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69167 【资料帖】人物卡片

北朝旧贴 | 肥仔曙 | 共 9084 字 | 2016-10-11 | | 编辑本页

肥仔曙 于 2016-10-10 22:31:47 发表了:

1635年时间点的一些人物资料卡片。【其他系】**陈永华/陈近南(1634年-1680年), 字复甫,抗清名将,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村)人,明末举人陈鼎之子。陈永华十五岁时,其父任同安县教谕。清兵下福建时,陈鼎自杀。1635年时约1岁吴六奇**(1607—1665),汉族客家人。字鉴伯,号葛如,绰号吴钩,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南厢大衙人。幼读诗书,广涉经史。嗜酒好赌,荡尽家产而充为邮卒。后浪迹粤闽江浙。在浙江海宁,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赠资遗归,并荐入伍。纠集乡勇,称雄乡里,镇压义军后成了地方军阀,为明廷赏识。永历帝封他为总兵。1650年率部降清。1635年约28岁,正浪迹东南一带。查继佐(1601年-1676年),初名继佑,初字三秀,更字友三,号伊璜,又号与斋,别号东山钓史、钓玉。浙江海宁人。父查尔翰,家贫多病,继佐为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明朝亡后,随鲁王监国绍兴,授兵部职方。在浙东地区亲自率军抗击清军。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绍兴,隐居海宁硖石东山万石窝,改号为左尹非人。顺治九年(1652年)于西湖觉觉堂讲学,旋至杭州铁冶岭之敬修堂讲学,从学者众,人称敬修先生。康熙元年(1661年),罹南浔庄廷鑨私刻《明史》案,列名参校,下狱论死,后获救。晚年喜写梅。著有《罪惟录》、《国寿录》、《鲁春秋》、《东山国语》、《班汉史沦》、《续西厢》等。三十三岁时,他考中举人后,寄居西湖南屏,读书,讲学,直到明朝灭亡**【南明·绍武系大臣】**苏观生(?—1647年1月20日),原名时泽,字宇霖(一作汝临),乳名初七(其母生其与农历8八月初七),东莞人。弘光帝时,官至户部主事,清军南下,避兵至杭州,与郑鸿逵等人奉隆武帝(初袭唐王)入闽,隆武帝即位,拜大学士。隆武二年(1647年1月20日),清军攻破广州,苏观生自缢殉国。苏观生三十岁时才为县学生员。崇祯七年(1634年),选送入国子监肄业。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无极县知县。因平反冤案,得罪上官,遂遭诬陷。他说:“我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奈我何!”人称“三不要老爷”。去官日,民为其立碑。何吾驺(1581年-1651年),字龙友,号象冈,初字瑞虎,晚号闲足道人。香山(今中山)小榄人。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举人,己未年(1619年)授庶吉士。崇祯元年(1628年)升左春坊充经筵讲官,后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提升正詹事。崇祯五年(1632年)擢礼部右侍郎,六年(1633年)癸酉再升礼部尚书,任大学士兼代理首辅(宰相),因议事被罢官。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陷南京,弘光帝朱由崧召任首辅,至清兵入闽弃官返乡。明崇祯八年(1635年),官至内阁大学士的何吾驺因与幕僚意见不合遭攻击,被罢黜归故里。回到香山小榄后,何吾驺于凤山之麓划地数十亩,筑起一座豪华的宅院,取名“翁陔园”。

在《明史·苏观生传》中则对苏观生与何吾驺拥立唐王朱聿鐭称帝一事有明确记载。据其记载,当时绍武帝及苏观生为清兵所俘遇难,而“吾驺、应华等悉降”。

“俄而唐王、观生皆见杀,吾驺遂降,厚贿成栋,特荐之于清。”清王夫之所撰《永历实录·何吾驺传》如是记载。后来,李成栋投诚永历政权,何吾驺也被召入内阁辅政。顾元镜,号明静先生,字韵弢,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己未进士,天启末守池州。崇祯末复为池太兵备道,后官至广东布政使。妻杨氏,广陵人,年十五归元镜。崇祯间元镜莅湖广任,庚寅(1650)卒于韶州。1646年在广州和苏观生、何吾驺一同拥立绍武帝。王应华(1600-1665)字崇闇,号园长,明代万历46年(1618年)举人,东莞石排埔心上汴村人氏。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曾任明代武学教授、礼部员外郞、福建按察使、礼部侍郎。清顺治三年(1646年)降清。诗文书画皆佳。历万历、崇祯、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六朝,入清又经顺治、康熙二世,仕于明,则先后历资政尹、通议大夫、礼部祠祭司郎中、工部营缮、礼部左侍郎、吏、户、兵三部左右侍郎、右参政、海道并宁绍粮道、兵备副使、浙江提督学政、福建按察使等职,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与东莞人苏观生等拥立绍武即位于广州,为东阁大学士,同年十二月绍武败亡,苏观生等死节,王氏则降清,然旋即投永历,为光禄寺卿。**【南明·永历系大臣】**丁魁楚(?—1647年5月8日),字中翘,号光三,河南永城马牧乡丁老家人,明末大臣。官至户部侍郎。明亡后,丁魁楚与瞿式耜、吕大器等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清兵南下后,丁魁楚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入岑溪,投降清将李成栋,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初四日,被开肠破肚,至夜断气。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崇祯四年(1631年)升任保定巡抚,崇祯七年(1634年)任户部侍郎。崇祯九年(1636年)官至河北巡抚,善事权要。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清军以阿济格为将,率师八万余,从独石口入犯,袭击延庆、昌平等地,侵掠京城,掠人畜十八万东归。由于这次未能抵御清军的进犯,丁魁楚被囚禁遣戍边卫。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向朝廷交纳饷银获得释放,随后便家居故乡永城。瞿式耜(1590年—1650年)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汉族,江苏常熟人,明末诗人、官员、民族英雄。式耜早年拜钱谦益为师,1616年中进士,后授江西永丰知县,颇有政绩。1623年丁父忧返里,与西洋教士艾儒略(Jules Aleni)往还,后受洗入教,取名多默(Thomas),曾为艾氏所著性学觕述作序。1628年,擢户科给事中,屡疏劾斥掌权佞臣,皇帝多采其言。后遭温体仁、周延儒等排挤陷害,与其师钱谦益同贬削,继而罢归常熟。式耜在乡颇治园林,以诗酒自遣,集大儒隽语为《媿林漫录》十卷。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权,瞿式耜出任应天府丞,旋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张同敞 (?—1650年),字别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张居正曾孙,以荫补中书舍人。 南明永历年间,任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永历帝授予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为师,与瞿式耜、王夫之、金堡一同在湖广地区举行抗清活动,后同守桂林,并任桂林总督。1650年(顺治七年、永历四年)与瞿式耜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后二人坚贞不屈,被杀。张同敞的曾祖父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直到1622年(明天启二年),明朝才给张居正平反。到了1640年(崇祯十三年),崇祯皇帝下诏追复张敬修(张居正长子)的官职时,授张同敞为中书舍人。王化澄(?-1652年),字登水,江西金溪人。崇祯七年进士,授知县。隆武中,擢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时海内陆沉,东粤独安,故以富甲天下。化澄按粤,不能以廉闻,宦赀至二十万。拥立永历帝,官至东阁大学士,“正色立朝,人赖以安”。王化澄排挤王夫之。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王夫之三次上书参王化澄结奸误国。王化澄欲置之死地,后船山“愤激咯血,移疾求去,高必正(高一功)为请,乃得给假。”

王化澄主张与大西军余部联合抗清,被金堡等劾,称其“贪庸误国”。清军占领广西后,王化澄躲入山中,被清将马蛟麟捕获,不降,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十八日被杀。【南明·永历系将领】**何腾蛟(1592年—1649年),字云从,贵州黎平府(今贵州黎平)人。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广总督,得到李自成旧部农民军的合作,共同抵御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湖南,他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1648年反攻,收复湖南大部。后在湘潭兵败被俘,遇害于长沙。有《明中湘王何腾蛟集》一卷。崇祯年间,任南阳知县。在为母守丧期间,辞官不做。除去丧服之后,得到起用担任淮徐兵备金事,削平了当地的贼寇,使自己的辖区内一无战事,格外平静。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张献忠有四个养子,老大是孙可望,然后就是李定国,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 。从此,李定国追随张献忠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十七岁的李定国即率部下二万人,跟随张献忠攻打河南和湖北。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二月,他又乔装成明军差官,同二十匹轻骑连夜飞奔到襄阳城下,后攻占襄阳,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所储军资十余万,皆为农民军所得。襄阳大捷是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1664年(康熙三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八日,张煌言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西元父张圭章,1624年(明天启四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于张煌言十二岁时病卒,故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张煌言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为人慷慨并且喜爱讨论兵法之道。1636年(明崇祯九年),张煌言十六岁参加县试,并考察骑射,张煌言射三箭皆中靶,与他一起应试的人没有不惊叹的。【南明系·广东出身文人·义军领袖】**陈邦彦(1603年~1647年),字令斌,号岩野,广东顺德龙山人。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陈恭尹之父。早年设馆讲学,为当时南粤硕儒名师。明亡,年屈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并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举人,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派往赣州参与军事。1647年(永历元年)与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兵败入清远,城破被捕,惨遭磔刑。陈邦彦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黎遂球、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1621年(天启元年),考取秀才,之后屡次参加乡试均落榜,于是随父在大良设馆授徒,人称岩野先生。他精研《周易》、《毛诗》和经世致用之学,在治学授徒之余,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对府、县的大事,均能提出适当的建议。地方政府官员遇有政事难事,常常征询他的意见。邦彦满腹经纶,却在科场上并不得志,多次应考均未能中举。人们深为之不平,而他却不以为意。张家玉(1615-1647),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明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于东莞县城西北村头村(今东莞市万江区村头)一个贫穷家庭。张家玉生性聪敏,美如冠玉,精通经文诗词书画,“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这一点对他日后影响很大,跟张苍水有得一拼, 行侠仗义,结交甚广。19岁考取秀才,为广州儒学生员。22岁乡试中举人,29岁中进土,授翰林院庶吉士。陈子壮(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明末抗清将领,民族英雄,与陈邦彦、张家玉合称“岭南三忠”。字集生,号秋涛,谥文忠。汉族,广东南海县沙贝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沙贝村)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探花。历官编修、崇祯年间累迁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政权礼部尚书、永历政权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起兵攻广州,兵败,惨被锯死。死后追赠番禺侯,谥号文忠。

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广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子壮少聪颖,是“七岁能文”的神童。有一年中秋佳节看不见月光,一位在陈家赴宴的嘉宾颇感遗憾,便信口吟两句古诗:“天公今夜意如何,不放银灯照碧波”。年仅七岁的陈子壮听罢,即随口应句:“待我明年游上苑,探花因便问嫦娥”。诗句一落,赢得满堂喝彩赞叹。

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子壮16岁时,应岁试冠邑弟子员。万历四十三年(1615),陈子壮20岁,乡试考中第八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并在殿试中获第三名(探花及第),应了诗谶,时年24岁,授翰林院编修。

1621年(天启元年),奉敕赴广州祭南海神。返京后,入国史馆。三年后,充浙江乡试主考官。当时,正值魏忠贤阉党擅政,试策卷中有直刺阉党之词。地方上又纷纷为魏忠贤创建生祠,欲请陈子壮为生祠书写“元勋”二字为扁额,以示威尊,并对陈子壮说,“书此二字,可得好官”。陈子壮正色拒之。魏忠贤大怒:“何物陈子壮,竟敢逆我意!”,遂摘出浙江乡试录中有“庸主失权”,“英主揽权”等语,诬陷陈子壮犯“诽谤”罪。此时,陈子壮之父,时任给事中的陈熙昌也因上疏反对宦官专政,父子二人均同日被罢官,削籍为民。

崇祯初年,魏党败,陈氏父子复官。陈熙昌迁吏科给事中,陈子壮官左春坊左谕德。不久,父亲去世,陈子壮在家守孝。1631年(崇祯四年),以资深被起用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1632年(崇祯五年),纂修《玉牒》成,升为讲官,对皇上多有裨益,崇祯帝每每称其先生而不呼其名,累迁礼部右侍郎。

当时,农民起义军冒犯皇帝陵寝,崇祯帝素服召对廷臣。陈子壮言:“今日所急,在收民心,宜下罪己诏,激发忠义。”崇祯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陈子壮与其他大臣列上蠲租、清狱、使过、宥罪等十二条。崇祯因为局势不利,急于广罗贤才,下诏援引《祖训》:郡王子孙之中,有文武之才,可以担大任者,经过朝廷考核检验,可以授以官职,升迁如常例。为此陈子壮上疏,提出三条“未必然”的理由和五条“不可行”的道理,语词激切。他认为:宗秩改授,适开侥癰之门。隳藩规,溷铨政。崇祯震怒,以其“沮诏间亲”,下廷杖。这时又有唐王上疏,历引前代故事,诋毁陈子壮。崇祯遂将陈子壮除名,下诏狱。幸有皇太后说情及部份大臣上疏申救,第二年四月陈子壮才“坐赎徒归”,取道南还。

1637年(崇祯十年)在广州白云山辟云淙书院, 集杜甫诗句在门外自书一联:“天下何曾有山水,老夫不出长蓬蒿。”陈子升(1614年-1692年),字乔生,号中洲。陈子升是陈子壮之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出生,“善鼓琴,能吴歈,九宫十三调,曲尽其妙”,岭南琴曲《水东游》即其作品。永历时以诸生授兵科给事中,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事败后,陈子壮被佟养甲命人锯开身躯,陈子升携母匿藏深山。入清不仕,晚年贫困,出家于庐山。著有《中洲草堂诗》23卷、《砚集》1卷等。邝露(1604年-1650年),是明末广东著名诗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邝露工于诗词,邝露还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又是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还精于骈文;又是篆、隶、行、草、楷各体兼擅的有成就的书法家,其草书字迹劲秀,师法王羲之而自成一格。南明唐王时任中书舍人,永历帝时出使广州,清兵入粤,邝露与诸将戮力死守,凡十余月,城陷,不食,抱琴而死。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据说,他出世时有“甘露降于庭槐”,故名瑞露。后改今名,字湛若。又因他读书所在为“海雪堂”,故又称邝海雪。

其父、祖均为功名中人,书香世代。邝露五岁时就显诗才不凡,据说可应声作诗。早年丧父,家境中落,他“以父、祖皆能诗而业未竟也,益力学苦吟”,每当诗兴大发之际,“往往废寝食”,行吟时甚至“抵触树木”,或者“倾坠坑堑而未尝觉”。

十五岁时,在南海应试,督学以《恭宽信敏惠》为题,他以真、行、草、篆、隶五体字答卷,结果被认为“违制”而被黜,落为“五等”,可是他若无其事,狂笑拂袖而去。后来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放诞纵酒,或散发徜徉于市中,傲然不屑,以是颇为礼法之士所仇”。

崇祯七年(1634年),适逢正月十五的上元佳节,邝露与友人乘醉策马,纵游花灯夜市,刚好遇南海县令黄熙出巡仪仗,邝露酒醉不避,反而信口赋诗讥讽“骑驴误撞华阴令,失马还同塞上翁。”就此惹下大祸,被县令逼得远走他乡避难。黎遂球(1602年—1646年),字美周,明末抗清官员,广东著名诗人  ,番禺板桥乡人(今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人)。天启七年(1627)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崇祯中,陈子壮荐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南明隆武朝官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愍。善诗文,工画山水,传世画作有《送区启图北上山水图》。早年攻读经书,擅长填词作诗,曾师从陈子壮。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此后数次赴京会试,均不第,与沿途的文人骚客时相唱和,诗名渐而鹊起。崇祯十二年(1639),因赴京会试再次落榜,遂漫游吴越之地。翌年春到达扬州,适逢四方名士云集于“影园”,相约以牡丹为题悬金垒征诗,黎即席咏诗十首力压群英而独夺魁首,被众才子共推为“牡丹状元”,并连续三天在扬州的街道上披红戴花骑马巡游,接受士民的欢呼庆贺。【南明遗民·岭南三大家】**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10月10日,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即今之广州荔湾区西场)。1640年(崇帧十三年),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1646年(顺治三年)补南海县生员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明崇祯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崇祯十六年(1643)(12岁),丧母;永历元年(1647)(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梁佩兰(1629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少年时从学于陈邦彦,攻读经史百家之学,他聪敏过人,记忆力强,能“日记数千言”,素有才名。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第一,此后三十年间断断续续6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自号漫溪叟,潜心治学。【南明系将领】****杜永和(?—?),字际泰,河南通许(今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人,明末清初军事人物。原为李成栋副将,后反正,封江宁伯。随扈肇庆,官封太子少傅、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多次击退清军进攻,广州攻破后入海琼州,不久后降清。为李成栋的副将,在清军第一次入侵广东期间镇压广东各地起义军都有立功,特别是擒杀明朝两广总督丁魁楚。李成栋反正后他受封江宁伯,他重贿其他同僚让自己留后镇守广州,成为两广总督。1649年十二月初三日尚可喜、耿继茂率部从江西临江府出发,到1650年年初,基本已经形成对广州的包围形势,尽管杜永和等人准备很充分以及守城明军都很英勇,但是在当年十月底广州城还是被攻破了,杜永和见大势已去,同部下俱由水路逃去,大小船只千余一时奔窜出海逃亡海南,不久后投清。1635年时动向不明。

总兵范承恩(?—?)1650年广州包围战时,镇守西门口,开城降清。1635年时动向不明。

守备余述之,都司崔应龙,守备郭瑶,屈大均著《皇明四朝成仁录》,中《后广州死难诸臣传》,1650年和回教三忠一起战死或自刎的军官。1635年时动向不明。霍达芳(?—?) 广东南海人,南明将领。字懿城,以生员从陈邦彦起兵拥南明抗清兵,授兵部司务,任陈部中军指挥。永历四年(1650年),清兵占广州,与王兴凌等二将率舟师数百人入海抗清。历三载不降,后上岸筹粮,于四沙被清军水师捕获,不屈而死。**【满清系】**李成栋(?—1649年4月12日),字廷桢,号虎子,陕西(一说山西)人。明末清初军阀。

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后随高杰降明,累官至总兵,守徐州。弘光元年(1645年)率部降清,从清军攻江南、福建、广东。以清廷仅授以提督,且受总督佟养甲节制,大为失望。适逢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反清,乃起兵响应,迎明昭宗于肇庆,出兵攻丰、南安、赣州。永历三年(1649年),清军进围信丰,战败溺死。李成栋是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一生反复,比吴三桂有过之而无不及。

绰号“李诃子”,长期跟随李自成的部将高杰(绰号“翻山鹞”),后来随高杰投降南明,弘光时任徐州总兵。1645年,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刺杀。清兵南下时,李成栋奉高杰的妻子邢氏投降了清朝。佟养甲(?-1648年),清代第一位两广总督。佟养性的堂弟佟养甲,参与了倾覆南明弘光朝、占领南京之战。随后,他被清廷任命为主帅,与明朝降将李成栋一起,进军福建,摧毁南明隆武朝。

1646年冬,佟养甲与李成栋奇袭广州得手,半天工夫消灭了建都于广州的南明绍武朝。缘此,佟养甲被清廷任命为两广总督,李成栋为他麾下的提督。 佟总督在任上苦撑一年半,既要对付广西那边尚有相当实力的南明永历政权,更须弹压遍布广东境内彼伏此起的反清起义。

在双门底,佟养甲把绍武帝一家二十余口全部砍头,在四牌楼腰斩陈子壮,活剐陈邦彦,张家玉在东莞血战阵亡后,头颅也被急送广州呈交佟养甲亲自验看。

1648年6月,李成栋以越秀山镇海楼为指挥部,于广州发动兵变,杀尽辽东籍汉八旗千余人,宣布反正,向广西永历朝廷称降,封惠国公。随即,惠国公李成栋以“秘密向满鞑子求援”为借口,处死佟养甲。

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率另一支辽东籍清军入粤。广州再度易手,佟养甲被顺治皇帝追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入祀广东名宦祠。


人畜无害小白免 于 2016-10-11 10:56:38 发表了:

吴六奇不错


人畜无害小白免 于 2016-10-11 10:57:05 发表了:

人畜无害小白免 发表于 2016-10-11 10:56

吴六奇不错

跟王七索很配


圣天使高达 于 2016-10-11 12:29:22 发表了:

陈子壮他们有没有可能带乡勇去保卫肇庆?


cc5233 于 2016-10-11 12:38:59 发表了:

这会是未抗清先要抗髡了吧。。

哈哈

好复杂啊,广州地面上可以先写个3 5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