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604717 请教,当前临高的医疗水平

北朝旧贴 | 正义克星 | 共 2544 字 | 2015-07-31 | | 编辑本页

正义克星 于 2015-7-29 22:40:03 发表了:

昨天打球把鼻梁撞歪了。到医院痛不欲生地掰正过来。手术中想到:现在临高即将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针对元老和归化民的医疗水平分别去到什么程度了?这个应该还要分是否动用管制药物。另外就是归化民培养出的蒙古大夫手术水平去到什么程度了?


Scat 于 2015-7-29 23:15:10 发表了:

可以容忍很高的死亡率,另外欢迎医闹


Sinno 于 2015-7-29 23:33:36 发表了:

管制药物基本都过期了


angel8th 于 2015-7-29 23:49:53 发表了:

医疗系统第一任务是,让元老们能活到六十岁,第二任务是,保证陆海军不因疾病严重影响战斗力,第三任务是,作为特供提供给高级归化民干部。

之所以接待普通患者,恐怕是为了练手。


knifers 于 2015-7-30 00:31:53 发表了:

由于劳改营提供的巨大帮助,新药和治疗方法被研发出来后就可以很快的通过临床验证,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但是医疗口依然经常埋怨军事口为了试验新武器的威力往往破坏了他们好多医疗材料。。


netmousexhxh 于 2015-7-30 11:23:23 发表了:

完全没有可用的旧时空药物了,化工口至多提供几种化学药物,菌种发酵工艺能生产一些药物,大头还是依赖天然草药。

治疗水平嘛,单以外科而论,恐怕最成熟的是缝合和切除,这还是托有足够的样本练手的福。

做的最好的,也是最现实的,恐怕是公共卫生,也就是“净化”。


cicsy 于 2015-7-30 11:59:23 发表了:

netmousexhxh 发表于 2015-7-30 11:23

完全没有可用的旧时空药物了,化工口至多提供几种化学药物,菌种发酵工艺能生产一些药物,大头还是依赖天然 …

你要服务几十万人不现实,对区区五百人提供足够的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奎宁、硝酸甘油、吗啡之类的完全没有问题。给少数糖尿病患者提供胰岛素都可以的,反正牛胰岛素、猪胰岛素都可以给人用。


无头骑士 于 2015-7-30 12:55:52 发表了:

netmousexhxh 发表于 2015-7-30 11:23

完全没有可用的旧时空药物了,化工口至多提供几种化学药物,菌种发酵工艺能生产一些药物,大头还是依赖天然 …

治病有些难,但是肯定可以让你不那么痛苦的死去……比如鸦片啥的


jsbhjys2 于 2015-7-30 20:01:06 发表了:

应该有五六十年代乡镇卫生院的水平


军部走狗斯诺登 于 2015-7-30 21:04:27 发表了:

knifers 发表于 2015-7-30 00:31

由于劳改营提供的巨大帮助,新药和治疗方法被研发出来后就可以很快的通过临床验证,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

临高的新药开发缺乏足够的定性、定量分析手段。目前临高最高规格的定量分析工具是葛欣馨用的千分之一克天平,定性分析……强烈要求弄一台单柱液相搞色谱分析啊!


军部走狗斯诺登 于 2015-7-30 21:16:22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军部走狗斯诺登 于 2015-7-30 21:29 编辑

jsbhjys2 发表于 2015-7-30 20:01

应该有五六十年代乡镇卫生院的水平

当时,医院总床位仅250张,手术室只有一个正规手术台和一个简易手术台,外科规模小且杂乱,手术种类单纯,主要是胃大部切除、脾切除、疝修补、阴囊积水鞘膜返转、大隐静脉曲张切断、膀胱结石摘除、胸廓成型、慢性骨髓炎搔刮等中小型手术。一周5天的手术总数尚不及中山医院一天的手术量。

外科病房是两间直通式的大房间,每个房间按36张病床,男女病人分别住一大间,但普外科、骨科、胸科和泌尿科,成人和小儿,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病人都混杂在一个大房间内,显然病人的睡眠休养环境是相当差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干扰甚至创伤也是相当严重的。

当时,外科的住院病人多数是国内战争及抗美援朝负伤后遗症的长期住院病人。手术也单一,普外科以胃、肠、脾、疝气手术为主;骨科以骨折开放复位石膏固定、慢性骨髓炎搔刮引流手术为主;胸外科以脓胸或肺结核空洞胸廓改型术为主。但是,急诊手术相当多,病人主要从周边几个贫穷县的县医院转来,诸如胃穿孔、肠梗阻、肠套叠、胆道蛔虫、阑尾炎、嵌顿疝等,病情大多已达到严重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状态;复杂外伤、多发性骨折等多已陷于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状态,处理相当困难。

当年的麻醉工作全部由实习医生或住院医师干,麻醉方法原始单一,没有麻醉机等基本设备。普鲁卡因腰麻由手术医师施行,注药后去刷手,病人交给巡回护士观察。单纯硫喷妥钠静脉麻醉由手术室护士长施行。乙醚开放点滴麻醉由低年住院医师实施,都是临时从病房召来。气管内插管“福拉格”式开放乙醚麻醉属高档麻醉方法,例数甚少,由高年住院医师实施。据护士长说,曾有二次乙醚开放点滴诱导下气管内插管,因插管屡屡未成,病人死在手术台上。

当年,医院外科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在当地的名气相当大,但我感觉外科的业务徒有虚名,特别是麻醉工作落后,技术拙劣,明显地制约着外科业务的发展,众多医生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局面。听手术室护士长说,急腹症死在手术台上的病例经常发生;仅有的3例肺叶切除术,一例因气管插管屡插不成而死在手术台上,一例在手术进行中莫名其妙地死亡了,一例在术后几小时死亡,自后再也未见开展过胸腔内手术。经了解,这三例都采用气管内插管“半开放冲气式麻醉”(已如前述),二例围术期死亡显然系剖胸后严重纵隔摆动、肺萎陷和CO2排出障碍等恶性病理生理变化所致。另外,曾一例本院的清洁工在腰麻下接受痔疮手术,术后遗留永久性截瘫并发症,长期住院后死亡。

某副部级大学终身教授、某卫生部直管医院麻醉科创始人1953年回忆……《我师从国内顶级专家就职大上海一流医院然后组织上把我调到苏北乡下一所伪装成中央直管医院的乡镇卫生院遇到一位过于诚实的手术室护士长听了太多不应该给新人讲的真相了!》。这家医院当时的医师主力是毕业时同时授予本校文凭和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的教会大学时代留用人员,完全按照北京协和医院的美制住院医师培养模式培养。然后,五百废在穿越十年内培养出的归化民断然没这水平。至于五百废自己……在没有电刀的时代做手术,打开之后,医生要迅速的往病人肚子里塞棉花、纱布,进行压迫止血。然后再用止血钳一一结扎出血点的血管,再迅速的缝合。完成止血之后,再开始做手术。这就是老电影里的手术都要插一肚子钳子的原因。这就是老新闻里为什么总有纱布遗落的原因。这个过程完全靠医生的手速,手速慢了,病人就死了。然后缝合要一针针的缝,没有吻合器、缝合器,大手术动辄七八人上阵,一缝上千针。《白色巨塔》小说里,一台胃癌手术就可以把科室大半的医生占用,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写照。五百废科班出身的医生,要想适应过去的医疗环境,估计要用一段时间。


正义克星 于 2015-7-31 10:17:05 发表了:

军部走狗斯诺登 发表于 2015-7-30 21:16

某副部级大学终身教授、某卫生部直管医院麻醉科创始人1953年回忆……《我师从国内顶级专家就职大上海一 …

看来无论是元老还是归化民,都是病不起啊。凭那帮黄绿医生蒙古大夫的手段,小病都能治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