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68698 我觉得it组的讨论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写完了,希望有人看看

北朝旧贴 | cc5233 | 共 11870 字 | 2017-03-01 | | 编辑本页

cc5233 于 2016-10-7 19:34:5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cc5233 于 2016-10-7 21:04 编辑

先定义几个基本观点,这些应该大家都已经认可了,我列一下

1电子工业是工业口的事情。

2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实现大规模it化显然做不到,所以it组的功能不可能达到直接作为生产力的能力,只能是倍增器。

由这两点得出,it组是辅助部门,需要尽可能无限期持续的能力是保存资料,而计算能力的需求,可大可小,能起到足够的作用就行,显然不是需要无限期持续做到的。

那么,我的想法是,对it组的规划中重点矛盾,如寿命、设备选型等问题,应该也依据社会实际发展的情况分阶段看。

以下根据我的看法分析下

ps:数据中心和临高核心区的网络在适当时候肯定建好能用了,这两个东西在下面不提。

第一阶段

旧时空阶段   d日到5年左右

情况:很显然,一开始大家不可能直接适应回到400年前的情况,对旧时空各种东西有全面的依赖。这个阶段中,大家肯定都是带了个人设备,这些设备显然比官方带的设备更适合旧时空的习惯,大家普遍都用这个。每个口子可能负责人定一个xx软件作为本口子的通用工具那就定了,基本上也不会通过it 组去干预了。社会生产生活规模不大,掌握的人口也完全不多,各口子之间数据交互的问题也小,对于官方设备的需求就很低了。

另一方面,大家为了能适应实际情况,自然会逐步的适应去it化的节奏,这一阶段也正是去it化实验和应用的黄金期。

总结:本阶段大家以拿着个人的笔记本电脑就着还比较旧时空的网络条件分小组各顾各的用着为主。还一边尽可能的向着去it化迈进。像bbs之类的应用由于用户就那么500多,对设备压力很小很小。官方设备都是库存着。

由上可得,此阶段设备寿命是在库存状态消耗为主。it组的工作主要就是修电脑。趁此阶段练习各种维修技术是最好的时候。

第二阶段 强烈需求期

5年左右-20年左右(也许50年,但超出了多数设备的可能寿命了,所以不提到50年。书中这一阶段正在初期)

情况:此时,进过几年积累,穿越集团要向大城市,人口稠密期迈进了。

之所以我要称此阶段为强烈需求期,分两个方面。

1骨干人才不足。眼下要应对几百万人的规模,以目前拥有的基层干部数量显然非常非常困难,需要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

2社会改造的关键性要求。我们需要的不是占领一个区域就好,我们要的是改造社会。这种改造能不能彻底非常关键。而要达到这种改造,我们显然要把所有人都从旧的习惯中彻底剥离出来,把新习惯彻底塞到他们心里。但是由于交通和生产能力的实际限制,一般手段显然难以在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大规模的具体工作。这就需要更加旧时空的手段。运用我们的计算机设备,就可以提升这种速度,在人口管理、社会管理、金融流通、信息传播各方面去应用,完全可以颠覆所有人,从而能提升这种社会改造彻底程度。

而此阶段,没有精心维护过的个人设备损坏的比例已经会很高了。对it的需求也开始趋于系统化,这个时期官方的设备将会被大量使用,寿命也将会在这个阶段被大量的,无可避免的消耗掉。it组的工作除了基本的维护,肯定要按需求去开发和建设,并且很有用一点就是,需要有能力将计算机设备与某些本阶段可能的通信、存储手段相衔接。至少是提出这方面可行性高的需求让工业口去完成。

总结:本阶段要求it组释放计算能力,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主要低级应用上的设备(比如键盘显示器工控机)的寿命显然将会在本阶段被消耗掉。

由上可得:大多数低级设备的寿命可以满足本阶段需求大体就可以放心了。

第三阶段 未来期

情况:理想状态下,经过第二阶段,整个元老院国家应该能达到一个18世纪中期欧洲强国的水平了,或者说这种社会变革的趋势已经是绝对主流了。这阶段基本的人才资源应该比较丰富,足可以在脱离计算机设备的情况下去实现社会管理理念和接收改造新占领区域了,国民在心态上已经充分认可了元老院,旧习惯很大程度已经被割除。此时,元老院国家肯定进入一个大的扩张期,而对于it组而言,由于没有生产能力,再加上上一阶段的消耗,很显然,不可能再去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任何设备和介质的寿命都开始进入不可预料的阶段,收缩和第二次去it化势在必行。

总结:国家在膨胀,设备在减少。后继无力,it组应把全部能力投入到关键科技研发和尽可能就的保存资料上。

由上可得,一般设备定20年至多30年寿命就行了。只有核心资料的存储介质需要尽可能久的寿命,并且尽可能跟工业口的能力去适应,以期将资料尽可能完整的转移到可生产的介质上。

写得比较乱,欢迎提意见。


liutom2 于 2016-10-8 08:56:03 发表了:

第二阶段的时间比你预期的要长,这是因为,狒狒们的扩张速度极快,应该是远远高于他们培训人员的速度,此外狒狒们可以信任的人员也比较少,因为狒狒们的扩张太快了,对下面的人员考验的时间和强度都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量的核心工作必须由狒狒们信得过的人进行但又找不到,就只能借助计算机。而且随着狒狒们控制的疆域越大,对计算机的需求就越高,因此第二阶段到20年止显然是不行的,这意味着到20年就必须完全依靠可信的人力来完成原来计算机的工作,而我们知道计算机可以替代的人往往至少是10个人的级别,而20年末投入使用的计算机至少是1000台级,也就是需要至少1万训练有素还完全可信的人才行。


fatleland 于 2016-10-8 09:21:16 发表了:

it组可以先搞磁带或者钢丝转录信息吗?

这个在没电子管时代,马达和机械也可以搞出来的。

只要赶在磁盘全部完蛋前,把数据转移出来就行了。

磁带钢丝翻录速度再慢,信息带宽再低总比人和打印机速度快,保存时间久吧。


cc5233 于 2016-10-8 09:41:20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0-8 08:56

第二阶段的时间比你预期的要长,这是因为,狒狒们的扩张速度极快,应该是远远高于他们培训人员的速度,此外 …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咱不可能带一集装箱太空探测器用的电脑啊。。而且那个性能也有限。

而且电脑数量是有限的,无论如何不可能满足扩张要求。。因为无论如何电脑都是会被消耗啊。。

我只能说,在电脑不能满足需要之前最好能开发出有实用价值的晶体管计算器之类的设备。。不然这个坑无论如何也填不上

指望带去的设备满足扩张我觉得怎么都不可能


cc5233 于 2016-10-8 09:41:54 发表了:

fatleland 发表于 2016-10-8 09:21

it组可以先搞磁带或者钢丝转录信息吗?

这个在没电子管时代,马达和机械也可以搞出来的。

只要赶在磁盘全部 …

这个第三阶段肯定要准备 不过到那个时候这些技术应该来得及开发。


六必治 于 2016-10-8 09:43:53 发表了:

我在以前就提过,资料不能以电子的形式储存,最好的方式是缩微胶片,可以满足大规模储存资料的要求。而且难度也不大。

至于计算机还是等点亮了三极管之后再说吧!


cc5233 于 2016-10-8 09:45:37 发表了:

六必治 发表于 2016-10-8 09:43

我在以前就提过,资料不能以电子的形式储存,最好的方式是缩微胶片,可以满足大规模储存资料的要求。而且难 …

前几十年有啥必要上胶卷,后面的事情,后面办。


六必治 于 2016-10-8 09:47:55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8 09:45

前几十年有啥必要上胶卷,后面的事情,后面办。

我说的是在穿越前就以缩微胶片的形式储存资料,这样可以避免以后资料损失的问题。缩微胶片的阅读门槛是很低的。


ifaii 于 2016-10-8 09:55:02 发表了:

六必治 发表于 2016-10-8 09:47

我说的是在穿越前就以缩微胶片的形式储存资料,这样可以避免以后资料损失的问题。缩微胶片的阅读门槛是很 …

门槛是低了,容量呢? 根本不靠谱


cc5233 于 2016-10-8 09:55:52 发表了:

六必治 发表于 2016-10-8 09:47

我说的是在穿越前就以缩微胶片的形式储存资料,这样可以避免以后资料损失的问题。缩微胶片的阅读门槛是很 …

你自己考虑下。。几百T的资料全部转到胶卷上,胶卷要多少


cc5233 于 2016-10-8 10:04:09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0-8 08:56

第二阶段的时间比你预期的要长,这是因为,狒狒们的扩张速度极快,应该是远远高于他们培训人员的速度,此外 …

我是觉得,咱们在广东再埋头苦干5年

培训百万级的丙种文凭,16岁以下全日制高小毕业生3万,高小相当学历10万人以上

应该可以完成吧。。

至少下一步占领东南沿海的人才总够吧,这些沿海地区交通相对都比较方便,对基层管理力度应该还是能保持比较高的吧。。

关键是,提升国民实际生活水平,提升国民的认同感,有这些,我觉得没必要那么怕人造反吧。。


六必治 于 2016-10-8 12:04:47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六必治 于 2016-10-8 12:08 编辑

ifaii 发表于 2016-10-8 09:55

门槛是低了,容量呢? 根本不靠谱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缩微胶卷的密度并没有你们想像的低,90年代时,国际上对出版物保存的主要方法还是缩微胶卷

“$&size=15.008px$&但$&size=15.008px$&新加坡$&size=15.008px$&政府为了防止已电子化的档案因$&size=15.008px$&储存装置$&size=15.008px$&及$&size=15.008px$&档案格式$&size=15.008px$&迅速变迁,而无法被未来的电脑所读取及处理,除了电子化以外仍继续使用微缩胶片保存重要的政府档案”


深潜者 于 2016-10-8 12:29:36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0-8 08:56

第二阶段的时间比你预期的要长,这是因为,狒狒们的扩张速度极快,应该是远远高于他们培训人员的速度,此外 …

请把计算机和计算机终端分开呀!

相当多的工作不需要用到完整的旧时空计算机,有个计算机终端就足够了。

很多工作甚至不需要可视终端,有个电传打字机就行(比如要求各县政府每天将账目等记录通过电传打字机发回首都,由中央计算机进行统计。甚至银行的各分行也可以这样联网)。这部分信息化需求就非常容易满足了。


深潜者 于 2016-10-8 12:31:42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8 09:45

前几十年有啥必要上胶卷,后面的事情,后面办。

胶片有个非常巨大的优势,就是能通过翻拍来制版,进而进行图片和中文印刷。

相比之下电子资料的非翻拍纸质化就太难了。


深潜者 于 2016-10-8 12:33:32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8 09:55

你自己考虑下。。几百T的资料全部转到胶卷上,胶卷要多少

这几百T资料中有多少是不可或缺需要用到几十年后的?比如所有视频资料都不需要长期保存


深潜者 于 2016-10-8 12:35:43 发表了:

fatleland 发表于 2016-10-8 09:21

it组可以先搞磁带或者钢丝转录信息吗?

这个在没电子管时代,马达和机械也可以搞出来的。

只要赶在磁盘全部 …

话说有个好办法是用烧录ROM来储存信息,只读存储器的实用寿命就非常长了。


cc5233 于 2016-10-8 12:39:45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6-10-8 12:33

这几百T资料中有多少是不可或缺需要用到几十年后的?比如所有视频资料都不需要长期保存

不可或缺这个问题就没办法回答了。但是一个胶卷内可以容纳多少字呢?


深潜者 于 2016-10-8 12:45:06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8 12:39

不可或缺这个问题就没办法回答了。但是一个胶卷内可以容纳多少字呢?

至少6亿字(1.2GB)应该没问题,请百度“微缩胶片 转经筒”


cc5233 于 2016-10-8 13:28:04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6-10-8 12:45

至少6亿字(1.2GB)应该没问题,请百度“微缩胶片 转经筒”

那还算可以,这个备份如果成本能接受的话,应该要及时作一份。


fatleland 于 2016-10-8 15:14:21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fatleland 于 2016-10-8 15:18 编辑

深潜者 发表于 2016-10-8 12:35

话说有个好办法是用烧录ROM来储存信息,只读存储器的实用寿命就非常长了。

除非是一次性的熔丝烧录rom

否则mos型的就靠那个绝缘电容层存储电荷抗不住多少年的。

放太阳底下晒几天就等于紫外线灯擦除了。

现在大量早期的仪器和个人电脑的bios用rom失效的很多,

大量hp早期mc68k仪器完蛋就是自检的程序发现rom和ram失效。

甚至连自检启动的rom都完蛋黑屏。

国外网站上很多都是求仪器cpu板上rom的个人转出的bin文件。

而且烧录的rom,要用电脑,至少z80单板机吧,容量又小,

电脑怀光后再次读出至少要等数字逻辑电路能重新复刻了才行。

现在市场上烧录rom的芯片厂不多了,价格不便宜。

好像旅行者1.2上mos型rom和RAM,40年下来坏的一塌糊涂。

只有ttl驱动的磁芯低密度存储器ram完好无损,

手工穿线的0,1的磁芯rom程序区在宇宙射线下绝对可靠。

换个角度,用不锈钢丝叫归化民模仿磁芯rom穿环记录2进制数据保存,

在没有电子设备情况下保存1.2百年也没问题吧。

就是材料多一点,不考虑人力消耗的情况下,建立人力计算机工厂和三体一样人工编码和解码数据。


cc5233 于 2016-10-8 15:30:22 发表了:

fatleland 发表于 2016-10-8 15:14

除非是一次性的熔丝烧录rom

否则mos型的就靠那个绝缘电容层存储电荷抗不住多少年的。

放太阳底下晒几天就 …

你这个我觉得已经疯了

我们就2000万成本。。。

所以我觉得我这套想法还是靠谱的

抗30年过去,资料库全部转模拟介质和纸质/胶片上去。


深潜者 于 2016-10-8 17:35:1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深潜者 于 2016-10-8 17:42 编辑

fatleland 发表于 2016-10-8 15:14

除非是一次性的熔丝烧录rom

否则mos型的就靠那个绝缘电容层存储电荷抗不住多少年的。

放太阳底下晒几天就 …

    很显然不锈钢磁芯是不可能的,否则战后各国就没必要折腾铁氧体磁芯技术了。磁芯要通过选择线读取特定的位元,必须保证1/2电流不会影响其他位元。而顺序读取的磁带、磁线没有此问题,故而不要求很举行的磁化曲线什么的。

    另外请勿用宇宙恶劣环境下的损坏率来估计临高妥善保存时的损坏率呀。

    还有就是存储文件和存储程序对损坏率的忍受能力是不一样的。程序用ROM里面只要有一处错,就麻烦了。而文件用ROM就算错很多也没关系,一片文章中有几个字乱码并不影响整体阅读,图片中错几个像素的影响更小。而且还可以通过纠错码格式避免单个的错误。


cc5233 于 2016-10-8 18:13:21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6-10-8 12:29

请把计算机和计算机终端分开呀!

相当多的工作不需要用到完整的旧时空计算机,有个计算机终端就足够了。

以这个时空的交通条件而言,每个县的县域面积不可能很大,多数县级别根本不需要电脑。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电脑,发个计算器还差不多…..


深潜者 于 2016-10-8 18:18:07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8 18:13

以这个时空的交通条件而言,每个县的县域面积不可能很大,多数县级别根本不需要电脑。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电 …

请认真阅读!我一直强调的是计算机终端与计算机不是一回事,大部分场合用计算机终端足够了。

县政府和银行分行用的仅仅是计算机终端而已!就是简简单单的电传打字机(上上个世纪就发明了),用来把数据发回中央,供临高的中央计算机进行检查、统计、分析。


cc5233 于 2016-10-8 18:55:49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6-10-8 18:18

请认真阅读!我一直强调的是计算机终端与计算机不是一回事,大部分场合用计算机终端足够了。

县政府和银 …

我是觉得,这些东西还是立足临高自产再去计较吧,地域那么大,交通那么不便,立足旧时空我个人认为维护工作是跟不上的。


深潜者 于 2016-10-8 19:02:21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8 18:55

我是觉得,这些东西还是立足临高自产再去计较吧,地域那么大,交通那么不便,立足旧时空我个人认为维护工 …

电传打字机19世纪就能造,对临高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cc5233 于 2016-10-8 21:47:27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6-10-8 19:02

电传打字机19世纪就能造,对临高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有这个其实我觉得一般的县级真的不怎么需求电脑这种设备。


一般能吃辣 于 2016-10-8 23:00:34 发表了:

IT设备有个特点,到了寿命以后容易成批损坏,如果不提前谋划出路,其实是很糟糕的,本时空的磁带考虑么?便宜容量大,就是每周得派人去转一次,否则会粘连,寿命没有想象中长,能保30年就不错了


深潜者 于 2016-10-9 12:02:54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8 21:47

有这个其实我觉得一般的县级真的不怎么需求电脑这种设备。

电传打字机而非电脑呀!显然临高的每个县都至少会有电报局,县政府放个电传打字机太正常不过了。

而且装备这东西之后,中央就能严密的控制各个县、州、路,甚至可以让它们没有财权,一切开支都靠银行转账。


kkjjmmkjm 于 2016-10-9 12:22:51 发表了:

严重同意楼主。

关于资料保存:

芳草地有学习成绩好的,也有学习成绩不好的,

成绩不好的,但是心还静的,

可以让他们到大图书馆去抄书,排版,印刷,

对着屏幕抄,

全部印刷化,

高山岭的大图书馆不就正在这么干吗?

只要消耗粮食就能办到。

特别是外万文献,26个字母都认识,成绩差,不知道啥意思。

其实也不怕他们认识,

字都认识,连起来不知道啥意思。

再加上严格的进出门洗澡制度,片纸只字都带不出去。

IT组在临高时空不可能发展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因为生存的土壤不存在。

设备、网络、人员、生产体系、材料、原料。。。。。。

所以只能是消耗、消耗、消耗,

作用也只能是辅助。

唯一的出路不是在第一代就初步复活技术、设备,而是建立起全套的科学教育体系。

我讲个故事,

我们在工业园建了个厂,主体建筑都完工了,

原来承包土建的人又做了点砌围墙、挖水沟的活,不包含在工程预决算里面。

年底了,来结算这一部分尾款。

原来土建的时候乙方用的是厂区的水电,最后几期也没有结算,大约小几十万吧。

所以,老太太让乙方选,

是把围墙的砖头、水泥、人工一张张单据核算呢,还是一笔抵账水电算了。

包工头想了10分钟,选了抵账水电。

这样就不用会计、工程再忙活好几天了,毕竟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乙方要吃亏一点点,大约不是几千就是小几万块钱,

但是,对于前期他承包厂房和办公楼的赚头就不值一提了。

我说这个故事,是要说明做减法有多重要。

在统治两广或更广大区域的时候,

不要固执的基于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来精耕细作,

要剥离人口对传统劣习的依赖不一定要靠干部给他们苦口婆心、水滴石穿、潜移默化,

给他们换环境,劳动力自由流动,

把最底层无依无靠的劳动力都雇佣到海南、台湾去开办家庭农场和铁路、公路、水电。

这样,抽离了劳动力供给后,两广的原地主要么破产、要么自营,模仿家庭农场模式。

这时,元老院可以逢低吸纳土地完成大部分赎买,

同时推出国债或债券,把地主老财的存银都吸引出来,利息也给他们一条活路,并引导他们大部分走向海贸和运输。

吸纳的土地,要么用来开办工厂;要么重新卖给在海南、台湾发了财的人,把琼、台的经验示范推广到两广。

之后,桂林、韶关、梅岭和海上的通道不能完全绝断,工厂开办后需要大量的“民工”。

英国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没有电脑,是不是就不搞了?

重要的不是电脑设备,而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而IT组是最具备现代管理思维的人,

他们既可以亲自下水去带动、示范这些管理模式,

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中创立学系,培养更多的元二代和接受现代思维的规划民。

所以说,

IT组最重要的是3个目标:

保存信息,越长越好,越多越好。

应用辅助,这个是消耗,没有办法摊大饼的。要在成本限制下有限使用。

培养下一代,把现代管理思维的火种传承下去。


钟利时 于 2016-10-9 15:32:23 发表了:

我的想法是:电脑只用20年,这个时期完成“去电子化”。

80年代很多单位也没有电脑,做工程预算甚至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算盘、纸质表格完成。那年月商店也没有网,收银台和商品柜台之间传递票据用“飞夹”——一根铁丝上挂一个纸板夹,夹上票据沿着铁丝飞来飞去。银行也是这样做的。

绘图方面:那个时代基本是手工制图、描图。设计室里没有电脑,一群人坐在绘图桌前面一条线一条线地描画。当时的工程师手写仿宋体几乎和印刷的一样。我老爹就是国企建筑单位的,一到放假就把我接到单位去。我在设计室帮他们削铅笔。也学着他们用绘图仪器像模像样绘图玩,用专业绘图仪器“设计”宇宙飞船、坦克、战舰什么的。

后来在学校做几何、化学、物理作业,我学来的绘图技术派上用场。按以墨线笔绘制作业插图。因为插图质量太好(好像是印刷品),我的作业被贴在班级后面展览。

一直到1993年,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一些有雄厚实力的单位开始普及电脑,但老一辈工程师不会用。所以在所有的工程师办公室对面,有一个对应的电脑间,由专门的技术员帮助不会电脑的工程师操作。当年我老爹不会用电脑,但我会用。所以单位专门给他配发一个AST 386笔记本,我一个初中生在家帮他用CCED做表格。


钟利时 于 2016-10-9 15:46:05 发表了:

心目中临高管理图纸、档案、文字资料应该有一个去电子化的信息处理机构。

它的样子类似下面这样(没有下面这样豪华的设计,墙壁三层全部都是书柜,密度比这个大):

22.jpg(100.16 KB, 下载次数: 0)

2016-10-9 15:41 上传

c1aef3b5fb05459c99390cc77820ee7c.png(406.19 KB, 下载次数: 0)

2016-10-9 15:41 上传

u=631485050,3981985936&fm=21&gp=0.jpg(22.97 KB, 下载次数: 0)

2016-10-9 15:41 上传


cc5233 于 2016-10-9 17:02:3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cc5233 于 2016-10-9 17:05 编辑

钟利时 发表于 2016-10-9 15:46

心目中临高管理图纸、档案、文字资料应该有一个去电子化的信息处理机构。

它的样子类似下面这样(没有下面 …

跟我的想法基本一样了。钟博士支持

这帖子我也算没白写。

靠电脑扛过人才资源最匮乏的时候,就看教育那边搞不搞得定了。


liutom2 于 2016-10-9 17:12:37 发表了:

钟利时 发表于 2016-10-9 15:32

我的想法是:电脑只用20年,这个时期完成“去电子化”。

80年代很多单位也没有电脑,做工程预算甚至连计算 …

狒狒们带着毛熊大哥穿越大概能走这条路,否则就狒狒们那点本事,妥妥的连毛熊1950年的水平都搞不出来。

钟博士,这500只狒狒里,绝大部分都比你的水平差的不是一点两点呀,狒狒们能在技术上碾压的唯一原因是他们携带了巨量的技术数据库,失去数据库,就狒狒们这点智力水平,重新开发技术的速度大概还不如土著呢,到元二代的时候大概就要彻底歇菜了。


liutom2 于 2016-10-9 17:15:29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9 17:02

跟我的想法基本一样了。钟博士支持

这帖子我也算没白写。

靠电脑扛过人才资源最匮乏的时候,就看教育那边 …

现实问题是狒狒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在旧时空用20年时间复制出1850年的教育水平,这不现实,尽管狒狒们能和快的实现1850年的技术水平,但1850年的教育水平狒狒们大概至少需要30-50年才能达到。

大概你要说现在时空的教育水平如何如何,其实现代社会绝大部分人的水平大概也就是1850年,很多人恐怕还达不到1850年的水平。


cc5233 于 2016-10-9 19:56:07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0-9 17:15

现实问题是狒狒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在旧时空用20年时间复制出1850年的教育水平,这不现实,尽管狒狒们能和快 …

那么,准备好衰退的20年吧。

老实说,我觉得也就这样了,要么就是开金手指。


cc5233 于 2016-10-9 19:58:51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0-9 17:12

狒狒们带着毛熊大哥穿越大概能走这条路,否则就狒狒们那点本事,妥妥的连毛熊1950年的水平都搞不出来。

元二代歇菜倒是不至于,技术扩散越早,元老院模式结束的越早而已。

早点当英国女王去呗。


深潜者 于 2016-10-9 20:12:37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6-10-9 12:22

严重同意楼主。

关于资料保存:

对着屏幕抄书的主意太蠢了呀!

一来浪费宝贵的屏幕寿命。

二来手抄本没法直接复制,要么继续手抄(抄在纸上或蜡纸上),要么再手工排版。

三来抄写错误从来无法避免,就算多人同抄+相互校对也一样。

明明有简单无数倍的做法为什么不用呢?

把屏幕上显示出来的资料拍下来不就行了?临高又不是搞不定摄像术,照相制版这个技术也同样是上上个世纪的。


深潜者 于 2016-10-9 20:21:26 发表了:

钟利时 发表于 2016-10-9 15:32

我的想法是:电脑只用20年,这个时期完成“去电子化”。

80年代很多单位也没有电脑,做工程预算甚至连计算 …

    绝大多数用途确实只能指望“去电子化”,因为90年代水平的计算机终端(只说显示器、调制解调器和鼠标),临高长期都不可能搞定。而且它们吞噬的计算资源也不是临高精心储备的少量超长寿命计算机能满足的。

    不过呢,有相当多的用途采用计算机处理带来的优势非常非常明显,而且这些用途也消耗不了多少计算资源。比如对全国各路、州、县政府账目的核查、统计什么的,各级政府每天将当日账目通过电报发回临高总部,由其储备的计算机进行汇总,以实现对他们的实时监控。银行啥的也可以这样控制。

    这些用途就可以指望临高精心储备的少量超长寿命计算机(这些个所谓的长寿命很大程度上是靠概率获得的。比如一台超长寿命计算机有50%的概率工作到20年后,那工作到40年后的概率可能也有个1%甚至更多,那么带一两百台的话,撑到40年后还是有可能的)。


cc5233 于 2016-10-9 20:38:03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0-9 17:15

现实问题是狒狒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在旧时空用20年时间复制出1850年的教育水平,这不现实,尽管狒狒们能和快 …

你搞错了,计算机坏了只是损失了计算能力,资料还有很多办法可以保留的


liutom2 于 2016-10-9 21:57:13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9 20:38

你搞错了,计算机坏了只是损失了计算能力,资料还有很多办法可以保留的

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只能在计算机上看的,或者说不在计算机上看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开发计算机也差不多了。


cc5233 于 2016-10-9 22:26:34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6-10-9 21:57

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只能在计算机上看的,或者说不在计算机上看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开发计算机也差不多了。

我觉得没必要考虑那些东西。

一战时代的科技水平足够了。

指望元老院制度万世无疆,元老无所不能是根本不可能的。

即使元老们能一直把握科技树向上攀登的能力,横向发展科技树的能力却是无论如何不可能一直把握的。到一定的时候必然要靠国民。在权力上与某些非元老群体分享是迟早的。

而没有横向发展的能力,元老院迟早被人超过。除非现在元老院就能开b52全球轰炸。


aksy 于 2016-10-9 22:35:41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6-10-9 20:12

对着屏幕抄书的主意太蠢了呀!

一来浪费宝贵的屏幕寿命。

二来手抄本没法直接复制,要么继续手抄(抄在纸 …

影印技术,哈哈


金山险马 于 2016-10-10 12:44:03 发表了:

钟利时 发表于 2016-10-9 15:32

我的想法是:电脑只用20年,这个时期完成“去电子化”。

80年代很多单位也没有电脑,做工程预算甚至连计算 …

博士。这个事情是这样的,500人里有一定技术素养的人非常少。他们在古代当然是惊为天人,但放到现代工业社会里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林陌光那种在现代社会也是个狠人,但是把他放到科研岗位显然毫无价值。

从0开始搞蒸汽机、传送带、烧砖铺路是一回事,爬信息技术是另一回事。500人团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发展到这个地步,他们只是智商普通的一群人,全部脱产去啃技术文档都没用。

如果硬性的去爬这个科技树,还不如指望20年后从小培育的土著儿童中挑选几千人去做技术恢复的工作。然后每年有新鲜血液补充,再过20年大概能爬出点门道,弄出单片机和能跑简化linux的系统出来。而那个时候,土著专家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元老了。


cc5233 于 2016-10-10 13:08:36 发表了:

金山险马 发表于 2016-10-10 12:44

博士。这个事情是这样的,500人里有一定技术素养的人非常少。他们在古代当然是惊为天人,但放到现代工业 …

20年鬼能出什么单片机

别想了

20年能出可靠的电子管设备都烧高香吧

很快就要进入非常严重的瓶颈期了 因为需求越来越大,科技不得不横向扩展而不是纵向深入


金山险马 于 2016-10-10 13:23:18 发表了:

cc5233 发表于 2016-10-10 13:08

20年鬼能出什么单片机

别想了

20年能出可靠的电子管设备都烧高香吧

我说的是每年甄选上千优秀人才,在全套已有技术资料基础上一点一点弄,不搞技术创新不搞前沿探索,就是一门信息学习+实践。。20年不计成本的投入, 也许可以弄出刊用的初等设备吧


cc5233 于 2016-10-10 13:31:08 发表了:

金山险马 发表于 2016-10-10 13:23

我说的是每年甄选上千优秀人才,在全套已有技术资料基础上一点一点弄,不搞技术创新不搞前沿探索,就是一 …

问题就出在不计成本上

没有可以不计成本的本钱

或者说,就算有也不会投资在搞这个上面。


人畜无害小白免 于 2016-10-10 13:42:34 发表了:

钟利时 发表于 2016-10-9 15:32

我的想法是:电脑只用20年,这个时期完成“去电子化”。

80年代很多单位也没有电脑,做工程预算甚至连计算 …

是的,其实20年前一样纸质办公,不过你这样说让IT精英们多伤心啊,因为那些传统技能他们估计都不会了吧?


kkjjmmkjm 于 2017-2-26 23:10:1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kkjjmmkjm 于 2017-2-27 00:28 编辑

临高的第一批电脑,应该是这样的吧

只有晶体管和导线http://www.elecfans.com/article/89/169/2012/20120330266340_4.html

904.jpg(81.37 KB, 下载次数: 0)

2017-2-26 23:09 上传

这台名叫“线地狱”(Big Mess O‘ Wires)的电脑能运行BASIC程序,CPU主频为2MHz(理论最高极限为3MHz),512KB的RAM和512KB的ROM(上一次看到KB级 别的配置是何时?真是怀念的泪流满面啊),视频输出方面如果是黑白双色的话能够输出512×480的分辨率,如果是256色的话就只有128×240了。

---————————-

MD,标题党

又被骗了http://www.bigmessowires.com/bmow1/


zhuohuoz 于 2017-2-26 23:45:31 发表了:

kkjjmmkjm 发表于 2017-2-26 23:10

临高的第一批电脑,应该是这样的吧

只有晶体管和导线

http://www.elecfans.com/article/89/169/2012/201203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玩意不是集成电路的嘛

gallery8.jpg(88.87 KB, 下载次数: 0)

2017-2-26 23:44 上传

如果用晶体管做,至少有衣柜那么大吧。

再说,印刷电路板不难做吧,干嘛弄那么多电线。


青瓜丸子 于 2017-2-27 00:03:0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青瓜丸子 于 2017-2-27 00:10 编辑

看到张图片,在保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VCD、DVD、HDD、SSD 都可以保存数据上百年。

所谓的保存条件应该就是控光、控湿,应该不太难。

至于电脑设备的寿命,买多点封存起来是不是可行呢?。。。


Brain1127 于 2017-2-27 09:13:25 发表了:

青瓜丸子 发表于 2017-2-27 00:03看到张图片,在保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VCD、DVD、HDD、SSD 都可以保存数据上百年。

所谓的保存条件应该就是 …

too young too simple了吧。

光盘介质除非是专门特制的盘基和反射面,否则不太可能保持超过20年。hdd倒是时间更长。但是怕马达部件老化。ssd理论上时间最长,但是温度湿度敏感。

最保险的还是磁带,不过还是需要专人在恒温恒湿环境下定期维护。

500废能拿到的光盘估计保存不超过10年。

想再高需要花费的代价就不一般了。


青瓜丸子 于 2017-2-27 15:18:55 发表了:

Brain1127 发表于 2017-2-27 09:13

too young too simple了吧。

光盘介质除非是专门特制的盘基和反射面,否则不太可能保持超过20年。hdd倒是 …

恒温恒湿也没啥难的吧,总比前面讨论的转录不锈钢丝、拍照、纸面化来得实际。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浩如烟海的资料人工处理不太可能,何况考虑到保密的要求,还不宜大量使用归化民处理。

我觉得可以成立资料电子化保存小组,研究保存电子资料50年的方法和流程——足够元老院科技树爬到自行制造新的电子储存介质


深潜者 于 2017-2-27 18:42:41 发表了:

Brain1127 发表于 2017-2-27 09:13

too young too simple了吧。

光盘介质除非是专门特制的盘基和反射面,否则不太可能保持超过20年。hdd倒是 …

如果打算不惜代价的保存电子资料,感觉最好的方案是可编程反熔丝ROM,这个应该算可靠性最好、寿命最长的保存方案了。通过电击穿形成的实电路保存数据,几乎不可能失效。就是成本上……不知道现在的可编程反熔丝ROM多少钱。


气持样 于 2017-3-1 21:51:17 发表了:

计算机真是伟大的发明,生产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