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23925 【严(e)肃(gao)向】二五计划立项申请书——电子管与...

北朝旧贴 | 修语轩 | 共 10706 字 | 2016-01-01 | | 编辑本页

修语轩 于 2015-11-29 18:46:52 发表了:

| 项目名称 | 电子管与晶体管的工艺研发与制造 |

| 申请经费 | 1000  万流通券 | 项目期限 | |

| 负责人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单位 | 职称 | 职务 | 最后学位 | 主要分工 |

| | | | | | | | |

| 项目组成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立项依据与研究目的 | 包括:项目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项目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等。1**)项目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完善的通信体系是政令畅通、军事动员能力和工业协调能力的必要保证。尤其是像临高这样地理跨度大,等级森严的“国家”。然而,临高政权的各个分基地用的无线电台都是从旧时空带来的,又是管控物资,基本上一个分基地只有一台,也没有备用零件。虽然这些电台目前运行状态良好,这样的通信体系也实在不能让人放心。因此,响应元老院“二五规划”,开展电子管和晶体管的研发以及无线电元器件制造,进而批量制造全自产元器件的有线无线电收发报机,势在必行;此外,随着广东攻略的渐渐酝酿,发展通信技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也渐渐凸现出来。现在临高的无线电台和对讲机都是从旧时空带来的,坏一台少一台,属于一级管控物资,不能广泛配置。而在广东攻略开始后,军队的指挥和管理要求无线电通信设备应该至少能够普及到连一级单位。满足军事通信的需要也是本项目的立项目的之一。2**)项目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国内:吴投(元老)与修语轩(元老)分别独立手工制作了真空电子二极管,对制作电子管的工艺和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许多元老也在bbs上提出过各种靠谱或者不靠谱的技术方案和提议。【待完善】国外:无3****)研究目的开展电子管和晶体管制造工艺的研发,实现电子管或晶体管的批量制造参考文献【见附件】 |


修语轩 于 2015-11-29 18:48:07 发表了:

咳咳,待续待续。。。


liutom2 于 2015-11-29 20:15:34 发表了:

晶体管这个跨度太大了,你先把电子管弄好吧。


修语轩 于 2015-11-29 20:38:54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11-29 20:15

晶体管这个跨度太大了,你先把电子管弄好吧。

认真研究了一下晶体管和电子管的制作,发现绝大部分问题是。。。化学问题。。。尤其是晶体管(见附件),什么晶体生长啊,相变啊之类的,甩了我一脸物理化学。。。最好能抓一个搞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貌似现在不开真空电子了,都是固体电子)或者材料的元老过来。

从材料的角度来讲,晶体管确实比电子管难不少,貌似是材料纯净度的问题,不过批量生产的晶体管参数貌似比电子管稳定。

此外,电子管的工作电压一般都很高,特别是直热式的,动辄上百伏。

最后,其实想做晶体管的原因还有,我摸都没摸过电子管,对电子管电路的设计和调试一窍不通,不敢瞎写。。。

又及,汤姆桑要不要来这个项目里挂个名?


liutom2 于 2015-11-29 21:23:20 发表了:

修语轩 发表于 2015-11-29 20:38

认真研究了一下晶体管和电子管的制作,发现绝大部分问题是。。。化学问题。。。尤其是晶体管(见附件), …

俺是学微机应用的电力自动化从业人员,目前致力于白炽灯及电弧灯的复原,白炽灯问题在同人701厂里已经解决了,下面就是电弧灯的解决了,已经基本上都弄明白了。


修语轩 于 2015-11-29 21:32:28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11-29 21:23

俺是学微机应用的电力自动化从业人员,目前致力于白炽灯及电弧灯的复原,白炽灯问题在同人701厂里已经 …

申项目这个事吧,还是要按基本法 。。。依照旧时空的经验,申项目拉上几个大牛挂名才好批的~

再说,电子管跟白炽灯长得不挺像么。。。

最后,求701厂同人链接~


修语轩 于 2015-11-29 21:36:50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11-29 21:23

俺是学微机应用的电力自动化从业人员,目前致力于白炽灯及电弧灯的复原,白炽灯问题在同人701厂里已经 …

啊啊啊啊啊,不用啦,找到了~


liutom2 于 2015-11-29 22:02:08 发表了:

修语轩 发表于 2015-11-29 21:36

啊啊啊啊啊,不用啦,找到了~

所以我是支持上电子管的,因为再生白炽灯已经验证了电子管的绝大部分技术,可以认为电子管超过50%的条件已经具备了,这就比晶体管起点要高的多。至于晶体管,咱们早就说好了带了足够10年使用的备件,而10年后电子管怎么也能凑合用了。


修语轩 于 2015-11-29 22:11:31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11-29 22:02

所以我是支持上电子管的,因为再生白炽灯已经验证了电子管的绝大部分技术,可以认为电子管超过50%的条件 …

多谢汤姆桑!

等我的同人写出来,还望汤姆桑不吝赐教啦~~~


xq77109 于 2015-11-29 23:31:41 发表了:

上电子管好,然后就可以量产电台了。话说现在有没有能力假设海底电缆啊?我觉得有线电缆也很重要。尤其是链接本岛到台湾,以及未来的南洋殖民地


Scat 于 2015-11-30 08:13:40 发表了:

你们做灯的和做管的不都得用玻璃灯泡和灯丝。

电子管电路设计,现在还在用的主要是发烧音响圈子,有很多人是自己攒功放的


六必治 于 2015-11-30 10:51:17 发表了:

贴下资料吧,先是半导体的

半导体器件厂工程设计,是从1958年筹建中国最早从事半导体研制和生产的上海元件五厂起步。此后,在设计院、研究所和工厂的共同参与下,开发生产工艺,研制专用设备,设计净化厂房,建成一个个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生产厂。80年代以来,通过技术引进,设计建成了集成电路骨干企业。

一、分立器件

50~80年代,上海生产分立器件的厂家较多的技术改造工程由厂方自行设计。1958年8月,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第一只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试制成功。1959年,在试制成功专用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制造了切割机、提纯炉、真空单晶炉、清洗腐蚀机等专用设备,并利用原有的厂房进行技术改造,正式组建成上海元件五厂。1961年,华东建筑院与该厂密切协作,克服没有参考资料的困难,完成460平方米恒温车间设计,创造了无密封生产条件,稳定产品质量。1963年,该厂试制成功国产第一台内圆切片机。翌年,又试制成磨片机和抛光机,形成半导体材料的专用设备配套。为锗晶体管生产,试制成钢球机、单晶炉、扩散炉、烧结炉、研磨机、抛光机、储能式点焊机等。建立了生产晶体管硅器件的氧化、扩散、光刻、蒸发、热压5大平面工艺装备。1980年,上海无线电十七厂从瑞典购置了玻璃封二极管后道生产设备,与原有的前道设备配套成线,年生产能力从250万只提高到500万只,产品的可靠性从5级提高到6级,合格率从65%提高到85%,成本下降40%,能源消耗减少75%。

1990年,由上海仪电院承担设计的上海半导体器件六厂“三废”治理迁建工程,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产品为硅二极管、发光管等。“三废”治理设计,采用高压静电除尘器、酸雾废气净化器等设备,设置废水处理站,提高处理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作业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二、集成电路

1965年,由科研人员从数字门电路着手,开发了外延、光刻、蒸发等工艺技术。1968年10月,上海元件五厂设计建成第一条双极型TTL集成电路直径35毫米大圆片生产线,形成工业化生产能力。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开发、生产阶段,制成了外延设备、初缩机、精缩机,采用离子注入、激光定位、计算机辅助测试等生产工艺。1973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为向大规模集成电路过渡,首次制造离子注入机和六头精缩机,并开始对厂房进行净化改造。建成上海地区第一个2000平方米净化车间,达到1000级的净化水平。

1978年3月,上海元件五厂为发展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进行技术改造,在设计中,引进了关键设备仪器和更新、增添了工艺装备,使用新扩散炉,使恒温区长度提高到600毫米,控温精度提高±1℃,成倍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其中九院设计的净化技术改造,获198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院和金山电子设备厂为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要求,研究设计成功装配式超净洁净室,供上海市半导体行业净化改造使用,其中包括100级和10级装配式洁净室。以各种单元组合组装,具有构件标准化、通用化及设备单元化的特点。设计获1979年国防工业办公室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0年10月,由苏州净化设备厂设计,在上海无线电十九厂建成当时全国最大、也是上海电子仪表行业唯一新建较完整的净化车间,实际净化面积达2700平方米。净化级别为100级和1万级。

1981年,上海元件五厂大规模集成电路引导线一期工程设计,由电子十一院承担。设计的全线具有5~6微米及3.5万片直径75毫米大圆片的中试生产能力,年产量相当于1024位静电随机存贮器200万块的水平,具备了开发多种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能力。工艺设计采用波峰焊接、电子束蒸发、选择镀金、远紫外曝光、微处理机控制等新技术,制造了等离子刻蚀机、比较显微镜、远紫外光刻机、线切割机等具有新水平的专用设备。工程于1983年底建成。

1983年,由上海民用院承担上建设计的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年产MOS大规模集成电路1000万块,设计的主车间3894.5平方米中,净化面积1887平方米,分100级、500级、1000级、1万级各类房间。生产制造工艺,系从贝尔公司引进,设计的工艺突破硅栅全离子注入和硅化物,把“S”枪磁控溅射工艺提高到80年代初期国际水平,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版、测试系统。1989年1月正式投产,成为中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五大骨干企业之一。

1988年8月,电子十一院和飞利浦公司联合承担上海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工程设计,设计年产各类消费类集成电路7000万块。设计的建筑面积18839平方米。中方总设计师滕金岐、肖书昭在设计中,采用离子注入、薄层外延、双层布线等一系列先进工艺,电路集成度高,加工线条细,线宽技术小于3微米。为保证产品的加工精度和成品率,生产区域要求高洁净度,因此,在设计中将洁净厂房布置成隧道式,其中10~1000级为795平方米,1万级为595平方米。结构设计,根据外界振动频率5~100赫的振动速度,控制在30微米/秒以内的要求,将主厂房基础总沉降量控制在100毫米以内,不均匀沉降控制在1.5%以内,采取加强地评厚度及配筋,用桩支承室内地评等防微振措施。动力设计,采用国际新型节能的压缩式空气——水热泵机组,是当时国内同类型热泵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1992年4月23日,工程建成投产,成为中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五大骨干企业之一。设计获1994年电子工业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1989年,由九院设计的上海冶金研究所二部。在设计中引进涂胶、光刻、制版和60万伏全离子注入机等先进关键工艺设备,采用超精细加工、全离子注入、超薄膜技术和液相外延全息光栅工艺。设计的4个级别洁净室共432平方米,其中涂胶室18平方米为10级,设计负责人罗荣忠,设计研制成密封性能优越的高效过滤器和液槽密封技术吊顶,并采用不落微尘的塑料分隔板。密封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净化系统设计,将中效过滤器布置在回风夹道中,利用过滤器的消声功能,降噪效果明显。洁净室经多年运转,并请监测部门多次静态、动态测试,尘粒浓度均达到国外标准10级洁净室要求,刻出线宽2微米产品。该设计获1993年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

1993年,由上海电子院承担的上海无线电十九厂集成电路后道封装线工程设计。该工程引进关键生产设备、模具、检测仪器和生产技术,洁净厂房净化要求为1000级到10万级年生产集成电路塑料封装1.02亿块。技术水平达到5~6英寸3微米,大规模双板型、线性电路和MOS电路的各种塑封双列及单列直插封装,填补国内空白。

同年,由电子十一院设计了上海微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国内唯一完整的2微米大规模集成电路标准工艺生产线,该线同时可向1微米工艺延伸。在设计中,从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引进先进关键设备,生产工艺由国内承担研制,设计的洁净室10级45.6平方米、100级172.5平方米、1000级387.9平方米、1万级353.4平方米。同时开始设计的该中心上海杜邦光掩模有限公司,设计年产1倍精缩板2800块、1倍中间板500块、5倍中间板2300块。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其中电子光爆光设备,加工精度可达1微米,使掩模版制造上一个台阶。洁净室10级86.1平方米、100级116.1平方米、1000级103.5平方米,温度控制精度为±1℃,湿度控制精度为±3%。防微振要求最高为频率在1.5~100赫范围内振幅和垂直震幅不超过2.5微米,隔离接地要求为电阻≤0.5欧,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六必治 于 2015-11-30 10:52:09 发表了:

再是电真空器件的

第四节 真空电子器件厂

上海真空电子器件源于上海电灯泡制造业。民国7年,美商奇异安迪生电器公司在沪西地区购地建造厂房,民国18~20年,中国亚浦耳灯泡厂在沪东地区建造电灯泡制造厂。解放后,这些厂不断更新改造和技术引进,工程设计逐步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通过一批高技术、大型工程的设计,技术水平已接近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一、电光源

上海电光源工程设计侧重于老厂技术改造和开发引进新光源的扩建工程。1954年起,上海灯泡行业设计了从吹泡机、绕线机、封口机到灯泡装配的生产线。1958年,采用新工艺,设计制造硬制合金模具、玻壳成型机、栅极校直机、24轴芯柱机、24轴封口机、自动绕栅机等专用设备。

196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承担了上海亚明灯泡厂池炉及自动吹泡机的设计。1979年,为适应新光源的开发和生产规模的需要。由华东建筑院承担该厂电光源生产大楼的土建设计,形成了国内第一条年产500万只普通照明灯泡生产线和第一条年产10万只高压钠灯生产线。1986年,该厂又从英国引进了高压钠灯及氧化铝管技术和关键设备,组成生产线,列为上海市和轻工部“六五”(1981~1985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大部分设备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关键设备操作控制实现了电脑化,设计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设计纲领为年产第三代节能新光源高压钠灯50万只。1994年,该厂和荷兰合资成立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后,投资近3000万美元,进行一期改造工程,设计由上海电子院和荷兰AIB公司承担,设计年产环形、直管型日光灯、双曲管型、H型节能灯等国际先进的灯具1950万只。设计从飞利浦公司引进生产工艺,采用汞丸、汞齐技术,圆排车上无水银滴汞污染。灯头、灯丝连接采用压接,保证绝缘和耐火性能,提高成品率。玻管采用缩口技术,保证几何尺寸一致,降低了灯头的耗用。从封口到排气芯柱到装架,由微机同步协调、测试。质量由微机控制。

二、收讯放大管

1958年4月,利用生产灯泡的华德厂筹建上海电子管厂,设计年产电子管300万只。该厂在试制示波管过程中,制造出封接、阴极喷涂、热丝电泳等专用设备和多种工夹模具,解决了荧光粉沉淀、封接退火、阴极配方等关键工艺。为研制收讯管,又设计制造了芯柱机、封口机、排气机、玻壳成形机、接管机、绕栅机、测试台等专用设备和仪器。1960年,上海电子管厂改建工程由华东建筑院承担土建设计,建成第一条拇指型收讯放大管生产线。在设计中,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自制非标准设备,尽量利用原有建筑和设施。后又相继设计建成年产300万只收讯放大管生产线,全套阴板、栅极、阳级、热丝、消气剂、荧光粉及玻璃制品生产线,成为全国收讯放大管生产基地之一。1982年起,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讯放大管生产收缩,工程设计基本停止。

三、显像管

70年代,随着上海电视工业的崛起,工程设计有了发展。1973年,上海工业院承接上海电子管二厂显像管生产大楼的土建设计。设计年产41厘米黑白显像管10万只。设计采用单机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组成生产流水线。设计大楼的高度54米,根据统一模数制,制定了多层厂房的柱网和层高尺寸,设计采用现浇柱预制梁板和滑板、升梁施工新技术。

80年代,随着电视工业的发展,显像管工程设计日益增多。1980年4月,上海灯泡厂从日本松下电气产业株式会社,引进1条年产130万只31厘米、35厘米黑白显像管生产线。由上海工业院承担土建设计,1981年6月建成投产。

1983年,上海工业院承担设计的上海显像管玻璃厂建筑面积46687平方米,设计年产31厘米玻壳400万套。是国内最早设计的大型黑白显像管玻壳生产厂。从美国康宁玻璃公司引进技术、设备、生产工艺,拥有熔制、屏成型、锥成型、屏锥封接等4条生产线。屏成型采取大型11工位压制机,屏锥封接采用先进的电封工艺。设计获198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11月,上海仪电院承担设计的上海电子管厂13V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是上海市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内第二条彩管生产线。在设计中,由于彩管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设计的无隔断大面积洁净室面积800平方米,洁净度达1000级,温度要求25℃±1℃,相对湿度为40%±2%。车间设计采用“圆”形布置,使每个洁净室始终保持正压,满足1000级净化要求,空调系统,采用选步式顺序控制器自动控制,可根据室外气候参数自动选择工况。为提高煤气热值,设计采用加大流量和蒸汽喷扫加压,用液态空气分馏的方法来提高氧、氮蒸汽等的纯度。废水处理实现自动控制,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该设计获1989年上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

1989年,电子十院承担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设计,是上海电子仪表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设计,工程列为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占地181.2亩,建筑面积106296平方米,总投资51504.5万元。工程选定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设计年产47厘米彩色显像管100万只。由黄星元任总设计师的设计组,提出了符合国情、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节约用地、造型新颖、总体规划合理的设计方案。总装设计,首次采用多层建筑,节约用地30余亩,缩短了管线距离,工艺区划更加合理。总装厂房设计,解决了有数百公里长的30余种管线和5800米长的传送带交叉排列,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排放废水的含氟浓度低于美国和日本标准,设计首次采用国产四驱动装置作传送带系统。为满足生产工艺的特殊需要,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取超长距离设置变形缝,采用低弹环氧树脂自流平新型地面材料。工艺设备改变以往全套引进的做法,部分关键设备引进、部分关键设备合作设计、联合制造,部分关键设备由国内制造,设计获1992年机电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深潜者 于 2015-11-30 12:24:33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11-29 21:23

俺是学微机应用的电力自动化从业人员,目前致力于白炽灯及电弧灯的复原,白炽灯问题在同人701厂里已经 …

你这个技术发展怎么反过来了?弧光灯不是比白炽灯早100年吗?技术简单得多吧?


无头骑士 于 2015-11-30 14:19:52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11-30 12:24

你这个技术发展怎么反过来了?弧光灯不是比白炽灯早100年吗?技术简单得多吧? …

近现代弧光灯和现代不是一回事……

我们现在也在用弧光灯,改了个名字叫金卤灯,那玩意技术含量可高了。

汽车氙气灯,路灯,以及你所知道的需要慢慢启动慢慢亮的都是弧光灯,如投影仪等

那玩意好麻烦的


无头骑士 于 2015-11-30 14:20:32 发表了:

xq77109 发表于 2015-11-29 23:31

上电子管好,然后就可以量产电台了。话说现在有没有能力假设海底电缆啊?我觉得有线电缆也很重要。尤其是链 …

电缆还要等3年,受限于橡胶以及石油有机化工


liutom2 于 2015-11-30 16:15:10 发表了:

深潜者 发表于 2015-11-30 12:24

你这个技术发展怎么反过来了?弧光灯不是比白炽灯早100年吗?技术简单得多吧? …

是简单的多,不过弧光灯这东西会产生很大的烟,而且这烟是有毒的,所以后期只有探照灯这玩意儿才用弧光灯。狒狒们初期没这方面的用途,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狒狒们没弄明白怎么持续产生电弧,因为电极是会烧蚀掉的。


xq77109 于 2015-11-30 16:43:49 发表了:

无头骑士 发表于 2015-11-30 14:20

电缆还要等3年,受限于橡胶以及石油有机化工

有线电报比无线还慢啊!!!


深潜者 于 2015-11-30 18:21:02 发表了:

无头骑士 发表于 2015-11-30 14:19

近现代弧光灯和现代不是一回事……

我们现在也在用弧光灯,改了个名字叫金卤灯,那玩意技术含量可高了。 …

你说的现代弧光灯是高压放电灯呀!与早期的低压放电灯完全不一样。通常不都是称之为荧光灯的吗?


深潜者 于 2015-11-30 18:22:07 发表了:

liutom2 发表于 2015-11-30 16:15

是简单的多,不过弧光灯这东西会产生很大的烟,而且这烟是有毒的,所以后期只有探照灯这玩意儿才用弧光灯 …

露天使用无所谓的,以前的舞台灯光、灯塔就用过这个。

至于自动进给电极,这个貌似在19世纪上半叶就发明了!


修语轩 于 2015-11-30 20:30:44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修语轩 于 2015-11-30 20:32 编辑

        电子管估计要寒假再弄了。。。

        先贴一段时间线比较早的同人,讲的是人列计算机架构优化的。

        在“中央计算中心”成立之初,无论是财经口还是贸易口的元老都没有设计计算机架构的经验,其结果就是——将大型计算任务拆分成小型子任务的算法并不科学,各子任务计算单元之间也谈不上什么配合,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在子任务之间的调度和等待上面。财经口和贸易口的一干元老在bbs上打了数次嘴仗,还在核心期刊上灌了不少水,但是“中央计算中心”的主频始终提不上去。直到修语轩元老因为财经贸易口灌水占了太多版面,而自己的论文屡次被给大修小修甚至拒稿,自己的稿费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一怒之下写了一篇《基于FPGA寄存器传输级优化思想的人列计算机主频提高方案》,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在修语轩看来,所谓的人列计算机跟旧时空的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几乎如出一辙,所以一切拿CPU理论套用在人列计算机上的设计都是歪理邪说——程序控制的通用处理器和专用集成电路是两种相对立的架构。修语轩将人列计算机中由一个或几个人组成“计算单元”看做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里的寄存器级的元件——计算单元可以视为组合逻辑电路,存储单元可以视为寄存器和存储器,所以人列计算机的优化问题就可以比照FPGA中的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寄存器传输级)电路的优化问题来解决。

        一旦解决了思路的问题,具体技术上的问题IT口的元老都会有各自的方案,修语轩本着旧时空科研“挖坑留给别人填”的良好的发表习惯——大家都要发论文灌水嘛,你自己挖坑自己填不是抢大家饭碗么——只是简单地列了一个大纲。在论文中,修语轩首先解释了自己对人列计算机和FPGA的理解,然后简单介绍了RTL级电路优化的概念——明白的人只需要提个头就能想起来,不明白的就算是写一万字也未必能弄懂——最后重点阐述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在他看来,最初的人列计算机的设计是“全组合逻辑电路”式的计算机,这种架构天然的不科学——反正旧时空没人这么设计。他甚至惊讶于这个庞大的怪物居然可以在复杂混乱的控制信号——主要是由归化民员工,大多数是妹纸传递——的控制下运行起来。所以,修语轩首先引入了时钟和寄存器的概念。计算中心的时钟就是其字面意思——每隔一段时间,整个计算中心内部都会同时响起刺耳的电铃声。在且仅在这个时候,萌妹子们,啊不寄存器们,会从上一个计算单元(组合逻辑电路)取走计算结果,交给下一个计算单元。而这样一来,两级寄存器之间的组合逻辑电路们,必须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自己全部的计算任务,以便寄存器妹子们能够在时钟响起的时候受到正确的结果。

        这些负责计算归化民“模块”的计算能力当然是有限的,所以时钟的周期不能比最复杂、耗时最长的计算步骤——这个叫做“关键路径”——的时间短。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要么为复杂的计算分配更多的归化民——这大致相当于在这一模块内部再进行子任务的拆分,要么引入RTL级电路优化的“流水线”的概念,在“关键路径”中对称地插入寄存器。

        修语轩把人列计算机内部的数据的走向抽象为信号流图,引用了旧时空的一本教材中的内容,罗列了RTL级电路优化的方法——流水线、并行、重定时、展开与折叠和脉动阵列,最后又给出了针对人列计算机的算法设计的建议——处理任务之间松散耦合、控制流简单、数据流规则、存储不多、兼容有限精度计算、无复杂函数(或者将复杂函数展开)、减少大数乘除、重点考虑单位时间内执行指令的条数。核心期刊的编辑们删除了修语轩引用的参考文献,于是后来不明真相的人列计算机程序猿们将前者成为“修五条”,后者称为“修十条”。修语轩在附录中提到的为人列计算机编程实际上是改变人列计算机的内部硬件结构,因此可以利用Quartus II等软件,用VHDL语言直接从行为级描述,让Quartus II自动生成RTL级电路的建议也被全部删掉了。

        修语轩的论文一发表就封住了财经口和贸易口元老的嘴巴,同时引发了IT口的诸元老,尤其是FPGA设计经验丰富的各位元老的灌水热潮,以至于占领了若干期核心的几乎全部版面。在修语轩的提议下,钟利时批准成立了一个子刊,修语轩恶趣味地将其命名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公刊》。一众IT口的元老画信号流图,跑MATLAB仿真,设计RTL电路,互相引用论文猛刷引用次数,在公刊上灌得不亦乐乎,很快就拿出了人列计算机的“最优设计方案”。之后又有元老写了一篇文章,论证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最优设计方案,应该针对不同的计算任务进行不同的结构设计。于是财经口和贸易口的元老又重新加入灌水大军,甚至军方的元老开始为人列计算机设计各种稀奇古怪的阵型——据说他们用刚接受过队列训练的新兵做过“仿真”,效果还不错。


修语轩 于 2015-11-30 20:37:40 发表了:

这个是辛无最大绅士要被放出来的那个时间节点。

话说无罪桑不是在计算中心当人肉计算单元吗,萧主任和赵曼熊切夫斯基还要把这厮放出来对付程妹子。

我对大绅士大官僚和大淑女(好违和。。。)的撕逼不甚感兴趣

倒是忍不住设想了一下这个“人列计算机”的架构究竟要怎么设计。

感觉CPU那种架构效率不一定高,倒是直接针对算法搭硬件(计算员妹纸们{:3_48:})的专用集成电路架构比较合适。

遂有此文。


netmousexhxh 于 2015-11-30 21:38:35 发表了:

附议,我的分析仪器厂等光电管等的眼睛都发绿光了


深潜者 于 2015-12-18 20:20:54 发表了:

按照《半导体器件的贮存寿命》一文的说法:高可靠半导体器件在降额条件下的现场使用失效率可以小于10^-8/h,按照偶然失效期的指数分布推算,平均寿命MTTF大于一万年。据文献报导,电子元器件的贮存失效率比工作失效率还少一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单看晶体管本身的话,平均贮存寿命可以大于十万年。因此高可靠电子器件的失效主要与封装问题有关。


liutom2 于 2015-12-26 22:28:15 发表了:

今天到处乱看的时候看到我兔现存的电子管厂资料,放出来大家一块学习学习。http://bbs.mydigit.cn/read.php?tid=1497322


petrus 于 2016-1-1 09:18:48 发表了:

一个法国老头自制电子管的过程_演示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24858/


深潜者 于 2016-1-1 09:28:17 发表了:

优秀的气密封装工艺能让晶体管、芯片使用至少一百年吗?

感觉要不是为了显示器,完全可以把旧时空带来的晶体管、芯片一直用到临高上自产晶体管工业为止,不走电子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