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44777 请教一下西江是不是自己有入海口

北朝旧贴 | Scat | 共 8760 字 | 2016-05-21 | | 编辑本页

Scat 于 2016-5-10 14:50:21 发表了:

地图上看貌似西江有自己的入海口,通过三水的河道(运河?)和珠江相连,请问西江自己的出海口在航运上有多大通航能力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6-5-10 15:11:2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琼府县办刘主任 于 2016-5-10 15:12 编辑

有的。。。还不止一个···另外江门市得名于此http://www.onegreen.net/maps/HTML/48923.html不过航运条件就不好说了


肥仔曙 于 2016-5-15 17:07:08 发表了:

http://www.gd-info.gov.cn/books/ … 1%E6%83%85%E7%BD%91

内河航运志1.西 江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总长2214公里。西江自梧州市东流13公里至界首大源涌口进入广东省境内,至珠海市磨刀门入海,长335公里。西江自梧州到肇庆羚羊峡出口,一般河宽700—2000米,比降平缓,除郁南以上有界首、蟠龙、新滩、都乐等浅滩外,直至肇庆基本无滩。肇庆附近有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统称为“西江三峡”,其中羚羊峡为西江下游最大的峡谷,长7.5公里,最窄处宽约200米,峡内最大水深83米,为西江最深处。西江出羚羊峡后,河道宽阔,水势消减,陆续出现较大的江心洲,如墨砚洲、琴沙洲等。西江至三水县马口通过思贤滘与北江自然联通,西江、北江自思贤滘开始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南海潮汐在枯水期可影响至梧州,建设航道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西江古称都江,从秦、汉起已经是同外地进行交往的一条重要内河航道。北宋(约996年)时期,西江两岸就开始修筑堤围,著名的堤围有靠近羚羊峡下的长利围和赤顶围,羚羊峡至马口间右岸的宋隆围、金利围,还有思贤滘以南的桑园大围等。修筑堤围后,固定了河势,既有利于防洪、灌溉、防咸、防潮,又起到改善航道水流的作用。但在建国以前,西江干流航道仍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1952年10月至1953年4月,由珠江水利工程总局对西江干流郁南县都城的新滩进行了整治。设计整治的宽度为800—850米,整治水位高于最低通航水位1.2米,共修建了4座大型块石丁坝,块石总量4.7万立方米。疏浚右侧航道长度2.6公里,挖泥7万立方米,设计航道水深2.4米,航槽宽度30米,实际工程费用44.5万元,为当时广东省最大的一宗堆石坝航道整治工程。  

  西江航运干线由郁江、浔江、西江及东平水道连接组成,西起南宁,东达广州,联结两省(区)首府,总长854公里。1964年,西江航运干线曾纳入国家航道治理规划,后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实施。1978年,广东、广西两省(区)计划委员会联合上报《西江航运建设工程计划任务书》,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三级航道,纳入国家建设计划。  

  西江广东段航道从两广交界处的界首至思贤滘,经东平水道至广州,全长287公里,其中界首至思贤滘为西江主干线,长211公里(思贤滘至广州76公里)。1985年,西江广东段航道建设开工,1987年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由省航道局负责组织建设,至1990年11月竣工,历时6年,完成工程总投资5000余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有堆石坝整治、炸礁清障、疏浚挖泥、裁弯切嘴等。西江广东段航道1990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委员会组织竣工验收,航道标准尺度由原来的航宽40米、水深2.0米、弯曲半径180米提高到航宽60—80米,水深2.5米,弯曲半径400—500米,全部达到国家三级航道通航标准,工程质量总评为优良,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江下游肇庆至虎跳门口,全长168公里,其中肇庆至百顷头133公里,百顷头至虎跳门口45公里,为实现江海联运,广东省规划建设的航道可通航3000吨级海轮,其中航道宽度为120米,水深6.0米,弯曲半径650米。1995年肇庆至虎跳门口的航道整治工程,省计划委员会已经批准开始建设。1996年12月,省航道局选取了虎跳门水道的南门涌至虎跳门口段10.5公里作为试验工程开工建设,1997年12月试验工程完成后,整个整治工程便开始施工,计划工程总投资为9.96亿元,已纳入世界银行货款的建设项目。  

  1997年11月,省计划委员会、省交通厅批准了省航道局对西江的界首、蟠龙、新滩、都乐4滩航道进行完善性整治,计划2000年底前完工,工程项目主要为石坝整治,预计投资2500万元。


肥仔曙 于 2016-5-15 17:08:27 发表了:

4.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由西江、北江三角洲与自成体系的东江三角洲联合而成。珠江三角洲水网范围包括西江、北江思贤滘以下和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道及注入珠江三角洲的大小支流在内,河网区水道总长约1600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81—0.88公里。珠江三角洲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水流相互沟通,自东向西通过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8大口门注入南海。其中磨刀门为西江径流的主要出海口门,输沙量最小为崖门,潮差最大为虎门,崖门次之,虎门与崖门同为以潮流为主的两个口门。  

  珠江三角洲主要通航水道有广州水道、虎门水道、西江下游、虎跳门水道、东平水道、莲沙容水道、潭江、崖门水道、小榄水道、陈村水道、白坭水道、东莞水道、黄沙沥、上下横沥、鸡鸦水道、江门水道、石岐水道、洪湾水道、睦洲水道、甘竹溪、顺德水道等。  

  珠江三角洲水网因其地理位置独特以及水运条件优越,自古以来航运业比较繁盛,珠江三角洲的先民很早便懂得借助舟楫之利,历久不衰。从北宋时期起,大批中原士民南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并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进行了大规模治理。据文献记载,宋代300年间,在东、北、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共修筑大小防洪堤围28条。至元代,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水运交通已十分发达,从广州开出的长河渡船便有49条航运专线,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大小城镇辐射,远至西江肇庆、东江惠州,覆盖珠江三角洲,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运体系。宋元时期在西江、东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修筑了大批堤围,使西、北、东江主流在堤防的控制之下,逐步向海延伸,形成固定的出海口门,为江海航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在前代整治的基础上,把干流两岸堤围的修筑伸展到顺德甘竹滩附近一带的河网区,一些支流也修筑起堤围,并且把小围合成大围,形成“联围筑闸”,堵塞围内汊道。通过“塞支强干”,收到改善水流条件,提高水深的效果。在明代统治的276年中,共筑堤181条,长220399.75丈,取得较好的成效。明清两代前期,珠江三角洲各地对河道进行疏浚,维护航运畅通,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前期经过疏浚治理的河道有广州的南濠、西濠、石门水道、佛山涌、潭河(地处广东台山)、香山县蚬涌(地处广东中山)等。清代后期经过整治的河道有珠江干流及容奇涌、桂洲涌、佛山汾江、陈村涌、磨刀门水道等,整治以疏浚为主,并新开一些小河,以改善河道状况。民国初期,广东治河委员会成立,计划对西江进行建闸筑堤和浚淤,改良广州进口水道,改善珠江前航道,疏浚陈村水道,并分别对北江、东江进行建闸筑堤,有部分工程已付诸实施。民国10年至12年(1921—1923年)建成芦苞水闸,民国23年至24年又继续完善整治,民国20年疏浚了陈村水道,民国25年疏浚了石岐河,民国26年疏浚了江门河,民国26年甘竹滩进行炸礁工程,但因故未能完工。珠江三角洲的河道经过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37年,重开沥滘航道,使2000吨级船舶不需候潮便可进入广州港。  

  建国前,珠江三角洲的航道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建国初期,广东省限于财力,只能分轻重缓急,解决关键突出问题,重点对通航条件极差的经济航道进行整治。六七十年代,广东省航道建设的重点转移到粤北、粤东山区,珠江三角洲航道建设进程因此有所减缓。70年代末起,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航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1)陈村水道。  

  陈村水道北起东平水道三山口,南达顺德濠滘口,全长24公里,是广州通往西江及珠江三角洲主要港口的咽喉要道,比绕道莲沙容水道缩短航程66公里。但该水道狭窄弯曲,淤塞严重,航道水深不足1.0米,枯水季节低潮时仅0.2米。建国前虽屡次筹划疏通,却均未告成。1950年,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疏浚陈村水道,疏浚工程于1951年2月开工,同年9月完成,共疏挖泥沙35万立方米。1953—1955年间,还先后在三桂沙尾、四方磨、三山口等宽浅河段修建木桩编篱透水丁坝52条,起到了束窄河床减少回淤的作用。1955年底全部工程完工后,航道水深达到2.0米,宽度增加到30米,通航条件获得较大改善。1966年为彻底根治四方磨石嘴的碍航问题,采用炸礁的方法,对四方磨进行了切嘴裁弯工程。工程于1966年冬开始,1967年4月完成,共炸除礁石1.01万立方。切嘴裁弯后,弯曲半径由120米提高到240米,实现了双线通航,大大改善了通航条件。  

  1984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水道的通航能力,省交通厅批准陈村水道按国家四级航道标准进行整治,使该水道能通航2×500吨级分节驳船队。工程于1986年冬开工,1991年夏完成,历时6年,由省航道局负责实施。工程以截弯切嘴、拓宽航槽为主,结合炸礁、抛泥导治、水利设施进行迁建等,共开挖土方116.7万立方米,疏浚航道13.15公里,疏浚土方30.5万立方米,抛筑丁坝3座,潜丁坝2座,总长330.7米,石方1.27万立方米,炸除礁石1550立方米。工程实际总投资1321.9万元。陈村水道整治工程竣工后,航道里程缩短近1公里,航道底宽由30米增至50米,弯曲半径增至280—330米,水深达到2.5米。  

  (2)甘竹溪。  

  甘竹溪是广州、南海、番禺、顺德进出西江干流的一条重要航道。甘竹滩位于甘竹溪的西口,是珠江三角洲水网中的一处礁石险滩。出甘竹滩进入西江干流,可溯江上行至肇庆及梧州,下行可达江门、新会、三埠及珠海等地。此航线在洪、枯水时期均能通航,历来过往船舶较多。但甘竹滩河底礁石密布,水流过滩,波涛起伏,漩涡急转,流态紊乱,对来往船舶造成极大威胁。民国26年(1937年)这里曾发生过重大海难事故,死亡旅客300多人,历年在此触礁沉没的船舶难以数计。1951年,省政府决心根治这一险滩,由珠江水利工程总局炸除了该滩的部分碍航礁石。甘竹滩治理工程竣工后,通航条件大为改善,来往船舶安全航行。  

  (3)东平水道。  

  东平水道自思贤滘至广州长76公里,由思贤滘水道、北江下游、潭洲水道、平洲水道等连接而成,为西江通往广州的捷径,比航行莲沙容水道至广州缩短航程110公里,比航行陈容水道至广州缩短56公里,也是北江通往广州的必经之路。该水道上、中段河宽水浅,下段狭窄弯曲,建国初期仍处于原始状态,淤浅十分严重,浅滩一般水深只有0.8米。1958—1959年间,省航运厅对此水道进行以疏浚为主的治理,疏浚挖沙98.28万立方米,炸礁2902立方米,修筑编篱坝总长1.75万米,总投资247万元,完工后航道水深由原来的0.8米提高到1.2米,航宽由30米提高至40米。但经过一个洪水期,航槽淤积严重,所建各种编篱坝因结构单薄,几乎全部被洪水冲毁,航道未能达到设计标准,但北江船舶已能经东平水道顺利直达广州,通往西江的船舶也能候潮航行。  

  1970年,省航道局对东平水道再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工程以疏浚炸礁为主,工程完成后航道水深由1.2米提高到2.5米。但以后每年回淤量仍不少。据1958—1979年统计,东平水道两次大规模的疏浚和日常维护疏浚,累计完成挖沙687.6万立方米,平均每年挖沙31万立方米。  

  1985年,西江广东段航道整治工程上马,整治的重点是东平水道,由省航道局负责实施。东平水道整治于1985年1月动工,主要工程项目有:石坝整治、炸礁清障、疏浚挖泥、裁弯切咀等,共完成丁坝及锁坝299条,块石工程量47.8万立方米;炸礁3.38万立方米;疏浚92万立方米;裁弯切角4处,工程总投资3200万元。工程于1990年11月竣工,历时6年。竣工后航道标准为:水深2.5米,航宽60—80米,弯曲半径400—500米。工程于1990年12月22日通过了国家验收,评定工程质量为优良。荣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老鸦洲。  

  老鸦洲是北江下游河段最末端的一个中间洲,地处西江、北江与东平水道交接处。老鸦洲主航槽为底槽,位于思贤滘水道上,为船舶进出西江最经济航线之必经航段。老鸦洲处于西江与北江的汇流口,水流条件较复杂,浅滩最小水深不足2.0米。70年代已将老鸦洲航道整治列入计划,却一直未能实施。1985年东平水道建设,将老鸦洲航道整治列入建设范围。老鸦洲航道经1987年、1990年两次疏浚后均未能达到整治效果,交通部为此于1990年批准追加200万元投资,省航道局于1991年8月完成老鸦洲一期整治,新建石坝5条,护岸两宗,初步稳定了河势,但每年仍要维护挖泥才能保证航道尺度。1994年3月20日,老鸦洲二期航道整治工程动工,同年12月30日全部竣工,历时285天,共完成石方3.22万立方米,包括锁坝1座、丁坝2座,护岸2宗等,工程费用246万元。老鸦洲出浅碍航是全省航道整治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之一,老鸦洲浅段经过整治,航道条件大为改善,现5米等深线基本贯通,航道维护尺度达到水深2.5米、航宽80米、弯曲半径500米的国家三级航道标准。工程获得1997年度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5)大良河。  

  大良河穿越珠江三角洲中部的顺德大良镇,北通顺德、陈村水道直达广州,南通容桂水道,可直出港澳,是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50年代三角洲联围筑闸,大良河南北两端被水闸封闭,来往物资被迫在大门滘水闸过驳或绕道航行。为了恢复大良河通航,1965年省航道局在国家第一机械部起重运输研究所及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的技术指导下,完成了大门滘斜升船机的设计,工程于1966年初开工,同年9月基本建成,1967年正式投产。设计年通过能力50万吨,广东省投资12万元。  

  大门滘升船机不仅是广东省有史以来兴建的第一座升船机,在当时也是珠江三角洲正式投入生产运转的唯一升船机。大门滘升船机投资省,操作简便,投产15年,在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1982年,由于机械老化磨损,已不适应运输要求,经批准报废、拆除,为新建的大门滘船闸所取代。  

  (6)前山水道。  

  前山水道是西江下游出口磨刀门至澳门之间的一条内河联通水道,上段河段窄深,下段河段宽浅。1959年中珠联围以后,前山水道相继建成联石湾水闸和石角咀水闸,虽然相应建有船闸,但船闸标准低、设备不配套及其他问题,不适应通航要求。前山水道实际上被封闭在联围内,航道日渐淤浅,每年三角洲各地运往澳门的货物均绕道洪湾水道,未能发挥前山水道外贸经济航线的作用。为了恢复前山水道通航,1984年经交通部和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对石角嘴船闸进行改造并新建联石湾船闸。前山水道工程由省航道局负责实施。石角咀船闸改造工程于1985年开工,按通航500吨级船舶标准进行配套建设,工程于1986年竣工。联石湾船闸新建工程于1986年底动工,建设标准为通航500吨级船舶,1989年第二季度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石角咀船闸改造和新建联石湾船闸共投资450万元,由交通部及广东省共同出资。前山水道恢复通航后,货运量逐年稳步上升,成为通往珠海、澳门的经济航道。  

  (7)东莞水道。  

  东莞水道为东江干流在石龙分流后的南支,贯穿东莞市南北,是东莞市的水运大动脉。石龙、莞城、太平3个大镇分布在水道的起点、中间和终点附近。东莞水道上段为石龙至莞城,长15公里,河宽150—500米不等,河床多为石质,航道维护水深0.6米,宽度10米,弯曲半径90米,通航50吨级船舶,为七级航道。下段为莞城至坭尾,长27公里,河宽一般为200—700米,最宽1000米,最小70米,河床多为沙质,航道维护水深1.0米,宽度20米,弯曲半径90米,通航100吨级船舶,为六级航道。  

  交通部将东莞水道航道整治纳入“八五”期交通建设工程计划,由部、省共同投资2550万元,按四级航道标准进行全线整治。根据该水道上、下段的不同情况,整治要求有所区别:莞城以上航道,要求水深2.0米,航宽50米,弯曲半径330米;莞城以下航道要求水深2.5米,航宽40米,弯曲半径275米,满足300吨级出海货船直出狮子洋的要求,500吨级内河船可全线贯通到珠江三角洲各地。  

  东莞水道整治工程于1991年11月开工,由东莞市组织实施。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炸礁、石坝整治、疏浚等,共炸礁8.74万立方米,疏浚44.52万立方米,抛筑石坝10.23万立方米,移堤3000立方米。工程于1995年12月竣工,工程质量被评为优良。  

  (8)江门水道。  

  江门水道为西江下游一分支,穿越江门市,北起北街水闸,西至熊海口,全长25公里,是沟通西江与潭江的一条经济航道。江门水道航道狭窄多弯,船舶密度大,经常出现海损事故。  

  经交通部和广东省批准,同意江门水道按国家四级航道标准进行建设。因为江门水道各航段河面宽度、水深、弯度等差别较大,在使用航道规范标准时,对困难航段采用了规范中的下限尺度。上、中段约17公里采用限制性四级航道标准:水深2.5米,底宽40米;下段约7公里属宽浅型河段,采用天然四级航道标准:水深2.0米,底宽50米,弯曲半径220—330米。  

  江门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于1992年2月动工,省航道局负责实施。主要工程项目为6个弯道的裁弯切嘴和虎头山礁石的炸礁,共完成土方开挖60.6万立方米,石方开炸6万立方米,征地208亩,炸除礁石6782立方米。工程于1994年12月底竣工,工程质量优良。  

  (9)白坭水道。  

  白坭水道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边缘,流经花都市赤坭,进入广州水道,自赤坭至珠江东桥长43公里。白坭水道航道水深条件较好,全线水深均可保持1.5米,主要是航道狭窄,航宽只有25米,弯曲半径最小只有90米,特别是牛角湾至炭步桥一段有2个急湾,航行十分困难。白坭水道上段航道通航100吨级船舶,下段通航300吨级船舶,船舶密度大,航道条件显得极不适应。  

  1991年广州市计划委员会批准对白坭水道按四、五级航道标准进行建设,被列入交通部航道建设“八五”期项目计划,由交通部、广东省及广州市共同投资,广州市航务管理局负责实施建设。  

  白坭水道航道整治里程48公里,包括赤坭至巴江桥18公里,建设标准为五级航道,航道尺度为2.0米×35米×275米;巴江桥至珠江东桥25公里,建设标准为四级航道,航道尺度为2.5米×50米×330米;龙湖码头至文教口5公里,建设标准为四级航道,航道尺度为2.0米×40米×330米。白坭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于1992年12月动工,1997年10月完工,历时5年,完成投资2388.17万元。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炸礁、疏浚、护岸、裁弯取直等。共计完成工程量为:疏浚48.87万立方米,炸礁(含清障)2.62万立方米,抛石砌石2.89万立方米,筑堤土方6363立方米,征地111亩。工程质量评为优良,货运量从1992年整治前的427.22万吨增至1998年近1000万吨。  

  (10)崖门出海航道。  

  崖门是珠江八大出海口门中航运自然条件较好的口门之一,开发条件仅次于虎门。崖门位于西海湾顶,口门以内称银洲湖,口门外为黄茅海。黄茅海是喇叭状河口湾,湾顶束窄,湾口宽放,南北纵深长30公里,南段水深条件良好,可通航2万吨级海轮,北段受拦门浅滩限制,水深4.0米,仅通航1000—2000吨级海轮。崖门口内银洲湖河宽水深,航槽稳定,可通航5000—10000吨级海轮,建有新会港,码头泊位达到5000吨级。  

  崖门出海航道全程位于黄茅海内,北起新会崖南,南至荷包岛,长38公里,为西江经虎跳门水道与潭江经银洲湖在崖门口外汇流后经黄茅海出海的水道。崖门出海航道仅能乘潮通航2000吨级海轮,严重制约新会港功能的发挥,迫切需要开发建设为深水航道。崖门出海航道近期开发目标为通航3000吨级海轮,乘潮通航5000吨级海轮。  

  1988年开始,省航道局对崖门出海航道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历时6年。1994年,省交通厅批复同意崖门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崖门出海航道整治以疏浚为主,计划分两步走,一期按单线通航标准进行建设,投资9524万元,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主体工程于1995年底完成,配套工程于1997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11)莲沙容水道。  

  莲沙容水道东起狮子洋莲花山,西至西江南华,为莲花山、沙湾、李家沙及容桂水道4条水道连接而成,全长89公里,贯穿珠江三角洲中部,是连接广州、黄埔与西江干流的一条重要航运干线。莲沙容水道自然条件十分优良,河床稳定,极少冲淤变化,1949年以来从未进行过整治,按内河四级航道维护,可通航500—1000吨级船舶。  

  1987年,交通部珠江航务管理局将莲沙容航道整治列入珠江流域航运规划,1991年,省航道局将其列入“九五”航道建设计划,并于1994年开展项目前期研究,1996年完成初步设计。1997年,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莲沙容水道,建设标准按国家三级航道,兼顾1000吨级港澳航线自航船的航行要求,标准尺度为水深4.0米,航宽80米,弯曲半径500米。计划工程总投资2.7亿元,已纳入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现莲沙容1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已投入建设。


Scat 于 2016-5-16 08:52:50 发表了:

肥仔曙 发表于 2016-5-15 17:07

http://www.gd-info.gov.cn/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10789&siteid=guangdong&sitename=%E5

赞美楼上,就是说西江入海口部分很浅?


肥仔曙 于 2016-5-16 10:58:02 发表了:

对,西江主要入海口一个是磨刀门,一个是虎跳门

磨刀门水道 是珠江出海口门之一,明代是浅海区,于清代中叶形成。是成潮上溯最严重的河道之一。

虎跳门水道源于珠江支流荷麻溪、涝涝溪,于明朝中叶形成。河道受岩岛所挟持,清朝时受修筑围堤的影响,河岸线才被固定下来。


懒羊羊吃灰太狼 于 2016-5-21 23:23:37 发表了:

船讯网上海图是可以看到水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