“澳门与马尼拉非法但又赚钱的贸易,主要是转运中国的丝织品到菲律宾、墨西哥和秘鲁……同时,澳门与西里伯斯岛望加锡、小巽他群岛帝汶和索洛的贸易,一定程度上补偿着日本贸易时有的损失。此外,与交趾支那和逞罗的贸易也给中国商品提供了另外一个出路。

17世纪前期,澳门与马尼拉、与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汉、与越南一柬埔寨一逞罗三条贸易主线逐渐浮出了水面。

16.jpg(96.8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5:59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7120/


kkjjmmkjm 于 2016-12-1 17:17:2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11:23 编辑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三节澳门与东南亚各地的贸易

一、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

太长不读版:

葡萄牙一度成为西班牙在马尼拉与中国的贸易中间人,份额一度达到50%左右,

至1630s,每年与马尼拉利润约100-200万比索。主要货物丝、汞转口到南美。

葡澳谋求对马尼拉贸易合法化,但逗逼菲利普二世的态度反反复复。

1620s被荷兰人打击。

1640年后,由于葡萄牙闹独立,只能通过望加锡曲线卖国,哦,卖货。

---————————————–

17世纪上半叶,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是澳葡经营下最主要的贸易之一。对于澳门而言,这一贸易是不可或缺的,因其重要性仅次于对日贸易,是澳门的主要生命线之一。一定程度上,澳门与马尼拉贸易的兴起是葡萄牙与西班牙合并的产物。

我们知道,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关系紧张。最初,澳门与马尼拉之间也由于这种先天的障碍并没有什么联系,但1580年西葡合二为一,使得二者的关系出现了转机。

1582年1月12日,菲律宾总督龙基略(Dom GonzaloRonquillo)派耶稣会士阿隆索·桑切斯(Alonso Sanchez)前往澳门传达西葡合并的消息。阿隆索·桑切斯小心翼翼地,尽可能不使澳葡震惊,巧妙、委婉地传达了两国合并的信息,并努力争取澳门官僚阶层和宗教领袖,最终澳葡表示愿意效忠菲力普二世。

不过,澳葡是有条件的,他们提出:“在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中,必须由澳门充当中间人,以及统治权的变更绝对不让中国人知道。”(从而奠定了澳门与菲律宾的交往关系。

后来,由于阿隆索·桑切斯所乘之船被中国官方没收,澳门的船主兰代拉(Bantolomeu Vaz Landeira)不失时机地提出用一艘船送阿隆索·桑切斯回马尼拉。同时,在船上装上了各种货物,如中国的瓷器、锦缎、生丝、丝绸、药品、象牙,印度的棉布、麻布,葡国酒、橄榄油等。中国哪来的橄榄油?

1583年2月13日,葡船载着阿隆索·桑切斯抵达马尼拉。菲律宾总督龙基略热情地接待了葡萄牙人,并允许他们在马尼拉销售船上的货物。贸易很顺利,葡萄牙人的货物很快销售一空,双方都有获利,于是进而达成了每年组织一次从澳门到马尼拉的商业航行的协议。次年3月,兰代拉率领2艘小船,满载货物再次到达马尼拉贸易。这样,澳门一马尼拉航线正式形成了。

由于路近,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往来较为容易。天气好的话,从澳门到马尼拉仅需2周时间最有利的航行期是:每年3月初季风吹起的时候离开中国海岸,返航则是台风期到来之前的5月末或6月。不过,据鲁伊,罗里多研究,澳门一马尼拉贸易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但全年都可进行。

一般而言,澳葡的船只是在6-7月到达马尼拉,翌年1月返航。具体航线是:从澳门港出发,经万山向东南航行,东航至东沙群岛附近,再折向东南行,沿着吕宋岛西海岸南下,进入马尼拉港。然而,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并没有因此立即繁荣起来。

16世纪末,除了寥寥可数的军需物资和共同对付异教徒的两国陆海军协同所需要的物品外,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殖民国间的贸易仍处于静止状态。据统计,1600年之前仅有8艘澳葡商船从澳门前往马尼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澳葡的贸易重点在与马六甲一果阿一里斯本、与日本的贸易。

1600年后,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在此后的40多年,澳门与马尼拉的商业航行较为频繁。据不完全统计,1601-1644年共计超过81艘葡萄牙人的船只前往马尼拉(参见表4)。

1701.jpg(30.9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6:29 上传

1702.jpg(27.0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6:29 上传

这个一年两艘的贸易规模也是穷酸啊。

有意思的是,从根本上讲澳门一马尼拉的商业航行是非法的。

根据1580年西葡的合并协议,两个王国的殖民地必须像以前一样分开,它们之间所有的航行和贸易必须被严格禁止。西班牙国内也多次申禁:

1587年1月,菲力普二世给葡萄牙印度总督梅内塞斯(D.Duart de Meneses)的救令中要求他,既要阻止西班牙到中国、马鲁古的贸易,也要禁止澳葡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

1590年,再次重申前令;

1594年3月9日,马德里发出国王文书,严格禁止西班牙西印度和葡萄牙东印度之间及澳门和马尼拉之间的通商和通航;

1595年,王室救令中亦有同样的内容:

1608年2月,菲力普二世救令中又重申禁止两个殖民地间的贸易往来;

1633-1634年,王室救令又严厉禁止等‘。但正如博克瑟指出,由于贸易利益的关系,西班牙王室的这种禁止是不会有效果的,从一开始就形同一纸空文。

然而,尽管澳门与马尼拉之间是属“走私”贸易,但是精明的葡萄牙人却通过各种手段垄断了这一贸易。

一方面,极力排斥西班牙人和中国商人。在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问题上,澳葡与马尼拉当局是有冲突的。这是各自的利益所决定的:“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希望能同马尼拉进行贸易,因为西班牙商船把西属美洲产的白银从阿尔(卡)普尔科一德华雷斯运到了马尼拉,但是他们不希望西班牙商船直接到中国、日本、澳门,而花大代价通过澳门贸易媒介的西班牙人当然更喜欢直接同中国、日本进行贸易。

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十分清楚。关于两个伊比利亚民族的利益冲突,英国地理学家拍切斯(Purchas)描述说:“西班牙人到中国贸易可能导致澳门的衰弱,如果西班牙人将秘鲁和墨西哥的大量白银投入中国贸易,那么受到损害的不是西班牙人而是葡萄牙人;根据西葡合并协议,虽然两个王国已合二为一,但各自的利益是截然分开的。” 1598年西班牙人科罗内尔  (Rios Coronel)从El Pinal写给莫尔加的信中则指出:“葡萄牙人看到我们到中国贸易的辛酸感受是无法形容的。”

为了阻止西班牙人到中国贸易,澳葡努力迫使菲力普二世给马尼拉当局施加压力,这种手段事实证明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从菲力普二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1595年2月18日菲力普二世在救令中说:“获悉有一位叫唐·罗德里戈·德·科尔多瓦(D.Rodrigo de Cordova)的舰长指挥的西班牙船运载商人的大量钱财到达澳门贸易,我很不高兴。为此,我严令你们严肃处理,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彻底阻止该等贸易,并只允许我们的葡萄牙臣民在那里为我效劳。”

此外,澳葡也不择手段地阻止中国人前往马尼拉贸易。他们编造谎言说,西班牙财政濒临崩溃,己没有能力支付任何货款,同时还夸大荷兰海盗的危险性,说他们肆意抢掠中国商船,从而使中国商船不敢前往马尼拉。"另一方面,澳葡不断谋求澳门一马尼拉贸易合法化。由于1580年的西葡合并协议决定了澳门与马尼拉贸易是不合法的,而要使之合法化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得王室垄断制度的核准。于是,澳葡积极开始了这种努力。

1621年,澳葡声称澳门一马尼拉贸易不再损害王室的利益,极力呼吁王室予以认可,使之合法化。1624年4月,果阿当局拒绝了澳门议会请求将澳门一马尼拉贸易合法化的提议,并指出此前的禁令应该严格执行。

不过,因1622年澳门受到了荷兰的攻击,还在1623年澳门总督即已公开鼓励发展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

此后,澳门的严峻形势也引起了果阿当局的注意,并开始转变态度。1629年4月,印度财政委员

会决定对这一航线采取私商让渡制度:**公开出售航线权,或单独出售一次航行,或一次出售连续三年的航行,****每年的售价是3万歇勒芬(Xerafirn ),****如和澳门一日本一起出售则要价7万歇勒芬。**同时,还规定获得航行资格的人三年内至少要投入9艘船只,其他没有获得授权的人不得运送货物或前往那里。

这样,澳门一马尼拉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

但很快王室又转变了态度,仍然申禁。此后,仍有反复,1633年又严厉要求禁止。

1637年,一项新的制度又确立,即王室对澳门一马尼拉航线实行垄断,禁止私人贸易,仅允许在一条王室小船上载运货物。利斯韦略(Lourenco de Liz Velho )被委任为澳门一马尼拉航线的总指挥,执行代理商的权责。菲力普二世,你够了。

1640年,由于葡萄牙想要独立,西班牙王室又下令禁止了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但澳葡没有放弃,同年致信菲力普国王,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他们称,这样做只会将天主教子民的财富转移到广州、厦门的中国人那里,还难听地说:“最好将面包给孩子吃,而不要给狗。”要求正式批准与马尼拉的贸易。然而,当他们的信到达时,国内发生了巨变,国王己经不再是菲力普而是葡萄牙的新国王约翰。澳葡谋求合法化也就不了了之。1640年12月,里贝拉王宫一声炮响,哦,不对,没有用炮,用的是剑。

通过澳葡,大量的货物从澳门运往马尼拉。货品种类繁多,莫尔加(Morga )列举说:有香料、黑奴、印度各种各样棉织品(包括孟加拉的蚊帐、被子)、玻拍、象牙、宝石饰物和宝石、印度和波斯的各种玩具及珍品、土耳其地毯、床、写字箱、澳门制的镀金家具和其他奇珍异品等

通洛佩斯(Fray Gregorio Lopez)也曾记载了一艘来自澳门的船只所载的货物。他说:这艘船“满载琥珀、麝香、珍珠、宝石和超过300人的奴隶”。

当然,输入马尼拉最多的是中国货物,如生丝、丝织品、花缎、面纱、线绢、丝线、各色棉布、各种军需品、弹药、火药、水银、硝、铁、铜、锡、铝、铁锅、糖、花生、栗子、枣子、麝香、母牛、母马、蜜饯、火腿、咸猪肉、花边、无花果、安石榴、梨、橙、珠子串、宝石串、宝石、蓝玉、瓷器、陶瓷瓦器、墨、色纸、白纸等。安石榴是什么?(问06101)铝?中国杂志靠不住啊。

19.jpg(4.7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7:24 上传

母马,母牛,咦!这些清单需要整理。

这些货物中占有绝对地位的又是生丝、丝织品等。萨拉查(Saracha)主教即称,澳门有商船载土产来此交易……大部分为丝织品(花缎、黑色及有花样之锦缎,金银织成之锦缎及其他制品),以及大批白色及黑色棉衣。

例如,1608年运往马尼拉的货物总价值是20万比索,其中丝织品就占到19万比索。丝绸!

此外,军需用品也占有一定的分量。由于各种军事活动频繁,马尼拉当局对军需品需求很大,澳门成为了这些物资的来源地之一。还在1590年,一艘自马尼拉来的西班牙船只进入澳门,其目的就是以白银购买各堡垒、要塞所需要的军火。

1608年2月4日,西班牙还颁布了一项专门法令,许可马尼拉当局一年派一艘船到澳门购买军需物资。因此,两地间的军需贸易很兴旺,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枪炮、水银的贸易:

(1)枪炮。葡萄牙人在澳门建有枪炮厂,所产枪械负有盛名,所以西班牙人也从这里购买火炮。博克瑟记载说:“在伊比利亚半岛两个王朝合并的时代,澳门与马尼拉之间的枪炮、军火贸易活跃地发展起来了,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大多数是向澳门购买大型火炮且居住在马尼拉进行船运事业的西班牙人。”

(2)水银。这是澳门与马尼拉贸易的又一重要内容。

1610年,双方还达成协议:澳门将为马尼拉提供所能得到的任何数量的水银;西班牙将以最高市价每担约50比索的价格进行收购。

因此,从1609年开始输往马尼拉的水银从20担增加到1612年的200担

但1615年合同终止后又降到36担。总的说来,葡萄牙人从澳门出口到马尼拉的货物价值是很大的。

例如,1626年一艘葡萄牙船所带货物就达50万比索;

1630年,阿尔瓦拉多(Jose de Navada Alvarado)则宣称:“通常从澳门输入(马尼拉)的货物量约150万比索”。⑦

随着贸易的发展,澳葡在马尼拉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1630年,西班牙的官员称:“与中国的贸易正在萎缩,主要是葡萄牙人占去了不少”。有的年份,澳葡甚至占了绝大部分。

1601-1645年期间,其具体所占比重情况,我们从澳葡在马尼拉所缴纳的货物关税及比重中可以得知,详见下表:

18.jpg(46.4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7:01 上传

这点关税收入,其实还不够给马尼拉的老爷们发工资的。换算一下年均关税总额。总算比马六甲要好点儿。

20.jpg(36.1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19:28 上传

由于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澳葡对马尼拉的影响也在增大。

首先,马尼拉当局对澳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1620年前后,荷兰围攻马尼拉,并在中国海域拦截前往马尼拉的商船,使得华商到马尼拉的数量大大减少了。马尼拉缺乏大帆船贸易的货物丝绸等,甚至出现了没有澳葡就没有中国货物的严重情况。

1626年,席尔瓦(Fernando de Silva)就说:“如果没有澳门来的货物,西班牙的商船将无货可载。”澳葡对西班牙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澳葡冲击了马尼拉市场原有的贸易信用制度。在马尼拉市场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贸易信用制度,即在贸易中由于资金的问题,买方可以向卖方赊账,等下次来贸易时收取现款。这在华商与西班牙人之间很普遍,西班牙人可以不用预备多少资金,便可以拿到大批货物,运到墨西哥等地出售,赚取巨额利润,在大帆船返航后再将货款支付给华商。但澳葡“不准买方信用赊账”,这种信用制度被破坏了。

再次,导致了马尼拉西班牙人的贫困。这主要是澳葡侵吞了西班牙人的利益造成的:

一方面,澳葡跃跃欲试想要分享西班牙人经营下的大帆船贸易。他们曾直接派出船只前往阿卡普尔科贸易。

例如,1590年澳葡就派出一艘600吨的商船满载货物前往阿卡普尔科,不过刚好被墨西哥当局逮住。后来,西班牙王室直接下令禁止任何他国船只前往阿卡普尔科贸易,澳葡才罢手。此后,澳葡则通过间接投资大帆船货物,将货物输到墨西哥去出售。

另一方面,澳葡在马尼拉市场上漫天要价。

据载,中国商人一般要价合理,给西班牙人有赚钱的空间,但澳葡不同,要价极高,使得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失去更大的获利空间。他们长期居住在马尼拉,即便卖不出去,也不减价出手,而是一年又一年将货物保存起来,待有高价才出售。澳葡这些经营行为对西班牙人的冲击很大,使得“原来为他们(西班牙人)所赚的钱,现在为葡人所赚”。

1626年,席尔瓦报告说:“与澳葡的贸易是十分有害的,不仅澳葡态度不友好,而且因为他们抬高货物市价,攫取利润,从而榨干了这里(马尼拉)市民的财富。”

1636年,西班牙国王也指责了澳葡敲诈性质的要价,并指出这造成了马尼拉的贫困。这样,“马尼拉居民(西班牙人)不再获利”,乃至“越来越贫穷,没有资本营生”。

与此同时,大量白银则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澳葡的腰包。澳门与马尼拉的商业航行利润很高。

1635年访问过澳门的一个英国人说:往返一趟的利润是100%.

一份葡萄牙文献则称:1艘双桅小船单程就可以获得约23.4-28.1万比索。澳葡从中获利甚巨。

1621年前后,利斯韦略(Lourenco de Liz Velho )指出,每年澳门一马尼拉贸易给葡萄牙人带来了约7.5万比索的纯利润

另载,1625年葡萄牙人获得近4万比索,他们用这笔款还清了澳门的大部分债款;

1632-1634,利润是11万比索,并给澳门提供了大约6.6万比索的税收;

1635-1637年澳门每年赢利总额是500万比索,其中一半来自与马尼拉的贸易

因此,每年澳葡从马尼拉将大量白银运到了澳门。

1634年,蒙法尔康(Juan Grao y Monfalcon)报告说:澳葡从马尼拉运走的白银,有过去中国商人运走的3倍多。具体有记载的年份情况如下:**1602年是200万比索;****1604年达250万比索;****1627年为100万比索;**1631年是135万比索。

据估计,1587-1640年澳葡共将2025万比索白银运回澳门这53年间,年均约38万比索白银输入到澳门

17世纪40年代初,对于澳葡来说异常宝贵的澳门一马尼拉贸易航线遇到了麻烦。

1640年12月,葡萄牙爆发了革命,布拉甘王族公爵唐·若奥被拥立为新国王,从而获得独立。

1642年5月,唐·若奥四世的使节抵达澳门,澳门议事会举行市民会议,决定承认并服从新君主,并马上举行庄严的庆祝活动。同时,不仅拒绝西班牙要其归附的要求,囚禁了西班牙的使者,而且不归还拖欠马尼拉西班牙人的货款。头条,葡西政治连累无辜商人。

1644年,又将包括传教士在内的所有西班牙人驱逐出澳门。

澳葡的各种行为彻底地激怒了马尼拉当局,作为报复,他们也将葡萄牙人赶出了菲律宾,并断绝一切与澳门的贸易往来。这样,以西葡合并为契机建立起来的澳门一马尼拉贸易航线,也因西葡的分离而中断,两地间的贸易告一段落。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澳门与马尼拉贸易并没有完全中断,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澳葡则经由望加锡继续着这一贸易。1668年,西班牙承认葡萄牙独立,澳门与马尼拉的贸易又恢复起来,并最终得以公开化。


kkjjmmkjm 于 2016-12-1 17:19:1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00:06 编辑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三节澳门与东南亚各地的贸易

二、澳门与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汶的贸易

太长不读版:

葡萄牙经营澳门一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汶线路的檀香贸易为主要经济支撑,

基地是索洛和帝汶,但是1636年索洛也被荷兰人夺取,近在眼前啊。

1603年,望加锡榜上真主的大腿,葡萄牙人榜上望加锡的大腿,除了替代檀香贸易基地外,还可以获得走私的香料。

1660年,荷兰人攻占望加锡。

于是,帝汶是荷兰人剩下最主要的檀香贸易基地。

---—————————

澳门一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汶是澳葡在印尼群岛的南部航线,也是澳门与东南亚贸易的重要分支。

在这些地区,葡萄牙人主要从事的是檀香木贸易。帝汉以盛产檀香木而闻名天下。中国文献早有一记述,《诸番志》说:“底勿(帝汶)……土产檀香”;《岛夷志略》载:“古里地闷(帝汶)……山无异木,唯檀树为最盛”。由于檀香木很多,人们并不以为宝。皮列士在《东方志》中称:“帝汶岛上有异教国王,这里产大量的白檀……它很贱。”人们甚至用它作木柴, “迟闷者,古里地闷之讹也。其国……沿山皆旎檀,至伐以为薪。”不过,檀香木在国际市场上却十分畅销。“它在马六甲卖得不错,各族人都使用它,尤其是在异教徒中卖得更多。”其中中国市场尤大,葡萄牙人刚到东南亚之时,就看到中国商民定期前往帝汶从事檀香木贸易。

帝汶岛的檀香木贸易很快引起了葡萄牙人的注意。1512年,罗德里格斯  (Rodriguez)在其描绘的地图上,标出了帝汶等地,并叙述说其出产檀香。实际上,在进入马六甲不久后就有葡船“驶往帝汉运载檀香”,从事檀香木贸易。1566年,多明我会修士们在索洛建立了一个堡垒,并形成了一个由葡萄牙人传教士、军人后代、檀香木商人和土著阪依者组成的聚居区。乏队这样,索洛成为了葡萄牙人经营帝汉檀香木贸易的固定基地。一般情况下,葡萄牙人檀香贸易和洽谈都集中在索洛,定期前往帝汉只是为了收集檀香,即“商人在砍树季节时便在帝汶岛停留,然后返回他们在索洛岛的基地”。

16世纪末,澳葡也参与了以索洛为基地的檀香木贸易。1590年施利华  (F.Pedro da Silva)主教在一封信中就说:“檀香木在中国是很受重视的。虽然它的一般价格是每担澳门币20圆,有一段时间,当帝汶岛开往澳门的船不足时,它在澳门的售价是澳门币150圆。”当时,檀香木的利润率一般为100%。据称,似乎是澳门利润最高的贸易之一。与此同时,澳门一索洛一帝汶的直接通航已开通:“明显地,葡人将相当大部分的活动转向索洛岛或帝汉岛至澳门的直接通道而不经过马六甲航行。因此,望加锡在帝汶通道之中作为货物集散地则显得愈加重要。”运木头都愿意,那帮澳宋到菲律宾岛上去运屎(鸟粪),估计葡萄牙人也是愿意的吧。

21.jpg(84.3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 21:07 上传

17世纪初,澳葡在帝汶的檀香木贸易中所占份额增加了。罗德里克·帕达克指出:“在整个东西方贸易中,或更明确地,在十六世纪及十七世纪初叶以澳门为中心的贸易中,檀香木虽然比胡椒、丝绸或白银次要得多,但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很有市场,包括日本。”檀香木遂成为澳葡载运的重要商品。例如,1614年修士米格尔·兰热尔(Miguel Rangel )在回澳门途中经索洛,就带了4艘船前往帝汉载运檀香木

葡萄牙人在帝汶繁荣的檀香木贸易也引来了荷兰人。他们也想控制檀香木贸易,于是力图在帝汶一带建立基地,因此,首先将矛头对准了葡萄牙人的基地索洛。本来葡萄牙人的索洛要塞修得很坚固,地势也很好,但是葡萄牙人守军势力太弱。据说,仅有30个葡萄牙人或欧洲人和7个多明我会传教士。

1613年4月,索洛易手。荷兰人进入后,葡萄牙人不得不逃到弗洛勒斯的拉兰图卡避难。

此后,为了索洛基地,双方进行了多次争夺。

荷兰人第一次占领索洛持续时间不长。1615年,由于后勤的原因,荷兰主动放弃了索洛岛,葡萄牙人得以重返索洛。

1618年,荷兰人又卷土重来,不过后来由于士气低落,开小差的很多,军官扬·德·奥尔内也于1629年2月叛逃到葡萄牙一方,最终把该地拱手让给了葡萄牙多明我会。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

1636年,荷兰再次占领索洛,并于1646年建起亨里克斯城堡。葡萄牙人真命苦,好日子总没有几天。没有找到索洛要塞的具体位置,只标记了索洛群岛的大致位置。(问06201)

由于索洛基地的不稳定,澳葡以此为基地从事帝汉的檀香木贸易也不可能了,好在这时望加锡在澳葡的南部航线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许多爪哇人和马来人转移到望加锡贸易,加之爪哇港口泗水、锦石、厨闽等地贸易衰落,望加锡得以逐渐繁荣起来

1603年伊斯兰传入后,望加锡在西里伯斯岛(苏拉威西)的势力更加壮大。尽管它没有输出的货物,但是离香料群岛很近。17世纪上半叶,虽然荷兰企图垄断香料,禁止任何人到香料群岛贸易,但望加锡人的船只细长,行使很快,很难阻挠,仍继续前往马鲁古,获取香料。中国人、爪哇人、马来人、英国人等,都纷纷到此购买香料。此前,他们在前往帝汉、索洛进行檀香贸易时,也将孟加拉和科罗曼德尔的布匹以及中国的丝、瓷器、黄金等贩卖到望加锡销售给印度尼西亚的商人们,再由后者转销群岛各地。由于利益故关,望加锡统治者欢迎澳葡前来贸易,所以双方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友好的关系。据载,葡萄牙人在这里甚至还享有较高的声誉。总之,葡萄牙人在望加锡也有一定的基础。

17世纪20年代,望加锡实际上成为了澳葡参与檀香木贸易的新基地。1625年,一个到过望加锡的英国商人描述说:“每年自澳门、马六甲和科罗曼德尔沿岸港口来的10-22艘不等的单桅帆船到望加锡。这里的苏丹允许他们信奉自己的宗教,有时超过500名的葡萄牙人登岸。他们在11-12月抵达,翌年5月离开,把望加锡作为销售中国丝货和印度纺织品的中转港。他们用这些货物交换帝汶的檀香木、马鲁古群岛的丁香和婆罗洲的钻石……葡萄牙人每年的贸易额超过50万八里亚尔,其中澳门的帆船占6万八里亚尔。无怪乎葡萄牙人将望加锡视作第二个‘马六甲’,甚至比马六甲还好:他们从来没有被攻击,很安全,就好像他们在东印度没有敌人一样’。望加锡一直是葡萄牙人尤其是澳葡的最赚钱的商业基地,直到1660年荷兰因垂涎这里繁荣的贸易,占领了它为止。”八里亚尔是个计量单位吧,提到葡萄牙里亚尔我蛮懵逼的,但是这段话又是英国人写的。(问06202)

可见,望加锡成为了葡萄牙人的“影子”马六甲。他们以此为中心,又编织起了一个贸易网络,桑贾伊·苏布拉马尼亚姆就指出:“1620, 30年代在弗洛勒斯的葡萄牙殖民地是以望加锡为中心的商业网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望加锡,澳葡将中国商品载运到这里销售,同时从帝汉、马鲁古、婆罗洲等地获取檀香木等,然后将其贩卖到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讲,这是马六甲贸易模式的翻版。

30年代后,澳葡在望加锡一带的贸易进入了黄金时代。安东尼奥·博卡洛(Antonio Bocarro) 1635年的著作称,每年都有装备精良的二桅小船从澳门前往帝汉和索洛岛贸易,并说澳葡财力雄厚,大炮充足,商船坚固,士兵作战能力较强。1638年,意大利旅行家达瓦洛(Marco d’Avlo)也记述说:每年都有一些大船、平底船、快帆船和小船从澳门到望加锡、索洛岛、帝汶岛及其他有利可图的地方。

整个30年代,澳葡商船更加频繁入泊望加锡,年均有1-2艘商船前往。这样,澳门一望加锡航线便成为了澳门海上贸易的主要航线之一。

40年代后,这一贸易航线更加繁荣。据统计,1644-1660年间共有34艘澳门的船到达望加锡,返回的是27艘。年均是2艘多一点,返回没有出发多,是沉没了还是去其他地方了?一般而一言,澳葡每年有2-5艘商船到望加锡

在黄金时期,澳葡经营的檀香木数量很大。据1646年的一部荷兰著作记载,每年运至澳门的檀香木为1000巴哈尔(约合275吨)。利润甚至比16世纪末还要高。1630年前后,檀香木平均利润在150%-200%之间;此后的150年间,澳葡在帝汶购进檀香木的价格则不过是在中国销售的1/30‘‘从檀香木贸易中赚钱十分容易,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据菲拉奥记述,有一个年老的多明我会传教士为自己从檀香木贸易中得到4万帕拉多(Pardao)而洋洋得意,但一个耶稣会士却说:这是不足为奇,因为檀香木贸易是利润很高的买卖,一本万利。由此看来,称檀香木为澳葡的“摇钱树”并不为过,也难怪葡萄牙人亲切地称帝汶为“檀香岛”。又是3000%的利润,中国傻子跟那不勒斯傻子是一样傻的。

对于澳葡而言,与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汉的檀香木贸易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在危机重重的17世纪中期。1639年,与日本的贸易彻底断绝;1644年,与马尼拉的贸易又中断;同时,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继续苦累澳门之葡萄牙人。彼等完全不能贸易,与广东之贸易亦几乎停止”。

40年代初,澳门的危机达到了极点。《巴达维亚城日一记》载:“马狗(澳门)之景气亦甚不佳,据商人韩布安  (Hambuan )来台(窝)湾所谈云,彼等处境非常穷困,一般商人为营小贸易,不得不变卖宝石及金银首饰等物,又因食品高贵,贫民难以生活,金钱甚缺乏,故中国人多回中国,而货品虽皆仰给于中国而进口甚少。”

1644年11月,澳门参议会给新国王的呈奏中亦哀求说:“国王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和荷兰人讲和,否则,澳门连同将发展起来的四万人口在二三年内全部崩溃,落入荷兰人的手中。”在这种危机面前,南部航线的檀香木贸易帮了葡萄牙人的大忙,即如有学者所指出:“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是东帝汶的檀香贸易挽救了澳门,因为那时中国正非常需要檀香。”澳门总算从危在旦夕的困境摆脱出来了。为什么那时候中国正非常需要檀香?清朝入关大兴土木?(问06203)

然而,这一贸易又遇到了麻烦。荷兰人因羡慕而生恨,《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政治和经济史》一书说:“荷兰人带着深深的敌意看着它的发展,最终采取了行动,在1640, 50, 60年代通过反复袭击其中心—望加锡来摧毁这一网络。”1660年,荷兰攻占了望加锡,并与当地苏丹订立协议,禁止葡萄牙商船进港贸易,同时驱逐了在那里的葡萄牙人。这样,葡萄牙人失去了“影子”马六甲。不过,些许令葡萄牙人高兴的是,他们没有被完全排挤出檀香木贸易,只是不得不再次“搬家”。后来,他们又迁移到先前建立起来的居留地拉兰图卡  (Larantuka ),以此为基地继续从事檀香木贸易。

17世纪上半叶,虽然澳葡并不能垄断檀香木贸易,但澳门与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汉贸易却是他们所参与的自由贸易中最成功的一个。据载,连势力强大的荷兰人,与葡人比较,也只获得少量檀香木。葡萄牙人之所以能在南部航线的檀香木贸易中获得这种优势,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第一,澳门一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汉航线是一条自由贸易航线,它经过的地方较为偏僻,不是很起眼。同时,也没有卷进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之间的利益相争,因此一直是自由开放的。达瓦洛就说:“这些航线是免费的,虽然要冒被荷兰船只攻击之险。”虽然果阿当局也曾想将之专营化,但终究不了了之。据载,1631年一个叫安东尼奥·洛博(Antonio Lobo)的人从果阿总督那里得到了前往望加锡、索洛岛和帝汶岛商业航行的专营权,认为这可以获得大利,但澳门市民拒绝参加,他不得不独自经营,结果却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形下,专营权再没有实施,商业活动一如既往地公开而自由,甚至贸易往来也不需要缴税。”因此,澳葡可以任意驰骋于这一贸易领域。自由贸易澳宋最擅长了。

第二,葡萄牙人与望加锡、索洛、帝汶等地的土著关系良好。在望加锡,澳葡与当地统治者关系密切。例如,一个常往来于望加锡与澳门、帝汶、弗洛勒斯和科罗曼德尔沿海的葡萄牙人菲格雷多(Francisco Vieira de Figueiredo ),与苏丹乌丁(Hassan Udin ),以及既能讲又能熟练书写葡萄牙文、爱好收集欧洲书籍和航海图的大臣帕滕戈洛(Patengaloan)关系非常密切。在印尼东部群岛地区,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怂恿苏丹对抗荷兰人。所以,澳葡甚至可以通过苏丹、王公贵族的力量来保护帝汉的贸易。他们常用这种良好的关系钻各种空子,遇到荷兰人,就骗说船、货物是望加锡苏丹或权贵们的,从而使荷兰毫无办法。在索洛、帝汶和弗洛勒斯等地,多明我会传教事业也有一定的成效。还在16世纪60年代就有5000多土著居民加入了多明我会气因而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东印度新录》即载:“当地人(指帝汶人)承认葡萄牙国王为其君主,并信奉罗马天主教。他们允许澳门殖民当局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叫莱费(Leifew)的要塞,同时,荷兰人也有一个叫库特潘(Coutpang)的商馆,但他们不愿让任何一个干预其内政。多年来,澳葡在帝汶经营着利润丰厚的贸易。”你说什么我都说是,但是就不让你干涉内政。Leifew找不到,Coutpang古邦找到了。同一个地方?(问06204)

第三,在这一地区,澳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一是澳葡手中有中国货物。在望加锡、帝汶等地,中国的生丝、丝织品、瓷器等很有市场,其时澳葡是这些货物的主要提供者,从而在这些地方很有发言权。

二是在对抗荷兰人中,澳葡武装商船也有一定的优势。1635年,博卡洛记载说:澳门前往帝汶、索洛的船只是装备精良的双桅小船,因为澳葡财力雄厚,商船建造精良,大炮充足,同时士兵素质较高,因而在与荷兰战斗中常常能取得胜利。

三是望加锡一带是葡萄牙人在东南亚活动的重点地区。这主要是荷兰人竞争所造成的:东印度公司在马鲁古取得优势后,葡萄牙人失去了香料来源,所以香料“走私”中心望加锡成为了葡萄牙人新的香料来源地。

此外,在帝汶、弗洛勒斯等地,葡萄牙人还有据点。因此,在马鲁古、马六甲等地受到排挤时,很多葡萄牙人都会选择到这里。例如,1641年马六甲沦陷后,就有不少天主教欧亚混血儿逃到望加锡落脚,有的还在帝汶安家。而这实际上间接地加强了葡萄牙人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力量。以后这些货澳宋就自己卖了。


xiaoxindehua 于 2016-12-1 19:05:10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xiaoxindehua 于 2016-12-1 19:11 编辑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1-30 22:25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葡萄牙贸易基地的转移

二、马六甲的衰落

对葡萄牙的封锁肯定会发生,因为安东尼·范·迪门一直强烈主张应该投入全部力量消灭葡萄牙人在亚洲的存在,这个人是从1636年开始就任总督,从1636年开始加强对葡萄牙人的封锁也是可以预见的。我认为VOC开始和临高贸易后盈利会大大增加,但他们可能会面临别的问题,比如殖民地人口不足(华人移民大大减少,他们不信任当地土著),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东南亚巩固和扩张的速度减缓,也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土著和混血儿的政策。另外我觉得夸克穷在爪哇附近活动更多,因为当时英国在万丹的商馆还没有被关闭。06002:可能是因为郑芝龙,巴达维亚城日记里记载1640年“郑芝龙首次派遣两艘大型商船满载货物直航日本”。荷兰人当时在东亚没那么大能力作妖,而且从1640年开始他们就只能宅在出岛了。


kkjjmmkjm 于 2016-12-1 19:17:41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1 19:05对葡萄牙的封锁肯定会发生,因为安东尼·范·迪门一直强烈主张应该投入全部力量消灭葡萄牙人在亚洲的存在,这个人是从1636年开始就任总督,从1636年开始加强对葡萄牙人的封锁也是可以预见的。我认为VOC开始和临高贸易后盈利会大大增加,但他们可能会面临别的问题,比如殖民地人口不足(华人移民大大减少,他们不信任当地土著),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东南亚巩固和扩张的速度减缓,也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土著和混血儿的政策。另外我觉得夸克穷在爪哇附近活动更多,因为当时英国在万丹的商馆还没有被关闭。06002:可能是因为郑芝龙,巴达维亚城日记里记载1640年“郑芝龙首次派遣两艘大型商船满载货物直航日本”。荷兰人当时在东亚没那么大能力作妖,而且从1640年开始他们就只能宅在出岛了。

06002,

表格中是赴日中国商船,不是葡萄牙商船


华夏贵胄王保保 于 2016-12-1 20:26:47 发表了:

我倒觉得,欧洲人从低级水手开始纷纷投靠狒狒们。赚到钱的也会拖家带口定居番禺,最后被同化


xiaoxindehua 于 2016-12-1 20:30:27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1 19:1706002,

表格中是赴日中国商船,不是葡萄牙商船

可能是我没说清楚,我认为42年开始赴日中国商船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原时空郑芝龙打压其他华商。


生于佳翌 于 2016-12-1 20:46:36 发表了:

元老院占领广州之后在广州开埠,将来占领江南之后在上海开埠。这么一搞大员和澳门说不定就直接废了


kkjjmmkjm 于 2016-12-1 20:50:51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1 20:30

可能是我没说清楚,我认为42年开始赴日中国商船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原时空郑芝龙打压其他华商。 …

有一定道理。

生意一家独占了。


corsola 于 2016-12-1 21:46:10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corsola 于 2016-12-1 21:48 编辑

06003

1632年的话……

幕府的 宽永锁国令?

可是第一次锁国令是1633(宽永十年)年颁布的。然而表格里没有1633年数据。。。

当年中国这边的大事是登莱之乱。可对日贸易也不走山东啊……有没有可能好多民船被征用去打仗了?

要不就是当年郑芝龙正和刘香火并,到处搜刮船只,阻断航路?

06002

1642年的下降可以用郑芝龙解释吗……他1628招安,1633金门海战击败荷兰人,1635肃清其他海盗,之后一直没什么大动作吧?

会不会就是自然灾害什么的。。。


kkjjmmkjm 于 2016-12-1 22:32:2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00:57 编辑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三节澳门与东南亚各地的贸易

三、澳门与越南一柬埔寨一逞罗的贸易

1、与越南的贸易

17世纪上半叶,澳门与东南亚地区发生贸易联系的还有越南、柬埔寨和暹罗等地。

1、与越南的贸易

澳葡很早就与越南有了贸易往来。十六世纪中期起,葡萄牙的商船就常从澳门出发到越南的各个商港进行贸易;

到1584年,己有葡萄牙人留居交趾支那;16世纪末期,澳门与越南南部的交趾支那、北部的东京都有了大规模通商。

17世纪,越南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对峙格局:南方是广南的阮氏政权,北方是东京的郑氏政权。澳门与南北双方都有着贸易往来,

1638年达瓦洛(Marco d’Avalo )记载说:“每年都有一些大船、平底船、快帆船和小船从澳门驶往东京、广南、占婆、柬埔寨、望加锡、索洛岛、帝汶岛及其他对贸易有利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商业航行是免费的。”

在广南,澳葡与阮氏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会安。其时,会安己是著名的贸易中心。1622年,博里(Borri)就称:“此港甚美,盖异国人皆来此地,此地是一大都会之地。”阮氏十分热情地欢迎了葡萄牙人:“交趾支那王经常对来商之葡人表示友谊,迭次设法于沱囊港附近提供三、四(方)里之土地,稗使人葡人一如华人及日人所为,建设彼等之居留地区性。”这样,葡萄牙人不仅在会安建立了商馆,还逐渐形成了聚居区。1622年,双方达成协议:澳葡向阮氏作出承诺,每年派贸易团到会安,但同时阮氏要禁止荷兰在这里的一切贸易活动

广南之所以对葡萄牙人这么好,主要是有求于人。当时,南北关系紧张,澳葡在双方博弈中成为了重要的筹码。阮氏想要从澳门获得大量的战略物资,尤其是火炮,用以制衡北方。据载:“郑、阮二氏……都渴望得到外国的大炮。”而澳葡是阮氏获取大炮的主要途径。李塔娜博士指出,当时日本禁止出口火器,中国商人难以搞到大炮,因此阮氏火炮只可能来自澳门。甚至阮氏敢于与北方叫板,与获得葡萄牙人的大炮不无关系,博里称:**阮福源(Phuc Nguyen,1613-1635年在位)**原来并不敢这样,但是从葡萄牙人、荷兰人的各种沉船残骸中打捞出几门大炮并迅速以此装备起自己的军队后,他鼓起了反对东京的斗志。阮福源要翘掉了,澳宋炮舰去吊唁一下,顺便签个约什么的。

此后,火炮成为了澳门与广南贸易的重要内容。据曼桂因研究,1615年阮氏就运3000公斤的铜到澳门请葡萄牙人为其铸造火炮。

为了进行贸易,澳门的火炮铸造随之发展起来了。20年代,博卡洛(Bocarro )家族在澳门建起了铸炮厂,铸造青铜和铁制的大炮。

1627-1680年间,澳门出产的火炮都是在其家族的监督下由中国工人铸造。后来,克罗斯(Cruz)家族也加入了火炮制造。这个家族先在澳门经营,后来直接活跃在印度支那。尽管我们没有详细的资料说明这种贸易量到底有多大,但可以肯定量不小。据载,1642年阮氏己有200门大炮

此外,广南对澳门的火炮贸易依赖程度很高,甚至直接影响着澳葡与广南的关系。博克瑟就指出:“广南政权骨子里对罗马天主教在其领土传教是敌视的,只不过为了获得来自澳门的大炮和炮手,才或多或少地予以默认。正因如此每当澳门的大炮姗姗来迟时,当局就给传教士施加压力,威胁要将他们驱逐出境。而一旦大炮如期抵达,他们又放松了迫害。传教士亦发现:澳门枪炮厂的创建人乔 德 克罗斯(Joao da Cruz)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他们得以留居广南的靠山。他不仅殷勤地接济他们,还常常到会安当局为他们开脱。”

澳葡与广南的火炮贸易也影响了南北的力量对比。从南北的人口、资源、经济等实力看,北方都要比南方强;从兵力上看,南方的兵力也仅是北方的1/40势力如此悬殊,南方何以能保持不被吞并?越南史学家研究认为,阮氏的炮火优势力量是他们能维持其独立的主要原因之一。火炮大大提高了南方对抗北方的能力。1627年南北大战中,阮氏就是靠大炮重创了北方军队。(此后,1630年至1665年,阮氏一直是通过大炮获取军事优势。因此,“阮、郑二氏,一个炮术精良,一个拥有庞大的兵力,两者长期抗衡”这种局面的出现,与澳葡和广南的火炮贸易不无关系。

当然,澳葡与广南的贸易不仅仅是火炮。

1635年,博卡洛说:由澳门到交趾支那的船带去了一定数量的中国棉布和质量上乘的麻布,也有一些销售给日本人的丝绸;从那里运回的有物美价廉的黄丝、一定量的获荃、少量的安息香,还有日本人运到那里的铜等。具体如:1629年,在耶稣会士的安排下,1艘澳葡商船前往广南,就运去了阮氏急需的各种货物;

1637年,有3艘前往广南,其中1艘载着24箱银子和80个(各重10两)金条;1640年,葡萄牙人有7艘中国帆船载运黄色蚕丝“攀谢”(Pangsjes )、红白“基蕾姆”(Gilem)及广东织品等货前往广南,商品贱卖与中国人,而搭载黑糖、沉香、伽罗、鲛皮及鹿皮若干等,运往日本。葡澳家底里还有大黄鱼啊,快给我拿出来。伽罗沉香就是奇楠,是最高级别的沉香。Tagara,多伽罗的略称,香木名,也叫伽南、伽蓝、奇南香黑沉香。伽罗之性润泽粘韧,焚时少脂,价昂,不作药用。沉香之性干枯,焚时多脂,可供药用。原来日本人来喜欢这玩意啊,你们的小判也给我拿出来。

在北方,也早有澳葡的商船前往贸易。17世纪初期,耶稣会士在东京的传教事业初见成效,澳门与北方郑氏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密切。尤其是1626年葡萄牙传教士在东京地区建立传教区后,这一贸易更加繁荣。

1626年、1627年、1630年,各有1艘澳葡的船到东京贸易;

1631-1660年,除1643年、1644年、1650年外都有商船前往东京,共计32艘。

在北方,澳葡的活动地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京瓷,一个是庸宪(海兴)。当时有句俗语:“第一京瓷,第二庸宪。京瓷找不到?(问07001)

在这些地方,澳葡主要是购买生丝供应日本市场。

例如,1636-1637年就有3艘澳葡船只载有从东京购进的965担生丝中转澳门销往日本,不幸的是其中一艘载有350生丝担的船只在从东京到澳门的途中失事,而另外2艘所载生丝被顺利运抵日本,则获得了很好的收益。350担,这是多小的船啊?

在东京地区,澳葡还与荷兰人展开了激烈的生丝争夺战,甚至成为了一大“景观”。

澳葡输到北方的货物主要是白银、黄金、棉布、瓷器、钱币、铁盘等。从中,澳葡的获利也颇为可观。

例如,1652年,一艘澳葡船只运去一些劣质钱币,葡萄牙人从中获利就达2万两

此外,也有一些火炮,不过从商品结构上讲火炮贸易在北方没有南方那么重要。我一直都在想,无论是菲律宾、爪哇,还是北越都需要这些劣钱辅币,有什么办法可以仿制替代铜钱呢?可以反向假币/价铜钱冲击市场,这样真铜钱就回收出来了。(问07002)

整体而言,17世纪上半叶澳门一越南航线己成为了澳门与东南亚贸易的主要贸易航线之一。仅从上面提及的不完全统计,从1626-1660年就有47艘葡萄牙人的船前往东京和广南贸易(参见表6《巴达维亚城日一记》称,1640年前往广南的澳船有7艘,但荷兰人还指出:“在广南,葡萄牙之事业亦不振。”“既然7艘前去贸易都说不振,那么可见此前贸易之盛,其繁荣景象不难想象。由此看来,也许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澳门与越南贸易的重要性。

22.jpg(23.5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00:16 上传

史料真是匮乏得一比。


气持样 于 2016-12-1 23:53:56 发表了:

楼主真是细节狂魔


kkjjmmkjm 于 2016-12-2 00:11:17 发表了:

叶子鱼 发表于 2016-11-29 22:07

马打蓝和马塔兰 不一样的

马打蓝是爪哇岛的国家,马塔兰在龙目岛

你的记性还真好,苏拉威西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

我也搞不清楚,不过和这个地址无关。


kkjjmmkjm 于 2016-12-2 12:27:0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12:29 编辑

第二章葡萄牙以澳门为基地经营的贸易

第三节澳门与东南亚各地的贸易

三、澳门与越南一柬埔寨一逞罗的贸易

2、与柬埔寨、遏罗的贸易

澳门与柬埔寨、暹罗等地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1640年,荷兰人一记载说: “盛传(葡萄牙人)计划扩大暹罗、柬埔寨、洛坤(Ligor)、北大年和其他地区的贸易,结交南京的商人,跟以前一样独吞所有广东的丝和丝制品,藉以继续贸易,不肯罢休。”

从各种迹象来看,澳门与柬埔寨的贸易具有一定的规模。葡萄牙人是最早进入柬埔寨的欧洲人。第一个拜访柬埔寨的是一个叫加斯帕·达·居兹的多明会传教士,他于1555年从马六甲到达柬埔寨。此后,又有不少教士循居兹的足迹进入柬埔寨。

据载,1570年一个葡萄牙人传教士就访问了大湖(洞里湖)和吴哥的遗迹。久之,葡萄牙的传教士和贸易商也在柬埔寨留居下来。

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人在那里己有了自己的居住区和街市。

1637年,荷兰人哈赫纳尔  (Hendrick Hagenaer)的航海日记一记载,磅龙前后绵亘有一荷里半日本人、葡萄牙人、中国人、交趾支那人与柬埔寨人等的街市。葡萄牙人有自己的类似港务长的Sabandharo Sabandhar由葡萄牙人自己推举,柬埔寨国王委任,“主要处理船舶事务,一方面在贸易商人,另一方面在地方官吏之间,取代中介之劳”。当时,柬埔寨共有5个Sabandhar, 2个是负责华人区的华人,1个是爪哇人,1个是日本人,另一个就是葡萄牙人

由此看来,葡萄牙人似乎是柬埔寨有一定影响的四大商业势力之一。此外,1638年达瓦洛描述澳门与东南亚各地的贸易时也提及,每年都有商船从澳门开往柬埔寨。

在逞罗亦然。《澳门形势论》载:“澳夷……不过以澳门为居货之地,以暹罗、苏禄、交趾、吕宋为行货之地耳……锡、蜡、胡椒、槟榔、檀香之类,皆由外番各国贩运而来,又得中土之细茶、茯苓、湖丝、糖果之物,贩往各番。”博克瑟亦指出,逞罗是澳葡中国商品的一个市场。

然而,似乎这里的贸易并不稳定。荷兰到来之前,葡萄牙人与暹罗保持着较好的关系。许多葡人在各地的暹罗军队中充当雇佣兵;此外,还与暹罗签订了通商协议,奉准在阿瑜陀耶、墨吉、北大年、洛坤等地贸易。其中,在阿瑜陀耶、北大年两地葡萄牙人都设有商馆。据说,贸易很兴隆,主要从事的就是与中国的贸易。但荷兰进入后,葡萄牙人与逞罗关系紧张起来了。

1630年,葡萄牙人被势力强大的荷兰人所驱逐。不过,事实上葡萄牙人并没有停止贸易活动。1640年后,处境艰难的澳葡又积极发展暹罗的贸易。

23.jpg(134.4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2:26 上传

http://www.webdog.cn/map/7120/


kkjjmmkjm 于 2016-12-2 12:34:19 发表了:

终于完结1/3了。


华夏贵胄王保保 于 2016-12-2 12:37:32 发表了:

楼主辛苦了,看这个帖子眼界开阔了不少。


kkjjmmkjm 于 2016-12-2 13:02:4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7 21:37 编辑

24.jpg(6.2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2:40 上传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一、马尼拉的兴起

1565年进入菲律宾后,西班牙人的贸易活动也随之展开。一方面,他们积极营建马尼拉,使之迅速成为著名的贸易中心;另一方面,穿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史无前例地发展起来了。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一年两艘盖伦船也好意思说是全球贸易中心。于其说是全球贸易中心,不如说是连接起了太平洋两岸。那个时代直接跨区域的贸易额远没有区域内的贸易额大。各个区域贸易区间通过一段段的传递链接起全球贸易。

一、马尼拉的兴起

马尼拉位于菲律宾中北部,吕宋岛之西,具体位置是马尼拉湾的东侧、巴石河口两岸。它所处的港湾—马尼拉湾,是一个自然条件非常出众的天然港湾。美国国家官方著作《菲律宾地名词典》称,迄今为止,马尼拉湾是远东最好的港湾,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港湾之一。其东西被两个半岛环抱,海湾深入内地,北和东北连接中央平原,水域面积194平方公里,西北到东南长58公里,主要水域水深10-40米,潮差变化小,平均潮差仅为1米。西南部的科雷希多岛,将海湾天然地分为南北两支水道,北支宽3.2公里,航行安全。科雷希多岛长得像一个精子。

马尼拉的经济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正如舒尔茨(William Lytle Schurz)所言,日本、中国、东印度以及从马来半岛到声名远播的马鲁古,以马尼拉为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弧。就与各重要商品产地的距离而言,最接近中国国内丝绸生产地的澳门、最理想的香料市场巴达维亚、与欧洲贸易地理位置极佳的马六甲,比起它来都会逊色不少。

早期西班牙人己深刻地认识到了马尼拉的经济地理价值,黎牙实比进入菲律宾后不久,在给菲力普二世的信中就谈到了马尼拉的地位。

1569年,他在给国内的报告中说道:“如果菲力普国王仍对摩鹿加群岛的香料有特别的兴趣,那么宿务的殖民点将会成为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活动中心。但如果要到中国去,就得往北到吕宋岛去,那里有理想的港湾和一个兴旺的叫马尼拉的城镇。””为了说服国王,他还进一步报告说,菲律宾北部可能有黄金、香料,并且与中国贸易的前景看好等。"’

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将马尼拉定为菲律宾殖民地的首府,使之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它成为菲律宾殖民中心后,其他各港口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际交往之外,仅起着不受重视的岛际贸易港作用,与之相反,马尼拉却备受重视,占尽各种优先发展的机会。

马尼拉城的形成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571-1572年),为初步营建西班牙人居住区时期。

当时,马尼拉市镇已被战火夷为平地,故西班牙殖民者不得不重新构建。新城位于巴石河南岸,在这里,黎牙实比亲自规划了街道,在菲律宾人的基础上设立炮台,建了一座女修道院、一个教堂,并给西班牙人建造了150所木屋。这样,到1572年在黎牙实比去世时,西班牙人在马尼拉的居住区已初具规模。

25.jpg(65.9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3:35 上传

第二个阶段(1573-1594年),是马尼拉内城形成时期。

西班牙殖民者在一边完善内部居住区和扩大建设的同时,一边修筑马尼拉城墙。他们先用棕搁树的树干并排坏绕成藩篱,划定了马尼拉内城的基本范围,后又修筑了坚固的城墙。

到1594年,城墙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殖民者逐步将华人隔离到内城外围。起初,西班牙殖民者允许华人住在今马尼拉王城内。不过,随着华人越来越多,西班牙人开始有了戒心。

因此,1581年(另说1582年),菲律宾总督龙基略将华人迁到城外巴石河南岸,位于马尼拉王城内一处叫“八连”(Parian,《东西洋考》称“涧内”)的地方居住,从而形成了“我民(华人)往贩吕宋,中多无赖之徒,因而流落彼地不下万人。番酋筑盖铺舍,聚割一街,名为涧内,受彼节制”的局面。接着,华人社区因火灾成为废墟,殖民者又乘机将华人往外迁移。1594年,华人社区被彻底隔离到马尼拉王城外。从此,马尼拉内城只有西班牙人,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他们自己的法律生活”。八连,Parian,涧内,这种小地名实在是不能确定。(问07601)

第三个阶段(1595年之后),是内外城进一步发展时期。

西班牙人将华人等隔离到城外后,马尼拉的内外城制度形成。在外城,很多社区星罗棋布地围绕着内城。不同的社区居住着不同的人群,其中最重要的是华人社区。不过,它的位置累经变迁,多数时间设立在马尼拉王城同一边的巴石河南岸的城墙外,但西班牙人与华人冲突后,一般殖民者都会将华人移到巴石河的北岸地区,以巴石河为隔离带。

1593年,西班牙准备征马鲁古,“役诸流寓二百五十人冲兵助战”,华人无法忍受奴役,潘五和等率众起义。这一事件后,西班牙人与华人“釁既结,疑贰日深”。

1594年,西班牙人强行将华人迁往巴石河比伦洛。

1639年,总督科奎拉((Sebastian Hurtado Coruera)彻底摧毁了华人社区,让华人迁到了巴石河北岸的眉眉村。然而,由于西班牙离不开华人,迁移后不久又将华人社区迁回原址,因而在汤多、比伦洛和眉眉等都形成了华人与原住民的混居区。此外,日本侨民的聚居区在迪劳、圣米格尔,泰加洛人在马拉特等。釁,衅的繁体,xin巴石河,帕西格?(问07602)

眉眉村,找不到。(问07603)

16世纪末17世纪初,作为第一个东南亚的“新型商业城市’夕,马尼拉出现在世人面前。西班牙占领之前,其人口仅为2000人1591年己剧增至3.4万人。当时,马尼拉王城内街道整齐,房屋约有600间,总督府、高等法院、马尼拉大教堂等业己完工,且皆用石头建造而成,十分豪华。同时,在逐渐兴起的过程各方商人也纷纷涌入马尼拉。于是,马尼拉遂跻身于世界著名的贸易中心之菲力普四世称:马尼拉与中国、日本、望加锡、柬埔寨、暹罗,以及东印度葡萄牙人的据点、果阿、科钦、交趾支那、孟加拉、纳格伯塔(Nagapatam)、卡纳诺尔(Cananor)、霍尔木兹海等都有着巨大的贸易,各种宝货充斥,是新的“威尼斯”。葡萄牙的商站不少啊。

在这个远东的港口,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周围各地的商船,中国商人、日本商人、爪哇商人、印度商人乃至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与此同时,通过往来于太平洋的大帆船,马尼拉还与美洲、西班牙亦有着各种贸易往来。


kkjjmmkjm 于 2016-12-2 15:12:0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4 15:09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二、马尼拉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17世纪上半叶,马尼拉已成为全球贸易的中转中心。1663年,西班牙史学家科林((Padre Colin )就指出了马尼拉的这种地位。他自豪地说:“在我国,马尼拉是无以伦比的商贸中心,因为它是富有的东方和欧美之间商品的中转贸易中心。**秘鲁和新西班牙(墨西哥)的白银,****印度的珍珠和宝石,呐尔辛伽(Narsinga )和果阿的钻石,****锡兰的红宝石、蓝宝石、黄玉和肉桂,****苏门答腊和爪哇的胡椒,****马鲁古和班达的丁香、豆范和其他香料,****霍尔木兹和马拉巴尔的精致波斯丝、毛织品、地毯,****孟加拉华美的慢帐、床罩,****婆罗洲的优良樟脑,****阿巴丹和柬埔寨的香液和象牙,列古缴士(Lequios)的麝猫,****中国各种各样的丝绸、生丝、天鹅绒织物、精美的锦缎、塔夫绸、图案多样色彩各异的各种丝织布、亚麻布、棉罩、镀金饰品、刺绣品、瓷器以及其他高价值的奢侈品和珍品,**日本的唬拍、各色丝绸、写字桌、珍贵的装饰精细的漆木盒和桌子以及十分精美的银器,

都在这里流转。”列古缴士,Lequios,是琉球吗?但是猫屎咖啡不是东南亚产的吗?(问07701)呐尔辛伽,Narsinga,在孟加拉吗?(问07703)

不难看出,马尼拉是亚洲面向美洲乃至欧洲贸易的“桥头堡”,同时也是美洲、欧洲商品转销亚洲的中心。概言之,依托东南亚,广泛吸纳亚洲各地的产品,然后转口到美洲,一部分在美洲分销,一部分运抵美洲东部的韦拉克鲁斯港,重新装船转销西班牙,反之则将欧洲、美洲的商品载运到马尼拉,接着销往亚洲各地。这样,通过马尼拉,亚洲、美洲、欧洲三个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关于马尼拉的这种地位,是与之密切联系的各条航线所造就的。当时,马尼拉与亚洲各地、与美洲一欧洲的航线空前畅通。

1、中国一马尼拉航线

1567年之后,漳州月港一马尼拉航线逐步形成。这一航线航程不长,一般说来只需要10-15天11月初到次年5月底,华商都可前往马尼拉贸易

1577-1645年,前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情况如下:

2701.jpg(21.9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4:44 上传

2702.jpg(40.5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4:45 上传

这条由中国商人经营的贸易航线主要是从事生丝和其他奢侈品贸易。其中生丝和丝织品是最大宗的贸易,也是很赚钱、利润较高的商品,弗利克斯(AlfonsoFelix)甚至认为利润高达400%-1000%.,

一每年中国商船都载运着大量的商品前往马尼拉。从商船在马尼拉缴纳的关税推算,每年运到马尼拉的商品总价值应为60万至100万比索

华商从马尼拉运回中国的商品绝大部分是白银、金以及菲律宾的特产如原棉、蜂蜡、鹿皮、珠宝、苏木、海贝等

通过中国商船流入中国的白银量是巨大的。

1586年,罗哈斯(Pedro de Rojas)说:每年有30万比索流入中国,今年则超过50万比索

并且此后还在增加,1598年特略(DonFrancisco Tello)给菲力普二世的信中则称:到这里贸易的中国人每年带走了80万比索的白银,有时还超过100万比索

据估计,1579年至1643年从马尼拉流入中国的白银共计12745.2万比索,年均约196万比索。1644年发生了什么?(问07702)

除了月港一马尼拉航线外,澳门一马尼拉航线是另外一条中国与马尼拉之间的贸易航线。

这条航线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有所发展,20年代末后更加稳定,30年代至40年初进入高峰期,如1630年从澳门输入马尼拉的货物价值就达150万比索

这条贸易航线的重要性,仅次于月港一马尼拉航线,尽管其完全由澳葡控制,但却是中国商品的又一主要来源,因而是月港一马尼拉航线的有益补充。

对马尼拉而言,包括月港一马尼拉、澳门一马尼拉航线的中国一马尼拉航线至关重要,这从来自月港、澳门的商船在马尼拉所缴纳的港税比重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见表8)

2801.jpg(59.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4:47 上传

从上表可知,来自中国的商船缴纳税收在9个时段中5个时段所占比重都超过80%,最高达到92.78%,1626-1630年期间最少,而所占比例也达62.35%

很明显,中国一马尼拉航线是马尼拉的生命线。

---———————————————跟这张葡萄牙占比估算值比较一下,嗯,差不多的。

摘53楼

从日本回航时葡船则载运着大量的白银。《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3载:“自楼回者……日本无货,只有金银。”日银数量很可观。

1580年前后约500000-600000两,

1585年500000两,

1585-1591年每年约600000两,

1599年400000两,

末叶甚至高达1000000两。

另据估计,1560-1600年间,葡萄牙人每年运走22500-37500公斤日本白银。

由于贸易利益之所在,澳门一日本贸易航线的总指挥一职遂成了人人凯觑的职位,任职者每年可得到约56000-64000两的收入。

1比索=0.8两,西班牙的关税还不如葡萄牙对日贸易总指挥的薪资。按世纪末叶100万两计算(日本),1579年至1643年从马尼拉流入中国的白银共计12745.2万比索,年均约196万比索。换算约160万两每年。(马尼拉)**马尼拉贸易是日本贸易容量的1.5倍左右。**从1601-1645,中国船只付出的关税总额为150万比索左右,输入的货值没有数据,我们假设大部分都是顺差,直接用白银流入12745万比索替代,不考虑中国进口商品的价值,也不考虑商人的当地费用消耗,考虑到所属期间不一致,(1601-1645)(1579-1643),我们按年平均,不考虑贸易的自然增长,得到1601-1645的贸易至小总额为8824万比索,所以得到关税率的至大值为,1.7%。

摘61楼

1634年,蒙法尔康(Juan Grao y Monfalcon)报告说:澳葡从马尼拉运走的白银,有过去中国商人运走的3倍多。具体有记载的年份情况如下:

1602年是200万比索;

1604年达250万比索;

1627年为100万比索;

1631年是135万比索。

据估计,1587-1640年澳葡共将2025万比索白银运回澳门这53年间,年均约38万比索白银输入到澳门。

1630年从澳门输入马尼拉的货物价值就达150万比索。

1630年前后,葡萄牙在马尼拉的关税指出大约是8000比索上下,换算出**关税水平大约是0.8%-1.2%**的样子,这样的关税水平放到现代也是很低的,是不是太低了。贪污?灰色清关?打点贸易官员不计入官方文件?(问07704)我觉得马尼拉的关税肯定是一个坑,国王不但要支付总督、士兵的薪水,还要支付主教、传教士、医生的薪水。对墨西哥的贸易还大量存在官员教士私自包下货舱走私的情况,许多贸易都没有被真正征税,进入国王的口袋。真是跟大清一样污啊。要不要让澳宋给你们派海关官员啊?做笔生意呗,菲利普看到后面,还有中国棉布在美洲的售价只有从欧洲运来布料的10%-20%的价格,更是瞠目结舌。这个价格水平,我后面会提到是有其他资料佐证的。

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PY交易。关于这个关税水平,希望有其他资料佐证。


Brain1127 于 2016-12-2 15:20:17 发表了:

1644年我大清入关啊。。

另,郑芝龙被满清骗去关押是什么时候?有具体的年代记载否?

月港就是郑家的垄断港。。


kkjjmmkjm 于 2016-12-2 15:26:00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2 15:37 编辑

Brain1127 发表于 2016-12-2 15:20

1644年我大清入关啊。。

另,郑芝龙被满清骗去关押是什么时候?有具体的年代记载否?

月港就是郑家的垄断港 …

抱歉,看错。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郑成功被抓还早呢。

抵抗几十年,还没围攻南京呢。

不过大清入关人心惶惶倒是有可能。

不过问我觉得没这么简单,打仗商人就不赚钱了?


Brain1127 于 2016-12-2 15:43:18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2 15:26

郑成功被抓还早呢。

抵抗几十年,还没围攻南京呢。

不过大清入关人心惶惶倒是有可能。

当然,开个玩笑。。

更大的可能是: 原来正常的白银流转路径被闯王掐断了。

原来的白银流入路径: 月港/澳门——广东福建两省——岭南——江南——华北

江南到华北这一段白银的流入路径受到政治影响非常大——税收收入及官员经营性/贿赂收入

1644年很多大事,闯王打进北京,崇祯挂歪脖树,吴三桂反水,满清入关都是1644。


kkjjmmkjm 于 2016-12-2 15:46:28 发表了:

Brain1127 发表于 2016-12-2 15:43

当然,开个玩笑。。

更大的可能是: 原来正常的白银流转路径被闯王掐断了。

原来的白银流入路径: 月港/ …

对马尼拉的贸易是顺差,跟白银关系不大,

两个相关,

1.出口货物产地是不是受到冲击,丝、瓷、茶;

2.进口货物购买需求是不是被阻断。比如檀香


kkjjmmkjm 于 2016-12-2 17:26:52 发表了: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二、马尼拉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2、日本一马尼拉航线

在西班牙人进入马尼拉之前,日本人应已使用过这条航线。

1567年7月23日,黎牙实比给菲力普二世的信中提及,每年都有日本的商人到民都洛和吕宋贸易,他们与中国商人一起带来了丝绸、毛纺织品、钟、瓷器、香料、铁、锡、各色棉布和其他货物带回的则是金和蜂蜡。16世纪末,随着日本海外贸易的发展,马尼拉成为日本商人的主要贸易地之一。

1595年前后,每年发往马尼拉的日船达4艘。这样,日本一马尼拉贸易航线正式形成。此后,这条航线主要由日本人经营,始发港是长崎

17世纪前期,由于朱印船贸易进一步发展,日本一马尼拉航线空前繁荣,朱印船频繁往来于长崎和马尼拉之间。据岩生成一统计,1604-1635年32年间共有54艘日船到马尼拉贸易,年均约1.66艘船(见表9)

29.jpg(51.0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7:22 上传

不过,日本一马尼拉航线的贸易额在马尼拉进出口中所占比重不大。**1601-1605年,日船所缴纳的年均关税为572.2比索,仅占马尼拉中关税的1.33%;****1606-1610年,46.0比索,占0.08%;****1616-1620年,353.0比索,占0.60%;****1626-1630年,31.0比索,占0.11%;**1631一1635年,17.4比索,占0.04%.


kkjjmmkjm 于 2016-12-2 17:32:02 发表了: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二、马尼拉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3、印度一马尼拉航线

16世纪末,印度与马尼拉建立了贸易关系,并且已有一定的贸易量。1596-1600年,从印度输入马尼拉的货物关税年均是861.0比索,占马尼拉中进口关税的1.99%.

17世纪前期,也有一定数量的船只往来于这条航线。据肖尼统计,**1620年有9艘葡萄牙人商船到达马尼拉,****1627年2艘,****1628年4艘,****1629年5艘,****1630年8艘,****1631年6艘,****1632年4艘,****1633年1艘,****1634年1艘,****1635年1艘,****1636年1艘,****1637年1艘,**1639年1艘。

另载,1577-1644年期从果阿、马拉巴尔和科罗曼德尔港口到马尼拉的商船大约50艘船

从这条航线输入马尼拉的商品主要是来自南亚和西亚的产品,如珍珠、宝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黄玉、肉桂、精致的波斯丝、毛织品、地毯、华美的幔帐、床罩等

在马尼拉进口的比例中,它排在第3位,比日本一马尼拉航线稍强。**1611-1615年,印度来船所交关税年平均是396.50比索,占马尼拉总关税的0.50%;****1616-1620年,2463.00比索,占4.79%;****1626-1630年,1813.25比索,占7.10%;****1631-1635年,1281.00比索,占3.04%;****1636-1640年,898.40比索,占2.90%;**1641-1645年,677.80比索,占3.10%。


kkjjmmkjm 于 2016-12-2 17:37:49 发表了: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二、马尼拉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4、东南亚各地一马尼拉航线

17世纪前期,马尼拉与东南亚各地的贸易关系也很密切。其中柬埔寨、越南、暹罗、望加锡、马鲁古等地较为突出,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商船来自这些地方。

如1609年,就有多艘来自暹罗、柬埔寨的商船,并带来了安息香、胡椒、象牙、棉布、红宝石、蓝宝石、犀牛角、兽皮、动物的踢和牙以及其他物品

据统计,1620-1644年间从越南到马尼拉的商船共7艘,自束埔寨的计19艘,自望加锡的为11艘,自马鲁古的是2艘

对于马尼拉而言,这些地方与之贸易的重要性仅次于中国,因为它们给西班牙人提供了销往美洲、欧洲的东南亚产品,如胡椒、丁香、肉豆范和其他香料、优质樟脑、香液、象牙等等1586-1590年,马尼拉从这些地方进口的货物甚至超过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在此期间,自中国输入的货物年均关税是3750.0比索,占马尼拉总关税的28.02%,但东南亚各地年均是8474.0比索,占马尼拉总关税的63.32%

17世纪上半叶,尽管这些地方进口的商品量从马尼拉关税收入中看明显下降(见表10),但在马尼拉进口中一直保持着第2的位置。

30.jpg(39.2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7:34 上传


kkjjmmkjm 于 2016-12-2 18:34:4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3 00:50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二、马尼拉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5、马尼拉一阿卡普尔科一塞维利亚航线

麦哲伦横渡太平洋,抵达菲律宾,开辟了从美洲到东南亚的航线。但早期西班牙人曾多次探索返回美洲的航线都失败了。

因此,1559年,菲力普二世要求组织远征队,拓殖菲律宾群岛的同时,要找到返回墨西哥的航线。

1564年,黎牙实比受命时亦说:“此次远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探索返回新西班牙的安全航道。”

1565年6月1日,黎牙实比在菲律宾基本立稳脚跟后,就让乌达内塔率领‘圣巴勃罗”号(San Pablo )离开宿务,寻找返回墨西哥的航线。乌达内塔引导船只向北偏东的方向航行,利用海流和季候风回航。当船只到达北纬37。-39。西向季候风地区后,便循流向墨西哥的“黑潮”(日本暖流)直趋墨西哥。

10月8日,乌达内塔回到阿卡普尔科。回航美洲的航线,宿雾——阿卡普尔科,耗时130天。

这样,从菲律宾出发穿越太平洋到达美洲的航线正式诞生。

最初,这条航线在菲律宾的始发港是宿务

1571年之后,这条航线的起点随西班牙殖民中心的转移而迁到马尼拉,从而形成了西以马尼拉为起点东以阿卡普尔科为终点的固定航线。

从1565年起到1815年的250年间,这条航线上的贸易完全在西班牙的垄断之下。

在此期间,每年有1-4艘吨位不等的西班牙船只从马尼拉起航前往阿卡普尔科

此航线及其贸易,西方学界一般称为“马尼拉大帆船”或“中国船(Lanao de China)”贸易,华语世界则多称“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贸易航线还延伸到了欧洲。

一般而言,大帆船的货物在阿卡普尔科卸货后,一部分被分销到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外,相当一部分则途径普埃布拉和奥里萨巴运抵韦拉克鲁斯。我就奇怪为什么要从墨西哥高原去钻山沟沟,而不是从阿卡普尔科继续航海向南,抵达 SalinaCruz,再从比较平坦的地峡前往韦拉克鲁斯。历史沿袭?沿途补给?不过,风景倒是和佐罗影片很像。高原、荒凉、深谷。

之后,又在韦拉克鲁斯装船,跨越大西洋,运往西班牙塞维利亚港。韦拉克鲁斯一塞维利亚的贸易航线一直在西班牙王室控制之下。王室规定,往来美洲和西班牙的商船必须结队而行,并由王室武装船只护航。

从西班牙到美洲的船队分两批:第一批5月出行,商船在20-50艘之间,2-6艘战舰护航,船队到加勒比海后,穿越加丹海峡进入韦拉克鲁斯;**第二批船队一般8月起航,主要到南美洲卡塔赫纳。**经中美洲转销到韦拉克鲁斯、卡塔赫纳的东方商品,即在两地被装上回航的船只运往西班牙。加丹海峡就是尤卡坦海峡吗?(问08501)

3101.jpg(904.3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8:21 上传

韦拉克鲁斯,墨西哥,很漂亮的滨海棱堡

3102.jpg(712.3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8:21 上传

卡塔赫纳,哥伦比亚,1639

32.jpg(222.3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8:36 上传

17世纪前期,韦拉克鲁斯一塞维利亚的贸易航线十分繁荣。**1600-1604年,从美洲回到西班牙的56艘船,年均总吨位达21600吨,同时从西班牙到美洲的55艘船,年均总吨位是19800吨;**1640-1650年,从美洲回西班牙的29艘船,年均总吨位为9850吨,而从西班牙至美洲的25艘船,年均总吨位是8500吨。

从美洲返回西班牙的船只载运的相当一部分货物是由马尼拉转运来的商品。

据载,1590年仅输入西班牙的中国丝货一项价值即达18233达卡1609年增至88687达卡

从西班牙航往美洲的船带着各种各样的欧洲商品进入墨西哥等地少,其中一部分又被运到阿卡普尔科。

在阿卡普尔科,与美洲的白银以及其他各种货物一起被装上马尼拉大帆船,然后运到马尼拉。

---—————————-

34.jpg(17.6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2 19:01 上传

1635年,三十年战争,布拉格合约。1643年,在尼德兰境内的罗克鲁瓦战役战败。西班牙帝国伤不起啊。不知道黑尔为西班牙军队引入膛线,会有多大作用。真的好想他们再打三十年。


kkjjmmkjm 于 2016-12-2 19:23:55 发表了:

补一张图,

这葡萄牙人是疯了吧。

这种肉鸡澳宋要多团结,

我猜英国是不是接收了葡萄牙在全世界的殖民点,然后才迅速壮大的。

我记得好像有个什么条约。

要是这些殖民点都变成澳宋的加煤站和商站,画面太美不敢想。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6-12-2 19:35:51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2 19:23补一张图,

联姻的条款里好像有英国船在葡萄牙殖民地享有本国船队待遇


叶子鱼 于 2016-12-2 22:23:43 发表了:

说几个自己以前看书还有印象的地方:

1、东南亚一直缺乏铸币,特别是小面额的辅币,越南造了很多劣币,都是福建人和当地军阀合伙的炉子搞的(今天电信诈骗之乡的祖宗就干过)。暹罗缺乏辅币,甚至用华人赌场的瓷质筹码当通货。

2、科雷希多岛我以前一直叫它“蝌蚪”,在19世纪以前没有灯塔设施,但晚间有燃烧的篝火导航。

3、西班牙人在吕宋 一直经营不善,由于懒惰、贪腐等原因一直亏本。


Scat 于 2016-12-2 22:57:55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2 18:34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一节马尼拉成为全球贸易中心

二、马尼拉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那时候的枪管还是拿铁条箍出来的,做膛线这种事就跟轮发手枪一样是少数人玩的,如果米涅弹传人欧洲线膛枪的优势被发挥出来,那就是上等阶级玩线膛枪,按哈布斯堡家那种德行,必然得是皇家线膛步枪营,全员都是sir,全爹都得子爵垫底,你信不信到时候一支枪得配两个仆人,一个管扛着一个管监督,装填完得呆着白手套,拿丝绒擦的干干净净一点手指印没有才能交给老爷射击,还得念两句福音书什么的。


kkjjmmkjm 于 2016-12-2 23:24:44 发表了:

叶子鱼 发表于 2016-12-2 22:23

说几个自己以前看书还有印象的地方:

1、东南亚一直缺乏铸币,特别是小面额的辅币,越南造了很多劣币,都是 …

不知道安排个什么情节才能让,越南、暹罗、爪哇的统治者接受玻璃币作为辅币。

小体积的玻璃球压扁,厚一点,不容易破。

或者干脆像日本的弹子机一样,干脆就是个玻璃球。

总不能像非洲西海岸,一桶贝壳换一个奴隶吧。


Scat 于 2016-12-2 23:40:52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2 23:27

我觉得,仅仅是把缴获的火绳枪或燧发枪镀层锡,就能增加不少价值吧。

是不是要大量扩散南洋步枪,真的要 …

我主张出口滑膛枪的枪管和击发机构套件,还有压铅弹的模具,这东西赚钱海了

出口整枝步枪不划算,因为装配匠和木匠临高的并不比欧洲的强多少,木材更是比欧洲差好多,这部分劳动投入不产生比较优势。

燧发枪还是火冒枪无所谓。出口枪械的深层目的是淘汰欧洲的铁匠,因为机器生产的枪管远比手工盘的好太多,战场很快就能教做人。


叶子鱼 于 2016-12-3 00:21:37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2 23:24

不知道安排个什么情节才能让,越南、暹罗、爪哇的统治者接受玻璃币作为辅币。

小体积的玻璃球压扁,厚一 …

能用有机玻璃吗?玻璃里面有压进去的纸质图案,我小时候玩过东西的


kkjjmmkjm 于 2016-12-3 00:23:4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3 00:35 编辑

Scat 发表于 2016-12-2 23:40

我主张出口滑膛枪的枪管和击发机构套件,还有压铅弹的模具,这东西赚钱海了

出口整枝步枪不划算,因为装 …

然后再出口标准化的木匠工具。

和钉子,螺丝,螺帽,

接下来是马具散件,马蹄铁,马镫,马嚼子等等,

再把缝纫用的剪刀、针也逐批出口。

马嚼子按现代的设计来看还是很复杂的东西,还有弹簧在里面。

这些都耗材极少,手工制作又极费工。

我记得南北战争之后,南方一颗钉子一美分。那时候1美金是兑换1.5克黄金吗?

这样基本上就能把铁匠挤破产一大批。

剩下的铁匠就只能打打窗花,铁门,箍箍桶。

把这些破产铁匠都接到台湾来,让欧洲技术断代。

最好多个70、80年直不起腰杆。

然后收购铜、锡,

出口标准的铜板、锡板,让那边的冶金业彻底断代。


kkjjmmkjm 于 2016-12-3 00:33:17 发表了:

叶子鱼 发表于 2016-12-3 00:21

能用有机玻璃吗?玻璃里面有压进去的纸质图案,我小时候玩过东西的

如果有机玻璃,根本不用内部图案,表面图案就可以了。

加一些无机荧光剂,100年都没人能伪造。

但是,有有机玻璃那时不可能的,

来,跟我念,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玻璃币如果不接受,

铁币镀锡,我觉得能行。原料、技术都不复杂。但是耐磨性太差。

镀镍就算了吧,这玩意不值得给土著用。

所以,只有玻璃币,廉价、易生产、耐磨,防伪只能通过提高精细度来解决。


kkjjmmkjm 于 2016-12-3 01:32:3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4 15:18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一、大帆船贸易的起因

在马尼拉,西班牙人一直沉醉于往来于菲律宾和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他们对此的热衷程度甚至可以用“痴迷”来形容,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这也是西班牙殖民者足以称道的贸易经营。

一、大帆船贸易的起因

大帆船贸易的起因很多,其原因之一是西班牙及其美洲殖民地对东方商品的需求很大。获取香料等东方商品是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主要目的之一。

为了寻找香料,早期他们找遍了菲律宾各地,但发现这里并不像马鲁古群岛那样出产丁香、肉豆荔等,只有棉兰老岛上有少量的肉桂。当然,西班牙人还是忠实地执行了国王的命令,将从菲律宾获得的肉桂装船运往国内。据载,大帆船贸易首次载运的货物主要就是棉兰老的肉桂。只不过,肉桂市场有限,没有什么大利可图

企图在菲律宾得到大量香料满足欧洲市场的希望破灭了,不过,西班牙殖民者无意间却开启了另外一扇门。

在马尼拉,通过前来贸易的亚洲商人,他们可以轻松获得各种各样的东方商品——中国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东南亚的胡椒、丁香、肉豆范、象牙等乃至日本、锡兰、印度等地各种货物

这些东方产品,特别是中国商品,在欧洲、美洲都很有市场。当时,欧洲“中国热”如火如荼”,人们对中国商品的尊崇与追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洲的权贵之家,室内不陈设中国漆柜、屏风、各式白铜烛台以及雕花镂空的家具,不敢自夸富贵和风雅;贵妇们在沙龙聚会,必手摇中国折扇,迈步出门定要高擎中国遮阳伞。停在权臣贵胃府邸门前的是由中国轿子演化来的轿式马车中国瓷器风靡整个欧洲上层社会。”乃至1600年在巴黎上演的一出戏剧中,主人公惊呼一股“中国热”正在席卷欧洲。

在美洲,中国商品也受到了同样的欢迎。拉丁美洲人民称绚丽多彩的中国绸缎为“春天”。商人和贵族奢侈成风,往往以穿中国丝绸缝制的衣服为荣,他们偏好中国的“贡缎”和“宁缎”,认为它们精美绝伦;此外,甚至连传教士也用中国丝绸为自己缝制法衣。在教堂,中国丝绸则被用作饰物,以增加宗教仪式的光彩和戏剧性的效果。人们也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对瓷器的碎片都舍不得抛弃,而常用它们装饰庭院或花园等。

此外,欧洲、美洲对其他东方的商品也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如东南亚香料,在美洲市场也有一定的市场。总之,美洲、欧洲的东方商品市场巨大,这是推动大帆船贸易的重大动力。

原因之二,发展大帆船贸易是维持菲律宾殖民统治的需要。

西班牙把菲律宾殖民化有三个目的:

一是传播基督教;

二是取得经济上的财富;

三是成就政治上的荣誉。

即三“G“政策:上帝(God)、黄金(Gold)、荣誉(Glory).

但这三个目的中,获取经济利益才是其终极目的。在殖民初期,西班牙国内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武力等的支持,但是它需要的并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空壳菲律宾,因为这违背了殖民的根本目的——“使(西班牙)王国能够通过贸易和其他方式增加利益”。

菲律宾的情况让西班牙殖民者很失望。

一方面,菲律宾没有香料及其他重要的产品,莫尔加(Morga)记载说:“在与新西班牙贸易中,菲律宾仅有的产品是蜡、伊罗戈( llocos)的棉织品、绳索,这些货物加上金链子价值不超过30000比索。

另一方面,菲律宾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程度不高。

据估计,西班牙人入侵时菲律宾人口不足100万人,其中吕宋岛和米沙鄢群岛(Visayan )的平原约占3/4。在农业方而,主要农作物为稻、椰子、麻、甘蔗和棉花等,生产仅足自给;

在工业方面,菲律宾群岛最重要的是纺织和冶炼手工业,油、醋、酒等的制造则仅供家庭之用;

在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贸易还处在以物易物的阶段,如需要布匹,就要用米与有布而需米者交换。

此外,菲律宾除了出产一定的黄金外,贵金属并不丰富。因此,西班牙殖民者虽然极力加重剥削,税款收入仍属有限,以至于入不敷出,经常处于赤字之中。

于是,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成为了菲律宾殖民地的经济生命线。

原因之三,西班牙人在东方商业世界中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在中菲贸易方面,由于中国商人早就从事着这一贸易,尽得先机,而西班牙人初来乍到,根本不熟悉,所以华商自然成为中菲贸易的最主要角色。并且,华商还拥有中国商品这一关键“竞争力”,大量中国海商前来贸易,使得各种中国货物充足,西班牙人直接到中国贸易的急迫性也消失了。况且西班牙殖民者对华商的经营能力也自愧弗如,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迪亚斯(Juan Sanchez Diaz)就称:中国人是“最精明的商人”;莫尔加亦说:“华人是技巧娴熟而又睿智的商人”。

同时,17世纪上半叶,澳葡也积极介入中国与马尼拉的贸易,西班牙人更没有多少可乘之机。与日本的贸易也一样,日本商人有白银的优势,华人、葡萄牙人等有中国商品的优势,西班习人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相比之下,西班牙人经营大帆船贸易具有很多优势:

一是据有对美洲贸易最有利的贸易中心马尼拉;

二是在太平洋贸易航线上有着丰富的航海、运营经验;

三是尽管西班牙国内限制大帆船贸易,但是除西班牙人之外不允许任何人染指大帆船贸易,可以独断经营。

原因之四,大帆船贸易的利润极其惊人。

1590年,一名叫塞巴斯蒂安·比斯凯诺(Sebastian Vizcaino )的航海家说:“我随身带到那边(马尼拉)的用二百达卡买来的西班牙商品和一些佛兰德斯货物,在那里我赚到一千四百达卡。回航我同样赚了钱。我从那里带到墨西哥的丝绸和别的商品,就赚得二千五百达卡,如果不是一捆精细丝绸被咸水弄坏,那么赚得更多。”比斯凯诺的现身说法告诉我们,由于利润很高,要在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之间赚钱是很容易的事情。去菲律宾利润约7倍,回程不详。佛兰德斯,尼德兰,荷兰。

西班牙传教士博瓦迪拉(Diego de Bobadilla)亦说,从中国运入菲律宾的商品以及菲律宾出产的肉桂、蜂蜡、麝猫(Civet)和一种叫Campotesd的高价值棉布,转运到墨西哥都可以获得相当高的利润,并感叹道:“真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比这更能令人致富的贸易。”

若莱安德罗·H·费尔南德斯(Leandro H.Fernandez在《菲律宾简史》中也说,东方的商品,尤其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棉布,在转运到墨西哥后,可以获得暴利,有时高达800%.

简言之,大帆船贸易的利润相当高,从马尼拉贩卖到美洲的货物价格翻几倍是很正常的事。菲律宾官员曾对1620-1621年间几种中国商品在马尼拉和秘鲁利马的售价作过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37.jpg(33.2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3 01:02 上传

这个倍数在《白银资本》一书中也是类似的。有空我再截图补充。

1638年,一卡拉略(Banuelosy Carrillo)则称,即使是最差的丝织品,也可以获得400%的利润。一句话,大帆船贸易的利润是非常诱人的,在这种暴利之下,西班牙人是绝对不会放吐任何机会参与大帆船贸易的。

鉴于上述原因,1565年从菲律宾到墨西哥的航线开通后,大帆船贸易就迅速发展起来了。1571年之前是大帆船贸易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动集中在中部,大帆船贸易是以宿务为基地开展的。据不完全统计,1565-1570年年均各有约近1艘往返于两地,具体情况如下:

38.jpg(22.9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3 01:04 上传

1572年后,因为中日商人给西班牙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大量的商品,大帆船贸易进入稳定发展期。一般而言,每年都有商船往来于马尼拉和阿卡普尔科。到17世纪初,大帆船贸易已很繁荣,

如**1602年有3艘大帆船从马尼拉起航前往阿卡普尔科,

1603年是4搜,

1604年为3艘**。

此后,虽有波动,但一直持续发展着,直到1815最后一艘大帆船“麦哲伦”号从阿卡普尔科缓慢驶进马尼拉湾,大帆船贸易才宣告结束。


kkjjmmkjm 于 2016-12-3 01:57:53 发表了: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二、大帆船贸易的运作

二、大帆船贸易的运作

大帆船贸易的基仁运作过程是:在马尼拉汇集来自亚洲各地的货物,将它们装上大帆船,在合适的时间起航,穿越太平洋,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在阿卡  普尔科卸货、出售,同时收集返航时运往马尼拉的各种货物,之后装船,待机返航,再次通过漫无边际的太平洋,回到马尼拉。其本质就是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低价买入各种货物,然后在美洲诸地高价出售,从而牟取暴利的殖民剥削。不过,这一贸易的运作并不容易。首先,西班牙人必须面对浩瀚而又变幻莫测的太平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难想象要完成这一航行是多么的困难。大帆船依靠的是北太平洋的副热带环流,必须根据海流,几经变换航向,刁‘能顺利往来,且往返的航行时间都很长。

一般来说,大帆船通常于每年7月从马尼拉起航,到阿卡普尔科的航期为5-7个月;

返航的船只则往往在2月底或迟到3月20日告别阿卡普尔科,相对而言要轻松得多,但多数情况仍需要75-90天才能回到马尼拉。低买高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控制市场,造成成交价是非自愿达成的。马尼拉——墨西哥,5-7个月。墨西哥——马尼拉,2.5-3个月。

太平洋之旅是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菲律宾总督蒙法尔康(Grau y Monfalcon )称:“这一航行是如此遥远,如此漫长,如此痛苦,并且充满了危险。”17世纪后期,旅行家卡雷里(Cemelli Careri)亦说:“从菲律宾群岛到美洲的航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漫长和最可怕的航程,由于要穿越太平洋,几乎是航行了半个地球,且总是顶风前进,大风暴一个接着一个。在7, 8月份,海上的气候时冷时热,加之海上食物缺乏,人们很容易犯病,即使是铁打的人也要被击垮,更何况是肉体。”

由于太平洋危险无处不在,海难时有发生。

1568年,‘圣巴勃罗号(San Pablo )载着菲力普二世以及其他个人托运的40000磅肉桂,第二次前往墨西哥,在途中发生事故,从而成为了大帆船贸易史上的第一次灾难。

接下来,1596年,阿卡普尔科官方宣布‘怪费利佩”号(San Felipe)因恶劣的天气以及人为的过失而失踪;

1601年,“圣托马斯”号(San Tomas)及其200万比索货物一同葬身太平洋;

而在1600-1609年的海难高发期,10年里就有6艘船遭难;

1621年,“圣尼古拉斯”号(San Nicolas)失事,船上130人全部遇难;

1638年,“康塞普西翁”号(Concepcion)在拉德罗内斯群岛(Ladrones)的塞班(Saipan)毁坏,仅有28人生还;

1639年,“圣安布罗西奥”号(San Ambrosio )在吕宋岛东海岸遇难,150人死亡;

1649年,“恩卡纳西翁”号(Encarnacion)又在吕宋岛索索贡(Sorsogon)沿岸船毁人亡,等等。

据统计,在大帆船贸易的250年里,超过1/10的大帆船永远消失在了太平洋,成千上万的人遇难,直接货物损失高达6000万比索。损失率10%。

当然,大帆船贸易的运作所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货源、政策和资金等。其中,尤以货源问题和西班牙国内对大帆船贸易的限制较为突出,下面仅就大帆船贸易的货源问题及解决办法、限制与反限制作一分析。


kkjjmmkjm 于 2016-12-3 01:58:3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3 03:08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二、大帆船贸易的运作

(一)货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大帆船载运的货物很广泛的,仅舒尔茨《马尼拉大帆船》一书所提及的就多达几十种。17世纪初,莫尔加也说,这些商品之多,多到永远也写不完,也没有足够的纸张。虽然他的话有夸张的成分,但也道出了大帆船运往美洲的货物种类很多的事实。

同时,大帆船每年所需货物量很大。如丝织品,通常每艘大帆船要载运生丝多达1万到1.2万包

丝织品 300-500箱(每箱重逾200磅),有时还超过1000箱大帆船载重量从300吨到上千吨不等,每艘商船需要成百上千吨的货物,更何况大多数年份从马尼拉出发的帆船都不止一艘。

无疑,既要吸纳各种各样的商品,又要保证货物量,这对西班牙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前面葡萄牙从越南到日本的沉船,只有350包生丝是怎么一回事?1、中国货物

中国货物是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正如舒尔茨所指出:“中国一直是大帆船载运货物的主要来源。对西班牙人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或中国大帆船,而马尼拉不过就是}}‘国与墨西哥的中转站。”也正因如此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糊里糊涂地认为菲律宾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省。

当时,为了获得中国商品,西班牙人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实行虚伪的善待华商、华人政策。

1571年4月,黎牙实比在前往马尼拉的途中,从民都洛的菲律宾土著居民手中赎救了50名因船只失事遇难的华人,予以抚慰,将他们送回中国,并让这些人代为转达希望中国商船前来与之贸易的愿望。这是西班牙人实施“善待所有中国商人的政策”的开端。

厂黎牙实比之后的几任总督都继续奉行这一政策。

例如,第二任总督拉维萨雷斯(Guido deLavezaris)就继续执行黎牙实比的善待路线。

1573年6月29日,他给菲力普二世的报告中称:“自从我们抵此之后,中国人即到此贸易,我们总是设法于优待他们。所以,我们在此岛上的两年中,他们都有更多的船和更多的人来此,而且比先前来得更早……自从他们与西班牙人贸易以来,他们逐年运来了更精美和更丰富的商品。”

1574年7月17日,他又称:“因为我们善待中国人,每一年华人继续增加他们的贸易,给我们带来了糖、小麦粉、坚果、葡萄干、梨子、橘子、丝绸、精瓷、铁器,以及其他小东西。在他们来之前,以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所缺少的。”

对于他的努力,博克瑟教授评论说:“他小心翼翼、十分得体地鼓励、扶持与中国的贸易,其程度毫不逊于他的前任。”

1596年,菲力普二世还颁布第十号法令要求善待华人,法令要求:不得冤屈或伤害菲律宾群岛上的任何中国人,应当在各方面善待他们,西班牙官员要高度予以注意。西班牙殖民者还以不征收关税或低关税来吸引华商。最初,并不征收入口税;1582年决定起征,但税率也仅3%;到1606年才增至6%

此外,17世纪前期,西班牙殖民者多次惨无人道地屠杀华人,但是每一次屠杀后,他们都担心货源,又采取了弥补措施

例如,1603年大屠杀后,中国海商一时不敢贸然前往马尼拉。为此,菲律宾总督阿库尼亚(Pedro Bravo de Acuna )十分担心。他宣称,这将是马尼拉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弥合关系,他马上派人前往广州解释,劝说华商继续前往马尼拉贸易。不久后,13艘华人商船到达马尼拉,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庆幸地给菲力普二世报告说:非常令人欣慰的是华人又选择前来贸易。华人真是一盘散沙。

二是针对输入马尼拉的中国货物实行“整批交易法”(Pancada)制度

即规定输入马尼拉的中国商品必须整批卖给西班牙人,不得私自贸易。这个交易方法于1586年马尼拉市民政务会首次提出,1589年获得王室救令批准。

1594年菲力普二世第九号法令再次对这一贸易方法作出详细指示:“由于到岛上来贸易的‘常来’们(Sangleys,指中国人)的货物要经委派的估价员估定价值和批发价格,由于他们要保证在未得总督的命令以前不得出售这些货物,及由于除比较重要和昂贵的货物外,其他杂货不予定价;我们命令这些回到岛上的华侨遵守一切有关的法令和规定,但估价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非常温和,使他们没有不平之因,及没有不再来做生意的理由。”

最初,由总督和马尼拉市政府派官员二三人与中国商人就每次入口船只的货物议价,但16世纪90年代开始规定“每次舶板或其他船只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全部应由总督委派的官员一人整批估价,然后按比例分配给住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

“整批交易法”对西班牙人很有利:

一是殖民者可以通过一次性交易获得大批中国货物;

二是避免了买者对货物的期待而价格高涨;

三是西班牙殖民者控制着货物的估价权,便于压低价格。

总之,“整批交易法”客观上对优先保证大帆船所需中国货物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是配合澳葡与马尼拉的走私贸易。

由于西班牙禁止葡属殖民地与西属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所以从根本上讲澳门与马尼拉两地间的贸易属于走私性质。那么,为什么澳葡却一直能较为顺利地经营着与马尼拉的贸易呢?毫无疑问,没有马尼拉当局的配合,澳门与马尼拉之间的贸易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其实,为了增加中国货物的来源,很大程度上讲,17世纪40年代之前菲律宾殖民当局对澳葡到马尼拉贸易采取的是纵容态度。他们既没有向澳葡提出异议,也没有将两地之间的贸易情况如实向国内报告。

同时,在某些政策方面对澳葡也很宽松。例如,起初西班牙人也想将“整批交易法”运用到葡萄牙人身上,但在遭到澳葡的反对后,也就没有再坚持。

四是接近中国,直接获取中国货物。

进入菲律宾之初,西班牙人“有意自行与中国通商”。

1567年7月23日,黎牙实比在宿务刁’站稳脚跟,就写信给菲力普二世,要求加造船只,“尽可能地进入中国沿海,与大陆开展贸易”,并指出:  “这将是十分有利可图的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575年,林凤事件给了殖民者前往中国的机会。于是,他们派出一个通商专使和两个天主教神甫搭乘王望高的船进福建,并停留了2个月之久。这次西班牙人前来,在明朝廷看来是远夷来朝,但通商之事没有成效。

1582年,西班牙人派耶稣会士阿隆索·桑切 (Alonso Sanchez)前往澳门传达西葡合并的消息,在完成该任务后,阿隆索·桑切斯也前往广州,希望直接与中国通商,但遭到明朝官员的拒绝,还没收了他的船。

1593年,菲力普二世颁令禁止菲律宾西班牙人前往中国贸易。

不过,马尼拉当局贼心不死。1597年6月 22日,卸任总督达斯马利纳斯(Luis PerezDasmarinas)以防备日本南侵为由,企图说服新总督派遣远征军进占台湾。他说:  “此事紧急不可容缓,如能获得台湾,则可获得中国船来马尼拉贸易,并可防御日本进出南方,确保近海航线的安全,同时可以将该岛作为布教基地。”

次年,菲力普二世也改变了注意,他给菲律宾总督特略(Tello)的指示说,只要有助于殖民地的利益,即可与周围各地进行贸易。

同年,特略派萨穆迪奥(JuanZamudio)前往中国沿海。他们在广东附近占领了一个叫El Pinal或Pine Tree(舒尔茨认为此地很可能就是香港)的地方。

同时,在广东城中,设立了一个商栈。但由于葡萄牙人反对,明朝也干预,以及西葡在东方面临着荷兰、英国的竞争,菲力普二世不想内耗,还有西班牙人开始满足于中国商人前往马尼拉的贸易,对华贸易不再急迫。因此,西班牙人最后放弃了在华的贸易。

1598年,马尼拉当局曾派出2艘战船载着200余名士兵的远征队前往台湾侦查,不过因天气的原因不了了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西班牙人对直接与华贸易没有了激情,也未进一步采取行动。

17世纪20年代前后,荷兰在华沿海的活动又促使西班牙人蠢蠢欲动。

那时,为打击西班牙人的马尼拉贸易,发展巴达维亚的贸易,荷兰人不遗余力地在中国沿海阻拦华商前往马尼拉,致使中国商民“格于红夷,内不敢出,外不敢归”,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帆船贸易的货源。菲律宾总督席尔瓦(Dom Fernando deSilva)就明确地指出:荷兰人的目的是控制漳州船只往来马尼拉的航道,向中国大官行贿,并以掠夺的手段威吓华人,获取生丝,以便让他们自己将生丝运往日本和荷兰,同时不让华商运往马尼拉。荷兰的骚扰对马尼拉危害很大。据称,当年西班牙殖民者从到马尼拉贸易的50艘商船上,仅得到4000斤生丝

于是导致大帆船货源缺乏,西班牙人即称:“如果没有从澳门来的船只带来的货物,那么前往墨西哥的大帆船将一无可载。这样,西班牙人恢复了前往中国的“一记忆”,而台湾是其最好的选择。

1626年,菲律宾总督帘尔瓦命令瓦尔德斯(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率领由2艘西班牙大帆船、12艘舶板船、3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队侵入台湾。

5月5日,远征队从吕宋出发,沿台湾东海岸北上,

12日进入鸡笼(今基隆),

16日在和平岛举行占领仪式,并在那里筑城。

1628年,西班牙人又占领了淡水。

此后,西班牙人仿照马尼拉模式在这两个地方建立了交易市场。据陈宗仁博士研究,鸡笼的交易市场应该设在社寮岛西南方近港口处,淡水则设在西班牙人的堡垒旁,应在今天红毛城的附近靠河处。在西班牙人的招徕下,福建等地商船开始到淡水和鸡笼贸易。

崇祯十二乍(1639年)三月,傅元初在《请开洋禁疏》就说:“滨海之民,惟利是视,走死;互如鹜……自台湾两日夜可至漳泉内港。而吕宋佛郎机之夷见我禁海,亦时时私任鸡笼、淡水之地,与奸民阑出者市货,其地一日可至台湾。官府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绝,徒使沿海将领、奸民坐享洋利。”

前来贸易的商人给西班牙人带来了大量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等货物。

如1629年,荷兰人的报告就称:二有人违禁自福州前去贸易,另有人自中国北部地区运去许多瓷器。”

1630年,中国人李旦说,他在鸡笼的两个半月里“约有二十艘戎克船载Cangan布、缎(Sattijnen )、纱绞(Pangsies)和一些丝”到鸡笼与西班牙人贸易。

在获得中国货物后,西班牙人主要是将其运回马尼拉,供给大帆船。

《热兰遮城日志》载:“通常从马尼拉一年派四艘小船、快艇(Fregats)或大帆船,去鸡笼,其中两艘于5月抵达,另外两艘于8月抵达;于这些船只抵达时,在那里跟中国人交易(大部分交易小数量的丝、丝质布料、大批Cancan布、麻纱(KennepeLijwaeten ), lankins与其他货物)……然后就回去马尼拉。”

从1627年开始,每年都有西班牙商船从台湾带着货物回到马尼拉。

据载,1627年4月29日,一艘西班牙船历经磨难到达鸡笼,卸下补给后,即载运中国货物返回了马尼拉。

1628年2月21日,“罗萨里奥”号(Rosario )载运着很多商品从鸡笼抵达马尼拉。

1629年,西班牙人一次投入多达20余万比索之巨的资金在台湾基地购进丝织品。这一年,共有2艘船只从台湾回到马尼拉。**接下来的几年,**贸易的持续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问题在于马尼拉当局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台湾市场,使得西班牙人的声誉受损,福建等地商人不愿前来贸易。当然,关键并非中国商人不供应货物,而是西班牙人没有充足的白银来购买商品。然而,尽管有困难,每年从台湾运往马尼拉的货物仍保持着一定的量。

例如,1633年,马尼拉来船  以每担200里亚尔价格买到了约900-1000担的丝。单以此笔交易计算,也达到  18-20万里亚尔

1634年,西班牙人还以每担210-220里亚尔的价格收购生丝;担任鸡笼驻军长官的罗梅罗(Alonso Garcia Romero)也说,在他任期的2年里,动用了超过30万比索的银元来购买各种丝、丝织品和衣料1636-1639年是大帆船贸易的低谷期,由于连锁的反应,这也影响到了台湾与马尼拉的贸易。

但1639年大帆船贸易复苏,

1640年从台湾到马尼拉的商船立即增加到4艘

不过,此时台湾基地己是困境重重:

一方面,西班牙人对台湾基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1637年,菲律宾总督“重新检讨对台政策”,认为对西班牙人而言,鸡笼、淡水两个据点显得多余。科奎拉(Corcuera)任菲律宾总督后,更是无视台湾,态度漠视,其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台湾基地的命运”。

另一方面,荷兰人也加紧了驱逐西班牙人的行动。1641年10月,荷兰人取得了淡水。次年8月,鸡笼的西班牙人向荷兰投降。这样,西班牙人在台湾的历史随之结束。1636-1639年是大帆船贸易的低谷期,为什么?(问09701)


Scat 于 2016-12-4 00:13:15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3 00:23

然后再出口标准化的木匠工具。

和钉子,螺丝,螺帽,

接下来是马具散件,马蹄铁,马镫,马嚼子等等,

出口量产型的全身甲,胸甲,各种甲和配件应该是最赚钱的买卖


kkjjmmkjm 于 2016-12-4 13:43:19 发表了: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二、大帆船贸易的运作

(一)货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2、东南亚香料

东南亚的香料也是大帆船贸易经营的主要产品之一。

1589年,阿亚拉(Ayala )就请求菲力普二世给予马尼拉每年运送4吨胡椒到墨西哥销售的恩惠,并说“这不会影响陛下的利益,还会进一步利于他们运转和支撑”。

1594年,大帆船预留3吨的位置用于运送胡椒;

1597年,这一做法获得确认。

胡椒的货源要容易些,因荷兰人无法垄断胡椒贸易,各地商人可以将胡椒贩卖到马尼拉。但是马鲁古丁香、肉豆范等,先在葡萄牙人控制之下,后来荷兰人又取而代之,很难获得,因此,要想在这一贸易中分得一杯羹,最好的办法就是挺进马鲁古。

在马鲁古群岛,西班牙殖民者累遭失败,但也未曾放弃过拥有它的念头。

1529年,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达成萨拉戈萨条约后,西班牙人虽有窥伺之心,但苦于没有下手的机会。

不过,1580年西葡合并,葡萄牙人在德那地与当地的冲突加剧,这给西班牙人进入马鲁古提供了借口。为了帮助葡萄牙人恢复德那地的统治,1581年,总督龙基略(Ronquillo)曾派出远征队到德那地,但很快撤出。

1585年,又派出远征队再次进入德那地,仍没有任何效果。

1593年,经过精心策划后,西班牙人再次出征马鲁古,即《明史》卷323所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八月,酋郎雷敝裹系腊侵美洛居,役华人二百五十助战。然而,由于西班牙人对仆从华人大肆欺压,导致华人暴动,远征马鲁古最后又以流产收场。

此后,为了对付西葡共同的敌人—荷兰,西班牙人更加积极地进攻马鲁古。

1603年,一支远征队对德那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但遭到了当地势力和荷兰人的联合反击,被迫撤退。

1605年,荷兰人将葡萄牙人赶出了德那地和蒂多雷,400个葡萄牙人被迫撤到马尼拉

1606年,阿库尼亚(Pedro Bravo de Acuna)率1423名西班牙士兵以及近1000菲律宾士兵,杀向马鲁古,终于攻占了德那地,并设立马鲁古总督,留军镇守。

后来,荷兰人虽多次发动反攻,但对于刚刚实现夙愿的西班牙人来说,进入马鲁古是多么地不容易,同样地要让其退出更难。

1608年,从东南亚回到荷兰的海军上将麦特利夫(Admiral Cornelis Matelief)也不得不承认:丁香贸易很艰难,因为它没有生长在安汉等地,只有将西班牙人驱逐出香料群岛才能彻底垄断,要做到这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捍卫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西班牙人誓死抵抗,从而致使荷兰人无法独霸德那地。《东西洋考》即载:“红夷继至,复破吕宋酋,逐之去,更立美洛居酋子为嗣。自是每岁征斗,递为胜负……分万老高山山半为界,山北属和兰,而山南属佛郎机,各罢兵,并雄兹土。”这样,西班牙人最终在马鲁古建立了基地。

直至1662年,由于马尼拉受到威胁,西班牙人才主动放弃了德那地据点。1662年,马尼拉受到威胁?谁?荷兰人?(问09901)美洛居酋是吕宋岛的?还是马鲁古的?(问09902)

由此可知,《明末彩绘东西洋航海图》上的“万老高”,实际上就是特尔纳特岛。因为只有在这个岛屿上才同时出现过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的据点。不过,在这幅地图上,西班牙人的居点(“化人住”)被标在特尔纳特岛的北方,荷兰人的居点(“红毛住”)被标在西南方,这与实际位置不符。

挺进马鲁古的成功,给大帆船的香料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那以后,德那地成为了大帆船贸易的香料来源地。舒尔茨便宣称,香料群岛直接或间接都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来源地之一。

据载,在德那地所获的丁香,一半属于西班牙国王,一部分给葡萄牙人,其余则运到墨西哥销售。有些年份,量还很大。

例如,1637年蒙法尔康说,这一年荷兰人攫取了马鲁古大部分丁香,计达2900000磅

但1640年却说:马鲁古的丁香总量为2816000磅其中荷兰人占有1098000磅,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却获得了1718000磅,比荷兰人所得的丁香量,要多很多。


kkjjmmkjm 于 2016-12-4 14:35:1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4 20:07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二、大帆船贸易的运作

(二)限制与反限制

每年从马尼拉前往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将大量的东方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到美洲。这些产品很快在墨西哥、秘鲁各地获得了市场,从而影响到了西班牙国内产品在美洲的销售。原因在于从东方输入到美洲的一些商品同由西班牙国内输入的货品相同

例如,中国丝织品是大帆船贸易的主要货物,同样地西班牙国内输往美洲的重要货物也是丝织品。在大帆船贸易未兴起之前,西班牙的丝织品在美洲独霸“天下”。而东方丝织品的输入则意味着美洲的西班牙丝织品市场将被分割。

1608年,曾到过东南亚的法国人拉瓦尔(Pyrard de Laval),在记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中国丝绸时写道:“它使这些岛屿出奇地富裕,但同时导致了西班牙与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衰落。”更为重要的是,东方商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低廉,极具竞争力。在秘鲁,中国纺织品的售价只是西班牙产品的1/9,因而没有一个男人在打扮他的妻子时,会不用价值**200里亚尔(折合25比索)**的中国绸缎,而偏偏花200比索去买西班牙丝料;在墨西哥,**西班牙的亚麻布较中国同类产品价格贵8倍。**东方商品物美价廉,美洲普通民众都乐意购买。这样,西班牙国内商品在美洲的市场注定不堪一击。1589年,孔苏拉多(SevilleConsulado )就指出:“(美洲殖民地)市场己经被来自中国和菲律宾价格低廉的产品占领了。”与95楼的图表11相呼应。后面还会指出中国输入的丝绸的价格和在墨西哥售价的关系。

同时,美洲白银大量流入菲律宾。

据估计,**1598年从墨西哥输入菲律宾的白银是200万比索,****1602年之前年均200万比索,****1604年是250万比索,****1630年前后为300万比索,**1633年是200万比索

更让西班牙不能忍受的是,其中很多白银都流入了中国。据估算,1571年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白银约6000万比索,年均近百万比索。而同期西班牙国内抱怨说,来往于美洲和西班牙的船队不再像以前那样运回那么多的黄金和白银。

16世纪末,西班牙国内有人开始指责大帆船贸易。他们说:若允许墨西哥与菲律宾自由贸易,那么大宗东方货物将输入美洲市场,与西班牙的制造品竞争,国内的工厂将被摧毁;大量白银流至东方,用于购买东方货物,白银将不见于西班牙。从而要求限制大帆船贸易的呼声渐起。

在这种背景下,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国王多次颁布旨在限制大帆船贸易的救令。救令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关于大帆船的数量、吨位的规定:

1593年1月13日,西班牙国王救令第15则规定,准许3艘船参与大帆船贸易,其中一艘必须停在阿卡普尔科,只有2艘可以自墨西哥至菲律宾,每艘可以载货300吨;

1604年12月31日,菲力普三世的救令稍有调整,允许4艘船参与此项贸易,不过每次往返仍只是2艘。同时,为了限制大帆船的载货量,甚至对船上具体货物放置,也作了规定。

1608年4月22日,菲力普三世第18则救令要求,在这条航线往返的大帆船,应该将所载货物储于前舱,在甲板之间只能放置船上的粮食、膳食箱、绳索、帆和其他必需品。腓力三世跟他爹一样都是事无巨细吗?不是说这小子没继承他爹勤政的特质吗?不过活得短,1578-1621。

关于大帆船所载货物的规定:从菲律宾到墨西哥,商品数量不得超过25万比索;从墨西哥运往菲律宾的白银不得超过50万比索,后来又规定50万比索必须包括遗产、遗赠、慈善捐赠、纯银以及其他一切货物,再紧接着又规定纯银不得输到菲律宾。哈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王负责堵漏。

关于在阿卡普尔科检查、登记的规定:

1604年12月31日,菲力普三世颁布的第16则救令要求阿卡普尔科港皇室官员严格检查拟运往菲律宾的白银和货物,登一记造册,并将具体情况通知马尼拉殖民当局;第60则救令又规定,来自菲律宾的全部货物,必须在阿卡普尔科由墨西哥总督所委派的人和皇家财库的官员共同开启,一起检验、审查,对一切违犯禁令和未登记的货物,予以没收。

关于禁止将东方货物输入墨西哥以外其他地方的规定:

1593年1月11日,第71则救令要求,禁止把从菲律宾运来的商品带到秘鲁和铁拉菲尔梅(TierraFirme );同时,还规定违反者货物没收,相关人员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1604年,又直接关闭了墨西哥与秘鲁的贸易。不过,遭到各方的强烈反对,后来重新开放,但也有许多的限制:先是每年允许2艘秘鲁商船到阿卡普尔科贸易,货物价值限制在20万比索之内,不久后又定为1艘。我艹,走私太狠,把墨西哥总督区和秘鲁总督区的贸易都断了。

关于防止舞弊、禁止公务人员参与大帆船贸易的规定:1604年12月31日,第48则救令明确禁止与菲律宾、墨西哥之间商业往来有关的指挥官、舰长和官员,在他们所指挥的船上,以自己或别人的名义装载任何东西,参与贸易。为了使这一禁令得到执行,还给予大帆船的主要负责人以高薪:大帆船指挥官的薪酬4000比索,副官3000比索。高薪养廉,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当然,西班牙王室并不是要完全禁绝大帆船贸易,其目的是将大帆船贸易完全置于皇室的掌控之下,把贸易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致于使西班牙国内在美洲的利益受损失、白银过分流向菲律宾。但限制政策严重影响了大帆船贸易的发展,更损害了在菲西班牙人的利益。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自然不会安分,采取了抵消西班牙国内限制政策影响的各种措施。这TMD什么逗逼想法,又要从世界各地获得商品,包括欧洲,又要少付出白银,保证国内财政支出。你倒是养只狗啊,啊,不是,你倒是自己多生产啊。你自己不生产,又要获得商品,又想少付钱,那不就是抢吗?或者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限制消费。大概菲利普的就是这种清教徒想法。可是下面的人不想过菲利普二世一样的清教徒生活。

一般而言,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对王室的限制令,或视为不见,或阳奉阴违。初期,他们并不执行有关限制条令。

1636年,菲律宾总督科奎拉(Hurtado deCorcuera )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承认,每年菲律宾只能将25万比索的丝货运往墨西哥出售,回程只能带50万比索白银等,“这种规定过去没有被遵守过,现在也没人遵守它”。跟国王这么说话,我敬你是条汉子。

1629年12月,一艘货船从阿卡普尔科扬帆起航,有人肯定地说,船上载有价值200万比索的货物。

1632年12月,一艘从马尼拉驶向墨西哥的大帆船,船上商人众多,该船申报只载有允许数之内价值20万比索的商品,但实际上却带有价值100万比索的货物

1637年,蒙法尔康(Juan Grao yMonfalcon )也承认:确实有一些货物没有登记

不难想象,对在菲西班牙人来说,王室的限制令很大程度上乃一纸空文。推论,所以把实际关税比乘以5,就是名义关税6%差不多了。所以海外贸易不能任人唯亲,要放手给私人运营,这样要是发现走私才好下重手,抄家什么的最好看了。

在西班牙王室要求严格执行限制令之时,马尼拉当局则一改阳奉阴违的常态,极力要求放宽大帆船贸易,甚至还有抵制行为。

1635年,王室任命基罗加(Pedro de Quiroga)为巡查官,严格实施禁令,就引起了马尼拉西班牙人的强烈不满。同年,蒙法尔康(Juan Grao y Monfalcon )在给国王的备忘录中要求取消1604年规定大帆船需在阿卡普尔科缴纳2%的税收。同时,为表示不满,拒绝租用大帆船前往墨西哥。中央巡视组下基层检查。

1636年,仅有1艘商船载运价值15万比索的货物前往美洲,接下来,1637-1639年三年里都没有大帆船前往墨西哥。现在清楚为什么1636-1639年菲律宾大帆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了。原来是中央巡视组下基层检查,餐饮业、服务业大量关门倒闭,官不聊生。

1637年,蒙法尔康报告说:贸易衰落了,但他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限制令,许多禁令是极其夸张的,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所有的贸易。还说,“剥夺菲律宾人的商业是一个既不公正又毫无用处的措施”,这表明菲律宾没有得到与其他国王领地一样的礼遇。当然,最后他想要得到的结果是王室放宽从菲律宾进口货物的限制。在菲西班牙人的抵制十分有效,王室最终作出让步,撤换了基罗加,同时对大帆船贸易限制有所放松,手段也变得更加温和。对中央的决策实施公然对抗,结果是中央巡视员被撤换。

在菲西班牙人也极力在大帆船身上作文章。

按照限制条令,大帆船载重量不得超过300吨,但他们拒绝用这么小的船。当时,西班牙人所用帆船大多是近千吨,有的甚至超过2000吨

例如,设计用于征服东印度的萨尔瓦(Juan de Salva )舰队,

有**2000吨帆船1艘,****1600吨1艘,****1300吨2艘,****800吨2艘,**700吨2艘

因此,实际上用于大帆船贸易的船只都超过限定的吨位。

据载,1589年用于大帆船贸易的船只为700吨,此后1614年之前,用于贸易的多是千吨船

一句话,“大帆船尺寸的限令从来没有执行过”。大帆船装载货物一般是4000包,实际上所载货物都比这多,往往在12000包之上,比正常的要高出3倍多;相比之下,葡萄牙人走私到南美的一艘船只有600吨,简直弱爆了。

船数限制在2艘,但常有超过,

如**1602年是3艘,****1603年4艘,****1604年3艘,**1620年3艘,等等。

此外,在菲西班牙人还在货物估价等方面动手脚。按照规定,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的货物价值不能超过25万比索。关于这一规定,在菲律宾西班牙人也没有真正执行,如1601年失事的“圣托马斯”号(San Tomas)所载运的货物就高达200万比索。(8倍。) 并且,他们积极寻求各种理由在大帆船上多带货物,甚至连殖民官员也加入其中。

例如,1637年,总督蒙法尔康就曾为多带货物进行辩解。同时,他们故意压低估价,掩盖货值超过许可额的事实。

据载,这种伎俩一直存在,到1635年,基罗加成为阿卡普尔科港检查官后,开始拆包检验,重估货价,菲方的这一欺骗行为才被揭穿

1590年澳葡就派出一艘600吨的商船满载货物前往阿卡普尔科,不过刚好被墨西哥当局逮住。后来,西班牙王室直接下令禁止任何他国船只前往阿卡普尔科贸易,澳葡才罢手。


kkjjmmkjm 于 2016-12-4 14:38:1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4 15:23 编辑

自问自答,09701.

1636-1639年是大帆船贸易的低谷期,为什么?(问09701)

1635年,王室任命基罗加(Pedro de Quiroga)为巡查官,严格实施禁令,就引起了马尼拉西班牙人的强烈不满。同年,蒙法尔康(Juan Grao y Monfalcon )在给国王的备忘录中要求取消1604年规定大帆船需在阿卡普尔科缴纳2%的税收。同时,为表示不满,拒绝租用大帆船前往墨西哥。

1636年,仅有1艘商船载运价值15万比索的货物前往美洲,接下来,1637-1639年三年里都没有大帆船前往墨西哥。现在清楚为什么1636-1639年菲律宾大帆船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了。

原来是中央巡视组下基层检查,餐饮业、服务业大量关门倒闭,官不聊生。

到1635年,基罗加成为阿卡普尔科港检查官后,开始拆包检验,重估货价,菲方的这一欺骗行为才被揭穿。

在菲西班牙人的抵制十分有效,王室最终作出让步,撤换了基罗加,同时对大帆船贸易限制有所放松,手段也变得更加温和。

对中央的决策实施公然对抗,结果是中央巡视员被撤换。


kkjjmmkjm 于 2016-12-4 16:22:20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1-29 23:34

这做工也相当棒了

这是100度卡特,相当于一万元大钞,当然舍得下本了。


kkjjmmkjm 于 2016-12-4 18:21:00 发表了:

中国丝绸在秘鲁

在大帆船贸易未兴起之前,西班牙的丝织品在美洲独霸“天下”。而东方丝织品的输入则意味着美洲的西班牙丝织品市场将被分割。

1608年,曾到过东南亚的法国人拉瓦尔(Pyrard de Laval),在记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中国丝绸时写道:“它使这些岛屿出奇地富裕,但同时导致了西班牙与西印度群岛的贸易衰落。”更为重要的是,东方商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低廉,极具竞争力。在秘鲁,中国纺织品的售价只是西班牙产品的1/9,因而没有一个男人在打扮他的妻子时,会不用价值200里亚尔(折合25比索)的中国绸缎,而偏偏花200比索去买西班牙丝料;在墨西哥,西班牙的亚麻布较中国同类产品价格贵8倍。东方商品物美价廉,美洲普通民众都乐意购买。这样,西班牙国内商品在美洲的市场注定不堪一击。1589年,孔苏拉多(SevilleConsulado )就指出:“(美洲殖民地)市场己经被来自中国和菲律宾价格低廉的产品占领了。”

中国纺织品的售价只是西班牙产品的1/9;

西班牙的亚麻布较中国同类产品价格贵8倍。是一个意思吧。

1:9。按9倍算。

若莱安德罗·H·费尔南德斯(Leandro H.Fernandez在《菲律宾简史》中也说,东方的商品,尤其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棉布,在转运到墨西哥后,可以获得暴利,有时高达800%.

简言之,大帆船贸易的利润相当高,从马尼拉贩卖到美洲的货物价格翻几倍是很正常的事。菲律宾官员曾对1620-1621年间几种中国商品在马尼拉和秘鲁利马的售价作过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中国产品(马尼拉)在转运到墨西哥后,有时高达800%,按7倍算

在秘鲁的售价一般是马尼拉售价的8-10倍。按8倍算

这些货物中占有绝对地位的又是生丝、丝织品等。萨拉查(Saracha)主教即称,澳门有商船载土产来此交易……大部分为丝织品(花缎、黑色及有花样之锦缎,金银织成之锦缎及其他制品),以及大批白色及黑色棉衣。例如,1608年运往马尼拉的货物总价值是20万比索,其中丝织品就占到19万比索。

与此同时,大量白银则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澳葡的腰包。澳门与马尼拉的商业航行利润很高。1635年访问过澳门的一个英国人说:往返一趟的利润是100%.一份葡萄牙文献则称:1艘双桅小船单程就可以获得约23.4-28.1万比索。澳葡从中获利甚巨。

这条由中国商人经营的贸易航线主要是从事生丝和其他奢侈品贸易。其中生丝和丝织品是最大宗的贸易,也是很赚钱、利润较高的商品,弗利克斯(AlfonsoFelix)甚至认为利润高达400%-1000%.一每年中国商船都载运着大量的商品前往马尼拉。从商船在马尼拉缴纳的关税推算,每年运到马尼拉的商品总价值应为60万至100万比索。华商从马尼拉运回中国的商品绝大部分是白银、金以及菲律宾的特产如原棉、蜂蜡、鹿皮、珠宝、苏木、海贝等。

通过中国商船流入中国的白银量是巨大的。

中国到马尼拉这么近就有4-10倍的利润,常年来看我是不信的,我宁肯相信,葡萄牙人从澳门贩运到马尼拉的利润是100%。所以,按2倍算。

这样来说,可以推论,

中国商品在各个港口的价格比值是,中国1:马尼拉2:墨西哥14:秘鲁16:西班牙在南美的同类产品价格144。

1:144,这个还没有算上葡萄牙坑蒙拐骗从中国商人手中到澳门的差价。

这样的价格倍数,即使是先把商品运往欧洲,再运往南美都是有丰厚利润的。

考虑到南美市场被西班牙独占,需要特殊的走私管道,我还没有思路。

丝银贸易,果然强大。


华夏贵胄王保保 于 2016-12-4 18:36:37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4 18:21

中国丝绸在秘鲁

第一艘飞剪船是先去欧洲好呢?还是先去美洲好呢?


kkjjmmkjm 于 2016-12-4 19:50:33 发表了:

华夏贵胄王保保 发表于 2016-12-4 18:36

第一艘飞剪船是先去欧洲好呢?还是先去美洲好呢?

只能去欧洲啊。

美洲是西班牙的单一市场,又不是自由市场。水泼不进针插不进。

除非已经到了大规模移民美洲,要把西班牙一锅端的时候。

销往欧洲的策略是,

谁跟西班牙签了合约,就把主要的货物卖给这个国家,重新挑起他们的矛盾。

即使是这样都必须找代理人。

所以葡萄要和荷兰都是不能马上直接动手灭了的。

一个是天主教,一个是新教,英国作为新教的备选,挑逗瑞典也是可选项。

阶段性地倾向法国和哈布斯堡也是可以考虑的。

奥斯曼的船被西班牙打光了,丝绸生意给奥斯曼做,把科威特和卡塔尔租借100年也是好的。


kkjjmmkjm 于 2016-12-5 01:04:4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03:34 编辑

记错出处的结果是,一晚上瞎找。

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样……$&8$&

$&8$&谭文熙.中国物价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226-228.

---—————————————–

以下的推论包含猜想成分。

结合103楼和105楼的资料,

我认为,推论中国商品在各个港口的价格比值,

中国1:马尼拉2:墨西哥14:秘鲁16:西班牙在南美的同类产品价格144,

是基本可信的。

但是,怎么理解这种价格倍数背后的意思呢?

以丝织品为例,这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外贸产品。

在墨西哥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14:42

在秘鲁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9,16:144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2:6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6:18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我认为是有比较充分的竞争的,一是有来路不同的丝绸,虽然质量敢不上中国的白丝;二是来自印度附近的大量棉布可以形成强大的替代作用。欧洲市场也是类似的情况,奥斯曼的丝绸和欧洲各地的毛纺织品。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价格可以认为比较接近市场竞争的结果。(实际上和现代的自由市场竞争并不一样。)所以,西班牙产品的生产效率并不会比荷兰低很多倍,顶多是有一倍以内的差异。但是,逗逼的美洲市场价格为什么会高这么多,墨西哥和秘鲁还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认为是西班牙本土实现财政转移的一种手段。因为美洲是西班牙的单一市场,运输也是由西班牙舰队护航的皇家商船队,所以西班牙在美洲市场有完整的壁垒。可以通过操纵当地大宗商品价格的方式,通过高昂的价格倍数使美洲的白银转移到西班牙本土,形成财政收入。这样,中国商品通过走私,比允许的规模大很多倍地输入美洲,实质上是占了这个贸易壁垒的便宜。但是落得这个便宜的不是中国商人,他们的利益在马尼拉就完结了,占便宜的是从事走私的官员、教士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美洲官僚系统。也就是说,这种利益损失实际上跟“中国商品”并没有关系,如果这些商品是菲律宾本土生产的,这种走私照样会发生,只是“中国丝绸”恰恰是满足美洲西班牙贵族奢侈生活的必需品罢了。损失的是西班牙财政,或者说是西班牙国王,占便宜的是官僚系统,物价腾贵倒霉的是当地民众。是不是跟大清果药丸的时候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旁证,每年马尼拉大帆船即将到达阿卡普尔科的前一两个月,秘鲁和南美各处的达官显贵就会赶往玩阿卡普尔科,当地的旅馆都会住满富人?为什么?海淘啊!墨西哥的价格比秘鲁要低那么多倍!有能力长途旅行的有钱有闲阶级不但可以海淘少花钱,还可以多带货再赚一笔。因为秘鲁银矿占当时世界银矿年开采量的60%以上,所以秘鲁的价格倍数比墨西哥还要高。再说,为什么中国的产品卖这么低的价格,海商还是有钱赚?究竟是谁在赚钱?两条路径,一走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利润丰厚搏一把。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沿海“倭乱”,实际就是谋求自身利益的小民拿命一搏而已。二是有背景有靠山的大海商,其实就是代为持有资产,大部分利润都要孝敬背后的“靠山”。要是没有足够强的靠山,各种权贵分分钟把你搞到倾家荡产。说白了,那个时代就是靠权力决定你能干什么的时代,而不是自由市场竞争凭本事吃饭的时代。所以,像荷兰一样,允许大家可以合法的出海搏一把的情况都是属于相当先进的了。即使是荷兰也是通过VOC来操作,雇员的薪水也不是很高,普通人就是可以购买股票罢了。如果一下就完全放开成自由贸易的方式。大海商不能很快适应,毕竟他们的大多数本事以前是讨好权贵,少部分本事是投机倒把欺压散货供应商。如果他们不适应,就无法盘活他们手里的存银。最能快速适应的就是原来走海盗、走私一路的小船主,大股海盗都被元老院清除了。这样他们能获得类似之前的利润倍数,还少了海盗的抢劫和缉私的打击。也就是他们会成为这种改变的最大收益者。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在面对国外强力的官僚机构的打击面前,任然是脆弱和一盘散沙的。毕竟对方不是市场经济,而是整批包买等制度。当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事故”挑起对外战争。但是,在长远的商业利益考量下,最好是重复博弈的和平环境。不能纯粹依靠舰炮外交,更不可能一直依赖护航和巡航的方式。因为,护航和巡航的方式都是要花费大量军费的,而这部分成本现在并没有在贸易航线上被充分的体现。还是一年几百两银子的分类许可证制度,是远远不能满足护航成本的花费的。澳宋对海上贸易的税收太少了。在占领广州后不能再按照临高一隅,类似公司化的考虑问题。如果考虑到吃相,不一定要通过提高海贸税率的方式实施。1.可以考虑通过商品拍卖,集中税基。同时把大部分利润留在国内,并把利润向直接生产者转移。2.可以考虑把海贸,切成出口、海运、当地销售三段。充分调动大海商的银子,组织化的高效运力,分散化的灵活运力,和愿意出国冒险的头脑灵活自负盈亏的小商人的自主性积极性。更加灵活、自主地应对海贸风险。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元老院护航和舰炮外交。开发东南亚后,商业目标有几十处,靠元老院投资和元老院亲自管理是不现实也不经济的。


kkjjmmkjm 于 2016-12-5 12:33:45 发表了: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三、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

大帆船贸易是人类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作用巨大,同时也是多方面的。

(一)大帆船贸易与全球贸易

近代初期,哥伦布穿越大西洋航抵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通过浩瀚的海洋,各大洲之间史无前例地开始直接交流,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贸易初见端倪。美洲的发现带来的实质性变化是:欧洲获得了一个新的并且异常广阔的市场,同时新大陆的金银成为了全球贸易旋转木马的“润化剂”;从欧洲到亚洲的航线开辟,则不仅实现了欧洲、亚洲的直接贸易,而且通过殖民者使得美洲与亚洲有了间接的贸易联系。

如果说欧洲一美洲贸易航线、欧洲一亚洲贸易航线的开辟是全球贸易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革命,那么太平洋贸易航线的开辟则是第三次革命。1565年,穿越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全球贸易航线再次焕然一新。从亚洲出发,不仅向西有与欧洲一美洲的贸易航线,向东还有与美洲一欧洲的贸易航线。这样,各大洲之间贸易往来全面畅通起来了。

不言而喻,大帆船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最重要的是,每年穿梭于太平洋的大帆船将美洲和亚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604年,墨西哥诗人贝尔纳多·德巴尔武埃纳(Bernardo de Balbuena)在《伟大的墨西哥》一诗中写道:“墨西哥将全球均衡地分成两厢,它像太阳普照大地,无处不显露它的形象。与秘鲁、摩鹿加、中国、波斯国度、摩尔人以及其他各地,它都有交往,而不论是近邻或是远邦。”其中与亚洲各地的交往靠的就是大帆船贸易。这样,亚洲与美洲两大市场首次直接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此两大洲的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太平洋贸易圈轮廓初现。

同时,由于连接美洲和欧洲的大西洋贸易航线早已存在,所以大帆船贸易也延伸到了欧洲。从全球视野看,亚洲、美洲和欧洲三者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西班牙人的经营下,大帆船贸易一端联系着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中国、香料产地东南亚、日本、印度等地,另一端则是新兴的世界市场美洲,以及通过大西洋贸易航线连接起来的欧洲。于是,亚洲、美洲、欧洲间的大三角贸易成为了近代早期世界贸易的主线。它与葡萄牙人、荷兰人等经营下的欧亚贸易,互相交织,从而构建起了各大洲之间全面的贸易互动态势。总之,大帆船贸易的兴起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kkjjmmkjm 于 2016-12-5 13:06:5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13:08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三、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

(二)大帆船贸易与中国、菲律宾、美洲诸地、西班牙

1、中国

2、菲律宾

3、美洲诸地

4、西班牙

(二)大帆船贸易与中国、菲律宾、美洲诸地、西班牙

大帆船贸易对当时与之密切的中国、菲律宾、美洲诸地、西班牙的社会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仅就主要方面略述一二。

1、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值得强调的是大帆船贸易给中国商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美洲是一个巨大而又有潜力的市场。但之前却未见中国商品在美洲各地行销的迹象。

不过,大帆船贸易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17世纪初,旅居墨西哥和秘鲁的旅游者、葡萄牙人佩德罗·德·莱昂·波托卡雷罗对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观察和随访,就十分详细地记述了中国货物在当地的销售情况。他说:“每两年从中国运往墨西哥的货物转运到秘鲁的有大宗的塔夫绸和粗丝绸以及其他暖脚炉,普通锦缎和满清(原文如此误,应为明朝)官员用的锦缎。满清官员是中国百姓的老爷,这些由老百姓作为贡品向他们交纳的锦缎和其他丝织,以及所有被称为官方的绸缎是来自中国的最好绸缎。这些缎子种类甚多,尤其有许多是来自南京产的闪光白缎,闪光黑缎非常漂亮的天鹅绒,有质朴的和花饰的,有黑色的,也有别的颜色的,还有各种床单和各种花色床罩。运往秘鲁的还有大宗(成匹或成捆)南京白丝、各色披丝,妇女头巾和木制装饰品有麝香、灵猫香(也是一种香料)、黑琥珀,大量精美的瓷器和其他成千套衣物。这些衣物为人人所喜爱,销路很好,连穷人也买这些衣服穿,因为这些丝织品价格便宜。从南京还运来很多毯子,这些本色或蓝色的毯子是用粗棉布做的。利马是个富庶而生活安逸的城市,是享有天下各种货物的美洲最好的城市。”丝织品:生丝、塔夫绸、粗丝绸、贡缎、锦缎、闪光白缎、闪光黑缎、天鹅绒、衣物、披肩、头巾、床单、床罩、毯子、粗棉布、木制装饰品、麝香、灵猫香、琥珀、瓷器。

由此可见,生丝、丝织品和瓷器等中国产品迅速挤进了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市场,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在墨西哥,墨西哥城、普埃布拉城(Puebla)和安特克拉城(Antequera )等地1.4万工人从事的丝织生产,其生丝主要来自中国。

秘鲁则是公认的东方货物最赚钱的市场。这里的人民很富有,并且十分奢侈。在阿卡普尔科,大帆船每年还没有进港前,秘鲁商人和官员就会早早地来到这里住下,准备采买中国货物。卡雷里(Gimelli Careri)的日一记称:“(他们)随身携带购买中国货物的200万里亚尔银元”。正因为中国商品在美洲极具影响力,所以美洲人亲切地称大帆船为“中国船” (La Nao de China),从阿卡普尔科到墨西哥转贩中国商品的道路也被称为“中国大道”。

显著的还有美洲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了中国。当时,从阿卡普尔科运往马尼拉的白银相当于美洲白银总输出量的29%-35%。1581-1660年,从阿卡普尔科载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情况如下:

3901.jpg(18.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2:39 上传

3902.jpg(31.8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2:39 上传

而这些白银主要又被用于对华贸易,最后流到了中国,据估计,明后期约在5000万一6000万比索之间。大量白银的流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物质条件。

此外,一些美洲的农作物如甘薯、烟草等也通过大帆船贸易传入了中国。1593年,侨居菲律宾的长乐人陈振龙将甘薯带到福建,由当地官员推广种植,次年,甘薯帮助人们度过大旱。随即,甘薯种植很快扩散开来,由地方逐渐向全省传播,而后再传到全国各地。据载,明末广东、浙江都己开始种植甘薯。注由于甘薯耐旱、高产,徐光启还专门写了《甘薯疏》,提倡种植,作为对付饥荒的办法。烟草是明末经由菲律宾传入中国的另一重要的美洲作物。传入时间约在17世纪初,明人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道:“此物(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皆种植之。”方以智《物理小识》卷9亦载:“淡把姑烟草,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一渐传至九边”。烟草传入中国后,也迅速传播开来,到清代甚至出现了《清代文字狱档》卷5所载“今种烟之家,十居其半”的局面。除非强迫铲除农民自种的烟草,否则很难根除私卖。比较经济的做法是在主要市镇禁止销售未经包装的烟草。根本的做法还是要提高社会分工,让人专业从事一件事情有钱赚,没有时间养两只鸡,再养2只猪,,,分散精力做很多临活。


kkjjmmkjm 于 2016-12-5 13:08:0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13:46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三、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

(二)大帆船贸易与中国、菲律宾、美洲诸地、西班牙

2、菲律宾

对于菲律宾来说,大帆船贸易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积极的主要有:

(1)给马尼拉带来了繁荣。在马尼拉从一个普通的市镇变为中心都市的过程中,大帆船贸易功不可没。

(2)大帆船贸易是菲律宾殖民统治的生命线。它“供给了所需要的支持在菲律宾的基督教会和维持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3)无意间保护了菲律宾的自然资源。正如格雷戈里奥·F·赛义德所说:“大帆船贸易对于菲律宾人说来是一桩掩盖了的好事。西班牙官员们忙于大帆船贸易,因此忽略了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就这样,菲律宾群岛免除了系统地被开发……结果是,菲律宾群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给菲律宾人民保存下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大力开发菲律宾的矿产,把矿采光,然后生态恢复。这样就只能安心发展农林业,就再也不能独立出经济体之外了。

消极的主要是:

(1)导致菲律宾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是行业间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大帆船贸易吸引了西班牙官员的全部注意力和精力,使得他们对农、矿、手工业生产丝毫不感兴趣,从而或多或少地制约了农业、工业等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殖民官员给予了马尼拉以优先的发展机会,同时却阻碍了其他各省以及各港口的发展,特别是其他港口,很多只能参与了一些岛际间的贸易,而完全被排除在了国际贸易之外。各地区之间本身就没有平衡发展的可能性,不均衡性从自然条件上就已经大致决定了。正确的方式不是分散发展,而是人可以自由流动。要么配置资源,要么配置人。

(2)大帆船贸易是“赌博甚于贸易”的活动,增加的只是少数人的财富,故而它是在菲律宾西班牙人垄断商人阶层的起源。据研究,这个垄断商人阶层的势力在大帆船贸易结束后仍然存在。


kkjjmmkjm 于 2016-12-5 13:45:50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14:52 编辑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三、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

(二)大帆船贸易与中国、菲律宾、美洲诸地、西班牙

3、美洲诸地

大帆船贸易对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它促进了阿卡普尔科的繁荣。阿卡普尔科港原本是一个相当荒芜的港口,四周高山环绕,空气难以流通,城镇脏乱,并且缺乏淡水,生活不便。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一旦大帆船到来立即变得异常热闹:从印第安的小贩到墨西哥的大商人,从士兵到官员,从行乞的修道士到赶骡人、搬运夫以及侍从,各种各样的人从各个方向汇集阿卡普尔科;在贸易期间,“一时人烟辐揍,商贾咸集,有买有卖,竞鹜争持,盛况空前”,俨然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同时,大帆船贸易给阿卡普尔科直接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税收。1591-1645年,阿卡普尔科的货物进港税收如下:

40.jpg(36.0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3:45 上传

马尼拉好歹一年还有四五万,这阿卡普尔科真惨啊。西班牙国王真可怜,大青果药丸之前都是一样一样的啊。

这些税收是阿卡普尔科经济繁荣的唯一源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卡普尔科逐渐地发展起来了。1598年,阿卡普尔科仅有250座房屋,主要还是茅屋或小屋。到19世纪初,阿卡普尔科的常住人口己增至4000人,而在贸易时候一般都超过9000人。贸易流动人口5000人。

其次,它丰富了美洲人民的生活。大帆船贸易输往美洲的大量东方商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在饮食方面,美洲人得以享用东南亚的胡椒、丁香、肉豆著、肉桂等香料

在服饰方面,人们可以穿戴便宜而又多姿多彩的中国丝绸等。当时,中国丝绸在美洲的流行程度恐怕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在秘鲁,1602年,蒙特雷伊(Viceroy Monterey)在给国王的报告中写道:“所有的人都极其奢华地生活着,全都穿着最精美、最豪华的丝绸。妇女的节日盛装与服饰是如此之多和如此之过分,以致于世界上没有其他王国可与之相比”;

在墨西哥,1720年的法规则宣称:“中国丝绸己成为新西班牙土著的平常衣着”。东方的生活情调开始在美洲蔓延。

17世纪初,秘鲁隐姓埋名的女诗人阿马里利丝的著作《致贝拉尔多的信札》便反映了当时渗入利马生活的、无可辩驳的东方文化风格。该诗中提到了香料、香脂、钻石、黄金、象牙、珍珠、珊瑚、沉香、红宝石、灵猫香等大量的东方产品

还有,欧洲的“中国热”也波及到了美洲。权贵之家纷纷效仿欧洲,专门摆设中国器物:墙上贴着中国的壁纸,并悬挂着中国的山水字画;造型优雅、高达1米多高的大号中国瓷瓶则摆在客厅里,与中国屏风、精雕漆柜、镂花硬木家具以及丝绸绣花台布和窗帘交相辉映。“

第三,大帆船贸易对墨西哥、秘鲁等地经济也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它刺激了墨西哥、秘鲁等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大帆船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一利马、墨西哥一尼加拉瓜的格拉纳达一德萨瓜德罗一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一巴拿马城一波特贝略、墨西哥一普埃布拉一奥里萨巴一韦拉克鲁斯一加勒比海诸岛等商路次第活跃起来了。例如,从阿卡普尔科到墨西哥城本是崎岖小路,但开始转贩东方商品后便变成一条商旅相继、骡马不断的商路。

同时,这些商路的繁荣也带动了沿途的经济发展。一些为商旅提供饮食住宿服务的旅社应运而生,一些市镇因大批过往商旅而热闹非凡,等等。此外,也促进了墨西哥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在大帆船贸易兴起前,墨西哥与秘鲁的贸易量很小,不过之后两地的商业往来大大地增加了。即便后来西班牙禁止两地的贸易,但是它们之间的走私贸易是客观存在的,17世纪不少人的日一记中都提及了这些走私活动。

例如,1632年5月,苏阿尔多写道:“来自新西班牙阿卡普尔科港的一艘停泊在卡亚俄港。皇家检查庭法官,中国走私纺织品的法官堂加夫列尔·戈麦斯·德·萨纳夫里亚博士来到卡亚俄港,登上该船进行私访。这位走私纺织品的专门法官和检查官于同年10月底来到新西班牙商人埃斯特万·卡斯蒂利亚的私邸,没收数箱中国丝绸。据说这些东西值很多钱。”

另一方面,大量东方商品充斥墨西哥、秘鲁等地,冲击了当地的一些同质性行业。特别是大量中国生丝的输入,对墨西哥的丝织业影响尤大。

舒尔茨指出,墨西哥的丝织业历史远比大帆船贸易久远。其中,米斯特卡(Misteca)地区是生产重地,而普埃布拉(Puebla)城则以其织机和附近的桑树林闻名。在秘鲁市场被关闭和中国生丝加入竞争之前,当地丝织业依然很有活力。不过,大量的中国生丝的涌入很快就冲击到了当地的丝织业。洪堡(Humboldt)指出,墨西哥除了一些混纺的织物外,丝织业几乎消失了,究其原因是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售卖亚洲丝绸到墨西哥所致。

当然,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大,但也不无关系。桑蚕养殖的技术早已全球扩散,但是并不能竞争过中国的生丝,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丝是家蚕,丝白缫丝也细,国外基本是乍蚕茧黄丝粗。二是全球粮食生产人口占到八成以上,如果一地粮食生产效率不高,能转移到经济作物上的人口就更少,蚕丝产量少没有市场定价权。


kkjjmmkjm 于 2016-12-5 14:58:15 发表了:

第三章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贸易

第二节西班牙经营的大帆船贸易

三、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

(二)大帆船贸易与中国、菲律宾、美洲诸地、西班牙

4、西班牙

大帆船贸易对西班牙的影响也不小,最主要的是满足了其国内对东方商品的需求。最先得到满足的自然是西班牙王室。大帆船贸易才开始,菲律宾每年就给王室人员送去了大量的东方商品。如1574年,拉维萨雷斯(Lavezaris)报告说:他献给国王陛下的棉兰老肉桂共300担,但因第一艘船较小,只能先载运不超过80担,其余350担肉桂以及一个金杯、14个金耳环和4把匕首将由稍后的船只运来;献给皇后陛下的是一捆带着叶子的肉桂枝和三壶肉桂水;给王子殿下的是王冠一个、金链子两个和匕首2把

当然,供给王室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帆船货物。大帆船贸易也满足了广大西班牙人民的需求。在人们的生活中,己离不开香料、中国丝绸、瓷器等东方商品。这些产品,或是人们厨房必备的生活用品,或是用以显示地位或身份的装饰品。特别是中国商品,成为了西班牙“中国热”的根源。中国生丝、丝绸、瓷器、扇子、屏风等无不是西班牙人追求的对象。这种影响是至深的,卡耶塔书可尔卡萨漠利纳在《十八世纪的总督辖区》一书中说:“直到今天在西班牙人的情感中,往昔马尼拉大帆船或者说中国大帆船的形象仍栩栩如生,无论在西班牙或是在美洲,很少有哪个家庭中根本没有保留任何祖先购买的遥远异地的物品作为一种菲薄的纪念。”

还有,当时“价格革命”致使西班牙国内物价上涨、日用品严重匿乏,而中国高档丝绸、手工艺品正适合西班牙上层社会的需要,一般的商品因价格低廉解决了普通民众的急切需求。因此,大量中国商品的涌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冲击


kkjjmmkjm 于 2016-12-5 15:23:23 发表了:

41.png(2.0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5:20 上传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一节初期荷兰的主要贸易活动

1596年,荷兰的第一支远征队踏上了东南亚的土地,紧接着,荷兰殖民者以印尼海域为重点展开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以1619年巴达维亚的建立为标志,荷兰人在东南亚的贸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没有中心的经营阶段,之后则进入了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经营时期。

第一节初期荷兰的主要贸易活动

1595-1619年是荷兰在东南亚贸易的初期阶段。当时,其战略是简单而直接的,与葡萄牙人在一个世纪前采取的战略大抵相同:

(1)占领印尼群岛和中国南海所有可能的重要位置;

(2)控制亚洲昂贵的商品贸易之大部分;

(3)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对抗欧洲竞争者。

具体地讲,就是在东南亚重要贸易地设立据点、商馆,与葡萄牙、西班牙展开竞争,垄断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贸易,同时企图控制东南亚各地的胡椒,然后将所获得的胡椒、丁香、肉豆7R-等货物运回国内,即从事“派出船只,运货回国”的远程贸易。这一时期,荷兰在东南亚未能建立固定的核心贸易基地,但“它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短短的20多年间已取得了巨大进展。


kkjjmmkjm 于 2016-12-5 16:34:3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19:50 编辑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一节初期荷兰的主要贸易活动

一、马鲁古香料贸易霸权的确立

马鲁古群岛是丁香、肉豆蔻的产地,垄断这些香料贸易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整个群岛。1596年,由于葡萄牙人的破坏,荷兰的第一支远征队在爪哇没有获得香料,所以他们决定前往马鲁古群岛。但在途中,由于内部兵变,最终没能抵达目的地。不过,他们在巴厘岛买到了一些香料和粮食,并于1597年2月26日启程回国。

1598年,第二批荷兰人到达印尼后,为了组织香料货源,再次前往香料群岛。这一次他们找了一个熟悉前往马鲁古群岛航路的商人。在该商人的指引下,荷兰船队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1599年年初,范.希姆斯克尔克和范·瓦维伊克率领的船队,到达安汉岛。后来,范·希姆斯克尔克率船队又抵达班达群岛,在隆塔尔建立了商馆、城堡,并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到了大量的肉豆范。

1600年,荷兰人史蒂文·范·德·哈格汉和安汶统治者缔结了一个重要的条约。条约规定,安汉所有的丁香交给荷兰殖民者经销,并允许他们在该地建立城堡。这是荷兰人企图垄断马鲁古香料的第一个协定。

荷兰人在马鲁古的扩张触动了葡萄牙人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联合西班牙人予以回击。

1601年,弗塔多·德·门多萨率领由30艘船组成的舰队在万丹攻击荷兰人没有得逞后,转而进攻安汶。当时,荷兰人正在马鲁古各地收集香料,葡萄牙人成功地恢复了对安汶的控制,并加强了对蒂多雷的守卫。

接着,1603年他们与来自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对德那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但遭到了当地土著势力和荷兰人的联合反击,被迫撤退。

48.jpg(52.2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9:47 上传

1605年,荷兰人发起总攻,将葡萄牙人赶出了德那地和蒂多雷。至此,荷兰殖民者在马鲁古群岛取得了重大突破。

不过,1606年西班牙人再次挺进马鲁古,并在德那地站稳了脚跟。此后,双方都没有办法将对方赶走。1609年,荷兰和西班牙签订了“十二年停战协定”,从而形成了对峙局面。

但在马鲁古其他地方,荷兰的势力却进一步扩展。1607年,完全占领了蒂多雷;

1609年3月,又进一步占领班达一尼拉岛,并建立拿骚要塞,与当地首领签订了一项承认其香料贸易垄断权的条约。

这样,荷兰在马鲁古的优势基本确立起来了。

4201.jpg(222.5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5:42 上传

这是葡萄牙人在班达一尼拉岛建立的拿骚要塞

4202.jpg(443.4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6:38 上传

这是这是荷兰人在班达一尼拉岛扩建的山上的那个小点

42.JPG(19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5:44 上传

这是荷兰人的要塞在1990s的照片,外围边长70米。

但把葡萄牙人排挤出去后不久,英国人又进入了马鲁古群岛。

1605年初,亨利·米德尔顿(Henry Middleton)率领的“德拉贡”号(Dragon)和同僚之船在安汉抛锚。3月22日,到达蒂多雷,并受到葡萄牙人的热情接待。稍后,还想在德那地设立商馆,不过因荷兰人的阻挠而未果。最后,英国人只得在马基安(Maquian)买了少许丁香于7月24日返回。

此后,英国人又频频“光顾”马鲁古:

1608年1月,戴维·米德尔顿到达德那地;

1609年,威廉·基林到达班达群岛;

1610年,戴维·米德尔顿又再次到达班达一尼拉。再次证明,只是打仗把原势力赶出去造成权利真空是没有用的。

于是,从1611年起,荷兰又与英国展开了长久的较量。

在连续遭到荷兰人的排挤后,英国人决定向政府求援。

11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财政大臣索尔兹伯里申诉,要求与荷兰国会交涉。不久,海牙的英国大使向荷兰提出了抗议,但是,英国的干涉引起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反控告。

最后,双方决定由各自的政府对两家公司施加压力,以达成共同的贸易协定。

在双方政府的压力下,两个公司于1613年、1615年分别在伦敦、海牙举行了两次会议,不过双方各执一词:

荷兰人说他们与马鲁古群岛地方统治者们缔结了条约,英国企图做享他们用巨大代价从西葡手中夺来的商业利益;

英国人则辩解说,他们在荷兰人之前就在那里开展贸易,不应该以交战为借口禁止贸易,同时拒绝支付荷兰对付西葡的任何费用和参加战争行动。谈判有用,还拿大炮干什么?

因此,英国人继续前往马鲁古贸易,荷兰殖民者则予以坚决打击。

1613年,亨利·米德尔顿(Henry Middleton )爵士派遣约翰·乔丹(Jourdain)率领“达林”号(Darling)前往安汉和班达。船队第一目标是安汉北部海岸的希图(Hitu) 。

3月21日,船队在那里抛锚,一个荷兰人登上“达林”号阻止英国人从当地人手里购买丁香。为了避免争端,还写信给要塞,看能不能售给英国人一定数量的香料。约翰·乔丹答应等两天,过了两天没有答复,即向当地统治者提出允许他们贸易和建立商馆。当地首领犹豫后,最终答应与其他头人商量。与此同时,荷兰要塞的答复传来,说他们与当地签订了丁香贸易协议,并且己经花费了巨资建立和维持要塞以对付敌人,拒绝英国人在该岛进行任何贸易。约翰·乔丹予以回击,说那里不是荷兰的附属地,是自由贸易之地。

然而,当地人很怕荷兰人,约翰.乔月一不得已移师塞兰岛的卢哈(Luhu)。但荷兰人在那里己建立了两个商馆,即卢哈商馆和坎贝布商馆(Kambelu ),并与当地签订了丁香垄断协议。因此,尽管当地人乐意与英国贸易,但迫于荷兰的威权,也不敢轻举妄动。约翰·乔丹前往荷兰商馆与后来的东印度总督燕·彼得逊·昆交涉,他说:“正如对你们一样,这些国家对我们是开放的”;昆却反击说,这些地方是在荷兰人的保护之下,如果没有征得同意就购买丁香,无异于盗窃。最终交涉也没有什么效果。由于荷兰人的威胁,当地人在与英国人的贸易问题上也表现得忧心忡忡。于是,他们决定进行秘密交易,将一些丁香卖给英国人,后来一些当地首领并没有如约而至,不过他们要求英国人下一年再来,至少来2艘船,那时他们将与荷兰决裂,与所有人贸易。

同年5月3日,英国船队返回万丹。

1614年11月3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给万丹的信中说,最好的胡椒在伦敦销售也不过是1 S.11 D.PER LB.,而丁香在最偏僻的地方也能卖到近7S.,因而英国人继续前往马鲁古群岛。

1615年12月,约翰·乔丹组织了新的远征队,于次年2月前往班达群岛。荷兰人一听说英国人的到来,便派出舰队,不惜一切代价驱逐入侵者。3月13日,英荷舰队不期而遇,但英国人胜算渺茫,仅有4艘船,其中2艘还是坏的,而荷兰人却有9艘大船和1艘单桅帆船,并且士兵都来自要塞,战斗力很强。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妥协是最好的结果,解决的办法是:

英国人可以带着他们的货物离开群岛,而荷兰人进而控制了韦岛和英国的商馆。此后,英国人又前往安汉、塞兰、蒂多雷和马鲁古其他岛屿活动,也都被荷兰人成功阻止,没能购买到丁香、肉豆蔻。最后,只能设法用米从西班牙人那里获取香料。

在马鲁古败退的消息传来,乔丹及其同僚敏锐地作出了快速的反应—组成新的远征队准备进占兰岛(Run),希望能在马鲁古有立足之地,使荷兰急于关闭的大门对其开放。

1616年10月,“天鹅”号和“护卫”号到达兰岛,兰岛的隆特(Lontor)和罗森吉恩(Rosengijn)愿意在英国人的保护之下,并签署了正式的协议。但荷兰人的态度十分坚决,首先制服了“天鹅”号,并杀死一名高级军官;后来,“护卫”号也被俘获。丁香是胡椒价格的约3-4倍

1618年秋天,荷兰和英国的关系从紧张到破裂。当时,除个别地方外荷兰人已基本控制了马鲁古,且都签订了香料垄断协议。所以,英国人只能鼓动土著居民暴动,给他们军火,进攻荷兰人要塞。然而,这更加坚定了荷兰人,尤其是以燕·彼得逊·昆为代表的强硬派,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英国人的决心。

与此同时,英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接着,英荷在印尼海域实际上进入了战争状态。

1618年12月,英国人先扣押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黑狮”号,后来由于意外被烧毁,荷兰人予以报复,摧毁了英国人在雅加达的商馆。在雅加达,两国舰队还进行了非决定性的战斗,迫使昆不得不前往马鲁古集结军队,来扭转战局。

1619年5月底,昆带着舰队返回雅加达,不仅解了要塞之围,还大败英军。

不过,此时荷兰国内却另有考虑,因为与西班牙的“十二年停战协定”即将到期,有必要与英国人达成协议,减少敌对。随即于1618年底主动与英国沟通,

次年7月17日,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1)宽恕和忘一切双方的不满,释放俘虏并归还被夺走的船只;

(2)各自可获得一半的胡椒,同时英国人将得到马鲁古群岛、安汶岛和班达群岛的香料贸易份额的三分之一;

(3)建立防务委员会,由双方各派4人组成,同时各派出10艘战船,组成由委员会掌握的护卫舰队;

(4)每方皆可保留自己的要塞和据点,此后二三年中不得建立新的要塞和据点;

(5)两家公司的资本仍旧分开,各自记账。

从表面上看,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荷围绕香料的斗争以和解的方式而结束,英国终于获得了分享香料贸易的权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荷印总督昆对国内签订的条约大为不满。他说:

英国人在马鲁古群岛、安汶和班达群岛没有丝毫的权利,为什么要给他们三分之一的丁香、肉豆蔻和肉豆蔻干皮;十七人委员会草率地接受了如此苛刻的约束,并放弃了大量合法的胜利成果。

因此,实际上协议的签订只是结束了二者的敌对状态,而其他情况没有变化。荷兰人的总督昆很“刚”啊。

1620年底,昆和东印度委员会决定完成对班达群岛的征服。

1621年,尽管英国借口没有船只,不参加,但荷兰人还是征服了班达群岛。接着,兰岛也屈服于荷兰人,英国人被赶出该岛。

几天后,英国汉弗莱·菲茨赫伯特船长指挥的一艘船到达。3月19日,英荷在内拉(Neira)宣布了二者达成的协议。于是,班达群岛的居民认为是英国人出卖了他们,奋起反抗,但遭到了荷兰殖民者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事实证明,荷英的关系是极不牢靠的。很快,荷兰人就对英国人采取了行动。

1623年2月23日,荷兰人突然逮捕了安汶英国商馆成员,包括18名英国人、11名日本人、1名葡萄牙人。在所谓的“审判”后,有10名英国人、10名日本人和1个葡萄牙人被斩首,这就是著名的“安汶岛大屠杀”。

这一事件后,英国在马鲁古的势力荡然无存,而荷兰则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总之,通过不断的争斗,荷兰人牢牢地掌控了马鲁古群岛,从而垄断了绝大部分的香料贸易。如果换成澳宋来操刀,就应该在谈判前捕获荷兰人所有的战船和商船,(到1660s荷兰人东印度公司商船150艘,战船40艘左右。)并摧毁一处重要要塞,然后大家再来谈条约。


kkjjmmkjm 于 2016-12-5 18:31:3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20:46 编辑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一节初期荷兰的主要贸易活动

二、初步建成了自成体系的商馆网络

为了发展贸易,荷兰人开始在东南亚各地设立商馆。其中,印尼海域是他们最早设立商馆的地方。1602年前,在隆塔尔岛、马鲁古群岛的德那地、班达群岛,爪哇的万丹、亚齐、锦石等地,荷兰人都建起了商馆。隆塔尔商馆是第一个,它于1598年由五支远征队中的范·希姆斯克尔克设立。这是荷兰在东南亚建立商馆的最早记录。

1600年,荷兰人史蒂文·范·德·哈格汉与安汶岛((Ambon)统治者缔结了一个重要的条约—允许荷兰建立城堡并答应把所有丁香交予荷兰独占经销,在安汶“远方人的城堡”(即商馆)出现。

这个商馆并不稳固,1601年葡萄牙人重新控制了安汶,后来直到荷兰挫败了葡萄牙、西班牙协同对德那地的进攻,葡萄牙退回马六甲,该基地才得以巩固。

53.jpg(49.5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20:39 上传

安汶

与此同时,在马鲁古德那地和班达群岛的商馆也建立起来了。在马鲁古群岛之外,万丹是较早设立商馆的地方之一。当时,万丹是东南亚重要的胡椒贸易中心,也是荷兰人获取胡椒的重要基地。于是,1600年荷兰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办事处。1602年,当英国人兰开斯特抵达时,他们就在这里扎了根。

另外一个地方是著名的胡椒中心亚齐,1600年前后,荷兰人也在那里建立了商馆。与万丹、亚齐等基本同时扎根的还有锦石商馆。以上这些商馆,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被公司统一接管。

1602年后,荷兰人又在印尼各地建了很多商馆。在爪哇岛上,比较重要的有马打兰扎巴位( Japara)商馆、雅加达商馆等。马打兰位于中爪哇。

1613年,苏丹阿贡登位时,允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扎巴拉设立商馆、建堡垒。在扎巴拉,大米输出是免税的,而印尼各地的要塞、商馆等需要大量的粮食,所以荷兰人在这里主要是采买大米

1618年后,由于双方矛盾重重,阿贡禁止了与荷兰人的大米贸易,还袭击了该商馆,几名荷兰人被杀,其余被俘,扎巴拉遂变为废墟。

不过,1619年又被重新建立。而雅加达起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商贸点。它因靠近万丹,贸易不发达。

1603年,荷兰人前往那里,得到了雅加达统治者的欢迎。雅加达统治者,不仅答应给荷兰人提供货物,还允许他们在那里建立商馆。于是,双方建立起了稳定的贸易关系。虽然雅加达并不引人注目,但却是荷兰人前往马鲁古的中途站,因而1612年后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1619年,荷兰人占领雅加达,从而成为了“遍及亚洲各地荷兰人商馆体系的‘拱心石”

在西只伯斯的望加锡、婆罗洲、占碑等地,荷兰人也设立了很多商馆。望加锡是爪哇和香料群岛的中途站,香料和大米贸易活跃。

1609年,荷兰在这里设立了商馆。不过,望加锡从事香料“走私”贸易,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矛盾重重,故而这个商馆意义不大。

54.jpg(23.0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20:42 上传

望加锡

17世纪初,荷兰人也进入了婆罗洲。

1603年,在马辰设立了商馆,但却遭到当地人民的反对,不得不于1607年关闭。1612年,荷兰人公开进攻马辰,反抗更加激烈,致使当地拒绝与荷兰贸易达20多年之久。直到30年代,荷兰商馆又才重新建立。1635年、1664年,荷兰人与马辰苏丹签订了胡椒贸易协议,然而协议也没有实际执行过,所以,荷兰东印度公司始终没有得到马辰的胡椒贸易垄断权。

在婆罗洲,1610年,荷兰人还在三发(Sambas)建立了商馆:1612年,又在婆罗洲的西南岸苏加丹那(Sukadana)设立商馆。

此外,在苏门答腊岛重要的胡椒出口地占碑,1615年荷兰人也在那里设立了商馆。后来,这个商馆在荷兰人的胡椒贸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到17世纪中期,与占碑、旧港签订了胡椒购销协议后,荷兰殖民者在这一带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今马来西亚,荷兰也建立了诸多商馆。

最早的是在柔佛。当时,柔佛苏丹因与葡萄牙人有矛盾,视荷兰为潜在的盟友。1602年之前,荷兰的先驱者就在这里建起了商馆。1606年,双方还联合进攻过马六甲,因行动失败,苏丹对荷兰的信任减弱,态度变得摇摆不定。同时,由于柔佛的贸易不兴盛,荷兰的商馆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在霹雳,荷兰人也建立了商馆。因这里产锡,该商馆显得十分重要,到1663年因故才被撤销。

在今泰国境内,北大年商馆是荷兰人第一个建立的商馆。

它建立于1602年,是荷兰与暹罗王国的主要商馆之一。在这里,荷兰人除了购买胡椒外,也从当地购买苏木、芦荟木、安息香和锡等。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的平台。

在北大年,荷兰人极力排斥其他竞争者。很大程度上讲,1622年英国北大年商馆之所以被迫关闭,就是荷兰人排挤的结果。但荷兰商馆情况也因经营不佳于同年关闭。不过,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仍继续前往贸易,购买胡椒

阿瑜陀耶商馆是荷兰在今泰国的另一个重要的商馆。它于1608年设立,之后逐步壮大。1634年,暹罗国王又允许荷兰人在阿瑜陀耶河岸重新建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商馆。据载,新商馆是一座石头住宅,有合适的仓库、舒适的房间和宽敞的码头。

总之,在短短的20余年间,荷兰人在印尼海域以及部分半岛地区较为重要的贸易地都设立了商馆,初步编织起了自成体系的商馆网络,从而为其贸易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kkjjmmkjm 于 2016-12-5 19:00:2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19:07 编辑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一节初期荷兰的主要贸易活动

三、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贸易的迅速发展

1597年,当第一支远征队成功从印尼返回荷兰国内后,荷兰人前往东南亚贸易高潮迭起。

1598年,就有不下5支远征队的22艘船只向东印度进发

据统计,到1601年共有14批65艘荷兰船到东南亚贸易

当时,由于荷兰船只不加选择地前往东方,几乎踏遍了东南亚所有的重要港口,故历史上称之为“航海狂”时期。这样,荷兰人经营下的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之间的远程贸易迅速地发展起来,诚如有学者所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在17世纪时,可能是荷兰的商业扩张中最富有戏剧性和最为辉煌的一个方面”。

每年都有荷兰船只不间断地驶向东南亚。

如**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当年,就有14艘大船从荷兰前往东南亚;**1614年,有4艘

与此同时,又有船只不断地从东南亚满载货物返回国内。1597-1619年,每年从东南亚返回到荷兰的船只情况如下:

43.jpg(40.3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8:36 上传

其实总体吨位数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通过这些来来往往的船只,东方商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阿姆斯特丹。其中主要是香料—胡椒、丁香和肉豆蔻等。

17世纪,荷兰人过半的资金都被用于购买胡椒。而1596-1619年间,荷兰人投到胡椒的资金所占比例远不止于此。这些从东南亚购买或掠夺的香料又几乎全被运回了荷兰国内。彼得谧尔一记述道:“自一五九八年到一六O一年,共有六十五艘船舶组成的不下于十四个船队从荷兰航行到东印度群岛去,大部分是到爪哇和摩鹿加群岛去装运胡椒和香料的。”

1602年之后,亦是如此。1604年2月,在万月·的英国商人斯科特(Edmund Scott)说:在季风的吹送下,荷兰人走遍了每一个地方,以致人们误认为他们想要运走所有胡椒树上的胡椒。荷兰人的“疯狂”使他感觉贸易前景暗淡,悲伤地说道:“现在万丹也缺胡椒,究其原因是各胡椒产地都布满了荷兰人,从而使得从那些地方载运胡椒到万丹的船只至今都还没来。”

无疑,香料在远程贸易中占了绝对地位。据载,1668-1670年间荷兰人从亚洲运回国内的货物,丁香、肉豆范、肉豆荔干皮等占了28.5%,胡椒占30%,合起来共占了58.5%

而初期主要是香料贸易为主,其所占比重也许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619年前,到底荷兰人每年从东南亚运回了多少香料,由于资料缺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量一定很大。

例如,1598年荷兰人仅从万丹市场上就运走了9000袋54万磅的胡椒,占了万丹输出胡椒总量的30%。万丹胡椒总量估计为,180万磅。

当时,东印度公司所获红利绝大部分是以香料分配的。例如1610年,用肉豆蔻干皮支付占75%,用胡椒支付的是550万盾,肉豆蔻为330万盾,而货币仅82.5万盾。如果以此推算,该年荷兰国内所存胡椒、肉豆蔻两项的价值即为880万盾。量不可一谓不大。竟然用实物来支付红利。

还有,我们从其他侧面也可以得知一二。据载,由于大量香料的输入,荷兰国内香料堆积如山,从而导致价格大幅跌落。

与此同时,利润率也降低。以胡椒为例。

1598年前后,在万丹胡椒每袋进价为3里亚尔,在荷兰则可以售100里亚尔,利润高达33倍多

后来,利润就没有这么高了。据载,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在爪哇岛购买的胡淑价格为每磅2.25-2.5卢比,在荷兰的售价是每磅20卢比或更高,即利润在8- 10倍之间

其跌幅是巨大的,这有东南亚胡椒价格升高的因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荷兰商船源源不断地将胡椒运回欧洲所致。

当时,荷兰人也开始从事中国货物的转口贸易,即在东南亚购买中国货物,然后转销到国内。

不过,中国商品在远程贸易中所占比例较为有限。原因之一是荷兰资金有限,并主要用在了香料上。原因之二是货源不稳定。当时,他们获取中国商品主要有两种途径:

(1)劫持葡萄牙或者中国的商船。

如1602年3月,荷兰人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St. Helena )夺取了葡萄牙从远东归来的船只“圣地亚哥”号( Santiago );

1603年2月25日,在柔佛海域又攻击了葡萄牙人的“圣凯瑟琳娜”号。

起初,荷兰人也视中国人为仇敌,从而不惜对华人的船舶进行海盗式的袭击。如1607年,荷兰海军就夺取了在德那地与西班牙人贸易的一艘中国商船;

1617年,又夺取了多艘中国船只,等等。

在这些商船上,荷兰人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如生丝、瓷器等的中国商品。可以鼓动这些船主起诉吗?找到凭据,顺便普法交易单据的重要性。怎么规定起诉的时效性呢?去找一个案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有证据,二是在时效内曾经向明朝官府提出过控告,但是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经济案件,政治案件一起办了。明朝官府不为民众做主,而澳宋的法院替民众伸冤,澳宋的大炮护卫民众赚钱。然后就展开舰炮外交,东南亚巡游一周,建立自由贸易圈。(2)从前往东南亚贸易的中国商人手中购得。

北大年是当时荷兰人获得丝绸和瓷器等中国货物的主要地方之一。

如1608年7月28日,荷兰商馆日记记载,该年在北大年的荷兰人向中国商人订购了大批的瓷器,包括**黄油碟50000枚、****碟50000枚、****黑色壶1000个、****大碟1000枚、大碗1000个及若干小碗、****葡萄酒壶500个、****小水壶500个、****漂亮的大杯500个、****小调味杯500枚、****漂亮的水果碟200枚、****盐罐1000个,**以及漂亮的直径2.5英寸的大碟200枚

另外是万丹,如1614年11月10日,燕·彼得逊·昆(JanPietersz Coen )给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就说:“中国船来航,一般是二只或三只,最多不过四只,但今年中国帆船到达本港有六只,而且都满载着丰富的货物。中国人带来了好坏不齐的陶瓷器,好多的衣件,比以前更多的丝织品(但质地不佳,我国无需要),生丝五六千斤,以及各色各样的商品。”不过,这一时期中国商品并不重要。1615年,亨德里克·詹斯(Hendrick Jansz)从北大年给昆的信中即称:“运回荷兰的货物仍是不甚重要的货物,有价值约1700里亚尔的中国瓷器。

总的说来,荷兰人经营下的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远程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这是从东印度公司资本的扩张速度就可推知一二:**1602年,公司资本是660万盾;****1614年,增至原来的265%,即1749万盾;**1623年,扩大到450%,达到了3000万盾

同时,荷兰商船从东南亚运回国内的货物己达一定的规模。下面把1614-1619年的货物价值列表如下:

45.jpg(24.5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8:36 上传

1000万两白银的股本!崇祯这帮官宦在北京不过能抄查出1亿两白银,小小VOC就超过1千万,不要放过他。相比于参与香料贸易,利用对荷兰人殖民地战争的时机,提前派人到荷兰去做空VOC的股票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一远程贸易在荷兰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约瑟夫·库利舍尔在《欧洲近代经济史》记载说,当时东印度贸易在整个荷兰贸易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仅次于对欧洲的贸易。与此同时,阿姆斯特丹很快成为了新的东方商品(特别是香料)分销中心。他称:“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第一个贸易国家,它称霸了整个海洋。‘贸易是这个国家的灵魂’……荷兰是粮食、鱼类、盐、建筑材料、纺织品、胡椒、肉杜、丁香、茶叶、咖啡、烟草这些殖民地物产的贸易中心。”


kkjjmmkjm 于 2016-12-5 19:36:4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5 20:11 编辑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经营的贸易

1619年巴达维亚的建立,是荷兰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重要分水岭。从那以后,荷兰人有了自己固定的贸易基地,以巴达维亚为中心,他们继续发展欧亚远程贸易,同时积极参与亚洲区内的贸易,发展巴城等地与印度一波斯一阿拉伯、中国一日本的贸易。

47.jpg(271.7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9:37 上传

左边是巴达维亚,右边是马六甲

4902.jpg(133.7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9:53 上传

4901.jpg(326.5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9:53 上传

4903.jpg(106.6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19:55 上传

4904.jpg(37.8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20:11 上传


kkjjmmkjm 于 2016-12-5 22:20:55 发表了: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经营的贸易

一、巴达维亚的建立及其影响

随着欧亚间远程贸易的发展,对于荷兰人来说,在印尼海域建立一个固定的基地显得越来越必要,它既可供来往于欧洲与东南亚间的船只装卸货物,也可以收集、储存和转运来自亚洲各地的商品。

荷兰人选择“总集合地”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1)必须接近东西交通的翼他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两条海道之一;

(2)必须是中国帆船可以方便往来的地方,因为中国帆船在群岛的贸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不过,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可行性。

起初,马鲁古、柔佛、万丹、雅加达等地都曾在荷兰人的考虑范围。马鲁古是丁香、肉豆范等的产地,在荷兰殖民者的控制之下,但是它远离了主要航道,太遥远,不适合。

荷兰人认为柔佛有成为其亚洲贸易中心的可能。之所以对柔佛感兴趣,最初可能是从这里出发可以从陆地上攻击马六甲激发的,因为建立基地,就可以控制葡萄牙在马六甲海峡和东方之间的交往。柔佛在马来半岛南部,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包括诸多岛屿)都有广泛的王侯关系网,从地理位置讲,是荷兰人的最佳选择。

但问题是这里的障碍很大,荷兰与柔佛于1606年就建立了联盟关系,不过这种联盟不稳定,柔佛对荷兰人怀有戒心。这是荷兰与北大年、亚齐的关系造成的。当时,北大年、亚齐都是重要的胡椒贸易中心,尤其是亚齐。为了获得胡椒,荷兰人不得不与这些地方搞好关系。然而,北大年、亚齐却是柔佛的敌人。1613年,亚齐还攻陷了柔佛的巴都·沙哇尔。

因此,在葡萄牙与荷兰的对峙中,柔佛也摇摆不定,时而依靠荷兰,时而转向葡萄牙人,从而造成了“荷兰和柔佛苏丹人的联盟是最难以预料的,最终荷兰殖民者下不了这个决心。

万丹也是荷兰人较为理想的选择。它地处翼他海峡,“为四通八达之街”乏氏,地理位置极佳。向东,可沿爪哇岛沿岸轻松到达香料群岛;向北,由于它处于中国传统海道之一的“西洋航线”的终点,很方便船只与中国、逞罗、柬埔寨、越南等往来;向西,即进入马六甲海峡;还有,它也是荷兰人直接穿越印度洋到达马达加斯加岛的最好起点。此外,万丹是东南亚最著名的胡椒贸易中心之一。17世纪头20年,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胡椒产量接近5000吨,其中万丹(爪哇)出口量即达2100吨。在这里,荷兰人可以方便地获取胡椒。

1610年,第一任东印度公司总督博思(Pieter Both)到达爪哇,提出将总督办公署设在万丹,遭到了万丹统治者的坚决反对。同时,荷兰人想要直接夺取万丹也不现实。

相比之下,雅加达是再适合不过了。它离万丹不远,并且周围都是著名的胡椒产地,具有与万丹一样的各种优势。在这里,荷兰已有一定的基础。此前,因为万丹繁荣,致使雅加达萧条,所以两地之间有矛盾。17世纪初,雅加达统治者邦格兰·威查耶·克拉玛希望发展贸易,允许荷兰人在雅加达居住和经商。

于是,荷兰殖民者获准以2700盾的价钱购得一片土地,在该处建造房屋。1613年,荷兰人已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石造货栈。1616年,有消息说葡萄牙人将要进攻万丹,燕·彼德逊·昆和其他人员携带货物来到雅加达。昆是荷兰的强权派代表,早在1614年,他就向十七人委员会报告要求扩张领土,进行商业殖民,在东南亚建立固定的立足点气实行本土化经营,扩大贸易。进入雅加达后,他发现这里比万丹还要安全,有利于实现他的计划。于是,1616年,又另造了一座毛里求斯石货栈。该货栈与芝瓮河河岸平行,同拿骚石货栈形成直角,四周筑起栅栏,楼上设有回廊,内住有300荷兰人,以及2000名士兵。再者,昆还强迫雅加达亲王在芝沙丹尼河口建立了一座要塞

1618年,昆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总督后,立即决定在西爪哇建立一个设防的贸易中心。这个贸易中心要不受万丹的控制,又远离爪哇强国马打兰,而雅加达便是最现成的选择。他有意识地在雅加达办事处周围修筑堡垒,加固防御工事。随着昆的野心暴露,雅加达亲王开始醒悟,但为时已晚。

1618年底,昆企图摧毁与之竞争的英国商馆,在英国人得到增援后,遂决定前往马鲁古集合舰队一举夺取雅加达。

1619年5月,正当雅加达堡垒危机之时,昆及时赶到,并彻底征服了它。不幸的是,雅加达城镇已在战争中化为灰烬,但尽管如此昆却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他在给十七人委员会的报告说:“东印度公司势力之基础,由此地扶植之。”

在昆的心中,雅加达未来的模样早已勾画好了。西班牙人建立的马尼拉,依靠贸易、港税和其他费用来继续发展,这给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打算依照马尼拉的模式来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大本营。

但他没有完全照搬马尼拉的模式,如马尼拉分为内外城,内城为西班牙人的办公和居住区,外城为华人、土著以及其他侨民的居住和交易市场。而他们却构筑了单独的堡垒—巴城城堡,作为公司大本营,准许土人及中国人住于市内,与他们一同居住在一个城市。

昆的故乡是哈伦,起初他拟将雅加达命名为“新哈伦”,但十七人委员会不同意。因为征服雅加达的荷兰士兵大部分是来自巴达维连(Batavicren)的民族,故1621年东印度公司正式将雅加达更名为巴达维亚(Batavia)以示纪念。“

战乱结束后,荷兰人则紧密锣鼓地兴建起巴达维亚城。

1619年5月,昆开始在雅加达的废墟上改筑新城。荷兰殖民者“筑城墙,开港,造桥”,很快新城就“草创略备”。但荷兰人并不满足,继续用石头构筑城堡。

1619年年底,“新侯恩”号船长威·依·邦特库历经磨难到达巴达维亚,此后的几年里就是承担从其他地方运石到巴达维亚构筑城堡的任务。“据载,为了构筑城堡,荷兰人不仅在当地运珊瑚石,甚至还远到科罗曼德尔石场运石头。”

1621年,巴达维亚基本建成,《兰领东印度史》记载说:“巴达维亚之间,内外共整顿,其防备堡垒之完成,比较往时之城塞约增九倍。”城内设有市政厅、东印度公司办公室、学校、教会以及船舶研究所等。同年,荷兰人还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之后,昆的继任者们继续对市镇进行扩建。据载,东印度公司总督卡宾德尔(Pieter deCorpentier)在任期IfaJ (1623年至1627年9月),最大的“政绩”就是对巴达维亚城的拓展,他不仅努力改善了港口、司法、教育等的设施,还创设之孤儿财产管理院(Wees Boedel Kamer ),专司孤儿之教育及其遗产之管理事务。

1636-1645年,范·戴曼任总督期间也“注力于巴达维亚市之改善繁荣”。一方面,他对所有建筑,包括城堡、市政厅、教堂、拉丁语学校和市场区,仿效荷兰式结构,进行了改造;另一方面开凿了格罗谷(Kerekot)及安格(Angke)等运河。”荷兰人对自己的有资格的市民和殖民地的市民都很好,有福利,有救济;可是对其他人怎么一点吃相也不讲呢?

巴达维亚的建立是荷兰东方事业的里程碑,其影响深远:

(1)巴达维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东南亚新的香料贸易中心,这从1619年12月到达巴达维亚的威·依·邦特库船长稍后的行踪中,就可以窥见。

1620年上半年,他被派往德那地、安汶等地,所率领的船只给那里带去了武器、鲜肉、咸肉、油、醋、大米以及其他必需品带回来的则是香料,其中仅从巴漳得到的丁香就约200吨,安全到达巴达维亚,即“卸下了所载货物”。

事毕后,他又“随原船至占碑,在那里装运一船胡椒。中途到达巴邻旁(即旧港)。装了一船胡椒到巴达维亚”。

各地商人也随之涌入巴达维亚。卡迪就指出:“一切商人只要接受荷兰人对爪哇海交通的控制权,并约束自己不进入香料产地,就可在巴达维亚受到良好的对待。” 20年代起,到巴达维亚贸易的商人很多:有来自东南亚各地以及中国、日本、印度等地的亚洲商人,还有大批的欧洲商人,包括英国人、丹麦人、法国人,乃至葡萄牙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商人,他们是巴达维亚繁荣的基础。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华人,那么巴达维亚的贸易将无法开展。

一般认为,30年代巴达维亚己成为东南亚新的国际贸易中心。当时,它十分繁荣,荷兰文献称:“(巴达维亚)城中店铺林立,除商店外,有优等饮食处,居民极繁杂。”因而有人将之与马尼拉相提并论;有人则认为,即使把南亚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果阿与之相比,也顿觉黯然失色。

(2)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则以此为基础参与了亚洲区内贸易。

巴城建立后,荷兰殖民者的总战略并没有改变,仍以印尼海域为重点,同时独占香料贸易。不过,荷兰人对垄断香料贸易的范围己进一步扩张,之前,主要垄断的是从东南亚到欧洲的香料贸易,而接下来他们实际上已基本控制马鲁古香料以及其他东南亚各地的胡椒贸易。

1619年,昆提出了参与亚洲贸易的著名计划。他说:“我们想要的是更多的船只——上等的战舰、优良的返程船只、用于亚洲贸易的中等船只、普通的船只、长型船(Flutes)、小单桅帆船、大量快船,此前我们一再重复过。只要拥有这些船只,我们不要来自国内的白银,就能获得用于科罗曼德尔海岸贸易的黄金,还有用于胡椒贸易的里亚尔银币和与中国贸易的白银。这样的话,因货物极其充足,不仅对国内的供应绝不会停止,而且还可以派出一些船只从事亚洲区内贸易。强盗!

按照昆的设想,具体贸易的办法是:以古吉拉特的纺织品交换苏门答腊沿岸的胡椒和黄金;以万丹的胡椒换取科罗曼德尔海岸的里亚尔银币和纺织品;以檀香木、胡椒和里亚尔银币交易中国的货物和黄金;以日本的白银换取中国货物;以科罗曼德尔海岸的纺织品交换香料、其他商品和中国黄金;以苏拉特纺织品交换香料、其他商品和里亚尔银币;以来自阿拉伯的西班牙银币交易香料、其他小货物

也就是用某一个地区的贸易来补偿另一个地区,而不必动用荷兰的白银。不难看出,在昆的计划中,香料和胡椒是“关键词”,几乎所有的贸易都离不开它们,胡椒和香料已成为荷兰人经营各种贸易的出发点。

这样,在昆及其继任者的推动下,以巴达维亚为中心,荷兰人经营下的亚洲区内贸易逐渐兴起。严格地讲,这种亚洲区内贸易超出了双边贸易的范畴,而涉及到多边。但在这种贸易体系中,巴达维亚实际是各种商品的流转中心,发挥着货物收集、储藏和转运的功能。即便在1641年荷兰人占领了马六甲,部分贸易转到了那里运作,但绝大部分的贸易仍是以巴达维亚为中心展开,

即向西与印度一波斯一阿拉伯的贸易、

向东与中国一日本的贸易。

(3)巴达维亚成为了荷兰东方商业帝国的奠基石。

1619年之前,荷兰人在东南亚并没有形成运转有力的组织机构,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巴达维亚,荷兰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机构。总督与东印度委员会组成的最高董事会是东方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它负责任命各地商馆的文武官员,同时,各地商馆向巴达维亚总部负责,定期给总督和东印度委员会提供当地的政治经济报告,以供总部作决策之用。巴城当局则直接对阿姆斯特丹十七人委员会负责,并与荷兰议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过,因为欧亚之间一封书信和一份报告往来通常需花费2-3年的时间,所以巴达维亚总部行使着广泛的主动权,并拥有很大的独立性。

因此,巴达维亚实际上是荷兰在东方的行政中心,以及“作为东印度公司的伟大和它在亚洲世界的权力的象征”。通过巴达维亚,荷兰在东方的殖民据点、商馆、要塞等开始连为一体。当时,荷兰殖民者在东方的扩张已有一定的规模,直接控制下的地方有马鲁古群岛的安汉岛、班达岛等,以及新增的巴达维亚等,此外,在东南亚各地以及印度、日本等地或设有商馆或建有要塞。这样,以巴达维亚为“首都’,,荷兰东方商业帝国雏形初具。此后,随着殖民者的扩张,如在柬埔寨、越南乃至老挝等地设商馆,占领马六甲等,一个以商业性为目的同时兼有殖民活动的荷兰商业帝国进一步发展起来。

到17世纪中期,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的商业帝国己基本形成。帝国“领土”广阔,1664年10月22日一份荷兰人呈送给国内总部的报告对帝国的领土及形势作了很好的梳理:安汉及其附属岛屿,供给来了全世界所有的香料;班达群岛出产肉豆蔻、肉豆蔻干皮;弄岛(Pulo Roon ),根据协议割让给了英国,而实际上并没有被占领;德那地和其他马鲁古岛屿,西班牙人已经撤离;公司已攻占西里伯斯岛最南端的望加锡和万鸦老(Manado );在帝汶岛上,公司有一个堡垒,在那里有少量的葡萄牙人,但很穷;在松巴硅(Sumbawa)上的比马(Bima),有少量的大米和苏木贸易;在苏门答腊岛上,公司虽放弃了亚齐商馆,但占有占碑、旧港和因德拉吉里(Indraghiri ),并签有垄断西海岸胡椒的协议;已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马六甲,丹那沙林和云克锡兰(Junkceylon)港口则依附于它;暹罗商馆己收缩,但洛坤商馆仍在;在阿拉干,公司从那里进口大米和奴隶;在东京,悲观情绪充斥,不过商馆尚在;日本是白银和铜的来源,不过当局禁止了黄金出口;在中国,希望能得以自由贸易;在科罗曼德尔,公司的贸易十分重要;在勃固,因战乱贸易中断;在孟加拉,公司有休利(Hughley )、戈西姆布萨尔  (Cossimbuzar )、达卡(Dacca)、巴特那(Patna)等几个商馆,丝织品、棉布、硝石、糖、大米贸易很大;在奥里哈(Orixa ),大米和其他货物可以供给锡兰;锡兰是公司所有之地中很有价值的一个,它出产肉桂;在与锡兰相对的杜蒂戈林  (Tuticorin ),有一定的棉布贸易,并有一个珍珠养殖场;在马拉巴尔的科钦、卡利卡特、克林和卡纳诺尔,公司已取代了葡萄牙人,同时卡利卡特的沙莫林(Samorin)和其他国王答应由公司给他们供应胡椒;在波卡(Porca ),公司也成功地取得了葡萄牙人的所有权力,且英国人己从那里撤出;在波斯,贸易利润充盈,公司每年以固定的价格获得600包生丝;在穆哈(Mocha)和布索拉(Bussorah)的商馆己放弃,但后者稍后就恢复了;在好望角的立足地,是来往船只的据点;毛里求斯(Mauritius)群岛先被放弃,但稍后又占有了它;在爪哇,马打兰是巨大的大米供应地,扎巴拉商馆就在那;巴达维亚人口越来越多,邻近地区出产大米、糖、水果等,是以上各据点的“首都”。

总之,所有以上这些都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方海域扩张的主要有价值的“领土”。


Avo17000 于 2016-12-5 22:43:00 发表了:

话说,也可以向欧洲出口一些药品吧?比方说各类镇静剂、磺胺消炎药、治疗腹泻等等的药物。不知道口服青霉素能搞出来么,做成小瓶子的“救命药”。


kkjjmmkjm 于 2016-12-5 23:46:2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6 00:00 编辑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经营的贸易

二、巴达维亚与印度一阿拉伯一波斯的贸易

荷兰人东来后,很早就想参与东南亚与印度之间的贸易。

17世纪初,印尼需要的纺织品大部分在科罗曼德尔沿海生产。因此,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建立的第一个商馆就在那里,

1605年,荷兰人在科罗曼德尔稍北的吉斯德纳(Kistna )河口建立了马苏利帕塔姆(Masulipatam)商馆。

紧接着,次年,又设立佩塔波利(Petapoelie)商馆;

1608年,泰格纳帕塔姆(Tegenapatam)商馆成立;

1610年,普利卡特(Pulicat )商馆开张。这些商馆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纺织品贸易。

这样,到1611年荷兰人终于挤进了科罗曼德尔海岸和孟加拉湾纺织品贸易。

在印度西北的重要纺织品中心苏拉特,1606年荷兰人也建起了商馆。不过,这个商馆受到了葡萄牙人和当地统治者的迫害和威胁,还致使戴恩森(David Van Deynsen )自杀,因而并不牢固。直到1616年,荷兰人才顶着英国人的压力在苏拉特建立了永久性的商馆。总的说来,20年代前荷兰人经营下的东南亚与印度间的贸易成效不大,也不稳定。例如,1619年前仅有3艘荷兰船只前往苏拉特贸易。

但巴城建立后,东南亚与科罗曼德尔、苏拉特等地的贸易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往来两地的商船急遽增加,并形成了常规的贸易。以苏拉特为例,1620年后,几乎每年都有荷兰船只从巴达维亚前往苏拉特贸易。下面列举的是1620-1646年的情况:

56.jpg(58.1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22:29 上传

通过往来于巴城与印度各地的船只,荷兰人从科罗曼德尔、苏拉特等地载运到巴城的货物主要是纺织品。

当时,荷印公司在印度采买的棉布三分之二都销往东南亚各地,并且量很大。1619年,荷印公司从科罗曼德尔采购的棉布货值不过3吨白银到1621年增至5吨,1623年为7吨,1640年达8吨

40年代后,荷兰人所经营的印度棉布贸易渐入佳境,其中1644-1655年是高峰期。据载,1645-1650年年均从科罗曼德尔输往巴达维亚的货值是1443000盾,相当于14.8吨白银1651-1655年是1447000盾,合14.9吨白银,其中绝大部分是棉布

1656年之后10年,这一贸易稍有衰落,但1664年至1669年在其他贸易惨淡之时,荷印公司的棉布贸易再次迎来高峰期,平均每年货值达200万盾以上,相当于20吨白银

在印度与东南亚的棉布贸易中,荷兰人己占有了较大的份额。

另据估计,1560-1600年间,葡萄牙人每年运走22500-37500公斤日本白银。

几乎相当于对日贸易量50%-70%,荷兰人份额。

1620-1650年,荷兰人仅从科罗曼德尔输往东南亚的棉布即约10-20吨白银,而同期东南亚从印度进口的棉布约50吨白银。以此计算,荷兰人就占贸易总额的20%-25%。需要指出的是,同期荷兰人从苏拉特、古吉拉特输出的布料仅略少于科罗曼德尔。因此,在印度与东南亚的棉布贸易中,荷兰约占了半数。印度东海岸棉布产业相当于对日贸易的1倍,印度西海岸棉布产业相当于对日贸易的1倍略少,也就是说,印度棉布产业相当于全部对日贸易的2倍左右,即使只是做航运也也是大有赚头,在古代的条件下,即是航运,也是护卫、金融、和高买低买的商业。如果把整个印度棉布市场扩展到东南亚+东亚,按人口比例算,至少是2-3个50万吨白银的生意。皇太极,我要卖布给你。崇祯小皇帝,你要布吗?上好的印度棉布。

从巴城输入印度的货物十分丰富,包括芦荟、安息香、丁香、日本铜、中国瓷器、肉桂、樟脑、Cardamums, Cowrise,获荃、乌木、Gum-lac、肉豆蔻、肉豆蔻干皮、胡椒、Quicksilver、苏木、砂糖、糖果、茶、锡、Tutenague, Vermilion等。其中,香料所占比重最大

当时,在科罗曼德尔40%的布是以东南亚香料换取的;

在苏拉特则高达60%,其中尤以丁香为最;

在古吉拉特,香料也占了很高的比例。

据载,**1620-1622年经荷兰人和英国人输入印度的丁香为280吨,****1638年更高达290吨,**1653-1657年为174吨

而可以肯定的是,荷兰人控制着马鲁古,所以这些丁香绝大部分是由他们输入的。同时,有意思的是,众所周知,印度马拉巴尔地区盛产胡椒,但荷兰人却将它输到了印度,并且似乎还十分顺利

1626年12月13日,巴城当局报告中称,公司在苏拉特、科罗曼德尔等地的胡椒生意进展顺利。在印度的香料贸易,利润异常高,据一份报告一记载,1662-1663到1673-1674年度里,荷兰人在印度西侧香料年均利润率是520%,每年从香料里获利30415英镑;****1688-1689至1697-1698年度年均利润率是850%年获利46315英镑,****其他货物年均获利23266英镑,利润率仅为59%.

此外,这份报告还给我们透露了当时香料与其他商品的比重:香料46315英镑 + 其他货物23266英镑 = 69581英镑,****那么香料所占比重约达66.56%,而其他货物仅占33.44%。这里是重量单位

17世纪后期,香料在印度西部地区比例仍有这么高,那么此前的比重也可以想见。

还有,荷印公司销向印度的香料等货物总量巨大。

如1623年,巴城当局运往科罗曼德尔海岸的货物价值达509000盾,苏拉特为406000盾(包括小部分给养);

1640年,巴城运往科罗曼德尔、波斯、温古尔特(Wingurla)和苏拉特货物合计更高达200万盾

随着贸易的发展,在印度的荷兰商馆重要性日益凸现。30年代初,科罗曼德尔海岸的商馆就成为了“马鲁古的左臂”。

与此同时,苏拉特商馆也繁忙起来,从20年代初起,荷兰人在该地的出口一路攀升,到30年代后期达到了巅峰,此后到50年代才逐渐衰落。《东方贸易》一书亦称:与苏拉特的贸易,特别在早期时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最有利可图的贸易之一。各个商馆赢利稳定而又丰厚。

一般而言,苏拉特商馆每年赢利在10-20万盾之间

如**1632年4月16日至1633年3月31日赢利115000盾,****1647年赢利190961盾11士德回尔(Stuiver)1白克林(Penning);****科罗曼德尔商馆每年约10余万盾,如1632年7月1日至1633年1月1日赢利142000盾,****1643年120069盾15士德回尔5白克林功,****1644年120079盾4士德回尔7白克林,**等等。另一本书中提到,克罗曼德尔沿岸一年产布300万匹左右。

并且,苏拉特商馆还是荷兰人开辟西亚市场的关键。它既是印尼所需要的丝织品和荷兰国内市场需要的靛青、硝石的来源地,也是荷兰人西亚海域的航运网络中心。”因此,巴达维亚与阿拉伯、波斯的很多贸易主要是通过它中转进行的。每年的适时季节,荷兰船只都会从阿拉伯、波斯带着输往东南亚等地的货物,前往苏拉特,在那里卸下货物,然后装上运自巴城的香料等返航。

其中与阿拉伯的贸易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苏拉特商馆贸易的一部分,因其各贸易支线都依赖于它。

1618年,君士坦丁堡苏丹允许荷兰人在阿拉伯地区贸易,要求也门的官员许可荷兰人在穆哈(Mocha)、亚丁和其他地方设立领事,并要尊敬和善待他们。然而,那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没有船只前往那里。

1620年8月,布勒克(Van den Broecke)准备第二次前往阿拉伯,并在那里建立商馆。他和随从先在亚丁登陆,卸下货物,然后换乘当地船只,装上货物前往穆哈,意欲在那里建立永久性的商馆。

1621年1月,荷兰人带着货物抵达穆哈。但是,不幸的是,在他们到达后不久,公司与也门的友好关系却结束了。荷兰船只“萨姆松”号(Samson),“威斯普”号(Weesp)捕获了2艘印度西海岸多卜哈尔(Dobhol )港口的本地船,在印度船上,他们发现载有果阿葡萄牙人的货物,于是予以没收。这一行动,在荷兰殖民者看来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在东方人眼里,这就是劫掠,是海盗的行为。奥斯曼好像并不反感贸易,而是反感天主教而已。

1621年7月,荷兰人掳掠印度船只的消息传来,商馆人员米尔德(Williem deMilde)和他的助手立即被投入监狱,货物被没收。此后,双方进行了长久的交涉。荷兰东印度公司要求释放商馆人员,归还货物,恢复贸易,但穆哈当局不答应(直到1632年,米尔德还在监狱里)。

1624年,荷兰人最终放弃了在穆哈建立商馆的想法。

不过,荷兰人与那里的贸易一直存在。如1623年,输往穆哈的货物价值还达103000盾、

1626年12月13日,巴城当局给国内的报告中也提及东印度公司在穆哈的胡椒贸易进展顺利,且没有卷入任何战争;

1638-1639年,也有1艘荷船从巴达维亚抵达穆哈。此外,荷兰人在布索拉(Bussorah)建立的商馆也被迫放弃,但不同的是,不久,它又重建起来了。

当时,东印度公司销往阿拉伯的商品主要是胡椒、丁香、古吉拉特的布、钻石、靛青、gumlac、麝香、安息香、茯苓和各种其他药品。在那里,公司购买的是myrrh、珍珠、葡萄干等货物。不过,这些货物比起销售东南亚等地的货物获取的白银显得无足轻重,因为从这里输出白银才是荷兰人主要目的。可以说,东印度公司在阿拉伯的贸易是完全按照昆的构想进行的,即发展与阿拉伯的贸易获得白银,然后购买印尼需要的古吉拉特纺织品。myrrh,没药。gumlac,虫胶,这个工业很有用。

与在阿拉伯的遭遇相比,荷兰人在波斯要幸运得多。从商业的角度讲,这里的贸易也更为重要。

1623年6月,荷兰人维什尼奇(Huybert Visnich)首次进入加姆隆(Gemron)或者阿巴斯(Abbas ),并获准卸载货物。随后,他勤见艾斯帕罕国王阿巴斯(Shah Abbas ),商谈贸易事宜。谈判很成功,国王给予荷兰人与英国人一样的贸易权益,允许他们在波斯建立一个长久的基地,在其领地内自由贸易,并要求当地官员保证荷兰人有房住,保障食物、马匹等其他必需品的供应。这是荷兰人在波斯贸易的良好开端。

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是波斯的生丝一直由官方垄断,荷兰人与波斯官方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贸易。正因如此,起初有利可图的生丝贸易并不稳定。不过,维什尼奇(Huybert Visnich)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商人。在他的努力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波斯的贸易迅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626年4月,荷兰人与波斯统治者签订了一份三年的合同,既规定了货物的数量,也规定了价格,从而使东印度公司在垄断波斯生丝贸易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份协议是地方与东印度公司签订的,不过它通过国王的盖章确认,因而很有影响力。

协议规定,每年荷兰人购进货物价值是160万盾,1/4的货物以现金收购,余下的以货物形式抵扣,其中胡椒是最重要的项目,数量高达75万磅,价值约48万盾。

当时,除了锡外,输入波斯的绝大部分货物来自欧洲和东南亚。不过,欧洲货物所占比重不大,仅是少量的衣物和kersey,总价值不超过10.4万盾换取的是生丝,一半是legia生丝,一半是ardasse低级生丝。假如用货物交易的话,每担1920盾;以现金支付的话,每担1800盾

此后,巴达维亚与波斯的贸易稳定地发展起来了。kersey,薄绒呢。马那个机,波斯生丝比中国的贵多了。中国丝卖到马尼拉才200两一担,合600盾。不行,我要涨价,涨价。

关于巴城与波斯之间贸易的组织,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式:

一是由巴城直接派船前往波斯;

二是经由印度苏拉特(偶尔也有其他地方,如温古尔拉(Vingurla )等地)前往。

以1638-1639年度和1639-1640年度为例,

1638-1639年度季风期,共有8艘荷兰商船抵达阿巴斯港(Bandar Abbas ),其中2艘来自巴城,1艘自温古尔拉,4艘自苏拉特,1艘中转穆哈抵达;返航时,3艘驶往苏拉特,1艘科罗曼德尔,1艘达布哈尔(Dabhol), 3艘巴城;

1639-1640年度季风时节,3艘荷船经苏拉特到达阿巴斯港,10月1艘途经锡兰抵达,此外巴城当局还派3艘前往苏拉特和阿巴斯贸易,最终1艘单桅帆船经科罗曼德尔前往。

其中,尤以往来于波斯与苏拉特的中转贸易为多。

据统计,1620-1646年23年间从波斯到达苏拉特荷船共78艘,年均约3.4艘,各年度的具体情况如下:用无线电和蒸汽船抢在季风季节前,把货都扫了,让荷兰人吃灰。

57.jpg(53.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22:29 上传

每年波斯商馆都要向巴城订购各种各样的商品。(17世纪亚洲贸易革命》一书即称:" 1635年,波斯商馆给巴达维亚的订购清单就像是亚洲主要商品目录。”**一是各种香料,有来自马鲁古群岛的肉豆蔻、肉豆蔻干皮和丁香,爪哇和苏门答腊的胡椒,锡兰的肉桂,印度西海岸的小豆蔻,中国的生姜和印度的干姜。****二是各种糖,白砂糖和冰糖。1635年前,主要来自中国,之后孟加拉糖在波斯市场也变得十分有利可图。****三是各种染料、靛青、苏木、明矾。****四是各种金属,有来自英国和亚齐的锡,来自日本的铜。****五是来自中国的瓷器,来自亚齐和逞罗的樟脑和安息香。**六是来自艾哈迈达巴德(Ahmadabad)和勃固的紫胶,檀香木和来自印度的便宜“粗货”如大米、棉布和烟草

商品种类不仅丰富,而且数量也不少,

1638-1638年季风时节,仅2艘从巴城运往阿巴斯的各种香料、胡椒和东亚商品价值即达214262盾,当年荷船输往阿巴斯的货物共计496000盾;1638-1639年,3艘从巴城经苏拉特抵阿巴斯的船货是220424盾,其中有3648担约450000磅的胡椒、肉豆恙和丁香,64箱布,24捆棉纺织品,778.5担生姜、紫胶、Cardamom、长胡椒、Cassia、安息香、苏木、檀香木等;

1艘途经锡兰的船货价值44268盾,载有许多亚齐的锡和硫磺。波斯,荷兰人获得了其想要的大量生丝。他们每年以固定的价格得到约600包生丝。不过,后来发现利润不高,因而尽力减少数量。1624-164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波斯购进的生丝数量列表如下:

58.jpg(54.4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5 22:29 上传

在波斯的贸易中,荷兰殖民者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还在20年代后期,波斯商馆就成为除巴城商馆外最赚钱的一个。波斯贸易的欣欣向荣,以及源源不断的利润让昆高兴不已。1627年11月,他祈求说:“愿上天恩赐给公司在波斯的贸易长久而又和平……”1623-1647年期间,有记载的波斯商馆赢利情况如下:**1623年6月至1633年2月,超过100万盾;****1637-1638年度,预估赢利250000盾,实际纯利润达349339盾;****1638-1639年度,预估纯利润为260000盾;****1643年,预计赢利300000盾;**1647年,赢利217610盾16士德回尔11白克林

加上苏特拉商馆15万,克拉曼德尔15万,这Sanger商馆就有约60万盾,合20万两银子的利润了。


kkjjmmkjm 于 2016-12-5 23:48:00 发表了:

Avo17000 发表于 2016-12-5 22:43

话说,也可以向欧洲出口一些药品吧?比方说各类镇静剂、磺胺消炎药、治疗腹泻等等的药物。不知道口服青霉素 …

可卡因不是毒品,

二战后英国首相都在注射。


kkjjmmkjm 于 2016-12-6 00:01:1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7 13:31 编辑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经营的贸易

三、巴达维亚与中国一日本的贸易

巴城建立之初,荷兰人曾考虑过三种方案发展与中国的贸易:一是吸引中国商船前来巴城,以这种方式参与对华贸易;

二是派船前往中国沿海贸易;

三是在中国沿海谋取一个基地,像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进行贸易。

从各种迹象看,巴城当局最初还是倾向于第一种,即吸引华商到巴城贸易。

他们一方面积极招徕华商,1619年,昆“令人请唐人发船来吧生理,禁唐船不得再往万丹交商”。

另一方面,派舰队前往马尼拉海域,破坏华商与马尼拉的贸易,希望华商转而前往巴城贸易。巴城给国内的报告中就曾直接指出:“我们需要在马尼拉水域保留联合舰队的船只,因为往马尼拉的航行使中国商人不再积极前来雅加达,而雅加达的繁盛如何依赖于中国贸易,这一点不难权衡。”

1621年7月,巴城当局还在犹豫不决。9日,他们给国内的报告中仍称:“为开拓与中国的贸易,究竟是在中国选择几个适切的地方为妥,还是把中国商人招引到雅加达更好,对此我们仍难以定夺。因此是否将派船前往漳州,也尚未决定。”

不过,很快巴城当局改变了态度。11月19日,昆和东印度委员会给国内的报告中说:“正如您的建议,我们认为有必要每年向中国海岸派出船只,载运物资与中国人贸易。”并决定,下一个风季,竭力筹集资金,派几条船前往中国,调查贸易的可行性。

1621年11-12月,荷兰人从捕获的葡萄牙船只中获悉西班牙人想进占台湾的消息,这很快使荷兰人下决心前往中国,并谋求一个固定的基地。

1622年1月21日,巴城给国内的信中说,澳门没有军队把守,只有几座炮和一些工事,如果派出1000-1500人的兵力即可轻易夺取,但目前人力、财力不足。3月26日,巴城委员会再次讨论了与华贸易,会议一致认为,应派船前往中国沿海,调查“是否可夺取敌人与中国的贸易(对此我们盼望己久)”。

于是,荷印总督昆给舰队司令莱尔森(Cornelis Reijersen)下达了指令,要点如下:

(1)要攻打并毁灭葡萄牙在澳门的殖民地,如有可能,可与派到马尼拉附近海域破坏贸易的私掠船合作;

(2)无论攻陷澳门与否,舰队应赶到福建沿岸,在澎湖或台湾建立堡垒,并由此要求中国通商,如果未获巴达维亚总督同意,不得放弃堡垒;

(3)如果中国人拒绝要求,必须用武力打开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准许与日本及中国海盗合作;

(4)如果发生战事,尽可能俘虏中国人送到巴达维亚使用;

(5)舰队运载213588里亚尔及大量胡椒、檀香和铅以便通商此外在巴达维亚储存750000里亚尔备用

显而易见,荷兰人是志在必得,一定要在澎湖或台湾建立殖民据点。

1622年4月10日,莱尔森率领舰队从巴城出发,舰队由12艘战舰组成,配备1000名白人。6月24日,开始攻击澳门,但巴城当局低估了澳门葡萄牙人的实力,荷兰人死了136人,伤126人,进占澳门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不得已,荷兰人转而杀向澎湖,在那里,建立堡垒,企图以此为基地开展对华贸易。后来,荷兰殖民者遭到了明朝军队的征讨,于是,他们决定迁往大员。

1624年8月26日,荷兰人拆除了澎湖的城堡,于30日率“所有船只和人员,携带各种物品撤离澎湖,向大员进发”扭。进占大员后,荷兰殖民者很快建起了热兰遮城。

51.jpg(618.4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6 21:10 上传

此图上半部分是热兰遮堡,下半部分是新阿姆斯特丹/纽约

热兰遮城的建立,使得巴城与中国、日本的贸易形势急遵改观。

一方面,荷兰人获得了“一个定期进口中国商品的固定贸易基地”。见此后,直到1662年郑成功将其驱逐出台湾为止,他们都以之为基地获取中国货物。

另一方面,荷兰人在东南亚以巴城为中心,在中国以热兰遮城为中转地,在日本以平户(1639年后为出岛)为基地的三角贸易态势形成。即荷兰人把巴城等地的东南亚热带货品带到热兰遮城销往中国,在那里获得中国货物销到日本,在日本得到白银后,一部分是携带到热兰遮城购买中国货物,另外一部分则带到巴城换取东南亚的货物,从而实现了三地之间的贸易互动

50.jpg(81.2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6 21:10 上传

求出岛的具体位置,卫星图上找不到。(问12101)

一般说来,每年4, 5月间南季风开始时,荷兰船只就从巴达维亚出发,经逞罗、柬埔寨等地,或直接航向台湾,在那里卸下货物,装上日本所需的商品,航向日本。10, 11月间北季风开始后,则从日本返航,在台湾装卸货物后,或经逞罗、柬埔寨等地,或直接航向巴达维亚以及印度、波斯沿岸。荷兰人巴达维亚——日本,加上沿途停靠,和在日本等信风的时间共6个月。澳宋在东亚、东南亚还是用纵帆飞剪船吧,日本——新加坡,一趟一个月萌萌的。跨大洋的航线再用横帆飞剪船。

1624年年底,荷兰舰队司令官莱尔森就率领Cleny Tholen号,载着6000磅生丝及一箱其他货物从热兰遮城前往巴城。该船于同年12月9日抵达巴达维亚,这是荷兰人在热兰遮城立足之后与巴城的首次贸易活动,尽管这艘船所带货物有限,但“开始中国贸易此事己见良好之朕兆”。

20年代末,热兰遮城成为了荷兰在亚洲最繁荣的商馆之一;

到30年代中期,巴城与中国的贸易渐入佳境;

40年代初期之后,由于中国内地战乱等原因,稍见衰落,但仍在持续发展着;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人经营的这一贸易才告结束。

当时,荷兰人从巴城等地输往中国的货物主要是东南亚的产品,如胡椒、丁香、肉豆蔻、肉豆蔻干皮、苏木、檀香木、木香、安息香等。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胡椒,据统计,1637-1644年间荷兰人每年输往中国的胡椒在300-1000吨之间。,从《巴达维亚城日一记》、《荷兰人在福尔摩莎》等的记载看,1625-1662年间从巴城等地输往热兰遮城的货物价值不小,少是数十万盾,高则上百万盾。例如,**1628年6月27日,6艘荷船运往热兰遮城的货物价值就达40万盾;****1635年11月19日、12月18日,2艘前后出港的荷船所载运往台湾的船货是631423盾13士德回尔4白克林;****1638年4月17日、6月29日、7月26日、8月5日,前后从巴城出发的6艘船运到热兰遮城的货物是733372盾9白克林;****1643年4月24日、6月24日、8月2日、8月9日,从巴城派出的4艘船运到热兰遮城的货物总价值为1677055盾12士德回尔7白克林;****1648年4月19日、5月15日、7月15日、8月4日,从巴城派往台湾的7艘商船运到的货物价值是1310313盾13白克林;****1650年12月8日、11日,前后抵达热兰遮城的2艘海船所载货物价值为1192840盾1士德回尔4白克林;****1653年,热兰遮城的订货量是466950盾;**1654年,订货量为878440盾ri7,等等。

从热兰遮城输往巴城的货物很多,包括生丝、各种丝织品、瓷器、糖、黄金、茯苓等数十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生丝、瓷器、糖、黄金,这些货物价值与从巴城等地运到热兰遮城不相上下。

如,1636年北风期,从大员运往巴城的货物量是1056524盾4白克林;

1642年1月29日和11月10日、20日、26日、28日,5艘从台湾抵巴城的船只载有大约593147盾的货物;

1654年12月25日,3艘到达巴城所载货物价值为1263993盾等。

巴城等地与热兰遮城之间的贸易利润十分诱人。整体而言,从巴城等地运到台湾的货物一般可获利100%.

在热兰遮城,

丁香每担48里亚尔,

铅每担6.5-7里亚尔,

大青每担25里亚尔,

珊瑚每斤21里亚尔,

象牙54里亚尔,

檀香每担28里亚尔左右,

木香每担38里亚尔,

琥珀每斤29里亚尔(不加工33里亚尔),

胡椒每担14-20里亚尔不等,

锡每担约在40-45里亚尔(荷兰人也称“利润丰厚”),

琥珀则可获利高达700%.

除刚开始的年份外,荷兰人在热兰遮城商馆的获利十分可观。

例如,**1625年10月到1626年10月的盈利额是16000盾,****1627年10月至1628年10月为14554盾10士德回尔13白克林;****1630年1月到1632年1月增至71807盾2士德回尔10白克林,****1636年10月至1637年底为112844盾6士德回尔3白克林,****1638年是203321盾13士德回尔5白克林,****1642年10月到1643年9月为258006盾17士德回尔13白克林;****1644-1646年大幅度减少约在6-7万盾;****之后,又迅速增长,1647年高达569898盾6士德回尔5白克林,****1648年为561188盾17士德回尔10白克林,**1649年708000盾,1650年521934盾10士德回尔15白克林;

1651-1660年间,则多在40-60万盾。1630s,基本盈利水平在10-20万盾的样子。

在巴城等地与热兰遮城贸易兴起的同时,与日本的贸易也发展起来了。之前,由于荷兰殖民者没有对日贸易的主要商品中国生丝、丝织品等,在日本市场上无足轻重,如1622年,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贸易掌握在中国人和日本人手中,余下的为葡萄牙人所操控。

然而,1624年热兰遮城成为对日贸易基地后,荷兰人的贸易有了起色。

当然,并不是一帆风顺。1628年,荷兰与日本在台湾的纠纷使得双方关系恶化,幕府禁止荷兰船只前往日本贸易。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的贸易停顿,直到1632年11月幕府解除禁令,贸易又才恢复。

之后,虽然因各种因素偶有波动,但在荷兰据有热兰遮城基地之时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几乎可以肯定了,由于荷兰人在大员建设的热兰遮堡,把葡萄牙和中国商人挤出了贸易,一是抢货源,一是抢市场,对日贸易产生了强烈的替代作用,所以1620s,中日贸易、中菲贸易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当时,荷兰人销往日本的货物来源地主要有四:

一是中国;

二是东南亚;

三是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四是欧洲。

下面是1638年的一张销日货物清单:

(1)自巴城,6月17日和7月14日之间“阿克斯洛特”号(Ackerslooth)和“布雷达姆”号(Bredam)所装运的欧洲和波斯丝绸553384盾15士德回尔1白克林;

(2)自暹罗,由货船“佩滕”号(Petten)和“格拉夫”号(Graff)装运64750盾17士德回尔8白克林;

(3)自柬埔寨,由“奥斯卡佩尔”号(Oostcappe”装运68300盾6士德回尔14白克林;

(4)自东京,“赞特福尔特”号(Zantvoort )和一条租用的帆船装运丝等货物298303盾11士德回尔15白克林;

(5)自广南,船只及所载货物不详;

(6)自大员,由上述海船、货船和快船载运以下货物:**142194斤中国白色生丝,价值706691盾14士德回尔;****65149斤黄色生丝,287501盾4士德回尔4白克林:****6212斤白色生绪丝,36779盾18士德回尔8白克林;****92591件饰有图案的白色纺丝、彩色和单色纺丝,559300盾6士德回尔;****31213件饰有图案的和单色白绫,259757盾11士德回尔;****67701件红色和白色吉朗绸,396483盾8士德回尔8白克林;****1701斤绞成的丝线,11681盾3士德回尔;****864件各类缎,11269盾1士德回尔;****71件粗质羽纱,1220盾1士德回尔;****4328件薄纱,24681盾9士德回尔8白克林;****250件锦缎,3564盾9士德回尔8白克林;****254件黑色大绒,3006盾12士德回尔;****199件罗,11187盾5士德回尔;****33560件生及白色统布,66573盾;****353件各类彩绞,4596盾3士德回尔;****2900件红色坐垫9311盾5士德回尔;****83900件生及白色麻布,133779件8士德回尔8白克林;****616件金黄色哆罗绒,6541盾12士德回尔;****14075件棕色、蓝色和白色南京丝,12713盾13士德回尔8白克林;****151400张各类鹿皮,59778盾3士德回尔8白克林;****89725斤砂糖,6256盾11士德回尔8白克林;****5229又5/8磅象牙, 5343盾3士德回尔4白克林;****9307斤水银,18689盾15士德回尔08白克林;****7件银色哆罗绒,109盾4士德回尔;****3216斤紫檀,208盾19士德回尔8白克林;****30475斤锌,7923盾10士德回尔;****1543张熟皮,408盾18士德回尔,****2件luithes, 16盾18士德回尔;****11546斤儿茶,1749盾7士德回尔;****5116张糜皮,1457盾12士德回尔8白克林;****8550斤获菩,685盾15士德回尔;****14件黑绒,263盾18士德回尔;****1447件denzos, 17239盾7士德回尔3白克林:****736件福建丝,5976盾13士德回尔;****4.13斤悖泥樟脑,274盾6士德回尔4白克林;****100000胡椒,25500盾;****166件帐篷用布211盾4士德回尔;****5547张鳃鱼皮,12228吨2白克林;****1幅荷兰画,102盾;****如货单中标明,上述货物所耗费用,64291盾11士德回尔2白克林;**这一段需要制张表来了解当时的物价水平。

(7) 1638年由12艘海船、货船和快船运往日本的货物价值总计3760093盾13士德回尔7白克林

以上这份备忘录给我们的印象是:荷兰人输往日本的商品种类多,并且数量巨大。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鹿皮、砂糖等为大宗。这里仅将1633-1660年荷兰船只输往日本的这几种商品数量列表如下:

5901.jpg(70.3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6 21:15 上传

5902.jpg(45.6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6 21:15 上传

台湾鹿皮在5-10万张左右,砂糖在50-100/200吨之间。从《被误解的台湾》一书中,鹿皮的增加数量基本与上表趋势一致。过度开发。

1630年,荷兰人开始实施“狩猎执照制度”,发给汉人捕鹿执照,并收购捕获的鹿,更能切实掌控捕鹿的利润,但也逐渐将先住民从捕鹿的经济活动排挤出来。

1960435740.jpg(132.0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6 22:17 上传

执照制度实施6年后,汉人进入了原先由先住民控制的猎场;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又花了将近10年,征服最大的鹿场虎尾垄(Favorlang,今云林一带),驱逐住在先住民村庄里私自捕鹿的汉人,只允许拥有捕鹿执照的汉人进入,全面控制台湾的捕鹿经济活动。 汉人引进大规模猎捕的技术,如掩蔽的陷阱、套索,新技术改变了狩猎方式,出口的鹿皮数量相对增加了许多,使用陷阱后,每年出口鹿皮数增加了五成,也使得台湾梅花鹿数量从此大量减少。

荷兰人发现鹿群减少,而且用陷阱捕杀的鹿皮沾满血迹,不受日本人青睐,于是禁止设置陷阱,也不准在梅花鹿繁殖期捕猎;随后在荷兰牧师祐纽斯(Robertus Junius)极力劝解下,荷兰人甚至禁止以任何方式捕鹿,鹿群数量才略有回升。

日本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荷兰殖民者从中的赢利是惊人的。

1628年4月到1633年1月,东印度公司赢利总计453000盾,年均90000盾工;

1636年,巴城当局的总资产是650万盾,而该年荷兰人在日本市场获利就超过150万盾;

1638年,仅将货物输入到日本一项高达250万盾;

1643年,赢利是659583盾6士德回尔6白克林;

1644年,635470盾1士德回尔;

1647年,122533盾8士德回尔5白克林;

1651-1671年间,年均获利超过90万盾。

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白银流到了东印度公司。据估计,1622-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日本输出的白银如下:

5903.jpg(43.2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6 21:16 上传

另据估计,1560-1600年间,葡萄牙人每年运走22500-37500公斤日本白银。

荷兰人和前期葡萄牙人对日贸易规模是差不多的。


xiaoxindehua 于 2016-12-6 00:35:2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xiaoxindehua 于 2016-12-6 00:45 编辑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5 22:20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经营的贸易

$&size=14.166666030883789px$&荷兰人对自己的市民一点也不好啊……VOC对自己的员工和荷兰自由民极其刻薄,尤其是那些不在公司任职的荷兰自由民,他们被强迫居住在特定的殖民地上,并且不允许在亚洲参与贸易,对于这些人最好的出路不过就是想办法开一个小酒馆。至于孤儿院,更多是用来给自己培养廉价劳动力的。The Social World of Batavia一书里对此的描述是:“Beyond making pious and loyal subjects, theCompany had no greater educational plans for pupils. Male graduates could hopefor nothing more than employment as soldiers, artisans, or copyists.”至于巴达维亚的模范市民华人,VOC剥削起来也一点都不客气,每人每月1.5里亚尔的人头税,还有时不时来一发的附加税,17世纪三十年代巴达维亚政府一半财政收入都来自华人,1638年巴达维亚修城墙时所需的11000里亚尔里华人“志愿捐献”了9300(公司官员“委婉地暗示这些华商们应根据其财力志愿捐输。违者依其资产按比例课税,无资产的华人则需在8个月内交出4里亚尔”),所以楼主不必纠结,荷兰人对所有人吃相都不怎么样。


punishment 于 2016-12-6 02:03:4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punishment 于 2016-12-5 13:34 编辑

赞资料贴。

西班牙,葡萄牙,你在都我吗?还是银比索和铜比索的不同?(问00301)

查了一下,感觉这个应该主要是葡萄牙人自己的锅。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uguese_realThe first real was introduced by Ferdinand I around 1380.$&1$& It was a silver coin and had a value of 120**dinheiros (10 soldos or ½ libra****). In the reign of King João I (1385–1433), the real branco of 3½ libras and the real preto of 7 soldos (one tenth of a real branco) were issued.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reign of King Duarte I in 1433, the real branco (equivalent to 840 dinheiros) had become the unit of account in Portugal.$&2$& From the reign of Manuel I(1495–1521), the name was simplified to “real”, coinciding with the switch to minting real coins from copper**.注意加黑的两句,一开始葡萄牙里亚尔值120第纳尔,就是罗马币制里面的半磅白银;到了16世纪就变成铜板了……

1620-1622,这是被荷兰人揍了吗?(问04901)

这个会不会跟30年战争(1618-1648)欧洲需求骤减有关?

八里亚尔是个计量单位吧,提到葡萄牙里亚尔我蛮懵逼的,但是这段话又是英国人写的。(问0620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9%E9%8A%80%E5%9C%93西班牙银圆(西班牙语:El Real de a 8,即西班牙银元,在中国又称本洋、双柱、柱洋、佛头、佛银、佛头银,是一种银质硬币,直径约38毫米,价值8个西班牙雷亚尔。


kkjjmmkjm 于 2016-12-6 20:35:1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7 13:18 编辑

punishment 发表于 2016-12-6 02:03

赞资料贴。查了一下,感觉这个应该主要是葡萄牙人自己的锅。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uguese_re

西班牙,葡萄牙,你在都我吗?还是银比索和铜比索的不同?(问00301)

查了一下,感觉这个应该主要是葡萄牙人自己的锅。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uguese_real

The first real was introduced by Ferdinand I around 1380.$&1$& It was a silver coin and had a value of 120 dinheiros (10 soldos or ½ libra). In the reign of King João I (1385–1433), the real branco of 3½ libras and the real preto of 7 soldos (one tenth of a real branco) were issued.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reign of King Duarte I in 1433, the real branco (equivalent to 840 dinheiros) had become the unit of account in Portugal.$&2$& From the reign of Manuel I (1495–1521), the name was simplified to “real”, coinciding with the switch to minting real coins from copper.

注意加黑的两句,一开始葡萄牙里亚尔值120第纳尔,就是罗马币制里面的半磅白银;到了16世纪就变成铜板了……

关于这段文字,我也找来看过。银币换铜币的事情也读到过。我的关键疑惑是,当时国际贸易都流行称重吗?还是别的什么方式。

反正,关于葡萄牙里亚尔,我是从来没搞清楚过。

1620-1622,这是被荷兰人揍了吗?(问04901)

这个会不会跟30年战争(1618-1648)欧洲需求骤减有关?

读后面的资料,

我认为跟“1621年,巴达维亚基本建成”,荷兰人加大对东南亚、东亚的控制,吸引华商到巴达维亚,限制华商前往马尼拉和澳门贸易的行动更相关。

欧洲战场,主要的战争称为30年战争,(1618-1648),掷出窗外,

荷兰和西班牙干了80年,中间停战12年,(1568-1648),荷兰泽兰起义,

而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也是在1588,Almada之海战。

所以,欧洲在那100多年里是一个连续的对抗、争斗过程,所以我认为三十年战争对这个问题的影响较小。

荷兰在争斗中不断壮大海上力量,商船和海军,据资料,VOC的贸易额在荷兰整体贸易中的占比只有20%左右,大部分贸易还是汉萨同盟在欧洲,特别是北欧交易木材、粮食、羊毛和毛纺品产生的。

八里亚尔是个计量单位吧,提到葡萄牙里亚尔我蛮懵逼的,但是这段话又是英国人写的。(问0620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9%E9%8A%80%E5%9C%93

西班牙银圆(西班牙语:El Real de a 8,即西班牙银元,在中国又称本洋、双柱、柱洋、佛头、佛银、佛头银,是一种银质硬币,直径约38毫米,价值8个西班牙雷亚尔。

我也猜测是这个意思,等于一比索,但是不肯定。碰到葡萄牙货币就懵逼。


kkjjmmkjm 于 2016-12-6 20:57:1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6 22:24 编辑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6 00:35

荷兰人对自己的市民一点也不好啊……VOC对自己的员工和荷兰自由民极其刻薄,尤其是那些不在公司任职的荷兰 …

我要表达的不是那个意思。

VOC对员工苛刻是出了名的。

对于VOC殖民地收取华人的人头税,我后面还要吐槽。

以上两点我都认同。

我只是不清楚VOC对待在殖民地的荷兰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我是指荷兰本土,对“市民”还是很好的,有基本的救济制度。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市民。

以下为资料。

《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经济和社会,9艰难与困境

费尔贝克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在成为皮货商四年以后,他卖掉了企业,成了他岳父、岳母雇佣的店主。接着他又在属于他内兄的一家公司当过会计,此后他还当过葡萄酒代理商,最后成了达姆广场过磅处的一个职员。对于所有这些职业而言,他都并不擅长:店铺很快就留给了他的妻子照料;由于不能胜任会计的工作,他被解雇了;当最终他设法获得了一个许多人都想要的葡萄酒代销商职务(通过向前任支付补偿金)的时候,许诺帮助他保证销路的内兄又去世了。让事情更为恶化的是,费尔贝克毕生都体弱多病。他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他生命中的最后20年几乎常常依靠从葡萄酒代理商行会获得的疾病救济金度日。

赫尔曼纳斯·费尔贝克绝对不是个穷人。他的父亲积累了一定的财产,给他留下了6400盾,在当时算是一小笔财富。费尔贝克有一座房子,尽管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别人住在这座房子里。他的年收入可能在400盾左右,这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收入的一倍半。费尔贝克的住所中没有奢侈品,不过至少没人挨饿。这要感谢行会,因为它向他提供了小额的补助金——每周3盾——这足以使他的家庭免于乞求慈善救济的耻辱。从每一个方面来说,费尔贝克的家庭是普通的、真正的中产阶级家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费尔贝克夫人的娘家姓莫勒纳尔(Molenaer),她是一个店主的女儿。费尔贝克的母亲帮助她的丈夫在儿子面前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行会帮助像赫尔曼纳斯·费尔贝克那样的低收入者改善处境,费尔贝克连续多年接受行会的疾病救济金。17世纪行会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赫尔曼纳斯·费尔贝克只是许多从行会的保险计划中受益的人中的一个。没有一个地方,保险收益的支付组织得比阿姆斯特丹更好。在18世纪,阿姆斯特丹有不下30家行会每周对疾病和贫穷的成员支付补助金。有时候,只有寡妇才能得到这些补助,但通常男人也有权获得它们。葡萄酒代理商行会特别慷慨地向处境不利的成员提供每周3盾的补助,可是它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行会。外科医生、金匠和银匠行会也向它们患病或失业的成员提供每周3盾的补助,而裁缝、书商和糖果商的行会则仅仅提供这个数字的一半。在那些行会金库不像阿姆斯特丹的行会那么充裕的城镇中,补助金的数额也通常较低。这些行会的资金被称为gildenbossen,一般包括行会成员自己捐献的金钱。它们不足以保护每个成员避免完全丧失收入的危险,可是就像赫尔曼纳斯·费尔贝克那样,它们可以帮助弥补劳动者与中产阶级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防止人们在社会等级中下滑。这也是大量其他机构的目标,比如教会旅馆(gasthuizen,它们最初是供给朝圣者住宿的,到17世纪发展成了收容病人和老人的慈善机构)和庭院救济院(小的、由私人捐助的收容老人的慈善机构,其周围带有一个庭院),它们向人们提供的援助金额高达数百盾。这已经超出劳动者家庭的收入水平。

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来照料孤儿。行会的成员们获得保证,如果他们过早地去世,他们的孩子们将得到很好的照料,因为这些孩子们将被接纳进市孤儿院(Burgerweeshuis)。这个机构只对市民——不仅仅是居民,而且是有全部市民权利的人——的孩子们开放,所有的行会成员都符合这个资格,因为市民身份是成为行会成员的先决条件。市孤儿院也同样企图通过向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来防止他们的社会地位下降。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孤儿院里,大多数孩子们都学习手艺,并且被希望成为某个行会的独立成员。

许多男孩最终成为建筑商,但是其他一些选择比如铜匠、制鞋匠、修帆工和船只的木匠也很受欢迎。女孩们是不许在慈善机构以外工作的,她们受到的教育是从事大量的家务劳动。更穷一点的孩子们住在阿尔蒙纳孤儿院(Almoners’ Orphanage,荷兰语为Alamoezeniersweeshuis),他们几乎学不到什么手艺。相反,他们很小就被派出去作为用人或临时工。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后都为一个大雇主荷兰东印度公司服务,这也是他们最后的依靠之一。 在为孤儿们提供照料方面,两种环境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市孤儿院的孩子们能够得到良好的、富有营养的食物。他们那丰富多样的饭食中定期有肉、鱼、奶制品和蛋。阿尔蒙纳孤儿院也提供这些食物,但次数和量都要少得多。就卡路里摄入量来说,这些贫穷的孤儿们所获得的卡路里只有市孤儿院的孩子们的一半。这样,贫穷孤儿的死亡率要比市民的孤儿们高出五倍也就不令人吃惊了。

主要讲了行会对成员的救济。

市孤儿院对市民遗孤的救济,

阿尔蒙纳孤儿院对更穷孩子的救济,

后面还讲了修道院提供的免费房屋,

临时救济等。

荷兰在欧洲物价上涨期间,工人阶层的实际工资还是有稍微的上涨的。

总的来说,荷兰经济不错,有钱能镇得住雇佣军。

而欧洲战场上其他国家的雇佣军经常欠饷都是打到那儿抢到哪儿。跟同期中国军队和农民军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有一个词,叫军事商业家,靠打仗为谋生手段。


xiaoxindehua 于 2016-12-6 22:29:35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6 20:57

我要表达的不是那个意思。

VOC对员工苛刻是出了名的。

对于VOC殖民地收取华人的人头税,我后面还要吐槽。 …

我只是不清楚VOC对待在殖民地的荷兰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态度就是不当回事。殖民地的荷兰人大致可以分为VOC的雇员和自由市民,我觉得你说的“殖民地的荷兰人”应该是指后者。这些“市民”和荷兰本土的市民没有可比性,巴达维亚的市民只是VOC巩固殖民地的工具,没有像荷兰国内市民的政治、经济上的权利。他们数量很少,很多是普通士兵转业,被公司安置在各个殖民地上,除非批准不得离开或结婚。VOC对这些人要比对欧洲来的雇员糟糕很多,这些自由市民几乎没什么前途,甚至难以谋生(当然如果有门路在市政厅某个职位之类的例外),因为VOC更倾向于从国内派来的人承担殖民地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且严禁他们参与贸易。

另外荷兰殖民地还有不少欧亚混血儿,这些人在VOC治下的东印度享有欧洲人的待遇,然而如果他们移居回荷兰的话(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需要总督特批)仍然要重新向荷兰政府申请“欧洲人”身份。这些人面临的歧视相当严重,很多只能从事一些诸如士兵、抄写员之类的低级工作,如果父亲是公司高层的话一般会被送回荷兰受教育之后再加入公司,然而也很难升到高位。


kkjjmmkjm 于 2016-12-6 22:39:47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6 22:29态度就是不当回事。殖民地的荷兰人大致可以分为VOC的雇员和自由市民,我觉得你说的“殖民地的荷兰人”应该是指后者。这些“市民”和荷兰本土的市民没有可比性,巴达维亚的市民只是VOC巩固殖民地的工具,没有像荷兰国内市民的政治、经济上的权利。他们数量很少,很多是普通士兵转业,被公司安置在各个殖民地上,除非批准不得离开或结婚。VOC对这些人要比对欧洲来的雇员糟糕很多,这些自由市民几乎没什么前途,甚至难以谋生(当然如果有门路在市政厅某个职位之类的例外),因为VOC更倾向于从国内派来的人承担殖民地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且严禁他们参与贸易。另外荷兰殖民地还有不少欧亚混血儿,这些人在VOC治下的东印度享有欧洲人的待遇,然而如果他们移居回荷兰的话(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需要总督特批)仍然要重新向荷兰政府申请“欧洲人”身份。这些人面临的歧视相当严重,很多只能从事一些诸如士兵、抄写员之类的低级工作,如果父亲是公司高层的话一般会被送回荷兰受教育之后再加入公司,然而也很难升到高位。

这些人当士兵之前一般是做什么的呢?有什么技能?

如果策反他们,后面可以怎么安排?设想一下


corsola 于 2016-12-6 22:45:36 发表了:

12101

百度百科:出岛在1904年因政府改善海湾而被填平,成为了现今长崎市的一部份,原有出岛的范围已被道路所划分。

搜dejima或者でじま可以找到。

dejima.png(240.8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6 22:45 上传


kkjjmmkjm 于 2016-12-6 22:51:5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7 11:29 编辑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东西?

是绞刑架吗?都有一根树立的杆子,上面还有一段横杆。

旁边还有一个π字型的东西,断头台?

这张在左边,孤零零的建筑。

上半部分,在图的最中间,城堡左边。

下半部分,在图中间,离岸边很近。


kkjjmmkjm 于 2016-12-6 22:55:49 发表了:

corsola 发表于 2016-12-6 22:45

12101

百度百科:出岛在1904年因政府改善海湾而被填平,成为了现今长崎市的一部份,原有出岛的范围已被道 …

不是说为了旅游业重建出岛了吗?报道上说是已经把弧形部分建初来了。


corsola 于 2016-12-6 23:06:5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corsola 于 2016-12-6 23:16 编辑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6 22:55

不是说为了旅游业重建出岛了吗?报道上说是已经把弧形部分建初来了。

我看各种旅游网站上大家写的游记和点评,觉得这地方可能只是重建了建筑……就算是岛应该最多也就是和大陆之间挖了条沟什么的。目前的景点主要是出岛博物馆和出岛史料馆

而且都说预计将于2017年完成重建。

最好是能找个去过的人打听一下……


xiaoxindehua 于 2016-12-6 23:34:56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6 22:39

这些人当士兵之前一般是做什么的呢?有什么技能?

如果策反他们,后面可以怎么安排?设想一下

很多是从低地国家招募的农民,或者是被债主送到东印度的破产者。大部分人估计谈不上什么技能,否则的话当个工匠或者抄写员之类的比当兵强多了。不过破产者里可能有些能力不错的,比如说第9任总督范·迪门当年就是破产后到VOC当兵来到巴达维亚的,但这样的人毕竟很少。

策反他们做什么,大部分都是最基础的劳动力而已……另外我觉得合同期满主动投髡的VOC雇员恐怕就不会少,不论是补充人才还是恶心荷兰人后者都更合适。我同人里还有范·德兰特隆因为没成功进评议会怒而投髡的设定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写得到)


kkjjmmkjm 于 2016-12-7 00:23:21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6 23:34

很多是从低地国家招募的农民,或者是被债主送到东印度的破产者。大部分人估计谈不上什么技能,否则的话当 …

我觉得可以把东南亚的各位集合起来商量个故事高潮,

然后分解成提纲,

再着手写作。


kkjjmmkjm 于 2016-12-7 13:09:2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7 13:13 编辑

接121楼,

荷兰人,热兰遮堡,1638年的一张销日货物清单,

整理,顺序有调整

6001.jpg(128.8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08 上传

6002.jpg(68.1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08 上传

1盾=20士德回尔

1士德回尔=20白克林

1盾=0.35两

儿茶不是茶,是药材。

有锌卖,是不是可以弄镀锌板了?


kkjjmmkjm 于 2016-12-7 14:38:49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7 15:50 编辑

第四章荷兰在印尼海域经营的贸易

第二节以巴达维亚为中心经营的贸易四、巴达维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贸易

1619年后,巴达维亚的勃兴,加之荷兰人在亚洲各地的商业扩张,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远程贸易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了。主要表现在:

第一,巴达维亚一阿姆斯特丹商业航行更加稳定,往来的商船显著增长。

巴达维亚建立前,荷兰人没有固定的经营基地,阿姆斯特丹与东南亚间并未形成点对点的商业航行,从荷兰来的船只,到达东南亚后,还得航行到各地商馆去载运货物,为此不得不前往多个地方,颇费周折。因此,1619年之后,巴达维亚一阿姆斯特丹固定航线的形成使欧亚间的商业航行稳定起来了。一般而言,每年元旦前后荷兰商船从阿姆斯特丹起航,8月或9月直接进入巴达维亚,在那里,包装好从各地汇集来的商品,装上船,然后于10月或11月起航驶向欧洲。1月——8/9月10/11月——6/7月巴达维亚往返阿姆斯特丹一次,耗时1年半。

同时,1619年后,每年往来于巴达维亚与荷兰之间的商船也比之前明显增多。据统计,1620-1669年,每年从东南亚返回荷兰的商船详情如下:

6301.jpg(47.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35 上传

6302.jpg(22.0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35 上传

从上表可知,

1620-1629年年均为6.9艘,

1630-1639年是7.4艘,

1640-1649年为9.4艘,

1650-1659年是10. 1艘,

1660-1669年达11.8艘。

而1600-1609年只是5.9艘,1610-1619年仅为5艘。

第二,大量荷兰国内的白银不断地被输到了东南亚。

20年代后,日本成为了荷印公司白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荷兰经营的贸易越来越大,对白银的需求仍然很大,所以巴城当局每年毫无例外地都要向十七人委员会抱怨资金缺乏,要求国内运送更多的资金。为了索要资金,有时甚至以威胁的口吻相逼。

例如,1635年巴城当局就向国内要求100万盾的资金,并保证这样的话,就能供给国内价值250万盾畅销的东印度货物,不过也不忘态度生硬地说,要达到这一目标,“除非这里的资金有明显的增长,正如近三年来向我们增运1000000盾”。因此,荷兰国内每年不得不将大量的白银运往东南亚,下面列举的是1620-1670年荷兰人输到东南亚的白银:

64.jpg(23.8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47 上传

第三,生丝、丝织品、瓷器、糖等中国商品在这一远程贸易中所占比例增大。

当时,中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可获暴利,尤其是生丝、丝织品等。据载,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采购了一批中国丝,在巴城的进价是每荷兰磅3.81盾,而在荷兰的售价为每磅15.9盾,毛利高达320%。同年,“莱登”号(Leyden)船带回荷兰的一批白生丝,在热兰遮城购买时,每磅4盾,而出售价是每磅16.88盾,毛利率为325%。”还有,与当时世界上的同类商品比较,中国生丝也很有竞争力。例如波斯丝,据荷兰人估计,在欧洲市场的利润是100%,而中国生丝利润更高,可达150%.“这数据,前后差异有点大啊。

经荷兰人之手,中国商品大量流入欧洲。如生丝,荷兰国内的需求很大,但东印度公司的供应并不规则,时少时多。

据估计,20年代初,供应量在72000荷兰磅之下;

1627年荷印公司从热兰遮城运到巴城和荷兰的生丝高达560000盾。

之后,每年订货不断,如:1633年秋天,十七人委员会向巴城当局订购了价值5万盾的生丝;

次年,还订购货值5万盾的生丝;

1636年,则要求订购8-10万盾货值的生丝,等等。1630s,生丝贸易规模,5万盾左右。2万两银子。

又如瓷器,1620年,十七人委员会写信给荷印总督昆要求大批购进瓷器,不仅要精瓷、中等瓷,也要粗瓷,具体是:

双层黄油碟4000个、单层黄油碟12000个、大果盘12000个、小果盘3000个、大杯4000个、小杯4000个、大盘500个、中盘2000个、小盘4000个、大碗1000个、小碗2000个、浅碟8000个、餐盘8000个,合计64500件;1622年订购的是:4000个大盘、2000个中盘、4000个小盘、4000个双层黄油碟、25000个单层黄油碟、9000个大果盘、3000个小果盘、8000个大杯、1000个大碗、2000个小碗、8000个浅碟、5000个餐盘,总计75000件。

因此,每年荷兰船只也从巴达维亚将大量瓷器运回国内。

1623年,仅“毛里求斯”号(Mauritus)载运回荷兰的瓷器就达63931件,其中购自北大年51455件、宋卡6586件、巴达维亚5890件;

1625年,“霍兰迪亚”号(Hollan dia)载有9790件瓷器;

1626年,“斯基达姆”号(Schiedam)载有漳州瓷12814件;

1627年,“德尔夫特”号(Wapen Van Delft)载有9449件,1639年,从巴城运到荷兰的细瓷器为366269件;1640年,荷兰商船从台湾运到巴达维亚的瓷器总量达20万件,其中大部分被运回了国内。其时,荷兰殖民者转运到欧洲的总瓷器数量是巨大的。

据统计,1602-1657年间荷兰转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300万件;整个17世纪,经荷兰人之手转贩到欧洲和亚洲各地的瓷器超过1500万件

难怪戴维斯说道:“世界都充满了中国的杯子和茶壶”。毛冲国瓷器很好地满足了荷兰国内的需求,1614年出版的一本记述阿姆斯特丹的书证实,瓷器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用具;

1640年,彼得·芒迪(Peter Mundy)亦说,各个阶层的家庭都在普遍使用中国瓷器。同时,许多中国瓷器也被转销到欧洲其他国家。据载,每当荷船从远东回来,前往北欧的船只便迅速增加。17世纪瓷器对欧贸易规模,一般不超过15万件,一年在5-10万件左右。

此外,中国的糖也逐渐成为荷船载运的主要货物之一。

1616年,十七人委员会在信中特别强调要用旧船或余船运糖以及其他货物回国。于是,1622年荷船运回到国内的中国糖即达22万磅。此后,荷兰国内的订购量越来越大。

如1631年要求订购40万磅,

1633年60万磅,

1636年100万磅,

1637年则要求375万磅或更多。

从一些有记载的年份看,当时实际运回国内的数量大抵与订购量相符。如1634年,荷船运回国内的中国糖(包括少量的暹罗糖)是43万磅;1637年,仅中国粉糖就超过了110万余磅。1630s,对欧食糖贸易,开始起飞,年贸易量在100万磅左右。如果澳宋可以在运费上保持对跨大西洋食糖航线的优势,那对加勒比和美洲大陆的开发是有打击和延迟作用的。

上述表明,中国的生丝、瓷器、糖等商品己成为了荷兰人远程贸易的重要内容,诚如《17世纪荷兰海外贸易概述》一书指出:中国丝、糖、茶和瓷器的重要性几乎可以与东南亚香料相提并论。这是很客观的结论。丝、瓷,烟酒糖茶。

第四,东南亚的主要商品进口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17世纪,荷兰国内对香料的需求一直很大,甚至有增无减。****1620年前后,十七人委员会估计荷兰每年约可销售丁香45-50万荷兰磅,肉豆蔻40万荷兰磅,肉豆蔻干皮8万荷兰磅。****50年代前后的估计是,每年销售丁香约40-42.5万荷兰磅,肉豆蔻34-35万荷兰磅,肉豆蔻干皮12万荷兰磅。**1654-1655年较为明确的销售数量是丁香约36万荷兰磅、肉豆蔻约27万荷兰磅和肉豆蔻干皮近10万荷兰磅。

对胡椒的需求也一样。

1622年,十七人委员会首次估计欧洲的胡椒年消费量为700万荷兰磅;

1688年的估计是720万荷兰磅。

因此,每年荷兰国内都要巴城当局订购大量的香料。

例如,1622年要求订购560万荷兰磅胡椒;当时,一般肉豆蔻的订购量在40-50万荷兰磅之间,肉豆蔻干皮为15-18万荷兰磅。

据估计,1620-1669年荷兰从东南亚进口的胡椒量如下:

65.jpg(27.8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50 上传

如果按照一荷兰磅等于一公斤换算的话,这个表格数据是有逻辑问题的。

注2:此重量为荷兰磅,一磅为491克,比英磅454克微重,所以荷兰24磅炮等於英国26磅炮。

如果按照491克换算,还是比较接近的。

丁香的进口量亦不小,这从荷兰丁香的销售数量就可见一斑。下面将1620-1669年荷兰销售的丁香数量列表如下:

6601.jpg(22.7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51 上传

6602.jpg(28.9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51 上传

胡椒产量和消费量都远超丁香、肉豆蔻。

除了香料之外,东南亚其他产品,尤其是糖,逐渐成为了远程贸易的重要内容。

最初,糖在荷兰人经营中并不是很重要,而且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但随着欧洲对糖消费量的增加,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东南亚的糖也成为荷兰人贸易的对象。

1634年,荷兰从暹罗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红糖;

1635年、1636年,又从爪哇进口了一些白糖:

1637年,从爪哇进口的白糖达600吨,同年也从暹罗进口了一些红糖;

1638年,从爪哇进口的白糖为1吨;1吨是什么鬼?

1639年、1640年、1641年,也都从爪哇、暹罗进口了糖,只是具体数量不详。

30年代至40年代初,荷兰人从东南亚输往欧洲的糖并不大。

据估计,1631-1640年荷兰人从爪哇运载到欧洲的糖年均仅为75.1吨。

不过,40年代中期开始邃然增加。

据载,1645年**从巴达维亚出口到欧洲的糖达1276吨,****1647年高达1725吨,**1649年为444吨

一般认为,1645-1655年荷兰人从爪哇运往欧洲的搪在500-1700吨之间波动。东南亚,特别是爪哇的甘蔗种植,在1630s开始启动。澳宋是打击呢?还是等他建设初具规模再收入囊中?

第五,从巴城运回国内的货物总价值越来越巨大。

1623年6月23日,昆报告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能与中国贸易,每年在巴达维亚能获得价值1000万盾的畅销货物。同时亦称:“按目前的情形,公司不需要荷兰的资金每年即可购入价值5000000盾的货物运回荷兰”。(1636年1月4日,巴城当局说,当年东印度货物总价值将高于560万盾,如无意外以及资金充足,保证可以运价值250万盾的货物回国,1637年、1638年亦是250万盾的货物。1638年12月30日,巴城当局报告,巴达维亚共存有总价值800万盾的货物,其中用以运回国内的货物是300万盾。1644年1月4日,巴城当局称,拟每年运回价值400万盾的货物。巴达维亚在1623年的总的货物吞吐量是1000万盾。(我觉得有水分)是1636年560万盾;1637年类似;1638年800万盾;1644年,估计有900万盾吞吐量。

其实,巴城当局给十七人委员会的报告与实际输往国内的货物价值大抵相符。据统计,1620-1669年每年从巴城运回荷兰国内的货物价值如下:

6701.jpg(64.98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54 上传

6702.jpg(30.4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3:54 上传

据以上数据计算,20年代荷兰运回国内的货物价值年均为1375891.2盾,

30年代213 2440.5盾,

40年代2645144.4盾,

50年代2657305.6盾,

60年代2961114.9盾。

由此可见,荷兰人每年从巴达维亚贩运回国内的货物价值是极其巨大的,并且有逐步增大的趋势。

68.jpg(61.0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14:49 上传

1620s还在抢地盘,100万左右;1631年巴达维亚建成,之后就明显增长了,200万左右;1636年以后食糖贸易扩大,300万左右;之后至1669都无巨大增长。1652-1654,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用了11年来恢复。


kkjjmmkjm 于 2016-12-7 22:17:1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0 13:23 编辑

终于完结2/3了。还剩两章。第五章还是有很多数据的。

75.jpg(53.0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1:14 上传

在开始第五章之前,我来稍稍总结一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三国殖民地的发展教训。

葡萄牙,以100万的人口基数满世界去布商站,

只做倒货的买卖,不事其他,哦,他们还兼职做俘虏,连缅甸人都把他们掳走400人。

一旦有更强大的对手持续竞争,自己也就会被慢慢蚕食掉。

来去之间,最后被英国占了便宜,成就了日后的大英帝国。

现,海南加上刚光复的珠三角,人口也是100万左右,如果像葡萄牙一样全世界去布点,必会慢慢消耗掉国力。

76.jpg(121.9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1:58 上传

西班牙倒是对领土有更高的追求,占领的土地基本都连成一大片。所到之处教堂、学校倒是建了不少。

但是人家对3G更情有独钟,God、Gold、Glory

财富在他们眼中就是黄金,从美洲抢来金子,用于在欧洲为上帝的战争。

一切为了金子一切为了上帝。

金子多了,生产一定,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就需要更多金子,需要更多地盘找金子;

摊子越铺越大,可金子越摊越薄,金子少了,财政崩坏。

换到中国,腓力普二世也是类似康熙的勤勉之君吧,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建筑、戏剧、音乐倒是不错,可是瞧不起基础农、工。

而在商业上的各项堵漏措施又敌不过人性底层的欲望。

哪怕是类似黑奴种植园和奴工开矿,西班牙也不至于衰败得这么快。

所以说,智障的末代是注定的。

我始终认为,在澳宋这个位面,有消费能力的人口基数本就不多,造成内贸内循环比外贸要重要得多,外贸盈利只是启动国内市场的“启动机”。

消化多少地盘,比占有多少地盘要重要得多。当国内有竞争压力的时候,自然就有等量的移民动力。

74.jpg(89.7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2:02 上传

Image1.gif(15.5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2:01 上传

荷兰在人口基数上倒是要比葡萄牙要好得多,

而且他比较开放的宗教环境也可以吸收不少周边国家的移民。

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的宗教迫害,不断为荷兰带来低廉的劳动力输入。

人、钱、技术都向荷兰集中。

做得比葡、西要好的是,除了商业,荷兰还或多或少支持发展一些殖民地农业,满足生存需求。

比葡、西更大的优势是,在VOC成立之初就吸引了巨额的资本(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10倍,后期还不断扩张股本),

造成,VOC在东南亚、东亚、印度地区可以不断地加强力量,直至把竞争对手都挤出了贸易圈。

87.jpg(214.8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3:23 上传

但是也是过于执着于股份制商业,

殖民地的想法是,赶紧捞一票大的,赚够钱会国买块地体面生活、养老。

本土的中产一边做着规模不大的实业,更热衷于各种金融炒作。

1637年的郁金香行情,澳宋估计是赶不上了。VOC这种公司世纪在荷兰的整体贸易中所占比例不到20%,主要的贸易是汉萨同盟对北欧的粮食、食品、毛料,木材等;

但是VOC这种明星公司可以在100多年的时间内持续给股东分红18%,占据了太多的目光,在某些时段股价必定是疯狂高估的。

有人换算成今天的货币,VOC市值曾高达5000亿美元。

所以,如果配合在东南亚对VOC的作战,可以在荷兰股票市场上至少两次洗盘VOC,这个收益比在东南亚老老实实做几十年年生意的收益都要高。

关键是timing。


kkjjmmkjm 于 2016-12-7 23:19:07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16世纪后期,中国和日本的海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是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是日本德川幕府积极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在此新形势下,中日海商大量涌向东南亚各地贸易,与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


kkjjmmkjm 于 2016-12-7 23:41:1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7 23:42 编辑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一节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

一、月港开禁后中国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后,大量的中国海商纷纷涌向东南亚各地贸易。按官方规定出海贸易的船数,最初每年是50艘,“每国限二三只”。卫万历十七年(1589年),规定东西洋各44艘,每年准贩东南亚的船为88艘。2后来,由于“引数有限,愿贩者多”,增加到110艘,加上占城、高趾州等地计达117艘。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再次增加,达到137艘。诬,当然,无官方船引私自前往东南亚贸易的船只数量比实际发放的引数要多,据估计1613年达190艘,之后按很多中文文献的说法是“数百艘”。汤据称,一时盛况空前,每年春夏东南季风时节,欲前往海外的中国商人、船工和其他谋生者数以十余万计,张燮也感叹说:“中国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黔者也。”

中国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活动范围很广,涉及了当时的主要贸易地。黄叔傲《台海使样录》卷2即载:“东西洋通贩诸国,西洋则交趾、占城、逞罗、下港、加留吧(即巴达维亚)、柬埔寨、大泥(即北大年)、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东洋则吕宋、苏禄、猫里务、沙瑶、呐哗啤、美洛居、文莱、鸡笼、淡水”。整体而言,中国海商的贸易大抵集中在以下三个地区:

一是菲律宾地区。1589年,周突议定船引定额,菲律宾地区共计达41张,约占了总船引数的46.6%。具体的主要贸易地包括大港、南旺、袱猖、中邦、吕蓬、吕宋(即马尼拉)、磨著央、以宁、屋党(亦名屋同)、朔雾(亦名宿雾)、苏禄、猫里务、网巾礁老、沙瑶、呐哗弹、班隘等。

二是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文莱地区。在越南,涉及的主要地点是交趾、清化港、顺化港、广南港、新州港、提夷港、占城等,定船引为11张;在泰国,有阿瑜陀耶、六坤、大泥等地,船引6张;在马来西亚,有吉兰丹、彭亨、柔佛、丁机宜、麻六甲等地,船引8张;在柬埔寨,如篱木、磅龙等,船引3张;文莱,船引2张。这些地方合计给船引30张,约占总船引数的34.1%。

三是印度尼西亚海域。主要是亚齐、旧港、占碑、下港、加留吧、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美洛居等地,给船引17张,占总船引数的19.3%。在东南亚各地,中国海商很受欢迎。例如,在交趾、占城、北大年、亚齐等地,都有“设食”款待中国商人的传统;在逞罗,华商所受礼遇也“倍于他夷”;:j;;在苏禄,则甚至出现“夷人虑我舟之不往……每返掉,辄留数人为质,以冀后日之重来”j的现象,中国海商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东南亚,中国海商主要是与当地商民、欧洲殖民者直接贸易。通常,他们从国内带着各种货物抵达东南亚各地,向当地的统治者或殖民者缴纳港税后,按照相关规定,与该地的人们进行贸易。

其中,与欧洲殖民者的贸易集中在菲律宾、马鲁古、巴达维亚、马六甲等地。

同时,在一些地方,中国海商也与第三地商人进行中转贸易。规模较大的是在东京、广南、柬埔寨和逞罗等地与日本海商的贸易。

这是明朝部分开放海禁但仍然禁止中国海商前往日本贸易造成的,由于直接贸易不可能,所以两国商人不得己借地东南亚进行中转贸易。

还有,在万丹等地,中国海商也与印度商人、波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有着少量的贸易。中国政府如果不海禁,葡萄牙人、荷兰人就没有那么多在东亚、东南亚腾挪的空间,除非他们直接带产品和白银过来。SB一样的海禁,把居间转口的利润白白让给了殖民者。所以,在自由贸易,和舰炮保证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澳宋挤垮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为了能缩短时间,有必要集中力量搞几次贸易竞争。

中国海商主要是将中国商品贩卖到东南亚各地,然后又在东南亚进口各种货物到国内。他们所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据统计,明末从中国输出的商品多达230余种①,主要有:(1)丝织品类,诸如各色生丝、缎绸、天鹅绒、布匹等;(2)瓷器类,如各种碗、盘、杯子、碟子等;(3)各种手工业品,如镜、梳子、中国刀、漆鞘、扇、遮太阳的唐伞、烧珠、锤、针等;(4)糖,包括红糖、白糖等;(5)金属类,如金、锡、铅等;****(6)文化用品类,如历、锦裱纸的书等。

其中,各类商品中最重要、最大宗的是丝织品,次之是瓷器。商品总量很大,明人许孚远即称“货物亿万计”。

在东南亚,中国商人进口的货物也很多。从大类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香料,如丁香、肉豆InA等;****二是动物、动物制品,如鹿皮、鹿角等;****三是海产品,如虾米、沙鱼皮等;****四是食品,如番米、燕窝等;****五是金属及其制品,如黑铅、番锡等;****六是药材,如胖大子、大风子等;****七是纺织品,如土丝布、粗丝布等;****八是藤及制品,如番藤、番藤席等;**九是手工制品及其他,如番泥瓶、番镜等。

关于详细的商品情况,仅《东西洋考》一书提及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十三年(1615年)抽税的货物就有胡椒、象牙、苏木、檀香、奇楠香、犀角、沉香、没药、砒唱、肉豆范、冰片、燕窝、鹤顶、草拨、黄腊、鹿皮、子绵、番被、孔雀尾、竹布、嘉文席、番藤席、大风子、阿片、交趾绢、槟榔、水藤、白藤、牛角、牛皮、藤黄、乌铅、黑铅、番锡、番藤、乌木、紫檀、紫憬、珠母壳、番米、降香、白豆范、血褐、孩儿茶、束香、乳香、木香、番金、丁香、鹦鹉螺、毕布、锁服、阿魏、芦荟、马钱、椰子、海菜、没石子、虎豹皮、龟筒、苏合油、安息香、鹿角、番纸、逞罗红纱、棕竹、沙鱼皮、螺妃、樟皮、獭皮、尖尾螺、番泥瓶、丁香枝、明角、马尾、鹿脯、磺土、花草、油麻、黄丝、锦舫鱼皮、甘蔗鸟、排草、钱铜、哆罗连、番镜、番铜镜、红铜、烂铜、土丝布、粗丝布、西洋布、东京鸟、八丁荞、青花笔筒、青琉璃笔筒、白琉璃盏、琉璃瓶、莺哥、草席、漆、红花米、犀牛皮、马皮、蛇皮、猿皮、沙鱼翅、翠鸟皮、樟脑、虾米、火炬、棕竹枯、绿豆、黍仔、胖大子、石花等,计达116种。

当然,中国海商从东南亚进口的商品虽然繁多,但是运回的还是以奢侈品、香料为主

其时,中国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贸易与移民相得益彰。随着中国海商前往南洋贸易,大批的移民也逐渐遍及东南亚各地。

如在马尼拉,“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力;在东爪哇新村,“中华人客此成聚……约千余家,村主粤人也。贾舶至此互市,百货充溢”;

在柬埔寨篱木,“熟地华人自为戎首”;

在北大年,“华人流寓甚多,趾相踵也”纽夕,等等。

当时,马尼拉、菲律宾外岛、泗水、万丹、巴达维亚、新村、北大年、吉兰丹、阿瑜陀耶、马六甲、麻里瓮、安汶、旧港、柬埔寨篱木洲等地,都是华侨华人的主要侨居地

据估计,1610-1640年活跃在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人数约10万人。他们的职业广泛,有商贩,有手工业者,也有农民等。不过,商贩和各类工匠是主体,其中商贩又最多,占60%以上。不能挤压华人小商贩的生存空间,而需要联合他们。

另一方面,反过来,各地的华侨华人又有利于中国海商开展贸易。大批从事商业活动的华侨华人,有大商人、小商人,也有流动商贩,他们都为中国货物的销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商人主要从事批发业务,每当中国海商携货抵达各地时,他们就从海商手中批发各种商品,然后将这些货物销售给当地商人、欧洲人,以及华侨小商人和流动商贩;

小商人则直接在中国商船到来时从海商那里购买,或从华侨大商人手中批发各种中国货物,在人口比较集中的集镇和乡村建起商店,稳定地进行销售;

而流动商贩无孔不入,他们携带着货物不仅游走在城乡间,乃至还深入穷乡僻壤叫卖。这样,通过华侨华人大商人、小商人和流动商贩具有层级的贸易活动,就为中国商品在东南亚建立了一个从城镇到偏僻乡村的庞大销售网络。

同时,这一网络也是中国海商获取各种东南亚商品的重要收购网。在销售的同时,商人们也从当地人手中购买各种土产,然后卖给前来贸易的中国海商。

例如,在万丹,1596年6月荷兰人就一记述说:“当地侨居的中国人是要向农民收购胡椒的顾客。他们个个手提天平前往各村腹地,先把胡椒的分量称好,而后经过考虑付出农民应得的银钱。这样做好交易后,他们就在中国船到达前,预先把胡椒装好,他们购得的胡椒两袋可按十万缗钱等于一个卡迪(Cathy)的价格卖出。”由此可见,华侨华人是中国海商胡椒的重要提供者。十万缗钱等于一个卡迪,Cathy,一个卡迪是多少?(问13801)

这样,明末中国海商的贸易网络不仅在东南亚重新恢复起来,而且还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于是,在东南亚,适应能力强、经营手段灵活多样的中国海商便成为了欧洲殖民者有力的竞争对手。


kkjjmmkjm 于 2016-12-8 00:04:4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8 16:04 编辑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一节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

二、日本朱印船在东南亚的贸易

1592年,丰臣秀吉创立朱印船制度,是日本海外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新。它表明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海外贸易,并支持日本商人向海外发展。统治者专门给前往海外贸易的船只颁发“朱印状”。所谓的“朱印状”,是指交给商船标有航行目的地等的证明文件,这种文件证明持有它的船只是普通的船只,不是海盗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日本商船的“护身符”。

朱印船制度实施后,日本海商踊跃前往东南亚贸易。

1592年,就有9艘朱印船驶往吕宋、安南、东京、占城、柬埔寨、洛坤、北大年等地贸易。

1595年,日本前往东南亚的船只增加到10只,甚至中国文献都有明确一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国海商许豫报告说:“(日本)萨摩州乃船只惯泊之处,今发往吕宋船四只,交趾三只,柬埔寨一只,暹罗一只、佛郎机二只,兴贩出没,此为咽喉也。”具体分布列表如下:

77.jpg(21.0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3:44 上传

至德川家康时期,日本政府进一步完善朱印船制度,继续鼓励海商前往海外贸易。从1604年起到1635年日本锁国止,朱印船在东南亚的贸易兴盛一时。据统计,1604-1616年德川幕府共给194艘商船颁发了“朱印状”,其中前往东南亚贸易的就达173艘。

另据岩生成一教授研究,1604-1635年31年间,至少有299艘日本商船抵达东南亚各地贸易,年均约10艘,详情如下:

78.jpg(54.4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3:45 上传

如果减少丝、瓷、茶从南、北越到日本的转口贸易,日本船的数量几乎要减少一半。这一部分转为对日直接出口就可以了。同时,协议葡萄牙不前往北越,还可以使会安的贸易凋敝,米价下跌。这老小子敢涨价50%,迟早让他吐出来。

从上表可知,日本朱印船在东南亚活动主要集中在东京(37艘)、交趾支那(87艘)、占婆(6艘)、柬埔寨(44艘)、暹罗(56艘)、北大年(7艘)、菲律宾(56艘)等地。即今越南、泰国、柬埔寨和菲律宾4个地区,其中越南最多,共计130艘,次之是泰国,为63艘,再次之是菲律宾,是56艘,最后是柬埔寨,为44艘。不难看出,半岛地区是日本朱印船贸易活动的核心区域,岛屿地区除了菲律宾外,日本商人涉足不多。

朱印船的船主,既有岛津、松浦、有马、加藤、细川等各位大名所派的人,也有京都的角仓了意和他的儿子与一、大阪的末吉孙左卫门、堺市的纳屋助左卫门、西宗真、长崎的荒木宗太郎等商人。

一般说来,朱印船载重在200-300吨之间,平均载重是268吨,当然其中也有800吨的大船

朱印船约每年于10至次年4月间乘东北季风向东南亚进发,在各地贸易后,于5月至9月在西南季风的吹送下回航

朱印船的乘务员少者几十人,多者超过300人。据统计,乘朱印船出国的人估计共有7万人次以上。其中有些商人由于贸易的需要不得不滞留海外,还有一些被雇作兵士、船员、基督徒或其他人员也留在了东南亚各国。因而,在一些日本人集中的地方,还形成了犹如华人聚居区“唐人街”一样的“日本盯”(即“日本街”)。各地的日本街都由日本人自己管理。

以柬埔寨为例,《东京日本自然、市民与政治史》载:“柬埔寨王国居住有……日本人……他们之中,有暂时的贸易商,也有定居下来的。”见日本街和葡萄牙人、交趾支那人、马来人等的聚居区在柬埔寨在河之上流六十荷兰里之处。荷兰人说:“他们的住屋各个沿堤并立……日本人在该地有七八十家。”,日人侨居区由一名叫Sanbandar的人管理,其拥有裁判权,管理居住地的日本侨民,处理往来船舶的贸易事务,并负责日人与柬埔寨国王的沟通。

朱印船在东南亚经营的进出口商品很多。当时,各地的进出口商品详情如下:

7901.jpg(28.7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3:50 上传

7902.jpg(36.41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7 23:50 上传

其中,他们在东南亚各地主要收购从中国船运来的生丝和当地所产的生丝、鹿皮、铅、黄金和各种香料等出口的货物则是白银、铜、铁、药罐、扇子、帷子、樟脑等

从量上看,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数量都较大。在进口方面,如生丝,1604-1635年朱印船每年载运到日本的约在1000-3000担之间。又如暹罗的鹿皮,1633年,到过阿瑜陀耶的求旦(Jchouten)说:“因提加城(大城),暹罗的首都、国王和主要贵族的所在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中国瓷器、宝石、金子、安息香、蜡、苏木、霍香、锡和铅等等,还有大量的鹿皮,这是由于每年捕获达十五万头,以厚利卖给日本人。”在出口方面,据估计,每艘朱印船平均载货价值约2吨白银。如果每年平均以10艘计算,那么每年从日本输往东南亚的货物价值达20吨之巨。同时,仅白银一项,在朱印船制度实行期间,通过朱印船输出的就多达30000-40000公斤。年均货值20吨白银,约合55万两。其中白银一项,共30-40吨。近50年间。


kkjjmmkjm 于 2016-12-8 00:06:22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在当时的东南亚,中日海商是欧洲殖民者所面对的主要商业势力。

因此,考察西方商业势力与中日海商之间的贸易竞争,既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贸易活动,也有利于反映其在东南亚的贸易态势。


kkjjmmkjm 于 2016-12-8 00:09:4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8 00:38 编辑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1、马尼拉

16世纪后期,菲律宾群岛大部已为西班牙人所掌控。不过,在贸易利益的驱动下,中日两国海商仍踊跃前往,马尼拉遂成为了西班牙与中日商人的主要贸易竞争地。据统计,16世纪最后30年,大约有630艘中国帆船从华南抵达马尼拉,每艘船上可能都载有300人。依此推算,30年里约有190000-200000人次拜访了马尼拉

17世纪上半叶,前往马尼拉的华船仍很多,**1601-1610年有290艘,****1611一1620年49艘,****1621一1630年73艘,****1631一1640年325艘,**1641一1650年162艘,半个世纪约899艘

同期,前往马尼拉贸易的日本朱印船也很可观,1604-1635年计为54艘,约占前往东南亚贸易的朱印船总数的18%,年均约1.7艘

与此同时,大量中日商民纷纷涌入马尼拉。**1586年,华侨达10000人,****1596年约12000人,****1621年约15000人,**1636年约30000人。

在马尼拉,也形成了日人街。一处在迭拉欧,一处在圣·米格尔,据载,通常日人保持在1000-4000人之间。兰度要小心了。

在马尼拉,中日商人(特别是中国商人)的店铺林立。16世纪末,在涧内有400多个商店,超过8000人从事贸易活动;

之后,华人商店还在增加,**1606年是500个,****1628年800个,**1645年达1200个。

据西班牙文献一记载,在涧内的华人几乎都是商人,如1638年,即约为20000人

从贸易的角度讲,在马尼拉,西班牙人与中日两国海商主要是互补关系。

一方面,西班牙人需要中日两国商人的商品,包括各种生活必需品,以及供大帆船贸易、岛际贸易的商品。西班牙人称:“自从我们抵此之后,中国人即至此贸易……自从他们与西班牙人贸易以来,他们逐年运来了更精美和更丰富的商品。”《马尼拉大帆船》一书亦载,日本商船一般在3月末或者10月末最佳的季风期往返于马尼拉,它们带来了马尼拉市场所需的货物如面粉、腌肉、鱼和水果等,同时也带来了供大帆船贸易的日货。莫尔加详细地描述说:他们带来了五颜六色的精制丝、上油和镀金的屏风、各式各样的餐具、各种护甲、矛、catans和其他武器—都是精制品、书箱、盒子、小木箱以及其他精美的gewgaws等。另一方面,在这里中日海商也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例如,日本人从马尼拉载运的货物主要是生丝、黄金、鹿皮、作为印染用的brizal-wood、蜂蜜、蜡、棕桐叶、Castillian酒、装茶叶的罐、玻璃、衣服和其他来自西班牙稀奇古怪的东西对于中国商人,最重要的则是特殊商品白银。并且,在马尼拉贸易利润不非,如中国舶板所经营的生丝和其他奢侈品利润即高达400%-1000%

从竞争力来看,西班牙人与中日两国海商之间实力悬殊很大。在菲律宾,中国人既经营着批发商业,也从事零售业,是马尼拉的主要进出口商。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熟练工人,并独占了很多重要的手工业。因此,在急需和有利可图的各种活动中,无论是西班牙人或菲律宾人都同中国人竞争不过。同时,日本商人也是强烈的竞争者,他们同样实力雄厚。例如,朱印船每年从马尼拉大量进口鹿皮,甚至造成吕宋岛上几种鹿濒临绝种,最后西班牙人不得不下令禁止捕猎。哈哈,跟台湾一个遭遇。

但是,西班牙人是殖民者,凭借权势、武力,掌控着主动权。针对中日两国商人,特别是华商,西班牙殖民者用尽了各种手段:**其一,引进新的竞争者,主要是葡萄牙人。**前面述及,西班牙王室禁止澳门与马尼拉之间的贸易往来,不过,为了限制或制衡中日两国商人,马尼拉当局实际上纵容了葡萄牙人与马尼拉的走私贸易。其二,实行整批交易法。这主要是针对中国商人,通过这一手段,西班牙人取得了一些主动。即整个贸易活动都在马尼拉当局的监督之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哄抬物价的行为和白银的大量外流,同时重要的是西班牙人可以避免与东方人的讨价还价,将货物的定价权牢牢操控在了他们的手中。其三,征收各种税收,盘剥商人。《东西洋考》卷5即载:“舟(中国商船)至,遣人驰诣酋以币为献。征税颇多,网亦太密。”1582年,规定进口船只需缴纳3%的进口税;1606年,对华商的税又提高到了6%。除进口税外,还征收泊地税以及其他各种苛捐杂税,乃至敲诈勒索。据载,西班牙人每年收受的进口税款通常在40000-60000比索之间波动。**其四,打压,乃至动用武力,大肆屠杀、掠夺。**华商利用价值不大时,西班牙殖民者就使用以上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人;在认为华人的势力太大,对其有“威胁”时,则不惜动用武力,正如美国学者海颠所指出:“中国人的财富,常常成为人们贪欲的对象。中国人差不多周期地被掠夺,被杀害,或被放逐岛外。”**17世纪上半叶,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1603年,惨无人道地屠杀我国商民25000余人;另外一次是1639年,杀害华人约22000-24000人。**其五,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严格限制中国海商的活动范围,等等。人家的地盘人家做主,收各种税、费,甚至各种灰色勒索我觉得都说的过去。毕竟大家可以同等对待。你要是觉得不公平,可以由国家去签定互惠协议。或者开战把他灭了。1603年的大屠杀就是顶好的开战藉口。

在西班牙当局的默许下,澳葡也加入了马尼拉的商业竞争。澳葡销往马尼拉的商品主要是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中国货物,这与中国海商所经营的相同,因而如果中国商人前往马尼拉减少,就对葡萄牙人有利,反之,则不利。为了贸易,澳葡也曾作出了种种努力。

惯用的方法之一是恐吓,舒尔茨就指出:葡萄牙常常极力低毁马尼拉当局,说他们财政面临崩溃,以致不能偿付任何货款,夸大来自荷兰海盗的危险性,以吓阻中国商人,达到阻止中国商船前往马尼拉贸易的目的。

方法之二是乘虚而入。每次西班牙大肆屠杀华人之后,都会致使一段时期内华商观望而裹足不前,这时葡萄牙人则趁机加大到马尼拉的“走私”贸易。除此之外,葡萄牙人也没有更好的“竞争”办法了。

不过,葡萄牙人手中有中国货物,因而在马尼拉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我们从1601-1645年葡萄牙人、中国商人、日本商人在马尼拉所缴纳的关税及比重就可了解一二(参见表30)

80.jpg(67.8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8 00:09 上传

从上表可知,1601-1615年葡萄牙人在马尼拉市场还无足轻重,但此后即迅速发展起来了,1626-1630年与中国海商几乎不相上下,而1641-1642年其输入到马尼拉的货物甚至超过了中国商人。因此,从纯商业竞争的角度讲,葡萄牙人是中日商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对葡萄牙和荷兰殖民地的华侨应该进行登记,发给护照,我澳宋保障其人生安全——开战藉口。按中国人要是堕胎打折都巴不得先去怀个孕的观念,管他有用没用,先等个记先。


kkjjmmkjm 于 2016-12-8 00:35:21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2、马鲁古群岛

17世纪初,中国海商在马鲁古群岛各地仍有一定的贸易。

一是从事香料贸易,荷兰传教士圣安东尼奥(Fr.Gabriel Quiroga de San Antonio)在((柬埔寨王国国情纪实》(1604年出版)中就说,在马鲁古群岛中的蒂多雷岛(Tidore ),中国船只以及东西方各国船只云集,他们是冲着沉香而来的。

二是与那里的荷兰人、西班牙人贸易,《东西洋考》载:“向时舟(中国商船)所携货,有为红毛夷所特需者。倘遇佛郎机,必怒谓此舟非关我辈来,直是和兰接济,将货掠去,且横杀人,故必缄固甚密,不令得见。若红毛人见有佛郎机所需货,怒亦如之。当时,中国商人的贸易量似乎不小。

1615年4月30日,十七人委员会给昆的训令中称:“中国人在摩鹿加群岛和安汉岛,一如阁下所报告的,他们居然装运衣料出售,使我方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副县长列亚尔(Reae)报告说,‘中国人经从该岛运走了35000里亚尔银币’。

荷兰殖民者认为这种贸易妨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十七人委员会要求对这种行为诉诸没收或其他手段,极力加以防止。

1615年11月30日,再次强调:“应该再发命令:不准中国人、马来人、爪哇人和克林加(Clingen)人等,在我方建有城寨或订有条约的摩鹿加群岛和安汉岛以及其他各地,运进衣料、绸缎和其他中国商品(如司令官列亚尔所报告的)也不准他们把卖得的价银、沉香和肉豆范运出上述各地(根据前述警告),违者得查封船只和货物,并予以没收。”总之,对中国人的此项贸易应加以严禁。

不过,完全禁绝华商对荷兰人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如果完全禁绝中国人的衣料买卖,那么士兵和水手按习惯以预付月薪来向中国人购买衣料,势将无法进行……

其次,如果他们真的全部移住巴达维亚,则对比马(Bima)和爪哇的粮食交易(它对安汶岛是非常便利的),也将失去买卖的对手。因此,与其使土人做这些事,勿宁使中国人保持其航线,更为合宜。

再者,如果完全禁绝,公司每年从赌博税、人头税以及其他税收上所得的适当财源,也要丧失殆尽。”

因此,还有华商经营着安汉与中国的贸易。

1621年,在安汶传教的丹克特(Sebastiaen Danckert)报告说,安汶岛居住着40余家华人。“他们当中,有的用帆船或其他船只从事贸易;有的为销售商品从事航行。其中也有一二船只,驶向中国本国和其他地方。”其中,生活必需品是中国商人贸易的主要内容。

1665年12月11日,新县长梅维尔(Pieter Merville)携带的训令即称:“开往安汶岛的船只,无论中国人的和荷兰人的,只要是供应生活必需品,应一律平等待遇,不得有异。”

同时,荷兰对香料贸易控制很严,但也并不能彻底杜绝,偶尔也有华商进行少量的香料贸易,1672年4月11日,东印度总督说:“为了防止香料走私的非法行动,本总督府在六年之前,虽早己严加禁止,但禁令并未实行,而理事官及其僚属,也未能强制执行。”


xiaoxindehua 于 2016-12-8 00:38:57 发表了:

殖民地的想法是,赶紧捞一票大的,赚够钱会国买块地体面生活、养老。

大部分去东方的人都是这种想法,但VOC制定了各种规定限制雇员回国……

一般而言,每年元旦前后荷兰商船从阿姆斯特丹起航,8月或9月直接进入巴达维亚,在那里,包装好从各地汇集来的商品,

补充一下~17世纪初VOC船队每年出发两次,分别在圣诞节前后和复活节前后,从1636年开始,为了及时向公司在各地的商馆发送信件和货物,一小部分船提前到9月启程,这样就形成了三种船队,需要至少八九个月抵达巴达维亚。从巴达维亚返回荷兰的船队会在11月-2月之间统一出发,回程一般7个月。


kkjjmmkjm 于 2016-12-8 00:41:4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8 16:02 编辑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8 00:38补充一下~17世纪初VOC船队每年出发两次,分别在圣诞节前后和复活节前后,从1636年开始,为了及时向公司在各地的商馆发送信件和货物,一小部分船提前到9月启程,这样就形成了三种船队,需要至少八九个月抵达巴达维亚。从巴达维亚返回荷兰的船队会在11月-2月之间统一出发,回程一般7个月。

然后在英吉利海峡集中,等着国内的战舰过来护航。

然后被击沉

我之前也有一个类似的想法:

如果我们在洋面上的商船够多,而且航行日期分布均匀的话,

就可以用商船形成一张无线电电报网。一艘艘地上行或下行传递,临高作为电报总局。

这样各个海外地区的信息就可以当日到达。


kkjjmmkjm 于 2016-12-8 12:47:20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3、索洛一帝汉一带

在索洛一帝汉,最红火的是檀香木贸易。欧洲殖民者东来前,中国商人早已在帝汉开展着这一贸易。范勒尔指出:“除胡椒外,檀香木是中国贸易的最重要商品,估计每年所输送的数量为3000-4000担,或240-300吨。”这里换算,1担=75-80公斤。

1512年,葡萄牙人抵达这一带参与檀香木贸易,与华商展开了竞争。起初,似乎中国商人在檀香木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1500-1630年亚洲贸易与欧洲在印尼群岛的影响》一书一记载说:“葡萄牙人设法在索洛一帝汶的檀香木贸易中获得较大的份额。然而,由于在那里根深蒂固的华商继续前往那里贸易,他们并未能成功垄断檀香木贸易。原因十分清楚:华商能给这些岛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货物,而葡萄牙人、爪哇人和来自其他地方的贸易者无法做到这一点。通常葡萄牙人每年能获取约1000巴哈尔的檀香。不过遗憾的是,华商载运的量并不得而知。”到16世纪末,葡萄牙人也仍视中国商人为最有威胁的对手。1595年2月28日的一份文献宣称:“葡萄牙人仍尽力阻止华人前往索洛购买檀香木。”

1600年前后,葡萄牙人在檀香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不过,仍不能完全控制,华商继续前往帝汶一带贸易。《东西洋考》卷4《迟闷》即载:“市去城稍远,每贾舶(华船)至,王自出城外临之,妻子及姬侍皆从,防卫甚盛。日有输税,然税却不多。夷人砍伐檀香树,络绎而至,与商贸易。倘王归,则贸易者不得自来,虑有纷纭也,须请王更出乃至。”市去城稍远,市集并不在城里,也不在城墙下。

与此同时,荷兰人也参与进来了。只不过与葡萄牙人不同,他们与华商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一些中国人紧密地与荷兰人合作,另外一些则与他们竞争。荷兰人主要以巴达维亚(Batavia)及时常由葡属索洛岛夺取的要塞作为贸易基地。在砍树季节中,亦在帝汶岛购买檀香木。但是荷兰跟葡国不一样,它不能直接供应中国这种货品。荷兰东印度公司需依靠中国人作为在中国海岸及巴达维亚之间的中间人。”小小的一个小巽他群岛的檀香木,让我们理解了贸易的复杂性,这才4方贸易,两条航线而已。不禁要问,华商值得全面保护吗?


气持样 于 2016-12-8 12:54:26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8 12:47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东南亚华人是元老院殖民的基本盘,还是要给予支援


kkjjmmkjm 于 2016-12-8 13:34:28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4、巴达维亚

在巴达维亚建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商人的重要性。十七人委员会在任命昆为总督时,就特别要求选择的‘,总集合地”要可以利用中国船只,并且这个地点要“能够使中国人在季风季节安全、没有危险地到达”。目的就是便于吸引中国商人前来贸易。

因此,1619年才攻占雅加达,荷兰殖民者立即着手招揽中国商船。

起初,他们对前往巴达维亚的华商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实行“自由入境”的政策。昆训令驻外官员时要求:“优厚接待中立国家如北大年、逞罗以及宋卡经商的华侨,并大量发给华侨自由入境证,欢迎他们来巴城。”,又如免税或是减税。

1619年,昆宣布“豁免通行税和其他税收”。

1620年,对一切进出口货物开始按价征税,但对于前来巴达维亚贸易的中国船只,则给了很多宽容,并不严格征收。

到了1643年,又制订一项条例,规定每艘中国帆船只要支付554两白银,便不再受“一切干涉”。偶尔,也还有一些额外优惠。1626年春,荷兰人给予停泊在巴达维亚的5艘中国帆船船长书面许可证,其中规定:如果次年他们返回的话,那么将减免一半港税。后来,又发了5份许可证,由他们转交给中国的其他船主。同时,给予船上的人员从象牙到成袋的胡椒价值不等的礼物,还宣布在东北季风时到达的第一艘帆船,免除所有的税收。

此外,对无视其招揽政策的华船则予以惩处。他们通告中国商人,不准中国帆船驶向北大年、占碑、旧港、望加锡和帝汉等地。例如,1626年,1艘在前一年到过巴达维亚的中国帆船,想要驶往扎巴拉(Japara),但在途中却被东印度公司的快艇拦截,最终还是被迫驶往巴达维亚,并不得不交4000银元的罚款。这个人证、物证应该都还在,可以弄个审判。现阶段驶往巴达维亚的中国商船的税费负担并不严重。但是从1626年起,荷兰人打压前往其他目的港的中国商船,这可以通过舰炮外交,对于登记过的中国商船予以保护,以求得在东南亚各港口的“自由贸易”,限制巴达维亚获得中国商品。

在荷兰人的招徕下,中国商人开始前往巴城与荷兰人贸易。初年,每年约有5艘中国帆船抵达巴达维亚,之后,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中国商船到巴达维亚贸易,如:**1625年是5艘,大部分吨位在600-800吨之间;****1626年,3艘,吨位是800吨;****1627年,5艘;****1631年,5艘;****1636年,7艘;****1637年,6艘;****1643年,5艘;**1644年,8艘。

中国帆船载运到巴城的大部分货物是来自闽南的丝织品、糖、瓷器、铁锅、铁钉、针、水果以及大量的粗纺织品,主要销往爪哇市场。货物量很大,

如1625年,一个中国商人就给巴达维亚带去了1000-1500担的蚕丝,价值20万里亚尔;

1644年,8艘华船所输入巴城的货物即达3200吨。

运回的货物则是胡椒、檀香木、牛角、象牙、香料、燕窝、海参以及大量的白银。其中,胡椒的量最大,据估计,1637-1644年每年有800-1200吨胡椒输往中国。1000-1500担蚕丝,价值20万里亚尔,200里亚尔一担,合20两。这是成本价吗?

从福建到巴城的商业航行可以给中国商人带来一定的利润。

1626年2月2日,东印度公司总督卡宾德尔(Pieter de Corpentier)曾说:“这些帆船从搭客的船费和货物中获取的收益相当多。当然,也受到了荷兰人的盘剥和控制。在万丹,中国帆船是幸运的,但巴达维亚的海关手续并不像那样简单,赠送一篮柑橘和两把伞,并不能使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官员们感到满足。在正式贸易开始前几天,关税征收员的两名助手和执掌许可证的官员要登上船逐一登一记所有货物。除了进口税外,船长还要支付停泊税、安全引导通行费以及送给港口管理员、收税员、秘书和出纳员的礼物,总计1000荷盾。检查结束后,这些货物才能被送到巴达维亚城堡前的中国货栈,公开展览出售。商人们在六月西南季风时离开,同样也要接受荷兰人的检查才能起航。

还有,华商的贸易不能影响到东印度公司的生意,只要公司感到它的利益受到威胁,便会立即作出反应。例如,1636年,当大批  “中国啤酒”运进巴达维亚而使荷兰人的酒滞销时,殖民者就立即对中国酒课以重税。

对于荷兰人来一说,好处更多:

第一,与中国人的这种贸易并不妨害荷兰人垄断胡椒、丁香、肉豆范等的贸易。相反,这一贸易还可以引开中国人的竞争。布赛尔指出:“为了不使中国人妨碍公司的垄断,他们就在其他方面尽力鼓励中国人,特别是鼓励他们维持爪哇及中国之间的航运。”荷兰学者亦称:“由于中国贸易一般来说对巴达维亚的居民有好处,而且没有损及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利益,因此东印度公司尽可能对中国帆船的到来加以鼓励。”

第二,既可以获得中国货物,又可以节省成本。曾访问过巴城的英国人伍德斯·罗杰斯不无羡慕之情地评论说:“荷兰人支付给运到那里的所有中国商品的代价比他们自己到中国去贩运更便宜;由于荷兰人在香料贸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运来的中国商品都落入他们的手中……巴达维亚无须从印度获得商品;很遗憾,我们的东印度公司不据有中国人可成群而去的殖民地;如果有这样一个殖民地的话,那么,我以为情况将会比我们去中国贸易好得多。”荷兰人从中获得的利润很可观。他们在巴城购买的中国货物,如果在那里储存约3个月,那么就可以得到20%-30%的利润。我们的东印度公司,英国。荷兰人什么时候灭掉英国在万丹的势力的?(问14701)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商船给巴城带来了繁荣。正如有评论说:“这个看法或许会使热衷于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人感到沮丧,但是二百年来,作为东亚最大的贸易公司总部的巴达维亚的日益繁荣,实际上主要是依靠每年伴随东北季风驶来的中国帆船运载为印尼市场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所致。”


kkjjmmkjm 于 2016-12-8 13:41:3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8 13:43 编辑

气持样 发表于 2016-12-8 12:54

东南亚华人是元老院殖民的基本盘,还是要给予支援

你不要看整体,微观操作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有的是在土人势力范围做生意的,提供的是中国商品,然后把土人产品贩运回国的;这跟澳宋利益一致。

有的是在殖民地耕种、开店、开作坊的;如果不是盘剥严重也不会出走,如果殖民地盘剥不严重也不会反抗,这种可以看作是中立。

有的是做殖民地与土人势力之间的贸易的;为殖民者提供了零散的补充运力,这种跟澳宋利益是矛盾的。

有的是把殖民地获得的商品贩运回国的,由于香料等的垄断,获得商品要依靠殖民者的势力,当然如果能自由贸易,这种人是可以转变的。

并不能一概而论的支援可以解决的。


kkjjmmkjm 于 2016-12-8 13:49:09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5、马辰、万丹、占碑、旧港、亚齐等地

17世纪,荷兰人不仅企图垄断丁香、肉豆范等,还想控制胡椒贸易。而胡椒对中国商人同样重要,这是他们在东南亚竞购的主要商品之一。因此,在印度尼西亚的马辰、万月一、占碑、旧港、亚齐等胡椒产地,二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kkjjmmkjm 于 2016-12-8 13:53:43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5、马辰、万丹、占碑、旧港、亚齐等地

(1)马辰

17世纪初,马辰的胡椒贸易主要在中国商人的经营之下。1603年,荷兰人抵达马辰,想要分享这里的胡椒贸易,并设立了一个商馆。

不过,由于与当地人的关系不好,结果一些荷兰商人被捕去,许多船员被杀掉,商馆也于1607年关闭。

1612年,荷兰人企图以武力达到目的,但在当地人的坚决抵抗下失败了。此后,20余年间马辰一直拒绝与荷兰人贸易。

直到30年代,又才重新建起了商馆。于1635年,还与马辰苏丹签订了胡椒贸易协议,但情况似乎没有好转,胡椒贸易仍没有多少进展。

1664年,荷兰殖民者再次侵入马辰,强迫马辰苏丹订立商约,企图独霸当地的贸易,但很快又遭到了马辰人民的抗击。

1669年,荷兰人被赶出了这里。信真主得永生。

与荷兰人的遭遇相反,中国商人的贸易要顺畅得多。罗吉威恩在《航行一记》中一记载道:“每年均有大批贩运帝国各式各样货物的帆船来停泊,这些货物的质量较之在中国所能买的还好,而且价格也很便宜。”中国帆船贩卖的丝绸、花布和其他商品与日本的货物很好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华商在马辰的贸易优势明显。“

在葡萄牙人未发现好望角的航线以前,中国人早已控制了岛上的全部商业;因为欧洲人又不想留在岛上长期居住下去,更使得全部商业完全落在他们手中。”华里克门在《婆罗洲来回航程记》亦直截了当地指出:“华侨商人在马辰极占优势。”华商自由贸易传统。


xiaoxindehua 于 2016-12-8 13:59:52 发表了:

14701

1639年荷兰与万丹签订休战协议,1682年荷兰人征服万丹,同年英国、丹麦、法国在万丹的商馆被关闭,也有资料认为荷兰人获得万丹贸易的垄断权是在1683-1684年。


kkjjmmkjm 于 2016-12-8 14:13:00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5、马辰、万丹、占碑、旧港、亚齐等地

(2)万丹

万丹,中国典籍称为“下港”。作为东南亚著名的胡椒自由贸易中心,万丹统治者对前来贸易的各方商人都持欢迎的态度。中国商人也很早就进入这里贸易,并受到优待。1596年,第一批荷兰人一记载说:“装去胡椒的中国船每年正月间有八艘至十艘来航,每船只能装载约五十吨,因为船幅不宽,船腹也浅。”由此可见,当时每年约有8-10艘中国船只到万丹贸易,从那里输出的胡椒约400-500吨

同时,葡萄牙人、荷兰人等也前来贸易,并各建有商馆。《东西洋考》载:“红毛番(指荷兰)来下港者,起土库,在大涧东。佛郎机(指葡萄牙)起土库,在大涧西。二夷俱哈板船,年年来往。”不过,葡萄牙人势力较弱,主要以荷兰人为主。

在这里,欧洲殖民者与中国海商展开了胡椒的争夺战。

1598年,万丹的胡椒总量为30000袋(60磅1袋),其中18000袋被5艘中国的船只运走,9000袋被荷兰人买走,3000袋被1艘古吉拉特船带走。中国人占60%,而荷兰人仅占30%.

此后20余年间,中国商人的优势仍十分明显。据载,一旦中国商人到达万丹港,胡椒价格就上涨一倍。

1609年,一个曾到过下港的德国人记道:“在万丹的中国人,在全印度没有看过的经营着很盛大的贸易,他们每年两次乘着自备的中国帆船来航,带来中国出产的珍异物品和高价商货。”

1614年11月14日,英国舰队司令约翰.朱尔典日记称:“每年二月底,有中国帆船三、四、五只或六只来到万丹,带来了前述各种商品。这些帆船直到五月或六月底都旋泊在万丹。这些船有三百吨位,可以装载万丹胡椒六、七、八千袋以上的巨量……我们和荷兰人尽管带了巨额的资金到万丹,却因为中国人年年把银货运出,仍然使流通银钱大大缺乏。”

从这一记载可知,1614年前后中国商人每年在万丹购买的胡椒在18000-48000袋之间。并且华商实力仍很雄厚。

据载,1614年,到万丹的6艘华船船货价值达30万里亚尔,而该年荷兰带到东印度的白银总共不过12.8万里亚尔,仅是华商货值的42.7%

1619年,荷兰人占领雅加达后,万丹的贸易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为了促使巴城迅速发展,荷兰殖民者封锁了万丹。

同时,与英国达成协议,结成联盟,共同对付万丹。他们联手抵制万丹,不购买那里的胡椒。这些破坏行为的效果立竿见影,万月一胡椒价格应声而落。1620年、1621年,万丹胡椒价格分别跌至每10袋7.5里亚尔、5里亚尔;

1623年,10袋仅3里亚尔,在山区100袋甚至不超过12里亚尔。于是,万丹失去了贸易的支柱。昆高兴地报告说:“万月一毁,雅加达将兴。”但胡椒对于荷兰人、英国人都很重要。因此,两国又达成协议,各自可以购进胡椒,但价格不得超过每袋1.5-2里亚尔;同时,强迫各胡椒产地减少税收或免税;此外,还限制华人的贸易,规定华商只能在荷兰和英国得到满足后才能购买,并且不能与其他欧洲商人交易,因为这些国家所需胡椒要由荷英提供。希望这些手段荷兰人继续采用,然后中国商人进入产地自由贸易占得便宜,封锁、对各个海盗轮流贸易制裁,以求崩溃当地土王的经济,都不如扩大香料生产范围使攻击提升来得彻底。

万丹统治者没有屈服,拒绝了欧洲殖民者的无理要求,并开始禁止胡椒出口。后来,胡椒大量腐烂,而巴城当局甚至用走私的手段也没能获得任何胡椒—即便那里胡椒每袋6里亚尔,而万丹每袋仅1.5里亚尔。当然,英国与荷兰也并非真正同心,英国人拒绝封锁万丹。这意味着万丹仍有一定的贸易前景,只要紧张气氛稍缓,可以充分利用时机,发展贸易。

不过,荷兰人的封锁对万丹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担心被荷兰人劫持,华商对万丹的兴趣减弱,许多人离开那里前往巴城。因此,此前繁荣、富裕的万丹业已变得贫穷、荒凉,昔日的胡椒贸易中心地位也一落千丈。例如,1629年总共才有胡椒7000-8000袋。需要舰炮外交巡游一圈。

30年代,万丹与巴达维亚的关系稍稍和缓。不过,受荷兰人的左右也越来越大。到1684年,万丹臣服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样,荷兰人最终垄断了万丹的胡椒贸易。


kkjjmmkjm 于 2016-12-8 14:24:08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8 13:59

14701

1639年荷兰与万丹签订休战协议,1682年荷兰人征服万丹,同年英国、丹麦、法国在万丹的商馆被关闭, …

那就是说,这个阶段打破荷兰人的垄断的话,

英国人也能分得一分羹。

不过按照他们能输入到东南亚的白银,是远远不足以买光中国出口货物的。

此阶段,可以把更多的对欧出口倾斜到英国,而打击VOC。

但是长远来看,应该扶持荷兰,打击英国。毕竟荷兰没有工业革命的国土资源。

所以,如果把出口商品+白银,都当成是商品,进行易物贸易的话,

中国出口商品是可以占据绝对份额的。

用超额的商品获得东南亚的香料,然后输入到印度地区,获得印度的棉布,

也就是说这种贸易总量的优势,会一圈一圈地滚下去,在能涉及到的商圈都取得优势。

如果这种贸易力量,在主要交易品种上能集中起来,就可以获得事实上的定价权。


kkjjmmkjm 于 2016-12-8 15:00:01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5、马辰、万丹、占碑、旧港、亚齐等地

(3)占碑

对于华商而言,荷兰人到来之时,万丹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胡椒贸易港。然而,中国商人也从价格比万丹还要低的占碑、旧港和苏门答腊东海岸等地获取胡椒。在占碑,华人胡椒贸易的增加,与西欧各国在万丹的激烈竞争不无关联。也正是这种竞争,使占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胡椒贸易港,不仅华船,还有暹罗、北大年、爪哇和马六甲的商船都来了。苏门答腊的胡椒要比爪哇的胡椒便宜。

17世纪初,华商己是占碑主要的外来贸易者。1616年,占碑胡椒歉收,但3艘中国商船仍运走了1.1万袋胡椒。荷兰人估计,丰收之年,那里可获得2.5-3万袋胡椒。1618年,1艘中国帆船运走了4000袋。1623年,米南加保( Minangkabau)胡椒丰收,经占碑出口的胡椒达5万袋,而1634年卢卡茨(PhilipLucasz )估计胡椒产量在3.6-4万袋之间,不过,中国商人却向占碑国王许诺说,如果免征出口税,来年可将船只增加到6-7艘,即意味着足以买下该国所产的全部胡椒。无怪乎荷兰人充满嫉妒地说:“我们总在剪猪毛,而别人(指中国人)却在剪羊毛。”每艘中国商船大约可装载4000袋胡椒。免征出口税,哈哈。华商只是散,但并不傻。

1615年,荷兰人和英国人发现占碑的装运码头后,也在那里建起了商馆。为了能适时得到想要的货物量,荷兰殖民者派出自己的代理人,主要是中国人,用东印度公司赊给的布匹上山去换取货物。当时,他们主要依靠一个叫Ketjil Japon华人居间商供给。据载,Ketjil Japon信仰伊斯兰,深得占碑国王信任,是国王与荷兰人打交道的“大使”。他根据荷兰人的订购量将胡椒从占碑运到雅加达。除Ketjil Japon外,其他的华人居间商,一部分与荷兰人交往,一部分与英国人交往。为了避免互相竞争,荷英两国达成协议,规定购买的胡椒每袋不超过4里亚尔。不过,荷兰人并不信任英国人。每袋0.4两,那么一袋是多重呢?

由于荷兰殖民者企图垄断胡椒贸易,也与前来这里购买胡椒的中国海商发生了冲突。起初,华商并没有放弃占碑,为了胡椒,他们与荷兰人展开了周旋。但荷兰人十分坚决,不惜一切代价拼命阻止中国商人。只要有可能,他们就阻止中国商船前往占碑,结果是“华商船只被迫改而航往巴达维亚”,“万丹的故事再次重演”。胡椒是不可能垄断的,傻瓜。没有军事力量的商业好脆弱。

1643年7月6日,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占碑苏丹签订了贸易协议,主要内容是:不准华商前往占碑购买胡椒;对胡椒实行定价,避免价格波动;限制占碑人的航运。通过这一协议,荷兰殖民者基本实现了垄断占碑胡椒贸易的目的。有时候我觉得,先放手让荷兰殖民者敲打一下这些苏丹,反而是好事。伊斯兰即不能喝酒又不能赌博,连借贷都禁止,这事情很难办啊。


kkjjmmkjm 于 2016-12-8 15:08:34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5、马辰、万丹、占碑、旧港、亚齐等地

(4)旧港

旧港,即巴邻旁(Palembang ),也是一个重要的胡椒产地。16世纪后期,己有中国商人在这里贸易。《明史》卷324载:“万历五年(1577年)商人诣旧港者,见琏列肆为蕃舶长,漳、泉人多附之,犹中国市舶官云。”

1620年,荷兰人也派代理人进驻旧港,并建起了商馆。因为旧港的胡椒主要输往马六甲,这给荷兰殖民者提供了动用武力阻挠胡椒输出的好借口。此后不久,他们发起了攻势,主要是用战舰阻止商船将胡椒输往马六甲。在封锁的同时,荷兰人也通过占碑的居间商Ketjil Japon与旧港贸易。为了刺激人们将旧港胡椒销往巴达维亚,荷兰人还出高价收购这里的胡椒。

1623年11月3日,Ketjil Japon派1艘船满载胡椒的船只从旧港前往巴达维亚,荷兰东印度公司则准备以每担10.5里亚尔的价格收购。每担10.5里亚尔,很舍得下本儿啊。

1641年6月21日,旧港苏丹被迫与荷兰人签订了一个合同。协议规定,东印度公司享有当地胡椒的购销权利,同时允许荷兰人在旧港建立要塞,以确保胡椒的垄断。


xiaoxindehua 于 2016-12-8 15:10:40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8 14:24

那就是说,这个阶段打破荷兰人的垄断的话,

英国人也能分得一分羹。

不过按照他们能输入到东南亚的白银, …

此阶段,可以把更多的对欧出口倾斜到英国,而打击VOC。

17世纪EIC最大的问题是自身组织混乱,难以和VOC竞争。历史上要到1702年改革之后才有所改善,但我认为没有必要提前帮英国人改革,否则提前弄出一个原时空的EIC简直自讨苦吃。

要打击VOC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拦截每年回荷兰的船队,因为我看到的资料上说VOC本身股本相对并不算多,他们是靠每年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获取低息贷款来资助前往东方的船队,再用下一年归国船队拍卖货物所得的利润来偿还贷款,这样只要没有船队回国,VOC就会面临危机。历史上第四次英荷战争期间公司曾连续三年没从亚洲获取任何收入,最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拒绝继续向其提供贷款,VOC不久之后就宣告破产了……而且历史上VOC为了维持自己在好望角以东的地位一直傲娇地不愿意向议会寻求军事协助,哪怕在第四次英荷战争期间纳加帕蒂南被英国人夺走时也是如此,这种作死的传统必须被狒狒们妥善利用啊


kkjjmmkjm 于 2016-12-8 15:27:12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5、马辰、万丹、占碑、旧港、亚齐等地

(5)亚齐

亚齐是与万丹齐名的胡椒贸易中心。

起初,这里的贸易利润异常丰厚,张燮即称:“此国辽远,至者得利倍于他国”(3),似乎是华商踊跃前往之地。

但葡萄牙人控制马六甲后,希望华商到该地贸易而不是亚齐,于是在马六甲海峡拦截中国海商的船只。《明史》载:“(马六甲)自为佛郎机所破,其风顿殊。商舶稀至,多直诣苏门答刺。然必取道其国,率被邀劫,海路几断。从而使得中国商人与亚齐的贸易随之衰落。

17世纪初,苏门答腊岛大部分胡椒产地已为亚齐所控制。当时,西海岸最重要的港口勃里阿曼,是胡椒的集散地。先是英德拉甫拉出产的胡椒运到此地贩卖,后来其他地区的胡椒也运来销售。不过,最后这些地方的所有胡椒都要运到亚齐。

1600年前后,荷兰人进入亚齐,建起了商馆。但是,贸易似乎没有多大进展。他们提出到苏门答腊西海岸购买胡椒,也被亚齐当局拒绝了。

1641年,马六甲易手后,荷兰人的目标又指向了亚齐。

1645年,先对亚齐实行了封锁。

1649年,又在英德拉甫拉和萨利达( Salida )建立商馆。

1656年,则封锁了苏门答腊西海岸勃里阿曼等地,最终迫使亚齐苏丹屈服,与之签订了所谓的“和平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重新确认荷兰东印度公司对西海岸胡椒享有垄断权;同时,开放巴东为港口,并允许荷兰人在该地设立商馆。勃里阿曼、英德拉甫拉、萨利达这些小地方找不到,巴丹也有两个。亚齐还是比较尚武的。柔佛、霹雳这些地方的土王最后都被赶到了海岛上。


kkjjmmkjm 于 2016-12-8 15:48:3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8 15:49 编辑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8 15:1017世纪EIC最大的问题是自身组织混乱,难以和VOC竞争。历史上要到1702年改革之后才有所改善,但我认为没有必要提前帮英国人改革,否则提前弄出一个原时空的EIC简直自讨苦吃。

不是帮他们改革,

而是以中国出口货物——丝、瓷、烟酒糖茶,为武器,在出口份额上予以倾斜。

如果夸克穷能消化得了就更好。但是最好是一对多的贸易,不容易被卡紧喉咙。

据载,在一个月内公司就筹集了多达6424578盾的资金,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10倍。

VOC

1602年,公司资本是660万盾;

1614年,增至原来的265%,即1749万盾;

1623年,扩大到450%,达到了3000万盾。

与荷兰西印度公司股票的不幸下跌相比,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情况则好得多。1639年以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Amsterdam Stock Exchange)的交易价格就常常相当于其票面价值的四倍。在灾难的年代(1672年)前夕,股票以五倍于其票面价值的价格进行交易是很正常的现象。

股本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10倍。我的疑问是,到1623年已经有3000万盾的股本,一年运回国内的货物价值200-250万盾,毛利在300%左右,这样的现金流动率怎么还会需要贷款。

而且这还不包括在印度、东南亚、东亚的各个主要据点,每年的盈利各有10万盾以上。


kkjjmmkjm 于 2016-12-8 16:32:04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6.逞罗

(1)北大年

1603年,西兰岛公司代表向十七人委员会报告了他们在亚齐和北大年的经历。根据报告,十七人委员会特别支持与后者的接触,他们说:“这个国家的位置特别有利于东印度贸易,不仅胡椒便宜,而且那里的中国人是各类商品的大商家,他们拥有至少千吨的大船,以便商人可以从中国获取各色商品,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会负责运送商品,因为中国人不让任何外国人在中国逗留。”

每年从2月到5月,乘东北季风而来的中国商船运来了生丝、丝绸、瓷器、蔗糖、生姜、大黄根、沉香木、明矾、亚力酒、樟脑、纸、水银和朱砂等。荷兰东印度公司可以在这里向中国商人订购或购买生丝、瓷器等中国货物

北大年也是一个胡椒产地,其周边的胡椒每年收两季,同时,还吸纳着来自占碑、彭亨、吉打和柔佛的大量胡椒。因而,荷兰人与中国商人也存在着竞争关系。

为争夺胡椒,二者互相赶超。华商资金雄厚,在竞争中往往占据有利地位,而荷兰人常缺乏现钱,贸易并不顺利。也正因如此,早就有人提出放弃北大年,后来在荷兰商馆人员向十七人委员会强烈抗议后才得以保留下来。

同时,随着欧洲人对中国货物品味的提高,荷兰人开始追求更精细的货物。东印度公司报告说,中国人不愿意携带最好的货物远行,在北大年并不能获得理想的生丝、瓷器等。此外,更重要的是1619年巴达维亚的建立,使得北大年在荷兰东方事业中的地位急遽下降。因此,尽管后来仍有荷兰船只前来购买胡椒,但北大年商馆还是于1621年关闭了。


kkjjmmkjm 于 2016-12-8 16:46:13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8 16:47 编辑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6.暹罗

(2)阿瑜陀耶

阿瑜陀耶(也称大城)位于巴塞河、华富里河和泪南河的交汇处,是当时东南亚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1633年,荷印公司董事求旦(Jchouten)说,逞罗各方面活跃的贸易表明阿瑜陀耶进行着大规模的贸易。它自由开放,“任何国家的人民在逞罗都受到欢迎,各人可有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人在暹罗”。其中华商最受欢迎,《东西洋考》一记载道:“贾舶(中国商船)入港,约三日至第三关。舟至,则侦者飞报于王。又三日至第二关。又三日至佛郎、日本关。所至关,辄听与其近地交易。不必先诣王也……国人礼华人甚挚,倍于他夷,真慕义之国也。”

最早进入阿瑜陀耶贸易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

进占马六甲后不久,他们就派人前往逞罗要求通商。1516年,双方还签订了通商条约。根据协议,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等地通商、旅居和传教。

1616年,再次与逞罗缔结条约。

荷兰人紧随其后。1604年,此前一位从婆罗洲返回逞罗的使节经过北大年,建议荷兰人加入下一次逞罗前往中国的使团,为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打基础,于是,两名荷兰人被派往阿瑜陀耶。但是,由于当时暹罗与缅甸交战,国王去世,这项计划被拖延了,代表也被召回。

1608年,东印度公司在阿瑜陀耶设立了商馆。此后,荷兰人在那里的贸易力量逐渐增强。

1617年,与暹罗统治者订立购买兽皮的协议。

1634年,又被允许在阿瑜陀耶河岸建起了新的仓库、房间和码头,进一步扩大商馆的规模。

阿瑜陀耶成为了欧洲殖民者与中日两国海商竞争比较激烈的地方。

一方面,葡萄牙人、荷兰人与中日商人同争一个市场。据载,荷兰人在阿瑜陀耶首次贸易,主推的就是欧洲布匹、金线、金银丝织品、纸、玻璃器具和檀香,用以抵制中国的生丝、丝绸制品和瓷器。在这一市场争夺中,中国商人优势明显。

1629-1632年,荷兰商馆馆长范·弗利特(Van Vliet)在《遏罗王国志》中说:“前此漳州及交趾支那之中国商人曾和暹罗维持比现在规模更大的贸易,他们带来大量货物,交换回大量苏木、铅及其他商货,由于此等国家对暹罗之贸易,国王及人民俱获利益,故贸易甚为旺盛。”荷兰人也承认:“瓷器、漆器及其他日本制品,因中国人已有多数输入于暹罗,致其需求不多。总之,经营贸易最多的是中国商人。

同时,两股海商力量也在竞购暹罗的鹿皮、鲛鱼皮、苏木等。日本海商是鹿皮的大买主。

据载,在暹罗,每年捕杀鹿达15万头,其皮主要是“以厚利卖给日本人”。荷兰商馆人员的信也记载说,日本商人垄断着鹿皮市场。直到1635年,由于锁国政策,日本海商退出了竞争,荷兰人才得以取而代之经营起暹罗与日本的鹿皮等贸易。与葡萄牙人、荷兰人不同,中日两国海商甚至还深入暹罗内地购买各种货物。据载:“中国人及日本人从前经常由下述各地MeclonghPypry, Rahhsy, Pitsjebhoury及Cug运出大量货物。中日两国海商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鲛鱼皮,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皮。第一项要接手的就是暹罗的鹿皮贸易。乡下小货郎的战斗力杠杠的。要推出多种适合东南亚乡下销售的小包装商品。


kkjjmmkjm 于 2016-12-8 16:53:25 发表了: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7、柬埔寨

17世纪前期,柬埔寨的金边、磅龙也是各方商人聚集的地方,既有中国人、日本人、马来人、占婆人,也有葡萄牙人、荷兰人。由于贸易繁荣,各国都有类似港长的负责人。如磅龙,到该地贸易的各国商民,都有他们自己的Sanbandar。盖伦(Jan Direy Gaelen)在《柬埔寨日记》中记载道:“日本人街在一名Sanbandar管治下,另一名Sanbandar管治葡萄牙人街,马来人与占婆人街有另外一名Sanbandar,华人街中有两名Sanbandar,结果全部有五名Sanbandaro "

1623年,荷兰人在磅龙设立了一个商馆。然而,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柬埔寨的关系不好,二者常有摩擦。例如,1644年柬埔寨杀了荷兰商馆人员,殖民者则派5艘战舰攻打柬埔寨。因而荷兰人在这里的贸易并不稳定。相对而言,葡萄牙人的贸易比之要稳定得多。

在柬埔寨,中日两国商人的贸易势力很强。每年前来贸易的中国商船数量不少。据《巴达维亚城日记》一记载:

1625年,从漳州到柬埔寨贸易的船只是7艘;

1626年,4艘;

1631年,1艘;

1637年,数艘;

1640年,从华南来的是5艘。

1604-1635年,日本朱印船共计44艘。此外,在该地的日本侨民七八十家也经营着各种贸易:“他们当时由于贸易而享受利益,彼等的商品还运送广南,从该地托中国船送到日本。”

总的说来,葡萄牙人、荷兰人并不是中日两国海商的对手。《东京日本自然、市民与政治史》一书即称:“柬埔寨王国居住有葡萄牙人、日本人、交趾支那人及马来人等,他们之中,有暂时的贸易商,也有定居下来的……占有胡椒、糖砂、蜂蜜以及蜡等贸易之大部分,日本人和中国人完全掌握贸易的利益。


kkjjmmkjm 于 2016-12-8 17:39:1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2:42 编辑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8、越南

(l)广南

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后,明廷仍禁止与日本贸易,故广南充当起了中日贸易的中转地。

17世纪初,中日商人之间的贸易业己十分兴旺。其中会安是主要的贸易地。每年华商载运来大量的生丝、其他丝织品等。

1622年,在日本平户的荷兰商务员估计每年卖到那里的中国商品达100.8万里亚尔,其中2/3是生丝,1/3是丝绸。而日本商人到此买走了大部分中国货物。

1618-1621年,住在会安的意大利教士博里(Christophoro Borri)在给罗马教皇的报告书里描述了自己目睹的贸易盛况。他说,会安每年定期开市,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主要的客商,中国海商用帆船载运来了大批优质生丝和其他货物,而每年日本海商也用商船载着价值4-5万两的白银前来贸易。“据称,中国运去的生丝全为日本船所运走。

因为葡萄牙人也经营着澳门与广南、日本等的生丝贸易,所以中日两国海商的这种贸易极大冲击了他们。1615年,澳门葡教会巡察使萨瓦洛(ValentineCavalho)就报告说,中国人将大量生丝带入广南,而日本人用大量白银购买回国,这是葡萄牙人贸易的大患。但澳葡似乎也没有什么应对良策,只能任由发展。

荷兰人东来后,也企图到广南寻求贸易的机会。

1601年,荷兰殖民者第一次接触了这一地区,但是经历并不愉快,贸易没有任何进展。

1613-1614年,他们从日本平户派出4艘船只到广南购买丝绸,不过这次亦没有收获,一个荷兰人还因此丧生。

1616年,荷兰人又到广南和占婆,但在两地都不受欢迎。在广南,他们发现又与日本人同争一个市场。此后,直到30年代初,荷兰人才在广南建起了一个商馆。然而,他们在日本朱印船面前没有什么竞争力。

1633年,2艘朱印船带来的资金是40万里亚尔,而荷兰人仅有625里亚尔和150担铅。哈哈,穷鬼。

1634年,荷兰殖民者增加了资金,带来57287盾,但由于日本人在当地贸易的优势地位,也仅有37403盾用于投资。因此,他们在广南生丝市场上是失败的。“

1634年9月,荷兰上席商务员阿布拉哈姆·太格甚至提出:“广南贸易在公司害多于利……由于日本国务会议员及大官等,与此有秘密关系,故贸易有不利时,对在日本之我侨民将惹起新问题,发生麻烦。公司在此情形之下,必在该地大受轻侮。此外,为了避免诸多不便起见,当以放弃广南为有利。”

1635年,日本人退出广南后,荷兰人获得了填补空白的机会。不过,同样有来自中国海商的竞争,因为一些中国商人也参与经营了广南到日本航线上的贸易。

例如,1647-1650年有11艘中国商船从广南开往日本,

1651-1660年多达40艘,

1661-1670年是24艘。没有明朝的海禁,就没有广南的贸易,日本的商船数量也会减半。


kkjjmmkjm 于 2016-12-8 17:54:15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2:43 编辑

第五章欧洲殖民者与中日海商在东南亚的贸易竞争

第二节两股海商势力的贸易竞争

8、越南

(2)东京地区

东京地区是生丝的重要产地,《巴达维亚城日记》载:“该地(东京)养蚕,一年二次,在夏季四五月及冬季十、十一月间”,“年年出产绢丝十五、六万斤,织品五、六千匹,及肉桂若干”。养蚕的技术早就全世界扩散了。成本、效率、质量、产量的区别而已。

1635年以前,日本朱印船常到这里购买生丝。据载,日本海商每年都会携带25-30万两银币前来,并在短时间内采办生丝,于7月1日携归日本。当时,绝大部分生丝都是被他们买走的。

例如,1635年日本商人从这里出口的生丝即达10万斤,约占了东京生丝总产量的2/3.在东京市场,日本海商举足轻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636年,日本朱印船一停止,东京贸易顿时萧条:“此绢丝由于日本戎克船不来,故出口少,或全无出口。”10万斤生丝,1千担不到,全数收购大约需银10-20万两。

荷兰人早就想在东京生丝贸易中分得一杯羹,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1635年,日本禁止商船一前往海外贸易,对于荷兰殖民者来说是天赐良机。次年,通过熟知东京贸易的日本商人,他们了解到贸易的可行性。

于是,1637年便在东京建起了商馆,取代日本海商经营起了生丝贸易,即从东京进口生丝,然后销到日本市场。

40年代后,东京成为了荷兰人供应日本市场的重要生丝来源地。《巴达维亚城日一记》即称:“输入自东京之货物,售况良好。尤其生丝、绸布及其他织品,均比去年(指1643年)廉售,买进价达额达三十万荷盾的货品,曾获百分之百的利益。”

据载,1641-1654年间荷兰人从这里进口的生丝年均达34吨。后来,东京生丝竞争力减弱,荷兰殖民者年购买量减少到20吨。1671年,荷兰人经营下的东京与日本贸易停止。和前面的估计差不多。

综上所述:

在欧洲殖民者控制的地区,贸易都在西方人的掌控之中。

如在菲律宾海域,西班牙人是主导者;

在马鲁古群岛,荷兰人是主要的垄断者;

在帝汶、索洛一带,葡萄牙人、荷兰人交互把持;

巴达维亚则完全在荷兰人的掌控中,等等。

在这些地方,西欧殖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中日海商予以利用,需要时鼓励,不需要时或觉得有“威胁”时就进行打击,乃至屠杀。

在印尼海域的各主要胡椒贸易地,荷兰人垄断胡椒贸易的计划正在逐渐地推进,大部分胡椒产地,如万丹、占碑、旧港、米南加保、亚齐等,都先后被迫与之签订了垄断购销协议。

在暹罗、柬埔寨和越南,葡萄牙人、荷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

在暹罗,葡萄牙人、荷兰人与该国统治者订立了贸易协议;

在柬埔寨,葡萄牙人似乎占有一定的贸易份额;

在广南,葡萄牙人大炮贸易盛极一时;

在东京,日本商人退出后,荷兰人取而代之,开始经营生丝贸易等。

因此,我们似乎可得出如下的结论:在东南亚,中日两国海商虽在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30年代中期前)具有很强劲的竞争力,甚至在局部地区优势明显,但从总的态势看,欧洲殖民者正在胜出,因其商业势力还在扩张之中。


kkjjmmkjm 于 2016-12-8 21:07:39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毋庸置疑,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它不仅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殖民者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影响的性质,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kkjjmmkjm 于 2016-12-8 22:17:3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8 22:18 编辑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的东来,并无一例外、深深地卷入了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东南亚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欧洲殖民者使得东南亚海上贸易航线空前畅通。一方面,欧洲殖民者开辟了东南亚与欧洲、美洲等的多条贸易航线。

15世纪末,葡萄牙开辟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

16世纪初,又进而到达东南亚。于是,东南亚与欧洲的贸易航线正式形成。对东南亚而言,这条贸易航线是革命性的,因为它结束了东南亚与欧洲之间传统的经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中转的贸易时代,同时开启了两个区域之间直接贸易的大门。

此后,从马六甲海峡出发,抵印度果阿等地,经马尔代夫,穿越印度洋,到达非洲坦桑尼亚海岸,再沿非洲东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最后到达欧洲的贸易航行逐渐频繁起来了。

16世纪末,荷兰人在葡萄牙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贸易航线。

1596年,荷兰的第一支远征船队,为了尽量避开葡萄牙人,抵达好望角后,不再按照葡萄牙开辟的航线沿非洲东海岸航行,而是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直接横渡印度洋,向印度尼西亚的巽他海峡进发,并取得了成功。这一航线的好处很多:

一是可以避开葡萄牙人控制的果阿、锡兰以及马六甲海峡;

二是这一航行可以不受季风的影响;

三是不用通过亚洲其他地区而直接到达东南亚,缩短了从好望角到东印度的航程。

1599年,经过好望角然后直接一前往哭他海峡的航线,己被公认为荷兰船只“最短也是最适宜的航线”。这样,这条贸易航线开始被广泛用于东南亚与欧洲之间的商业航行。也才36年。

西班牙人则独立开辟了穿越太平洋联系东南亚与美洲、欧洲的大帆船贸易航线。

1519-1522年,麦哲伦远航队绕过南美洲南端,穿越太平洋,到达东南亚,经印度洋回到欧洲,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坏球航行。但就东南亚与美洲之间的航路而言,这次航行只开辟了从美洲到东南亚的来路,从东南亚回航美洲的航路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之后,经过西班牙人的多次探索,1565年乌达内塔终于找到了回航墨西哥的航路。于是,很快从菲律宾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航行稳定发展起来了。接着,通过墨西哥等地的陆上通道,以及墨西哥等地与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贸易航线,这条贸易航线又辐射到了欧洲。这有70年了。

另一方面,欧洲殖民者也刺激了东南亚内部航线的发展。东南亚内部的海上交通早已经贯通,不过殖民者到来后,又有“新”的发展。从马六甲海峡前往马鲁古群岛传统的航线是:

从马六甲海峡出发,沿爪哇西海岸东行,到达马鲁古群岛等地。然而,葡萄牙人进入马六甲后,又有两条航线被频繁投入使用。

一条是从马六甲出发,“经新加坡,从新加坡到浡泥(指今文莱),从浡泥到布敦(Buton )岛,再到摩鹿加”。这条航线的航行与传统航线相比,“趁着季风,非常快”,同时,更重要的是,它避开了爪哇人控制下的爪哇海。因此,葡萄牙人认为“是一条很好的航道”,皮列士就高兴地说:浡泥航道更适合我们,我们已知道(感谢上帝!)它是好的,对我们相当有利。”

82.jpg(128.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8 21:31 上传

另外一条航路的“复活”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葡萄牙殖民者。马六甲被占后,马六甲海峡通航受阻,印度、波斯、阿拉伯、亚齐等地商人不得不绕道苏门答腊岛的西南沿海,前往翼他海峡,然后沿爪哇西海岸前往马鲁古群岛。这条航路之所以说是“复活”,是因为它不是新开辟的,在殖民者东来之前已被使用过,只不过葡萄牙人进入东南亚后才更频繁地为人们所使用罢了。大家都绕道苏门答腊西海岸,然后都在亚齐停靠、补给。

亚齐的繁荣,是由于葡萄牙阻断马六甲造成的。

自己又没有把马六甲经营好。

其次,欧洲殖民者促进了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17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贸易地,如马尼拉、巴达维亚、马六甲、亚齐、万丹、阿瑜陀耶、望加锡、会安、东京等,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欧洲殖民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马尼拉、巴达维亚是在欧洲殖民者经营下发展起来的。

马尼拉是西班牙殖民者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商业城市。在西班牙人进入之前,马尼拉虽是天然良港,有极佳的经济地理位置,但只不过是菲律宾众多的贸易港之一。1571年,西班牙将其定为菲律宾殖民地的首府后,大帆船贸易的重心随之移到马尼拉。在西班牙的招徕下,各地商人,如中国人、日本人、爪哇人、柬埔寨人、暹罗人、越南人、马鲁古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葡萄牙人等,纷纷前往贸易。于是,马尼拉既与中国、日本、东南亚各地、印度等联系紧密,又与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和欧洲有着频繁往来,从而影响远远超出了东南亚的层面,具有全球性。

马尼拉给荷兰殖民者树立了榜样。1619年,占领雅加达后,荷兰人则在废墟上“依照马尼拉的模式”建起了自己的大本营。不过,作为荷兰东方商业帝国的“首都”,却或多或少地掩盖了巴达维亚也是一个东南亚海上贸易重地的实质。然而,正如我们所知,它不仅与东南亚各地、中国、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和欧洲贸易往来频繁,而且是东南亚的“香料之都”。

同时,亚齐、万丹、望加锡则是在欧洲殖民者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由于葡萄牙人,马六甲海峡贸易形势恶化,主要是:

葡萄牙人进入马六甲后,对推行基督教热情很高,在南洋继续着和伊斯兰的斗争,甚至虐待伊斯兰教徒;

同时,积极垄断丁香、肉豆盏等的贸易,不允许其他商人染指这些商品;

在马六甲收缴各种各样的港税,人们一般要缴纳9%的海关税,4.5%的出口税,多少不等的人头税(商船船员少于5人,每人缴1.5里亚尔,超过5人,须缴3.75里亚尔),还有所有来船也要缴下碇费

此外还限制马六甲海峡的自由通行。

于是,导致“苏门答腊西部沿岸的海运和贸易顿形重要而且日益发达起来”。

亚齐在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刚好处于苏门答腊岛西部航线理想的位置上。

16世纪初,亚齐还只是苏门答腊岛上众多的小国之一。由于与邻境的破堤里王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当时,亚齐国王仅拥有30或40艘船,这里除了大米、肉食、酒外,有一些胡椒,但不多。不要停。

然而,不堪葡萄牙人压榨的商人纷纷离开马六甲,涌入这个伊斯兰国家和胡椒集散地,使亚齐迅速发展起来了。霍尔指出:“从马六甲被驱逐出来的穆斯林商人又在新兴的苏门答腊北部国家亚齐定居下来,亚齐于16世纪中叶成了印度的和西亚的穆斯林与马来群岛贸易的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此后,亚齐的海军和经济实力逐渐加强,于17世纪前期到达了鼎盛期,它的势力也扩展到了苏门答腊西海岸的米南加保,东海岸的阿鲁,以及马来半岛的彭亨、吉打等地。

苏门答腊西岸最重要的港口—胡椒集散地勃里阿曼、英德拉甫拉等地所产的胡椒都要转运到亚齐。当时,亚齐较为繁荣,中国典籍《东西洋考》称其为“西洋之要会”。在海上贸易的支撑下,它维持了长久的繁荣,到17世纪中叶后才相对衰落下去。

某种程度上讲,万丹的兴起也是葡萄牙在马六甲骚扰的结果。

万丹刚好与亚齐南北互为呼应,遂随着苏门答腊岛西岸航线的兴盛而繁荣起来。它于16世纪中叶开始起步,到1600年前后己成为东南亚著名的胡椒贸易中心。东西方商人云集,东方商人如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西方商人如葡萄牙人、荷兰人等,不仅是爪哇岛上的主要商业城市,还是中国、马鲁古、印度、阿拉伯等地物产的集散地。

望加锡也一样,是爪哇商人、马来商人不满葡萄牙在马六甲的各种暴行进入而发展起来的。

16世纪后期,由于爪哇港口泗水、锦石、厨闽等地贸易衰落,其地位愈显重要。1603年,伊斯兰传入后,望加锡的势力更加壮大。

它没有多少可以输出的货物,但离香料群岛很近。当时,荷兰殖民者禁止各方商人到马鲁古群岛购买香料,不过望加锡人的船只细长,速度很快,荷兰人很难阻挠,仍继续到马鲁古,购买香料,运回望加锡销售。

因此,这里成为了著名的香料“走私”中心

此外,在东南亚其他贸易港也有欧洲商人活跃的身影。

在菲律宾,如甲米地、宿务、苏禄、猫里务等;

在印度尼西亚,如马辰、坤甸、厨闽、马打兰、井里汶、泗水、锦石、三宝垄、旧港、占碑、巴昔等;

在马来西亚,如霹雳、彭亨、柔佛、吉打、丁机宜等;

在缅甸,如勃固、勃生、马都八、沙廉、丹那沙林、墨吉(丹老)等;

在泰国,如北大年、宋卡、洛坤、普吉岛、吉兰丹等;

在柬埔寨,如金边、磅龙等;

在越南,如北方的升龙、庸宪(海兴)和广南的会安、清河(承天)、嘉定等地;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也都有一定的贸易。

第三,欧洲殖民者密切了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

在马六甲衰落后,葡萄牙人主要是以澳门为基地参与贸易,主要经营的是澳门与马尼拉、与望加锡一索洛一帝汉、与越南一柬埔寨一逞罗的贸易。他们将中国货物生丝、瓷器等运到东南亚市场,又将东南亚货品檀香木、苏木等销往中国市场,从根本上讲,它主要联系的是东南亚与中国市场。

西班牙人进入菲律宾后,以马尼拉为基地,垄断着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一般说来,每年约有2艘1200-1500吨的大帆船往来于两地。从马尼拉出发的大帆船,载运的货物是生丝、丝绸、瓷器、香料等,主要是销往墨西哥、秘鲁和欧洲;从阿卡普尔科回航时,载运的是美洲的白银和其他货品、西班牙酒以及各种欧洲货物。这一贸易则沟通着东南亚、其他亚洲各地与美洲、欧洲市场。

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荷兰的实力最强大,其着重经营的是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贸易,通过每年往来于欧亚间的商船,把大量的香料、生丝、瓷器、糖等亚洲商品运往国内,从国内则将白银以及少量欧洲商品运往东南亚。

同时,还参与了亚洲的区内贸易:

其一是巴达维亚等地与印度一波斯一阿拉伯贸易,即把东南亚香料以及部分中日货物销往印度、波斯、阿拉伯,又将那里的棉布等载运到东南亚销售;

二是巴达维亚等地与中国一日本的贸易,主要是将东南亚各种各样的产品以及部分来自南亚和西亚的货物销往中国、日本,同时又把中国、日本的货物输入到东南亚。

总之,欧洲殖民者不仅促使东南亚与欧洲、美洲的直接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了,而且以新的竞争者身份出现在东南亚与中国一日本、印度一波斯一阿拉伯的贸易中,从而极大密切了东南亚与这些地区间的市场联系。


kkjjmmkjm 于 2016-12-8 23:20:02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开发

贸易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对当地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和矿业的开发等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在经济作物方面

为了贸易,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各地疯狂追求香料、蔗糖等产品,从而直接拉动了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胡椒、丁香、肉豆落、甘蔗等重要经济作物,不仅种植扩散,而且产量急遽增加。

(1)胡椒。

16世纪初,葡萄牙观察家皮列士提及的胡椒主产地有苏门答腊岛的破堤里(Pedir )、巴昔(Pacee),爪哇岛的巽他国,马来半岛的吉打、彭亨、北大年等,总产量约2500吨

而后,胡椒种植迅速传播开来,不仅从苏门答腊岛北部沿着该岛西海岸向东南部传播,进入米南加保山区,还向北越海进入马来半岛。在苏门答腊西海岸,最初也仅英德拉甫拉出产胡椒,然而“由于巨大的需求,胡椒种植在17世纪向西海岸的其他地方扩散”。

与此同时,胡椒种植也传入了婆罗洲。据载,最初婆罗洲南部的马辰十分荒凉,人烟稀少,当地全然没有种植胡椒的历史,甚至连密集劳动型的水稻种植都未曾见过。然而,就在这些地区,也开始种植胡椒,甚至望加锡与马辰之间贩卖劳工的贸易也因此日趋活跃。到17世纪中期,东南亚胡椒种植业己十分繁盛。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以及婆罗洲总人口中,约有6%的居民靠种植胡椒供应国际市场谋生。据估计,约有4万个家庭20万人参加了胡椒的种植。反向推论就是,东南亚共有人口约350万。

随着种植的扩散、发展,东南亚胡椒产量迅速增加。16世纪后期,东南亚的胡椒产量逐渐赶超印度。1600年前后,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以及爪哇岛的胡椒总产量年均在4500吨以上其中爪哇万丹一地就达2000吨

1610-1670年,东南亚种植胡椒的主要产地包括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的部分地区(诸如吉打、北大年、宋卡和彭亨)以及婆罗洲的马辰。若忽略那些较小的胡椒出产地,东南亚的胡椒年产量到1630年应达6000吨。17世纪中叶是东南亚胡椒出产的高峰期,总产量估计高达8500吨。更为有意思的是,随着东南亚胡椒产量的增加,荷兰人也开始将胡椒销往印度。到17世纪后期,印度甚至成为了东南亚胡椒的重要销售地。增长了140%-240%。

(2)丁香。

自古以来,马鲁古是丁香的唯一故乡。1623年,意大利人艾儒略(Giulios Aleni )在《职方外纪》中称:“马路古(即马鲁古)……产丁香、胡椒二树,天下绝无。”16世纪初的西方文献记载,丁香仅生长在马鲁古群岛中的一些小岛,

主要是哈马黑拉岛西海岸的德那地(Ternate )、****蒂多雷(Tidore),****马基安(Makian),****摩蒂尔(Motir)****和巴契安(Pacham)。 "

16世纪后期,它向南扩大,发展到了安汶岛和塞兰岛

到17世纪,这些南方岛屿甚至成为丁香主产地。如安汶,16世纪初,还是“没有商品,没有一个很好的港口,没有贸易”之地。

但到**1570年丁香产量即达74吨,****1612年245吨,****1614年310-460吨,****1620年200-250吨,****1630年300吨,**1647年430吨。丁香产量增长明显。

(3)肉豆蔻。

肉豆蔻产地是班达群岛,该群岛共有6个小岛,其中有5个出产肉豆蔻,

班达岛、****内拉岛(Neira)、****艾岛(Ai)、****伦岛(Pulo Run)、****崩卡杰岛(PuloBorncagy)

其中班达岛是主要产地,“产量比其他几个岛的合起来还要大”。直到18世纪,肉豆蔻仅产于班达群岛的各个小岛。16世纪初期,皮列士对肉豆蔻的产量曾有一记载,他说:“人们说班达诸岛一般年产一千巴哈尔豆蔻香料。”17世纪前期,班达群岛豆蔻的产量巨大增加了。范勒尔估计,班达群岛每年出产2500+600+400=3500巴哈尔的肉豆蔻干皮,2800+600+500=3900巴哈尔肉豆蔻,合计为7400巴哈尔。”增长幅度不可谓不大。

(4)甘蔗。

爪哇岛是世界著名的蔗糖产地,但它是在荷兰东印度公司采取了鼓励蔗糖生产的措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17世纪初,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逐渐增大。1616年,十七人委员会要求用船运送有利可图的蔗糖回国。而当时东南亚的甘蔗主要还是野生的,人们只是将它当糖果咀嚼,也不会榨糖。巴达维亚建立后,由于糖仍供不应求,于是荷兰殖民者在其“领地”内鼓励种植,特别是支持中国移民种植。

最初,华人先在在万丹附近种植甘蔗、制糖。后来,为便于控制,荷兰人要求华人移到巴达维亚周围种植甘蔗。为此,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

一是免税。华人容观(Jan Kong)是最早在巴城种植甘蔗的人。1637年11月7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出告示,免其10年蔗糖税,不过,他必须以万丹市场上的糖价将糖卖给公司。

二颁布法令,保护甘蔗生产。1636年6月18日,东印度公司发出通告,禁止破坏在巴达维亚市外的甘蔗种植。1642年,进而规定如果砍伐或移植市外的甘蔗或农作物,将处以12个月的强制劳动。

三是给予种植甘蔗的华侨华人一些特殊待遇。如,把每个月的人头税从1.5里亚尔降为0.5里亚尔,以确保劳动力这个重要的生产因素。

又如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预支款项给制糖商人等。荷兰人的政策还没开始。华人没地位,到哪里都是做工的苦命。但是这些出走的华人在国内的际遇肯定更糟糕。每月1.5-3里亚尔的人头税合白银0.15-0.3两,一年就是1.8-3.6两,竟然都能承受。说明国内的净收入更糟糕。

在荷兰殖民者的直接鼓励或间接刺激下,爪哇岛上巴达维亚、万丹等地的蔗糖种植、制糖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1636年前后,华人杨昆在巴城附近建成了糖坊,开始榨糖。30年代后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将在爪哇岛出产的蔗糖运往欧洲。

1637年前后,每年在万丹就可以购到8000-10000担的精白糖。到1640年在巴达维亚附近就有23个华人经营的糖厂,糖的生产量也大增。

1648年,巴达维亚生产的糖为2.45万磅

1649年跃升到59.8万磅

1652年则高达146.4万磅

与此同时,甘蔗种植也沿爪哇岛北海岸扩展到爪哇岛东部的三宝垄。到1686年,这一区域的糖厂己达36个

据估计,**1648年整个爪哇岛糖的生产量是288吨,****1651年为600吨,**1652年是741吨

还有,暹罗、广南、东京等地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也发展起来了。杨昆,你可识得圆通大师?

于是,东南亚可供出口的糖急遽增加。17世纪30年代,东南亚年均出口量仅400吨,但40年代即达1900吨,50年代是2100吨。此后,仍在增加。下面将1630-1789年间东南亚糖的年均出口量列表如下:

83.jpg(63.5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8 22:22 上传


kkjjmmkjm 于 2016-12-8 23:59:1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6 20:53 编辑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开发

2、在农业方面

随着欧洲殖民者贸易的发展,大批欧洲商人、士兵等进入了东南亚,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

以荷兰殖民者为例,1616年,东印度公司估计每年需要2000吨大米(主要用于供应马鲁古群岛)

1620年,每年需要的大米增加到4000-6000吨

30年代中期,据东印度总督报告,爪哇人每年将岛上2000吨的大米销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同时公司从其他地方运来的粮食是20000吨,那么荷兰人每年所吸纳的大米即达22000吨

另据一记载,1638-1641年间东印度公司购进的大米还在增加。我觉得要压制荷兰人,就要把爪哇和周边岛屿的粮食买光,让他们不得不出更高的价钱来买粮,压缩他们手头的现金,或者不得不从更远的地方去买粮,压缩他们的运力。而对于澳宋,有广东广阔的市场,背靠中国更广阔的市场,要摊销这些溢价简直九牛一毛;如果要建立一年以上的粮食储备,需要的供给会更多;再退一步,还可以把大米卖给多尔衮,那边的溢价足以补充在东南亚付出的额外成本。毕竟满清20万人,哪里是VOC几万人可以比拟的。这就是我说的,要打的“米、布、丝战”的第一战——大米。

为了满足贸易活动的粮食需要,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东南亚各地进口粮食:

(1)葡萄牙人。

在马六甲,葡萄牙殖民者的主要粮食来源地是爪哇、勃固等地,其中尤以爪哇为多。爪哇人在马六甲有一个米谷市场,即使他们与葡萄牙人进行周期的战争时,也不愿放弃这个市场。德.埃雷迪亚记载说,每年从爪哇到马六甲的船只在200艘以上,它们给马六甲载来了大米、各种谷物、葱、蒜、牛油、油类、黄瓜等。葡萄牙人对爪哇粮食的依赖程度很高,马打兰苏丹阿贡就说:  “如果荷兰人阻挠从爪哇运输大米,马六甲就会衰退。”

在帝汶、索洛一带活动的葡萄牙人则既从爪哇岛上进口粮食,也从望加锡等地购买。

(2)西班牙人。

菲律宾供给了他们一些粮食,但主要还是依靠其他地方,如柬埔寨、暹罗等。

(3)荷兰人。

他们的粮食来源途径较多。不过,除了部分来自科罗曼德尔,绝大部分粮食来自东南亚各地:

一是爪哇岛,主要是巴城近邻马打兰王国和爪哇岛中东部。马打兰是爪哇岛上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然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马打兰矛盾重重,但尽管如此公司并没有放弃从这个最近的供应地获取粮食的计划。事实上,为了获得大米,荷兰殖民者不惜卑躬屈膝与马打兰妥协。

如1620年,昆担心不能从该地获得大米,就数次派使节前往马打兰谈判;

1628年前后,马打兰第二次围攻巴达维亚,因公司非常需要大米,荷兰人再次屈服,多方设法与马打兰改善关系。

1633年后,双方关系改善,各种各样的中国和马来小船又频繁将大米和其他食物输往巴城。据载,1634年有2200吨大米被输往巴城

爪哇岛中东部是岛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地。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这些地方冲突不多,因而这些地方的人们给荷兰人供应了大量的粮食。

二是柬埔寨。由于与马打兰的关系不稳定,并且荷兰东印度公司不愿意接受“一鼠一洞”——完全依靠马打兰供应,所以积极寻找新的粮食来源地。

当时,荷兰人希望从旧港和比马获取大米,但在这两个地方一无所获,不得不转向北大年、柬埔寨获取大米。不过,北大年并不是主要粮食产地,它还从宋卡、洛坤、柬埔寨等地进口粮食。

因此,此后荷兰人新开辟的粮食来源主要是柬埔寨。三是暹罗。巴城建立后,几乎每年荷兰人都要从暹罗购进数量不等的粮食。例如,1625年3月24日,荷船“阿内姆登”号(Arnemuijden )就装运着168吨暹罗米(包括少量的日本米)抵达巴城。’

需求是最大的驱动力,因而欧洲殖民者直接拉动或刺激了东南亚的农业生产。

如望加锡,在卡拉尼·曼陀雅(1593-1637年)统治下,为了出口粮食,开始在西里伯斯西南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且各地还按照王室建议,建起了粮仓;同时,望加锡统治者还制定了法规确保香料经销人的大米供应。这样,1590年前后望加锡大米生产开始起步,到17世纪每年出口量即达1000吨

几如爪哇岛,也逐渐以粮食生产闻名于世。据载,17世纪中爪哇在丰收的年份可供出口的粮食达1万吨马打兰王国每年剩余粮食在6000吨左右。卞**1615年,荷兰人估计他们每年能从扎巴拉购进2000吨大米,而 1648年却高达8000吨;**1700年前后,东爪哇泗水每年能给马鲁古、小翼他群岛输送2000-4000吨大米。

另一个最好的证据就是东南亚粮食贸易空前活跃。

1615年,时人记载说,每年有50艘满载大米的爪哇船只从马打兰前往马六甲,此外还有一些万丹、柔佛、占碑、旧港和北大年来的船只;

1617年,则有120艘爪哇粮船前往马六甲

1642年,威廉姆斯(Pieter Willernsz )记载说,该年的两个月内即有12艘爪哇人的船只抵达亚齐,船上所载的主要货物是粮食,如食盐、糖、豌豆、黄豆和其他商品等

16世纪初,勃固载运大米的船只不少于40只,大米出口量估计是14000吨,但缅甸人征服勃固后,从伊洛瓦底江口到其首都皆有更多的余粮,到18世纪,甚至有“数千艘”船只被用于大米贸易

《剑桥东南亚史》则称:“就大宗商品而台,大米是最大的单一贸易产品。爪哇地区靠河水灌溉农田和暹罗、柬埔寨和缅甸的冲击平原生产大量过剩的大米,这些大米通过运河或者由动物驮运抵达港口,然后以袋装船运到城市或者缺乏大米的地区。”当然,这种贸易是以农业生产获得发展为基础的,因为只有满足了当地需求,剩余的大米才能用于出口。

同时,在欧洲殖民者控制下的重要人口聚集地,因人口众多,粮食、蔬菜和水果等的需求量大,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鼓励发展该地区周围的农业生产,从而促使这些地方的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例如,安汶岛原先是一个没有什么农业的地方,但是到17世纪前期,这里的农业生产也有了明显的进展。华廉泰因(Francois Valentijn)在《安汉岛志》一书中一记载说:“安汶岛居民中,最善良的还有中国人,他们是聪明、勤检、亲切而又善于谋利的国民。早在1625年以前,就住在安汶岛最适宜的土地上从事耕种,经营园艺。”,

此外,在欧洲殖民者控制的马六甲、马尼拉、巴达维亚则更明显。

马六甲本是一个没有农耕传统的地方。

最初,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是渔民,以从事渔业为生。此后,即便马六甲成为人口众多的贸易中心,但其所需的大米、蔬菜等,仍或来自逞罗,或来自爪哇以及其他地区。据估计,16世纪初每年从暹罗出口到马六甲的大米超过10000吨,勃固各港口出口到巴昔、破堤里和马六甲的约14000吨

不过,葡萄牙人进入马六甲后,先是亚齐、柔佛等地方势力与之不共戴天,长期对抗,后来荷兰人又对其实行封锁。尽管说大米可以用进口储备解决,但蔬菜、果品等就无法这样做了,因此,就近发展菜园、果园才是解决的好办法。

这样,在葡萄牙人的支持下,17世纪前期马六甲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成效。在马六甲内地,农业生产似乎规模不小,《马来亚史》记载说,来自南宁和林茂的米南加保和马来半岛的5000-6000个摩尔人,在这里耕种着广大的土地,并以此来维持他们的生活。马六甲城市的周围都是菜园和果园,其中菜园从三宝山一直延伸到南郊。信仰伊斯兰教的被称为摩尔人。

据载,1641年留下来的相当一部分华人原来就是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在荷兰人攻占马六甲时,城市两边的菜园和果园都被破坏了,果树也被砍去了。后来,荷兰殖民者又决定吸引华人,恢复和发展农业。东印度委员会委员旭登在给巴达维亚的临时报告中说:“华人店主工匠及农夫约三至四百人,可随他们自己的方便,准居于城内。惟在彼等居留区内的田园,须负垦植之责。”

还说:“介于三宝山与南郊间己毁的田园,务宜租与荷人、葡人与华人垦植,将来即可成东印度公司所有的良田。各种树果务宜充分准备,一切农业亦应妥为保护,以供市民需要。欲达此目的,能找到八百至一千个中国人,那是很有用的”。

此后,荷兰人也一直鼓励发展马六甲的农业。1665-1679年任马六甲司令的蒲脱(Balthasar Bort)在《马六甲报告》(1678年成书)中亦称:马六甲应该拥有更多的人口,“尤其勤勉的华人,借以继续必需的垦植工作,以及其他交通与贸易”。

由此可见,马六甲的农业,不论是在葡萄牙时代,还是在荷兰时代,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马尼拉,由于人口剧增,对粮食、蔬菜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598年,马尼拉殖民当局首脑会议指出:“本市(马尼拉)的粮食供应有重大的缺乏,而且价格昂贵,一般人都在受灾难。”

与此同时,西班牙殖民者开始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莫尔加在关于菲律宾概况的报告书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民众,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他说:“必须有全面的努力以阻止上著成为浮浪者和闲散者;并使他们不会成为寻求利润的贩子和商人。他们必须被诱导以作他们先前所作的,耕种土地,制织衣着,并使他们专心进行他们各种不同的工作。然后土地才能作更大的生产,而他们可生活得较好。”

此后,马尼拉当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诸多法令,要求菲律宾土著以及华人从事农业生产,保证马尼拉的粮食、蔬菜的供应。法令规定,粮食允许自由买卖,不许用暴力攫取或强买人们的劳动成果;在这些岛屿上的所有土著,以及在此居住的华人园丁,应该饲养家禽和猪,违者罚款4里亚尔,等等。很快,马尼拉附近出现了菜园,莫尔加高兴地称:“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园丁和菜园了”,“这是先前所没有的”。

赛地在《外侨是菲律宾的奠基者》亦说:“他们(华人)开发了处女林,从无数世纪静止的荒野之中,开辟了茂盛的稻米、荣麻、蓝靛、椰子、烟草和其他谷类的耕种地;他们在峡谷山林间,披荆斩棘,开荒辟野,而后发掘了腹地的宝藏”。

17世纪前期,马尼拉周围已有了专门从事农业聚居区。在比伦洛(Binodo ),有华人农夫600人;

在汤多和圣克鲁斯(Santa Cruz)耕田种菜的华侨有数百人;

1639年,西班习:殖民者又在卡兰巴(Calamba )设立农垦区,有600多华侨菜农

在巴达维亚,荷兰人同样面临着马六甲、马尼拉所遇到的缺乏粮食、蔬菜等的问题。

因此,他们也积极筹划种植稻米和其他粮食,采取各种措施,如豁免人头税、保证购销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格,极力鼓动华人在巴城周围发展农业生产。

于是,华人在城市周围未开垦的原野和森林地区垦殖田地,建果园、菜园等,种植各种农作物。起初,这些活动仅限于在那些能有效防范来自万丹的劫匪地区。不过,此后就迅速发展开来了。17世纪中期,连荷兰自由民也加入了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巴达维亚乡区是华人先驱们开发的,因而最初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全是华人。1648年,总督范·德尔·莱恩就指出,华人几乎完全控制了农业,并解释说:“荷兰自由民对从事农业毫无兴趣,他们只希望很快赚到钱,然后回国享福。’不过,很快荷兰人就改变了观念。一些有进取精神的人士,如亚伯拉罕波塔维(Pittavin )、圣马丁(Saint Martin)和范·和伦(Van Hoorn ),着手从事农业活动,从而为其他荷兰人树立了好榜样。荷兰自由民逐渐改变了对农业的态度,拥有一幢田园风格的乡I旬住宅开始被视为是一种时髦。

1675年,范·和伦甚至提出了把巴城及其周围地区发展成为一个“以爪哇农业为基础的殖民地”的计划。这项计划是对公司“纯商业”性质的小小挑衅。

荷兰自由民,从不屑一顾到认为是“时尚”,充分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鼓励农业生产成效显著;

而殖民当局,从鼓励到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殖民计划,则表明巴城地区的农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总之,在荷兰殖民者的直接推动下,巴达维亚成为了新的农业生产地区。

此外,欧洲殖民者还将其他地区的众多农作物引种到东南亚,从而丰富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

一是果蔬类的农作物。如木瓜,16世纪末由美洲传入东南亚后,在岛屿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并且,很快东南亚人民还发现了木瓜的药用价值,因此,它也成为了当地药方中的一味。妆日南瓜,从欧洲传入东南亚,接着又从东南亚传到了中国。《海澄县志》载:“种自荷兰,味甘微醉。”李时珍则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

又如豌豆,《云霄厅志》卷6称:  “和兰豆,出吧国,祖家和兰,遂因从名之。乾隆初,有自吧国携来者种之,遂遍四方。其性乐阴而忌阳,霜降后种,冬至生,北风盛,霜雪多则畅茂,立春后,薰风来则藤枯,味甘入脾,然性寒。”由此可见,豌豆是荷兰人从欧洲带到巴城,后又传到了中国。

二是粮食作物,重要的如玉米、番薯等。这些作物原产地多在美洲,皆系欧洲殖民者直接从美洲引入或转由欧洲传到东南亚。木瓜已经有了。南瓜早已传到中国。荷兰豆,荷兰人说是中国豆,中国人说是荷兰豆。舅舅不亲姥姥不爱。


kkjjmmkjm 于 2016-12-9 00:21:2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9 00:22 编辑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开发

3、在矿业方面

早期,欧洲殖民者并没有直接参与开发东南亚的矿业。不过,那时锡、铅、铜、金、银等己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由于贸易需要,所以欧洲殖民者积极加入竞争的行列,从而对矿业的开发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其中,锡最典型。**东南亚的锡储量丰富,从缅甸东部山脉一马来半岛一邦加  (Bangka)一贝利(Belition)诸岛,这一南北走廊都是锡的重要产区。17世纪,马来半岛上的霹雳、吉打和普吉岛是主要的产地,洛德韦克斯(Lodewycksz )记载说:1596年,万丹市场上的锡主要来源于霹雳和普吉岛。

葡萄牙人、荷兰人都先后参与了马来半岛的锡贸易。还在1530年前后,西班牙人乌达内塔在马六甲就看到有500个葡萄牙人经营着各种商品,其中便有来自霹雳和马来亚其他地方的锡。

17世纪20年代后,荷兰人也参与进来。1671年,荷兰人马策伊克  (Maetsuyker)报告说,将锡销往印度的利润高达84%,因此,荷兰东印度公司渴望得到锡。事实上,为了满足印度市场,荷兰人对锡的追求是很狂热的。他们试图垄断马来半岛霹雳、吉打、雪兰羲和宁宜的锡。如果压成均一的锡板再出售,获利应该更高吧。

1639年,荷兰与霹雳的宗主国亚齐签订了协议,取得向霹雳采购销往苏拉特、波斯贸易所需要的锡的自由权利。澳宋也应该研究研究,怎么把这些小国都收为属国。

1641年6月,商务长扬·迪克森·普伊特还亲自携带着约1.8万盾的船货,抵达霹雳贸易。同时,他带来了马六甲第一任荷兰总督约翰·范·特维斯特送给苏丹的一份礼物和一封信,信中要求霹雳苏丹将锡全部卖给东印度公司。苏丹虽然没有给予荷兰人专利权,但还是给了一个装矿场。1649年,马六甲得到的77万磅锡,绝大部分就来自霹雳。据说,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数量。

84.jpg(15.3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9 00:14 上传

荷兰人在霹雳的商站

1650年12月,巴达维亚当局派约翰·特鲁伊曼又强迫亚齐订立条约,驱赶其他欧洲人和印度人,与亚齐分享了霹雳锡的专利权。此后,虽有反复,不过荷兰人逐渐从那里得到了较多的锡。

与此同时,荷兰人也进入吉打。1641年7月6日,赫尔曼森迫使吉打苏丹同意将所有的锡交给东印度公司,接受一名荷兰会计员来稽核产量;同时,不得与摩尔人贸易,摩尔人进入吉打需要到马六甲领取通行证。当然,吉打苏月并没有仅与荷兰人贸易,继续同来自孟加拉、科罗曼德尔和爪哇的船只进行锡贸易。换句话说,在吉打仍然维持着各方竞买的局面。

在欧洲殖民者参与竞争后,各种记载表明这些地方锡的生产逐步地扩大了。

1600年,艾勒迪亚(Erodia )估计霹雳每年约出产300巴哈尔(50吨)锡,其稍南各港口产量也约在此数。

但到40年代,每年从霹雳运往亚齐的锡就达800-1000巴哈尔(130-330吨)

1657年,一艘荷兰船从普吉岛获得了100巴哈尔的锡;另外一艘从洛坤所获更多达451巴哈尔

福里斯特(Forrest )则宣称,18世纪80年代普吉岛每年的锡产量是500吨,而在早些时候华人还没有垄断开采之前,产量更大。而在早些时候华人还没有垄断开采之前,产量更大,华人也bushings善茬。

此外,欧洲殖民者也在东南亚各地采买铅、铜、金、银等。铅的主要采买地是暹罗、东京等,其中以暹罗最为重要

16世纪初,已有一定数量的暹罗铅出口到马六甲、缅甸、交趾支那,通过丹那沙林输到亚齐,也许还销到万丹。不过,由于文献缺乏,确切的开采地点、数量不得而知。

直到1820年,克劳弗德  (Crawfurd)在《印度群岛史》中才记载说:拉瓦(Lawa)的野蛮部落在帕卡-布雷(Pak-Prek)附近开采铅,年产约2000担(110吨)。

铜的分布比较广,东京、爪哇、苏门答腊等地都有出产。

在越南北部,18世纪,仅图龙(Tu-long )地区的两个开采点年产分别就达280吨和220吨。有学者据此推断,此前这里应该己是铜的重要出口地。

17世纪,爪哇也开始开采铜矿。据载,1603年,爪哇铜锣的价格仅是中国人在北大年制造的一半

金的产地主要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吕宋、占婆和西里伯斯岛北部等地。

在菲律宾,大部分金的贸易控制在吕宋科迪勒拉斯(cordilleras)的伊戈洛斯人(Igorots)手中。一般而言,他们没有进行精炼和加工,就带到伊罗戈(Ilocos)换取其所缺少的大米、猪、carabaos,毯子和其他物品。在伊罗戈,经过精炼、加工,然后销往各地。carabaos,水牛。生活用品,生产用品,小玩意换黄金。


xiaoxindehua 于 2016-12-9 00:42:04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8 15:48

不是帮他们改革,

而是以中国出口货物——丝、瓷、烟酒糖茶,为武器,在出口份额上予以倾斜。

如果夸克穷能 …

3000万盾有点夸张了,不知道这个数字出处是哪里?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VOC成立时六个商部的股东总投资6424588盾,并且不是一次到位而是1603-1606年分四期出资,之后这一数额一直没有增加,直到1693年才调整到6440220盾。另外17世纪VOC每年的债务大约1000-1200万盾


kkjjmmkjm 于 2016-12-9 01:15:22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9 00:42

3000万盾有点夸张了,不知道这个数字出处是哪里?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VOC成立时六个商部的股东 …

Leonard Blusse,and Femme Gaastra,Companies and Trade,Leiden University Press, 1981,P.50


xiaoxindehua 于 2016-12-9 01:19:28 发表了:

华人容观(Jan Kong)是最早在巴城种植甘蔗的人。1637年11月7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出告示,免其10年蔗糖税,不过,他必须以万丹市场上的糖价将糖卖给公司。

结果收成极差,他赔了个一塌糊涂,然后39年9月突然去世,欠下VOC 27500里亚尔。


xiaoxindehua 于 2016-12-9 02:00:17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9 01:15

Leonard Blusse,and Femme Gaastra,Companies and Trade,Leiden University Press, 1981,P.50

好吧,这本书我一直没找到,求资源……

不过我之前提到的关于VOC股本的内容都来自Companies and Trade的编者之一的另一本书Gaastra, Femme S.,2007.-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kkjjmmkjm 于 2016-12-10 13:25:29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9 02:00

好吧,这本书我一直没找到,求资源……

不过我之前提到的关于VOC股本的内容都来自Companies and Trade的 …

找个大学弄个账号吧。http://162.105.138.200/uhtbin/cgisirsi/x/0/0/5?searchdata1=^C629238


xiaoxindehua 于 2016-12-10 17:34:2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xiaoxindehua 于 2016-12-10 17:39 编辑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10 13:25

找个大学弄个账号吧。http://162.105.138.200/uhtbin/cgisirsi/x/0/0/5?searchdata1=^C629238

Chaudhury这本我读过,但它和之前提到的Blusse、Gaastra合编的那本Companies and Trade: Essays on Overseas Trading Companies During the Ancien Regime,并不是同一本书,只是名字比较接近。


kkjjmmkjm 于 2016-12-10 18:45:10 发表了:

xiaoxindehua 发表于 2016-12-10 17:34

Chaudhury这本我读过,但它和之前提到的Blusse、Gaastra合编的那本Companies and Trade: Essays on Overse …


kkjjmmkjm 于 2016-12-10 19:27:56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欧洲殖民者也带动了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其时,比较突出的有: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欧洲殖民者,不仅是贸易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东南亚。通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早期传入东南亚的西方文化是很广泛的。在城镇、建筑及艺术等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欧洲文化的身影:

(l)新型城镇

欧洲殖民者所建立的城市、市镇以及堡垒等基本是欧式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六甲、马尼拉和巴达维亚。

三者中除了马六甲有一定的继承性外,后二者则完完全全是将欧洲的城市模式移植到东南亚的典型。

一定程度上,巴达维亚是阿姆斯特丹的翻版,甚至比后者更加美丽。1680-1686年在东印度公司任军医的佛兰克就感叹说:“巴达维亚,其城墙堡塞……深感阿姆斯特丹城未能及其精美。”包乐史教授也曾对巴达维亚城市的类型作过比较。他说,巴达维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亨利·皮雷勒(Henri Pirenne)描绘的中世纪王侯城堡或自治市:“这种比较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17世纪的巴城与波罗的海地区的中世纪殖民地城堡市镇如里加、塔林(丹麦的城堡)的确有许多共同之处。在那里,外国**‘王侯们’在贸易枢纽的战略要地上构筑堡垒,而且‘输入’城市人口,由这些人在堡垒围墙俯视下的外围建造城区。城区的作用在于供应食物,并且通过纳税与为市场招徕贸易以维持城堡内驻军的财政支出**。”典型的老式城市的组织模式。特点就是功能越来越多,饼越摊越大。这样的城市要考虑的维度太多了,战略、政治、食物供给、商贸、军事。但是往往又缺失了两个维度,环境承载力和众多的居住人口的舒适性。在科技有限的条件下,必定要牺牲掉底层的利益,或者广大的其他地区的利益。现代化的城市群可以减少单一城区的维度,使其只考虑少数甚至一个维度的问题,把更多地关注点集中到环境承载力和真正生活在其上的人的舒适度上。

同样地,马尼拉也是西班牙殖民者按照西班牙模式建立的。里德(Reed)教授断言说:“东南亚新型的城市生活是随着这两个城市的建立而产生的。’.因此,称巴达维亚和马尼拉是在东南亚的“欧洲城市”一点也不为过。


kkjjmmkjm 于 2016-12-10 19:55:06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2)建筑及其艺术

西方的建筑及其艺术也出现在了东南亚。欧洲殖民者的东南亚“欧洲城市”、商馆、堡垒等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西式的,并充满了西方的建筑艺术。在马六甲,葡萄牙人在原马六甲苏丹宫殿的遗址上重新建盖了石头堡垒,以此为核心,周围分布着城堡、教堂、宗教教派总部、主教宅邸和市政大厅等;城市中央是小丘陵,上面建有石砌教堂、圣保罗塔和天主教修道院;而这些都是葡式建筑物。

圣保罗山的‘怪地亚哥”古堡城门楼,高30多米,在墙壁上雕刻着当时葡萄牙军队的许多图案,至今仍保存完好。

圣保罗教堂建于1521年,是当时最富盛名的葡萄牙式教堂。它没有屋顶,因为当时教堂兼有碉堡的性质,并曾一度充当火药贮藏室。据载,教堂里还有许多早期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墓和不同年代的墓碑镌刻。

1641年马六甲沦陷后,荷兰式建筑物又出现在了这里,从而“增添了马六甲特有的魅力”。在今马六甲河桥东岸的广场,其四周的红色建筑物是荷兰人于1641-1660年建的。这是荷兰人在东方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其中最大的一座古老建筑物是正对广场的荷兰式惹兰叻参红屋(Studthuys )。红屋有着厚厚的红砖墙、笨重的硬木门,门前是宽阔的石级,坚固耐用。300多年来,它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到1980年又被改作马六甲博物馆。‘

9501.jpg(43.4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35 上传

9502.jpg(265.52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34 上传

9503.jpeg(118.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34 上传

在菲律宾,马尼拉以及其他人口众多的城镇里,许多建筑都有西班牙特征的平屋顶和“安达卢西亚式”的院子。

同时,富裕人家的石屋大都是仿照西班牙建筑形式建造的。

此外,从西班牙传入的其他形式建筑主要还有教堂。在菲律宾的教堂风格多种多样:

如多利克式(Doric)的是公元前7一前5世纪古希腊的朴实建筑式样,石柱中部微凸,柱顶简朴无饰;爱奥尼亚式(Ionian)的为公元前6一前4世纪希腊的建筑式样,柱头有涡卷形装饰;科林斯式(Corinthian)的是约公元前170年希腊的建筑形式,柱头有叶状雕花装饰;希腊一罗马式的则是希腊和罗马两个时代的混合建筑;

哥德式(Gothic)的系12-16世纪西欧尖拱簇柱建筑;

拜占庭式的是6, 7世纪东罗马帝国受土耳其影响的建筑式样,特点为弯窿形大屋顶,俗称“洋葱顶”;

西班牙巴洛克式(Spanish Baroque)的系17世纪西欧一些建筑师反抗传统古典式建筑而创设的新花样,其起于意大利,流行于西班牙、法国、波兰,等等。

其中许多教堂一直保存到了现在。例如,位于黎利尔公园西侧的马尼拉奥古斯汀天主教教堂就是巴洛克式的。它建于1599年,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华贵雍容,教堂里藏有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等国艺术家制作的大量青铜制品、镶嵌工艺品和雕塑等,其中耶稣和其他圣徒雕像全是圣奥古斯汀派风格的,是菲律宾境内最古老的石造建筑之一。

在宿务的圣彼得古堡,是中世纪式样的古堡。该堡建于1565年,用石头垒成,呈三角形,门楼高达10米,围墙又高又厚,四周还有护城河。

96.jpg(21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49 上传

97.jpg(190.3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49 上传

98.jpg(80.6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49 上传

在巴达维亚,也充满了“体现荷兰在周围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建筑风格”。在奇利旺(Ciliwang)河入口建立的要塞内,建有总督寓所、作坊、库房、军械室、东印度委员会议事厅和第一教堂等。这是荷兰人的核心地区,位于旧市区北方,今称旧巴达维亚街。在这里,也还保留着许多荷兰式建筑物。

9902.jpg(146.8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54 上传

9903.jpg(40.7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54 上传

9901.jpg(17.75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19:54 上传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0:12:5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0:18 编辑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3)科学技术

众多西方技术也传到了东南亚。当时,比较突出的有造船技术、火器制造技术、印刷技术、医学等。

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使用的运输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地中海单层甲板大帆船。这种船长而窄,长度是船幅的7-8倍,从船头至船尾都非常狭窄。当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将这种船只改装后,常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东部使用。

第二种是货船,特别是荷兰的飞船(fluyt )。它的长度在30-40米之间,具有全封闭的隔舱,龙骨长度与船体长度有很高的比例,船底几乎是平的,匀称的船体适合大批量的运输。

第三种就是欧式武装商船。这是战船和货船的结合体,目的是用于载货,不过也配有火炮。其承受力极强,可以耐受同时发射15-20门火炮的威力。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都在东南亚建造各种船只

例如,马尼拉、甲米地就是西班牙人的著名造船中心,其中一些三四层甲板大帆船也在这些地方建造;

荷兰人则在爪哇岛设有船坞,不仅修船,而且也建造船只。欧洲殖民者不仅在当地取材,还雇佣大批的当地人,从而使得欧式造船技术逐渐从欧洲人那里转到东南亚造船工人手中。这些工人很快学会了欧式船只的建造技术,只不过由于欧式大船一般速度较慢,没有获得东南亚人的特别青睐,所以人们很少建造这类欧式船只。

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横行霸道,依靠的主要是“船坚炮利”,因此,东南亚人认识到了欧洲枪炮的威力,并引起了各地统治者的广泛兴趣,开始向欧洲殖民者购买枪械,同时还怂恿或迫使欧人留在当地帮助其仿造武器。

早期,欧洲火炮技术在东南亚已经迅速传播开来。在逞罗,16世纪之前其武器技术主要来自中国,但欧洲人到来后,转而“指望欧洲帮助它有最新的发展”。17世纪,一名葡萄牙人来到阿瑜陀耶,为暹罗统治者铸造大炮。据载,关于铸造大炮的技术论文是荷兰人提供的,该论文叙述了金属的合成,配有大炮的比例图样,解释了装弹和点火方法,绘制了推弹杆、通条和炮架的草图等。从那时起,泰国人己能自己铸造欧式大炮。17世纪,暹罗罗国王还将一对大炮送给路易十四,法国人描述说:“大炮长6英尺(1.82米),用带韧性的铁锻造制作,冷却后镶上银,再用镀银的四轮马车拖拉。”法国人认为大炮铸造精良,在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之役中使用了这两门大炮。

在越南,由于南北之间的内战,不论是广南还是北方郑氏都对欧式火器十分重视。他们积极学习使用,乃至自行生产。17世纪前期,越南人对大炮或火药枪的使用已十分熟练。对此,意大利观察家博里  (Born)在1631年出版的书中称:“交趾支那人现在已成为操纵它们的专家,甚至超过了我们欧洲人。”与此同时,越南人也将铸造技术引进到了其国内。最迟在1631年,顺化己经建起了一家枪炮厂;后来,有一个叫灵的牛贩子在广义又建立了一家兵工厂和造船厂。这样,越南人很快就掌握了铸造技能。李塔娜博士指出:“由于越南人很快采用了葡萄牙武器铸造技术,后期更多大炮可能是他们自己制造的。”

在爪哇,17世纪初泗水的爪哇人己能独立制造欧式的青铜大炮;17世纪中叶,马打兰则能在3个月内造出约800枝步枪。不过,由于欧洲殖民者禁止转让生产和使用火器的知识,进入东南亚的欧洲人并不是专门的军械工人或造枪者,所以通过这些人传入的欧洲火器技术是不完整的。也正因如此后来东南亚人更愿意向欧洲殖民者购买,而不是自己制造。

印刷技术在东南亚传播最广的地方是菲律宾。

1593年,多米尼教派修士们在马尼拉设立第一个印刷局,当时采用的是木板印刷。

1602年,法朗西斯科·布郎卡斯·德·圣·何塞神甫和胡安·德·韦拉改进印刷,采用新的排字方法,即用活字印刷。

1608年,圣·何塞神甫调到巴丹的阿布凯任教区牧师,随即也把印刷局转移到了这里。在阿布凯,他训练了一个年轻的菲律宾人托马斯·平平。据称,托马斯·平平不仅学会了印刷技艺,而且十分熟练。后来,这个印刷局经常被搬来搬去—从阿布凯搬到皮拉(内河区),从皮拉到马尼拉,从马尼拉到巴克洛尔(在邦板牙),又从那里搬回马尼拉。迄今为止,它依然存在,即圣托马斯印刷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局之一。

在西班牙传教士的训练下,菲律宾涌现了一批深谙印刷技艺的本地人,如托马斯·平平、迪埃戈·塔拉加伊、尼古拉斯·德·拉·克鲁斯·巴加伊、拉乌雷亚诺·阿特拉斯、多明戈·洛阿格和西普略诺·巴加伊等。他们既是杰出的印刷者,也是优良的刻字工人,是“大匠”其中托马斯·平平是菲律宾印刷第一人,被视为“菲律宾人印刷业的祖师爷”。还有,他也是第一个他加禄方言作家。他的第一部加禄文著作叫《他加禄人学习西班牙文必读书》,该书于1610年在巴丹印刷。早期菲律宾人利用才传入的印刷技术印行了很多书籍。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欧洲的文献和图书馆中还发现了三本这些早年的书,即1593年在马尼拉出版的《西班牙文他加禄文合璧基督教义》、华人耿庸印于马尼拉唐人街的《华语华字基督教义》、1593年印于马尼拉的胡安·德·科博圣职修士著作《论神圣教会道理与自然科学》。澳宋赚钱不要忌讳,把这几本书也印了吧。《他加禄人学习西班牙文必读书》,1610;《西班牙文他加禄文合璧基督教义》,1593;《华语华字基督教义》,《论神圣教会道理与自然科学》,1593。

具有近代意义的西方医学也传入了东南亚,既有医理、医法,也有具体的技艺。医院的设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马六甲,葡萄牙人建立了2所医院。同时,他们还设立了慈善圣堂(The Santa Cata Misericordia)负责管理病人、穷人和医院。

在巴达维亚以及其他荷兰人控制的地方,也多设有医院,并有专门的医生。

一般而言,城镇、要塞等都有荷式医院。作为东印度公司的军医,佛兰克就曾在不同各种类型的医院服役过。

他最初在巴城要塞医院,后又奉调巴城医院。似乎两处医院都很不错,他在《东印度之航海及军事纪实》中说:“居此(巴城要塞)九月,一令传来,命余离境,迁至城中医院,诊视病人。余处于斯,本极舒适,今蒙公司好意迁调,又不得不用诚意接受任命状。”

万丹被荷兰人控制后,也设立了西式医院。佛兰克亦说:“余居万丹医院数月。”遥在菲律宾,西班牙人的医院系统则更加完备。

1578年,一个法兰西斯肯教派的居士胡安·克莱曼在马尼拉创立了第一个医院。这个医院后来发展成为圣胡安·德·迪奥斯医院和圣拉萨罗医院。

这两个医院是远东地区最古老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医院。

在马尼拉,1588年、1612年西班牙人又相继成立了圣加布里尔医院、王家医院。

与此同时,菲律宾各地也开始设立医院。

1602年,洛斯·巴诺斯成立了圣水医院;

1641年,甲米地的圣何塞医院诞生。在西班牙人的努力下,早期菲律宾医院系统初步形成,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欧洲。据载,17世纪初期菲律宾在照顾病人方面就超过了世界上许多文明国家,爱德华·G·波内写道:“对于病人和无告者给以照顾,马尼拉在十七世纪初远远比英国殖民地的任何城市为先进,在时间上提早了一个半世纪以上。”美国首家医院是宾夕法尼西亚医院。它建于1751年,晚了菲律宾第一个医院173年。澳宋也应该多建医院。实际上很多病都是可以自愈的。只要保持环境卫生和适当的营养,即使没有药品也是可以大大提告存活率的。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0:17:55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4)西式教育

在东南亚的一些地方,西式教育开始落地生根。无论是在马六甲、菲律宾还是巴达维亚等,欧洲殖民者为了其后裔的教育,或为了传教,都曾设立了学校。在马六甲,葡萄牙时代既有教会学校,也有常规的学校。在巴达维亚也一样,如范·戴曼时就设立了一所拉丁文学校。

当然,最突出的是西班牙人控制下的菲律宾。格雷戈里奥·F·赛义德在《菲律宾共和国:历史、政府与文明》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西班牙把欧洲的教育系统引进到菲律宾来。”第一批设立的学校是教区小学,由西班牙传教士任教师。在这些学校里,他们教菲律宾孩子学习基督教义,三个“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学arithmetic)、音乐和各种技艺与商业。同时,学校以性别划分,分为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两种。

1589年,耶稣会士在马尼拉创设了第一个男子学校。最初,这所学校称马尼拉学院,后来更名为圣·伊格纳肖学院。

1595年,耶稣会士又在宿务创建了圣·伊尔德芳索学院,

1601年在马尼拉设立圣·何塞学院……

此外,多米尼甘派不甘愿被耶稣会胜过,也加入到了创设学校的行列中来。于是,该教派教士于1611年在马尼拉创立了圣母念珠学院(后改名为圣托马斯学院)。

1630年,又建立另一所名为圣胡安·德·累特朗的男子学院。据载,这是菲律宾现存的最古老的男子学院。

男子学院的课程主要取法于欧洲的学院课程:有希腊文、拉丁文、西班牙文、哲学、修辞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制为期5年,毕业生授与“文学士”学位。学院课程修毕后,学生可以升入大学。

在西班牙政权之下,女子受特别的教育,因而殖民者为女子设立了专门的学院。学院有两种:

一种是女学院,这是女子的正规学校;

另外一种是修女院(beaterio ),这是学校和教会的结合体。

在马尼拉,早期主要的女子学校有1544年建立的圣母波坦相纳学院和1632年创设的圣母伊萨贝尔学院。其中圣母伊莎贝尔学院,后来吸收了圣母波坦相纳学院,成为菲律宾最古老的女子学院。

随着学校的发展,17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创办大学。

菲律宾的第一个大学是圣·伊格纳肖大学。它于1589年建立,最初仅为学院,在1621年被教皇格雷戈里十五世升级为大学。1768年,耶稣会教士被逐出菲律宾时,该校被关闭。

第二个大学是圣托马斯大学,初为学院,建于1611年,创办人是多米尼甘派的主教—马尼拉第三任大主教米盖尔德·贝纳维德斯。1645年,经西班牙国王菲力普四世的申请,教皇英诺森十世将其升级为大学,因而是唯一一所西班牙国王和教皇“救建”的大学,该校至今仍然存在。早期的这些大学只招收男生,其课程,尤其是圣托马斯大学,与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的大学课程一样,主要有法律学、医学、药剂学、哲学、神学和人文科学等

据估计,1565-1650年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共建起了1000所学校初步形成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等级的教育体系。当然这种教育天生有其局限性,因为其“唯一意图是要培养天主教徒而绝不是公民.”1000所学校,汗下,花费多少?

1001.jpg(144.64 KB, 下载次数: 0)

2016-12-10 20:17 上传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0:23:21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5)音乐、雕刻、戏曲、舞蹈等艺术

欧洲的音乐、雕刻、戏曲、舞蹈等艺术也丰富了东南亚的艺术。在菲律宾,欧洲的音乐在各个学校中教授。在一般的学校里,主要是宗教音乐,如教土人“唱诗及奏琴,与各种乐器之法”。

此外,西班牙人还有专门的音乐学校传授音乐艺术。

例如,1582年法朗西斯肯教派的修士黑朗尼莫·德·阿吉拉在马尼拉的修道院里就创办了第一个音乐学校。他也是首个教比科郎迪亚的菲律宾人学习音乐的人。于是,欧洲的小提琴、笛子、钢琴、竖琴、吉他和其他乐器,或从欧洲,或从墨西哥传入了菲律宾。

雕刻艺术也被引进到了菲律宾。从早期的西班牙传教士那里,菲律宾人学到了西方雕刻的技术,其中有的菲律宾人还成为了声名远播的雕刻家。

例如,伊莎贝洛.坦平科以他在耶稣会教派的圣伊格纳提乌斯教堂里绝妙的木刻而闻名;

马努埃耳邓可宋西昂、何塞·阿雷瓦洛、罗穆亚耳多·德·赫苏斯等则以美丽的诸圣神像的雕刻而著世;

此外,何塞·黎刹博士也是一个有才能的雕刻家。

如在戏曲方面,菲律宾也受到了西班牙人的影响。

菲律宾戏剧的早期形式是杜普洛(duplo)和卡拉加丹(karagatan )。杜普洛和卡拉加丹都是诗歌体的辩论。

其中,杜普洛参加者由受过训练的男、女在人死后第九天晚上或丧事的最后一天晚上举行,男性的参加者叫作“贝洛科斯”(bellocos ),女性的参加者叫作“贝拉卡斯”(bellacas ),卡拉加丹的参加者则都是客串。不过,二者都在家庭中举行。

1598年,第一次有一记录的西方戏在宿务上演,这是西班牙殖民者为纪念宿务第一任主教佩德罗·德·阿古尔托的演出。上演的是维散泰·普切写的一个喜剧。

1609年,另一个描写圣女巴尔巴拉的生平剧在保和上演。

在西班牙时代,在菲律宾民间流行着三种戏:

即晚餐室戏、摩罗一摩罗戏和音乐喜剧。

晚餐室戏是一种宗教戏,描绘基督的生平和他的受难,一般在四旬守斋节上演。

摩罗一摩罗戏是一种“袍剑戏”,描绘基督教徒与穆斯林的战争,是一种现实剧。1637年,马尼拉上演第一个摩罗一摩罗戏,该戏是黑罗尼莫·佩雷斯修士写的,目的是粉饰科尔凯拉总督战胜棉兰老穆斯林的“伟绩”。后来,这种戏成为人们喜爱的戏剧之一,在城市里,节日期间常有上演。

第三种是音乐喜剧。随着西班牙戏曲在菲律宾的发展,17世纪末马尼拉还诞生了第一个戏院,即“喜剧院”。而后,戏院在马尼拉迅速兴起,如“汤多原始戏院”、“米业首创戏院”、“比囊多戏院”、“阿尔芳索亲王戏院”、“杂耍戏院”以及“索里拉戏院”等。

在舞蹈方面,菲律宾很多民间舞蹈,如“波耳卡”舞(polka),“矛”舞(lanceros),“双人里加敦”舞(rigodon),“亲爱”舞(carinosa ),“什锦”舞(surtido)等,也都是来自西班牙。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0:24:41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6)节日

西方人的很多节日开始在东南亚流行。例如,菲律宾的许多节日和放假日就是经由西班牙介绍进来的。每一个城市或郊村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每逢保护神的节日,人们都要大加庆祝,或用欢乐的音乐,或大吃大喝,或跳舞,或放焰火,或迎神过会,或上演传统的摩罗一摩罗戏、音乐喜剧等来庆祝。主要的节日和节假日有1月1日元旦、

1月6日耶稣诞生节、

神圣星期、

11月1日万圣节、

11月30日圣安德鲁日、

12月8日纯洁圣胎节、

12月25日圣诞节,

以及历代教皇、

西班牙历朝君主

和现任总督的生辰等。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0:26:31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7)语言

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由于贸易和交流等的需要,一些东南亚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语言。同时,欧洲殖民者为了传教等也教授土著西文。因此,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活动较多的东南亚地区,如马六甲、菲律宾、巴达维亚、马鲁古群岛、帝汉岛等地,西文都有一定程度的传播。

如在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就把西班牙文、拉丁字母介绍到了菲律宾。聪明的菲律宾人,不仅轻松地就吸收了西方的书写方法,还学会了西班牙文。

1604年,契里诺神甫就写道:“他们(菲律宾人)学会了我们的语文和它的读音,而且写得甚至比我们还要好,因为他们是这样聪明,以致学任何东西都非常容易。”田可见,西文在菲律宾的传播十分迅速。在其他地方,当地人娴熟运用西方语台的例子不一而足。

例如,望加锡苏月一乌丁(Hassan Udin)的大臣帕滕戈洛(Patengaloan ),与葡萄牙人菲格雷多(Francisco Vieira de Figueiredo)关系密切。他不仅葡萄牙语讲得流利,还能熟练书写,并爱好收集欧洲书籍和航海图。

此外,一些西方的词汇已被吸纳到了本土的语一言中。

如安汶岛,1521年被葡萄牙人占领,17世纪初又转到荷兰人的手中。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葡萄牙语和荷兰语的“影子”。据载,在岛上通行的帝汶语中还夹杂着许多葡萄牙语和荷兰语的词汇。


气持样 于 2016-12-10 20:26:57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2-10 20:24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1、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辛苦了,把要点都提取出来了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0:52:42 发表了: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2、基督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贸易也往往是宗教传播的先导,商路即宗教的传播之路。诚如耶稣会神父安东尼奥·威拉在其所著的《未来史》(Historia do Futuro)中写道:“如果没有去东西印度寻宝的商人,那么有谁能把探宝的传教士带到那里去呢?传教士带来了福音,商人带来了传道者。”

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亦然,不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都是贸易在前开路,宗教紧随其后。它们所到贸易之地都有基督教的传播痕迹,甚至可以说,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贸易地图就是基督教传播地图。在欧洲殖民者贸易昌盛之地,宗教传播也较活跃。在海岛地区,如马六甲、马尼拉、马鲁古群岛、巴达维亚、帝汉一索洛以及印度尼西亚海域各地;半岛地区,如逞罗、柬埔寨、广南和东京等贸易地。

葡萄牙东来后,马六甲便成了基督教的重镇之一。

1511年后,在这个伊斯兰的传播中心,葡萄牙殖民者即着手推行天主教,先后建立了5所教堂,并创立了基督教学校。

1559年,又设立了主教管区,有主教一名、副主教一名、副监督一名以及大教堂神父、随军传教士、教区神父、修道院院长、耶稣会士和许多修道士。尽管马六甲始终没有成为基督教的传播中心,在宗教的传播上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天主教的传播效果显著。据德·埃雷迪亚报告,17世纪初马六甲基督徒是7400人,1640年则可能超过2万

香料群岛也是早期基督教传播较为“成功”的地方。

据载,德那地统治者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于是,一些土著居民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不过,当地仍以伊斯兰为主导,所以接受洗礼的民众、“教区牧师”和少数寺院外的教士很多都被送入要塞,或在要塞周围形成新的聚居区。

1546年,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方济各·沙忽略(Francis Xavier)到来后,马鲁古的基督教传播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他在马鲁古活动了两年,努力将基督教经文和教义问答翻译为当地语言,从而使数千名非伊斯兰地区阿利富鲁人(Alifuru )版依了天主教。这样,耶稣会士们的努力在当地人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1555年,安汶己有30个村寨被认为是“基督教的”,信徒多达4万。不过,由于葡萄牙人并不能完全控制马鲁古的局势,信教的人数波动较大。例如安汉,1595年便锐减到3000人。

17世纪初,荷兰人挺进马鲁古,并逐渐成为那里的主导者。那里的葡萄牙耶稣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传教活动衰落了,然而,葡萄牙人点燃的基督教火种并没有彻底熄灭。虽然耶稣会士越来越少,到1624年甚至只有12名,但他们仍然坚持着。值得强调的是,这主要是天主教的损失,基督教新教则随荷兰人的进入开始在马鲁古落脚。

荷兰人对传教并不热衷,不过,他们的宗教倾向性还是明显的,“还存在着某种劝诱板依者放弃天主教而接受基督教新教并且清除‘异教徒’信仰的企图”。例如,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宣称烧毁了800多个祭拜鬼神的场所,并没收了各种捐赠物。同时,还在很多场合颁布法令,声称无论何人,一旦在其庭院发现“恶魔”的雕像或画像,一律处死;

在这些地区,基督教始终比伊斯兰要受到偏爱,这种做法也鼓励着印度尼西亚东部各民族阪依基督教。‘为在马鲁古群岛,加尔文教会先后建立,具体是:

1605年,安汶;

1615年,德那地;

1621年,班达,等等。

在以上诸地,荷兰传教士也逐渐增加。

如1637年,在安汉的荷兰传教士是2名,班达是3名,美洛居是1名,共计为6名。至1661年,安汉是3名,班达1名,德那地5名,合计即达9名。要把这些教派弄清楚真是头痛。

在巴达维亚,基督教传播也卓有成效。

1619年,巴城才建立,加尔文教会就随之成立。在这里,“为公司服役之人员,皆信仰耶教之欧人。此种侨居东印度之欧人,有娶欧妇者,亦有娶土妇者。至其人之宗教、习惯与风俗,皆如其祖国,虽久居此间,仍可保持原形。”

至1637年,共有3名荷兰传教士在巴城。

1649年,则增至8名。

早期菲律宾、越南、索洛一帝汶一带则是基督教传播较为特殊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贸易不仅仅是先导,而且商业之神还与宗教之神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菲律宾,贸易是天主教宗教团体的主要资金来源。正如我们所知,大帆船贸易的收益是菲律宾殖民当局的重要收入,而传教士的薪傣或津贴等皆由马尼拉政府负责。因此,大帆船贸易是宗教传播资金的间接来源。

据载,每年马尼拉殖民当局要给**大主教4125比索,****主教1838比索,**一般传教士是100比索和100法内格(Fanegas,100法内格约等于90石大米)的补助。

同时,各传教团体还直接从贸易中获取资金。

一方面,天主教会在大帆船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西班牙王室和教皇禁止传教士个人投资贸易,但却允许教会参与大帆船贸易。单位小金库。于是,各个修会也纷纷介入大帆船贸易,如耶稣会、奥古斯丁会等都有参加贸易的纪录。

据载,教会没有分到大帆船货位,却通过收购特许证,在大帆船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并获得了大量的资金。

另一方面,天主教会也通过投资贸易牟利。

1594年,第一个慈善基金团“慈善兄弟会”(Hermand adde la Misericordia)成立。后来,随着慈善基金团体增多,基金资本也逐渐扩大。据统计,共有12-14家,总资本约350万比索。这些慈善基金由教会管理,通常它会将基金的2/3借给商人从事贸易。于是乎出现了“商人之资本,大半取之于敬圣会(Obraspias) “的现象。

不仅从事大帆船贸易的人们几乎都曾从慈善基金团体中获得贷款,而且教会也贷款给前往印度、巴达维亚等地贸易的商人。据估计,慈善团体的资金贷给大帆船贸易者和前往印度、巴达维亚等地贸易的商人约各占三分之一。宜贷款利率高低由风险大小而定。一般而言,贸易投资的回报率很高,具体是“走阿卡普尔科帮的50%,走印度帮的35%,走中国帮的25%"。这样,贸易投资又成为菲律宾教会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风险利息。

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各修会纷纷施展其小恩小惠的手段,劝诱民众信仰天主教。

它们创办免费的教会学校,以“教育”的名义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建立慈善机构,给予民众一定的福利;在各地建立教堂,以及一些诸如广场、街道等公共设施;给加入“并村”的居民赠送衬衫、盐、针、梳等物品,乃至免费提供住宅;给人们免费看病,等等。从而吸引人们信教。

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菲律宾主要有五大传教团,即奥古斯丁派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耶稣会以及奥古斯丁重振会。在这些宗教团体的努力下,菲律宾信教人数一路飘升。

1570年不过数百,

1578年即约100000人,

1586年超过200000人,

1594年达288000人,

1622年更多达500000人。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菲律宾是早期基督教在东南亚传播中最成功的地区。要是马尼拉大主教号召圣战,那可不是好对付的。赶紧把马尼拉大主教裹挟到兰度的采矿事业中去吧。

在越南,大炮贸易甚至成为了葡萄牙人在越南传播宗教的“合法”基础。

1533年,来自马六甲的由依纳爵(Igmatius)曾在越南南部宣讲福音。

1580年后,又有多个葡萄牙传教使团途经越南,有的还停留了一段时间。

然而,早期葡萄牙人在越南的传教并没有什么成效。17世纪前期,不管是广南还是北方郑氏都对基督教存有戒心,但态度都变得和缓了,甚至默认葡萄牙人在该地传教。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火炮贸易,因为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阮氏和郑氏都希望从澳葡手中得到大炮。

1615年前后,澳葡在广南的贸易步入兴盛期。与此同时,葡萄牙传教士也开始活跃。

1615年1月,弗朗西斯·布佐明(Francis Buzorni)从澳门到达现港,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教堂,同年即有300多的阪依者。

1624年,从罗德岛来的亚历山大和被日本驱逐出来的其他耶稣会会士先后进入广南。同样地,17世纪20年代,澳门与北方郑氏的贸易发展起来后。来自澳门的传教士随即抵达北方。

1627年,亚历山大在北方建立了传教机构。

1630年,郑氏当局查封该机构时,已有近7000越南人阪依了基督教。

到1640年,葡萄牙人在越南的传教事业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说,当时广南有39000名的基督教信徒,北方则达82000人。

不过,葡萄牙人在越南的传教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是葡萄牙人的传教活动常会受到与澳门大炮贸易波动的影响。

其中广南的表现最为突出,博克瑟教授说:“广南政权骨子里对罗马天主教在其领土传教是敌视的,只不过为了获得来自澳的大炮和炮手,才或多或少地予以默认。正因如此,每当澳门的大炮姗姗来迟时,当局就给传教士施加压力,威胁要将他们驱逐出境。而一旦大炮如期抵达,他们又放松了迫害。传教士亦发现,澳门枪炮厂的创建人克罗斯(Joao da Cruz)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他们得以留居广南的靠山。他不仅殷勤地接济他们,还常常到会安当局处为他们开脱。”而克罗斯之所以在广南可以为传教士辩解,原因不外乎是其掌控着广南的枪炮厂。

在索洛一帝汶一带,贸易与传教则很难分开。

16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就循着檀香木的香味来到这一带,因而这里早有基督教之光照耀,尽管光线非常微弱。最早进入该地区的是多明我会传教士。1566-1571年间,多明我会修士们在索洛建立了一个堡垒,这是葡萄牙人在帝汶、索洛传教事业上的里程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多明我会并非是纯“精神”的组织。它可以任命索洛岛的军事领导人,乃至直接任命帝汶、索洛的总督。还有,多明我会和传教士都深深地卷入了檀香木贸易之中。在多明我会的努力下,基督教的传播成效显著。

16世纪60年代初,索洛、英德、帝汶和弗洛勒斯己有5000人版依多明我会。在索洛岛,还形成了一个由葡萄牙人传教士、军人后代、檀香木商人和土著版依者组成的聚居区。后来,尽管荷兰人曾多次想将葡萄牙人排挤出檀香木贸易,但都没有成功,葡萄牙人的传教事业也一直没有中断,并且基督之光历久愈亮。据载,到19世纪在帝力的基督教徒有2498人,约占当地总人口的60.7%。而这既要归功于葡萄牙传教士的执着,更要归功于帝汶长久不衰的檀香木贸易。推论,19世纪帝力总人口4千出头。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1:04:2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6-12-12 23:23 编辑

第六章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贸易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促进了文化交流

3、东南亚与美洲间的文化交流

东南亚与美洲之间最突出的是动植物的交流。通过欧洲殖民者,美洲大量的植物被带到了东南亚,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作物,如烟草、玉米、玉蜀黍、棉花、剥落、龙舌兰、葛、花生、靛青、木薯、番木瓜、人心果、番茄、南瓜、秘鲁菜豆、沙葛、杨桃、美洲酸枣、腰果、豌豆、染色豆、可可树、咖啡树、橘酱树、树豆等

这些作物进入东南亚后,很多都迅速在各地发展起来。

如烟草,它原本产于美洲。1575年,由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引进到菲律宾。由于东南亚的自然、气候条件等十分适宜烟草种植,因而它迅速被推广种植。供自己消费的人们在小花园里种,供海上贸易的有专门的烟草种植园,其中后者占了绝大部分。1659年,仅爪哇出口到巴达维亚的烟草就多达44吨,在随后的几十年,德那地、棉兰老等地也同样出产大量的烟草。很快,烟草成为了东南亚各地人民的消费品。据报道,17世纪头10年爪哇和亚齐的统治者用长烟袋吸烟,而世纪末用烟草做成的方头雪茄烟在菲律宾、马鲁古、缅甸、暹罗以及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则成了男女皆宜的普通消费品。烟草出口,加点料。

其他许多植物亦传入了东南亚,如花、杂草等。在菲律宾,盛开于11月至次年1月的亮黄的烛丛花,一般人把它叫作阿卡普尔科,就是因它是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来的。从墨西哥传来的花,还有赛番红花(金盏草)、阿苏塞那、爱情之链花、卡拉丘契和圣诞红等

传入东南亚的美洲杂草数量更多。1912年,科学家在马尼拉附近研究了1000种有名字的杂草,经鉴定其中175种是由墨西哥或巴西传入的。

此外,一些动物也从美洲引进到菲律宾等地,如牛、马、驴子、羊、斗鸡等。但是,动物没有像植物那样成功。如美洲的牛、马就很难适应东南亚的水土,相反从中国、日本引进的则要较易适应东南亚的水土。牲畜出口,水牛。骡子。

与此同时,许多东南亚的动植物也通过欧洲殖民者传入了美洲各地。如椰子树、香蕉、芒果等就是从菲律宾引进到墨西哥的;

椰子树长在阿卡普尔科的山中;

芒果,被称作“马尼拉芒果”,表明它是从菲律宾传来的;香蕉,被称作“罗卡坦”—从他加禄语“拉卡坦”转来的,也带着东南亚的“信息”

此外,西班牙人甚至也尝试将胡椒、肉桂等香料引种到墨西哥,只是没有成功罢了。香蕉要开始育种了吧,可以当热带主食,烤干还可以出口。菲律宾

在其他方面,也不乏例子。以菲律宾与墨西哥为例。

一方面,菲律宾深受墨西哥的影响。例如吉他琴、笛子、鼓、喇叭和小提琴等乐器就是从墨西哥传入的。

许多民间舞蹈,尤其是像哈拉贝(Jarabe )、库拉察(Kuratsa )、庞当戈·萨·桑巴里洛(Pandanggo sa sambalilo ),都带有墨西哥的味道。

很多风俗来源地也是墨西哥,如:在城市或乡村中用焰火庆祝色彩缤纷的节日;在市镇上举行赶集;四旬斋期内的自鞭风气;教士为动物和植物祝福;在圣诞节期间在家中制食槽;在宗教节日期间,在街上悬挂彩灯和人与动物的造像;还有,圣诞旅行的风俗也起源于墨西哥的客店制。

墨西哥的一些词汇也在菲律宾流传。在泰加洛语中,许多词汇是从墨西哥的那瓦特语得来的,如atole(米糊)、tatay(父亲)、nanay(母亲)、tiangui(集市)等;此外,从墨西哥传来的词汇如阿丘埃太(achuete,染色豆)、卡马契累(camatchile,树豆)、佩塔太(petate,席子)、朱古力(巧克力)、木栅栏(palenque,市集)、马盖(maguey,纤维树)、玉蜀黍(老玉米)、马亚(maya,鸟)、塔马累斯(tamales,美味食物)、提昂吉(tiangui,逢集日)、萨卡太(zacate,草)等等。

一些建筑也带着墨西哥影响的痕迹,如建于1577年的邦板牙省墨西哥市镇。

在早期,这个镇由墨西哥士兵把守,其中很多人还与菲律宾妇女结婚。该镇的教堂就受到了墨西哥建筑的影响,柱础上的阿斯德克族的蟒蛇图案花样和钟塔墙壁上象征性的方圆图案画皆出自墨西哥。这就是你跟墨西哥一样,人口多的理由

同时,菲律宾对墨西哥也有一定的影响。

墨西哥语中有些字来源于菲律宾,如戈耳戈雷塔(盛饮水的陶罐)、巴拉伊(稻谷)、巴利昂(市场)、博纳太(椰子壳,从他加禄语“布诺特”而来)、萨朗戈拉(莺)和提克提克(家蝴蝎)等。

此外,在墨西哥城大教堂中的瓜达卢佩圣母堂里的祭坛栏杆和说教讲台,以及墨西哥其他教堂里的木雕,都是西班牙时代马尼拉的菲律宾人和中国雕塑家的作品。

---————————————不仅有这些正面的交流,墨西哥文化中,死人、血祭、神鬼文化也传入了菲律宾,成为当今恶疾之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395139/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1:06:31 发表了:

结语: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格局

欧洲殖民者的东来是东南亚海上贸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分水岭。

正如肯尼思·R·霍尔(Kenneth R. Hall)指出:“1511年,葡萄牙人进入马六甲海峡后,东南亚海上贸易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不仅占领了马六甲,而且为了垄断在爪哇人手里的香料贸易,也渗透到了爪哇人的势力范围印尼东部群岛。

此后……葡萄牙和其他接踵而至的欧洲殖民者,企图直接控制商品来源地,排斥本土中间商,进而控制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于是,西方商业势力在东南亚崛起了。

作为新的海商势力,欧洲殖民者极大地冲击了由东南亚本土势力主导、亚洲各地商人积极参与的传统贸易格局。随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三个海上帝国的先后卷入,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格局已发生了变化。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1:13:22 发表了:

结语: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格局

一、欧洲殖民者掌控了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

从本质上讲,欧洲殖民者属于商业殖民势力,与东南亚传统的海商力量有着质的区别。它们并不满足于和平的贸易,而是十分崇拜武力,荷印总督昆(JanPietersz Coen)就宣称:武力是亚洲贸易的保障,贸易的利润支撑着武力,没有战争就没有贸易。实际上,各殖民者也是这样做的,它们凭借海上军事力量的优势,先是在有利发展海上贸易的要地建立殖民据点,如葡萄牙在马六甲、西班牙在马尼拉、荷兰在巴达维亚等,以之为基地开展海上贸易;同时,依靠海上力量掌控东南亚的关键海域,从而达到操控贸易的目的。

1511年,占领马六甲后,葡萄牙人基本取得了马六甲海峡的制海权。他们经常在马六甲海峡对往来的商船进行骚扰和抢掠,《东西洋考》卷4即载:“(马六甲)既为佛郎机所据,残破之,后售货渐少。而佛郎机与华人酬醉,屡肆辘张,故贾船希往者。直诣苏门答刺必道经彼国。佛郎机见华人不肯驻,辄迎击于海门,掠其货以归。数年以来,波路断绝。”为此,东南亚本土势力如爪哇、柔佛、亚齐等一直致力于打破葡萄牙对海峡的控制。

例如,1513年,爪哇动用上百艘战舰,约15000名的兵力,试图从葡萄牙人手中攻取马六甲。然而,不幸的是,不仅失败了,而且还因海战消耗了自己的海上力量,导致国家从此一撅不振。

1519年,柔佛苏丹马哈茂德率领军队对马六甲进行了大规模的袭击,一度使得葡萄牙人城中断粮。不过,后来由于殖民者从勃固获得粮食,有了喘息之机,并于次年6月发动反攻,烧毁了马来人的舰队以及堡垒,马来人希望夺回马六甲的行动又流产了。

1537年9月,亚齐动用了约3000名的军队进攻马六甲,最终也不敌葡萄牙人,等等。类似这样的行动不下几十次,不过东南亚本土势力始终未能成功田,马六甲海峡也一直在葡萄牙人的有效控制之下。

17世纪初,荷兰的加入,西方势力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30年代,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转入荷兰人之手。紧接着,1641年,凭借着强大的海上力量,荷兰殖民者从葡萄牙手里夺得马六甲,从而取代葡萄牙掌握了马六甲海峡,并且控制更加严格。

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殖民者控制了菲律宾海域。

1565年,西班牙人先在宿务建立了基地,之后,便以此为基地向其他地方扩张,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控制了菲律宾中北部地区。其时,菲律宾人口虽约有百万,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社会的基本政治组织也不过就是几十到几百户居民组成的“巴朗盖”,力量分散、孤立;同时,武器落后,只有原始的长矛和弓箭,更没有海军。相比之下,西班牙殖民者占有绝对的优势,有火枪、火炮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也有“船坚炮利”的海上力量。于是,进入菲律宾后,西班牙殖民者很快取得了这一海域的海上优势。

1566年,即便同属海上帝国的葡萄牙企图以强大的海军将西班牙人驱赶出菲律宾,结果也以失败告终;17世纪前期,海上势力更加强大的荷兰殖民者多次进攻马尼拉,也都没有得逞。因此,菲律宾海域的制海权一直牢牢控制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手中。

荷兰殖民者东来后则迅速攫取了马鲁古海域、爪哇海、ee他海峡等的制海权。荷兰人是直奔东南亚而来的,他们的第一次远航,中间没有什么犹豫,就冲到了印度尼西亚群岛。众所周知,在葡萄牙时代,由于葡萄牙海上势力还是有限,除对马鲁古海域控制较强外,在爪哇海、ee他海峡影响不大,这些海域还在爪哇人的控制之中。荷兰殖民者将主要力量放在这些关键海域,迅谏改变了这些地区海上力量的对比。

1602年,荷兰人在爪哇海与葡萄牙的一次决定性海上争斗中胜利,随之“爪哇海的控制权落到了荷兰人手中”。妇与此同时,在马鲁古海域、巽他海峡,荷兰的优势也基本确立了。之后,随着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贸易的发展,其海上势力还在增加。1620年,荷兰有7艘单桅船和战船在印尼海域游弋;1622年,仅战船就增加到了13艘

这样,由于荷兰海上势力的增长,殖民者对印尼关键海域的控制越来越严,望加锡的统治者无奈地抗议说:“上帝创造了陆地和海洋;他把陆地分配给人群,而规定海洋由大家共同拥有。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人被禁止出海。”不过,抗议是没有意义的,荷兰殖民者依然我行我素。在爪哇海上,爪哇人的船只和其他外来商船必须携带荷兰东印度公司颁发的通行证刁’能出海,否则“违者处以奴役或彻底予以消灭”。

上述说明,到17世纪中期欧洲殖民者从东到西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包围圈,己基本控制了菲律宾海域、马鲁古海域、爪哇海、翼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关键海域。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1:26:02 发表了:

结语: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格局

二、欧洲殖民者垄断了绝大部分的香料贸易

独占香料贸易是各殖民者所期望的,不论是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无一例外。

香料分为普通的和精致的两类:

普通的香料指胡椒(pepper);

精致的香料有丁香(clove)、肉豆蔻(nutmeg)、肉豆蔻干皮(mace)和肉桂(cinnamon)。

在东南亚,欧洲殖民者想要垄断的是马鲁古群岛的丁香、肉豆蔻和肉豆蔻干皮,以及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等地的胡椒。

16世纪,葡萄牙对独占香料贸易的目标发起了冲击。在马鲁古群岛,葡萄牙殖民者主要通过建堡垒,用武力威慑、控制和掠夺,或签订垄断香料协议的方式取得。

1513年,葡萄牙人在德那地和蒂多雷建起了商馆;

1521年,与德那地签订了控制丁香贸易的条约;

1529年,通过西葡《萨拉戈萨条约》,将西班牙人排除在马鲁古香料贸易之外。

在班达,葡萄牙人未能建立堡垒,也没有获得垄断肉豆寇的权利;

在安汶,虽然困难较小,但他们也不得不与该岛的酋长建立友好的关系,以获取肉豆蔻,直到1565年也才在那里建起了一座堡垒。

1570年起,德那地人民奋起反抗葡萄牙殖民者,该地的堡垒最终于1574年被攻破。

此后,葡萄牙人不得不转往蒂多雷,并于1578年在那里建起了堡垒。

概言之,尽管葡萄牙人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的马鲁古香料,但并不彻底,也不稳定。

对于胡椒的垄断,成效也不大。

在苏门答腊,巴昔、破堤里等胡椒产地是葡萄牙人最早关注的地方。

在占领马六甲之初,他们尽量与巴昔统治者维持友好的关系,并在那里建立了仓库、商馆,以获取胡椒。1521年,为了胡椒贸易,公开出兵干涉,扶植傀儡政权,还建起了堡垒,从而达到了控制胡椒出口的目的。

接着,葡萄牙人又想将这种干涉政策用于破堤里。不过,亚齐看破了葡萄牙人的心思,于1521年抢先攻入了破堤里。后来,葡萄牙借口保护破堤里的统治者,出面干涉,但终被亚齐挫败;继而,亚齐人一鼓作气,在1523年又攻占了巴昔。这样,由于亚齐确立起了苏门答腊岛北部的霸权,葡萄牙人被迫放弃了这些地区的商业特权。

在胡椒贸易方面,葡萄牙的主要进展是1545年得以挤进万丹的胡椒贸易。

然而,有必要指出,万丹一直在当地统治者的控制下向各方开放,葡萄牙人只是参与了胡椒贸易,并没有取得垄断权。

荷兰东来后,即对马鲁古群岛发起了强劲的挑战。

在安汶,1600年,荷兰人建立了“远方人的城堡”,并与安汶统治者缔结条约,取得了丁香的垄断经销权;在德那地,1662年之前由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共同控制;

在班达,1609年,也建立了一个要塞,还与当地首领签订了香料垄断协议。这样,很快荷兰殖民者就将葡萄牙人排挤出了马鲁古。

之后,英国人也企图在马鲁古香料贸易中分得一杯羹,但以1623年“安汶大屠杀”为标志也被赶出了马鲁古群岛。

然而,不管欧洲人竞争多么的激烈,肯定的是,马鲁古香料已被欧洲殖民者,特别是荷兰,牢牢地掌控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直接控制着班达、安汉,同时获得了德那地和蒂多雷的领主权,从而对丁香、肉豆蔻、肉豆蔻干皮的垄断比葡萄牙更加彻底。

在马鲁古群岛,荷兰舰队经常四出巡逻,防止“走私”贸易。

同时,荷兰殖民者甚至开始操纵香料的生产。本来在马鲁古群岛的许多地方都出产的精致香料,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便于控制,却将丁香的生产集中在安汶岛,把肉豆蔻的生产集中到班达群岛,同时禁止其他地方栽种,对当地人私自种植的香料予以砍伐。在安汶发动肉豆蔻起义;在班达发动丁香起义。

在胡椒方面,欧洲殖民者的垄断地位也逐渐地确立起来了。

17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都参与了印尼海域的胡椒竞争。尽管它们尚未能垄断任何一地的胡椒,但是西方商业势力在胡椒贸易的所占份额加大了。如旧港的胡椒贸易主要集中在葡萄牙人的殖民据点马六甲;

在万丹,荷兰人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还在1598年,荷兰人就占了胡椒出口的30%;

在占碑,1615年,荷兰殖民者也在那里建起了商馆。

巴达维亚建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着手实施对胡椒贸易的垄断计划。为了独占胡椒贸易,荷兰殖民者一步一步地“蚕食”各主要胡椒产地,大概进程如下:

1620年起,对胡椒贸易中心万丹实施了长达10余年的封锁,直到30年代双方才有条件地达成和解协议,但到1684年万丹己完全屈服于荷兰人,除华人外,其他商人一律被排除在外;

1635年,强迫马辰苏丹与之签订了胡椒贸易协定;

1638年,迫使亚齐允许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苏门答腊西海岸购销胡椒;

1641年,攻占葡属马六甲,控制了海峡,从而在胡椒垄断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同年6月21日,与旧港签订协议,取得了胡椒垄断权;

1643年7月6日,占碑也步了旧港的后尘;

1649年,荷兰人在苏门答腊西海岸重要胡椒产地英德拉甫拉和萨利达建起了商馆,并重申了1638年、1641年的胡椒贸易特权;

1659年,与亚齐订立条约,再次确认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苏门答腊西海岸胡椒的垄断权;

1667年,又攻占了望加锡。戮总之,到17世纪中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己基本垄断了东南亚大部分的胡椒贸易。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1:54:51 发表了:

结语: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格局

三、欧洲殖民者冲击了一些传统的商业力量

从海商力量看,早期参与经营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要是东南亚本土商人、印度商人、中国商人、波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不过,随着西方海商势力在东南亚海域的增强,这些传统的商业力量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东南亚本土商业势力。

欧洲殖民者到来前,本土商人,牢牢地掌控着东南亚的大宗商品贸易,尤其是香料贸易。一般而言,各地的香料都由他们集中到贸易中心后与外来商人进行贸易,如马鲁古的香料,皮列士在《东方志》中一记载说:“曾经有一个时期有八艘船从马六甲方向来到班达和摩鹿加,其中有三或四艘是格利西的,大多是马六甲的。马六甲的船属于库利亚·德瓦  (Curia Deva ),一个彻蒂商人,以及来自格利西的在那里有生意的帕特库素夫;也还有其他的商人,既有爪哇的也有马来的,但上述两者是主要的商人。他们每人都在这种买卖中赚得大量金子。”

由此可见,那时马来人、爪哇人是马鲁古香料贸易的主要经营者。同时,胡椒贸易也操控在当地人的手中。在翼他国,有相当数量的胡椒,并比科钦的好—一年产1000巴哈尔,有许多长胡椒,这些胡椒全在国王及其商人的控制之下。该国有6艘船和许多当地式样的艇,这些船只有像鹤一样的桅杆,每桅之间有阶级,易于航行,每年有两三艘船往来于马六甲与他之间,一方面用船从翼他装载奴隶、大米和胡椒等运到马六甲,另一方面则将在马六甲购买的印度棉布等运回巽他销售

在破堤里王国,每年有6000-10000巴哈尔的胡椒—据说曾多达15000巴哈尔。该王国完全垄断着胡椒的贸易,胡椒常被用作交换物,交换成不同的货物,获取各种商品。王国和城市也因此富裕起来。

在巴昔国,每年出产8000-10000巴哈尔的胡椒。在这里,虽然内地大城镇居民与巴昔城的人在胡椒收成、丝绸及安息香上有争执,但这不影响该国对胡椒的控制,据载:“在巴昔城你将看到全岛的商品,它们在那里集散。”

在彭亨、吉兰丹、吉打、北大年等地也一样。这些港口名义上属于暹罗国王,但每个地方都有类似国王的君主,“每个港口都有许多船只,驶往柬埔寨、占婆、交趾支那,还去爪哇和翼他及马六甲、巴昔、破堤里、印德拉吉利(Indragiri )诸地、悖淋邦(即旧港),再从这些地方去北大年。它们每年要运送多达七八千巴哈尔的胡椒,而这些港口每个都是大港,它们进行大量的贸易”。这些地方的胡椒贸易也在本上商人的手中。

17世纪初期以前,由于葡萄牙影响有限,东南亚本土商人仍继续着传统的贸易,不仅仍控制着胡椒贸易,还分享着相当一部分的马鲁古香料。

西方文献表明,那时本土商人在东南亚各地的贸易仍很活跃。《东印度战争纪实》载:“**在东风季节,他们(扎巴拉、格利西、泅水等地的人)到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旧港、婆罗洲、北大年、暹罗以及太多不能详述的百余个地方。**在西风季节,则到巴厘、万丹、比马(Bima )、索洛、帝汉、阿洛(Alor )、萨拉亚尔(Salayar),布顿岛、布鲁岛(Buru )、邦盖(Banggai )、棉兰老、马鲁古群岛、安汉、班达,也到卡伊岛(Kai )、阿鲁岛(Aru )、塞兰岛和许多相关地方。他们以物易物,在回家之前,一般至少赚到200%-300%的利润。”

在厨闽,荷兰的第二个远航队报告说:“在这个城市居住着很多贵族,他们经营着大规模的贸易,买卖丝绸、羽纱、棉布,以及他们穿的各种衣服,其中一些是在当地生产的。他们有许多叫‘帆船’的船只,这些船被用来载运胡椒,然后运到巴厘,在那里交换当地出产的相当数量的各种粗棉布。用胡椒交换到棉布后,他们又带着这些东西到班达、德那地、菲律宾群岛,以及其他周围的岛屿。在这些地方则用布换取肉豆蔻、肉豆蔻干皮和丁香,然后装上船,扬帆回家。”

在贾拉坎(Jaratan ),每年会有40-60艘不等的船只从这里出发到马鲁古群岛获取香料。

在班达岛,1609年有1500个爪哇商人在那里贸易。1606年,班达岛的一艘爪哇船也满载着肉豆范和肉豆范干皮出现在万丹,在那里将这些香料买给古吉拉特人。

但这种景象很快就不复存在了。最重要的是,香料贸易基本为欧洲殖民者所取代。

在马鲁古群岛,殖民者以极其微小的代价攫取了绝大部分香料,《欧洲近代经济史》载:“荷兰人最初出现在摩鹿加群岛时,以旧的不能用的武器交换丁香和豆范花,从中大大获利。以后公司设置了常驻商馆,同特尔纳特(德那地)王缔结契约。

根据契约,收获的全部丁香要以联邦议会同国会商定的价格卖给商馆馆长。但是公司根本不遵守这一契约,一味随意确定价格。国王要求每625磅支付100两,但实际上只得到60两,以后又降到50两。而西班牙人却要支付100至120两。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公司不是支付货币,而是支付当地居民不愿使用的商品。不仅如此,公司还破坏了契约的规定,根据契约,当地居民自己收集的香料要通过族长向公司交售,而公司却要求居民直接送到其办事处。”

在各胡椒产地,欧洲殖民者则以固定的价格收购胡椒,同时不让其他商人染指,控制之严甚至超出了想象。曾于1680-1686年任荷兰东印度公司军医的佛兰克在《东印度之航海及军事纪实》一书中写道:“东印度之胡椒虽多如街中之石,惟价值极微,有时数船之货,倾入海中,有时数十万磅,付之一炬。但公司职员,鲜有敢拾其分毫;如需此物,非自为公司作嫁之土人手中购买不可,即其他香料亦须遵照此例。”

这样,本土势力也被排除在了香料贸易之外。

同时,本土商人的其他贸易活动也受到了欧洲殖民者的限制。

一是人们出海需征得欧洲殖民者的同意。正如前述,欧洲殖民者先后取得了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在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人们要领取荷兰殖民者发给的通行证才能出海。正如1657年扎巴拉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给东印度总督马策克  (Maetsuijker)的信中所说:“根据苏苏胡曼(susuhuman)的命令,当地船只只能沿海岸驶往雅加达或到其他地方,爪哇人不能载运苏苏胡曼那里的货物。因此在这里总的形势有利于我们,因为大海浩瀚,但是爪哇人并不能航行。”在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也实行了类似的政策。

二是贸易的范围受到限制。一方面,欧洲殖民者极力将本土商人排除在国际贸易之外,将有利的各种国际贸易控制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在岛际贸易中也多被局限于食品等商品的贸易。1676年,适威思尔在巽他海峡看到当地人的贸易情况是:“(六月)二十三日,船入巽他海道,道长三十六里,时风定而流急,吾人不得己下旋暂泊;于是爪哇土人,趁机来访,携各种印度货品,如苹果、甜瓜、无花果、橘子、香蕉、糖及米之属,以换吾人之刀剑、烟草等物,其舟小而奇特,惟速率至大。二十四日,土船二艘,奉令自万丹而来,载爪哇之果品、鸭、羊等物。”之上当然,这种情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些暗示,本上商人经营的主要是殖民者生活所需要的货物。

受欧洲殖民者冲击较大的还有印度商人、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

1500年前后,这些商人还是参与东南亚海土贸易的主要外来商人。一般而言,印度商人可以直接到达东南亚贸易,但是波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需要经印度中转才能到达东南亚贸易。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马六甲,古吉拉特商人、孟加拉商人、波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就超过4000人,其中一些是富商,一些是经纪人。葡萄牙人占领后,仍有一些南亚商人前来贸易,皮列士一记载说:“在我们的时代有哪些地方的百姓到马六甲做生意?古吉拉特人己经来了,还有马拉巴尔人,克林人,孟加拉人……”

随着西方商业势力的增强,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传统海商力量开始衰微。

如在万丹,正如16世纪末荷兰人抵达时所看到的情景那样,这些商人昔日的辉煌己不在。此前富有的古吉拉特人似乎穷困了,荷兰人说:他们是穷人,通常充当海员。在这里,他们经营的胡椒贸易也大大少于中国商人。例如,1598年,古吉拉特人从万丹进口的胡椒为3000袋,而华商是18000袋,仅占当年万丹总出口量的10%。同时,他们一直从事的将印度等地的棉布销到万丹市场的贸易,也受到了排挤。1614年,荷兰人恶意低价抛售从科罗曼德尔购进的布料,售价甚至比进价还要低,从而致使偌大的万丹市场竟然不需要来自古吉拉特的货物,印度等亚洲商人不得不停止棉布供应。

此外,之前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在万丹等地可以购买到香料,但因欧洲殖民者对香料群岛的掌控,万丹等地丁香、肉豆范等断绝,在这些地方也无法购买到他们想要的香料了。

结局不难想象:“来自印度的胡茶辣(Guja.rati)商人曾支配过万月一的当地事务,但由于英国人和荷兰人的竞争,胡茶辣商人被挤出印度与爪哇之间的航运。”

此外,中国海商在东南亚的活动也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各种限制。

一是一些贸易经营受殖民者掣肘。在马鲁古的丁香、肉豆蔻等的贸易中,中国海商没有任何发一言权;由于欧洲殖民者企图强行垄断胡椒,在胡椒贸易中,华商也要看殖民者的脸色行事;在巴城等地,荷兰东印度公司不准中国商人从事大的批发贸易,只允许从事零售业,等等。

二是许多贸易活动地点也为欧洲殖民者所左右。例如,在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通常只准华商在马尼拉贸易,华商欲前往非律宾其他地方贸易必须得到殖民当局的批准。在印尼海域,先是葡萄牙人想要发展马六甲,拦截前往亚齐等地的中国商船;后来,荷兰人为了发展巴达维亚,又极力限制,乃至动用武力,不许华商到北大年、万丹等地贸易。

三是正常的贸易航行受到了欧洲殖民者的骚扰。17世纪,欧洲殖民者的部分活动是海盗行为。为了各种目的,他们常常攻击、掠掳中国商船。因此,在中国沿海和东南亚海域,各种骚扰事件时有发生,从而致使中国海商裹足不前。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1:57:53 发表了:

结语:欧洲殖民者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格局

四、欧洲殖民者成为了东南亚主要的贸易经营者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实力各异,所经营的贸易也各有侧重点,但是,从总的态势上看,欧洲殖民者己垄断着或挤进了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主要贸易:

一,东南亚与欧洲(美洲)的贸易完全在殖民者的经营之下。先是葡萄牙殖民者以马六甲为基地,控制着东南亚与里斯本的远程贸易;接着,荷兰人又加入进来,巴达维亚建立后,又以之为中心,着力发展巴达维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远程贸易,且贸易规模空前;而西班牙以马尼拉为基地,积极发展大帆船贸易,又把中国、东南亚与美洲、欧洲市场密切地联系起来。

其二,在东南亚与中国一日本的贸幼中,欧洲殖民者很活跃。葡萄牙人以澳门为基地,积极开辟东南亚各地市场,马尼拉、望加锡一索洛一帝坟、越南一柬埔寨一遏罗等地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在巴城建立后,荷兰殖民者也在中国台湾建起了热兰遮城基地,从而激活了东南亚与中国一日本的贸易。

其三,欧洲殖民者也卷入了东南亚与印度一波斯一阿拉伯的贸易。在占有马六甲之时,葡萄牙殖民者参与经营了这一贸易。不过,主要的经营者是荷兰,尤其是在巴城建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不仅发展稳定,而且似乎所占比重不小。

综上所述,欧洲殖民者已逐步取代东南亚本土势力掌握了东南亚关键海域的制海权,同时控制着绝大部分的香料,排斥其他海商势力,从而成为了东南亚与其他地区海上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这样,一种全新的东南亚海上贸易格局已毕本形成,在这种格局中,海上留易的主导权已落到了欧洲殖民者的手中。


kkjjmmkjm 于 2016-12-10 21:58:10 发表了:

完结,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