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25-110744 贩运点海南史志网的资料吧

北朝旧贴 | 黑色雨衣 | 共 3007 字 | 2013-04-07 | | 编辑本页

黑色雨衣 于 2013-4-2 22:02:11 发表了:

http://www.hnszw.org.cn/data/news/2012/10/55740/

海南的台风灾害不如吹牛者写的那么夸张,尤其是在临高一带,明朝的记载,仅有1632年临高发生一次,也不算太过严重。http://www.hnszw.org.cn/data/news/2012/09/54343/

矿产方面,不打钛矿的主意,做点钛白粉么?硫酸法就能做,拿来造纸还可以,铬矿可是好东西啊

,还有铝,钼,钴镍,再加上大茅的锰,钨,基本合金钢需要的元素就全了


黑色雨衣 于 2013-4-2 22:55:20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黑色雨衣 于 2013-4-2 22:57 编辑

再贴点高速钢的资料

高速工具钢是一种高碳高合金工具钢,wC=0.70~1.25%,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W、Mo、Cr、V等,W、Mo、V是提高热硬性的主要元素,V可形成高硬度的碳化物,显著提高钢的硬度及耐磨性,Cr可提高淬透性。W18Cr4V、W6Mo5Cr4V2和W9Mo3Cr4V为较常用的高速钢,这三个钢号的产量占目前国内生产和使用的95 %以上。

热处理

W18Cr4V钢的最终热处理为高温淬火和多次回火。W18Cr4V钢的淬火温度高达1270~1280℃,淬火冷却后得到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体(20%~30%)。回火采用560℃三次回火,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淬火组织中较多的残余奥氏体,使其转变成马氏体;三次回火还能使马氏体中析出更多的碳化物,产生二次硬化,提高热硬性。热处理后高速钢的硬度可达63~65HRC。

高速钢属于莱氏体钢,铸态组织中有粗大鱼骨状的合金碳化物,这种碳化物硬而脆,若不消除这种碳化物的不均匀性,制成刀具后将出现早期损坏,使刀具易出现“崩刃”,故必须用反复锻打的方法将其击碎,使碳化物细化并均匀分布在基体上。W18Cr4V钢锻造后进行退火,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可见高速钢也没吹牛者想得那么难做,关键钒不打好搞,不过要是早有准备的话,穿越之前买一吨纯钒够用很多年了


海盗 于 2013-4-4 22:38:18 发表了:

钛白粉少量做点试验室级的, 掺到颜料里通过意大利画师卖给欧洲人, 应该可以赚大钱


isdily 于 2013-4-5 09:44:31 发表了:

这个县志资料大好,74年代的大灾里,提到受灾耕地有213万亩,看来海南在崇祯朝的荒地其实很多么。


黑色雨衣 于 2013-4-5 11:32:07 发表了:

isdily 发表于 2013-4-5 09:44

这个县志资料大好,74年代的大灾里,提到受灾耕地有213万亩,看来海南在崇祯朝的荒地其实很多么。

万历四十三年就有耕地383万亩,到1935年是407.7万亩,最好时期耕地611.23万亩,水田208.46万亩,旱田253.18万亩,坡地149.69万亩(这部分可以认为应全部作为林业用地),上等田单造亩产120公斤,中等田90公斤,下等田60公斤。基本可以认为是在缺乏现代投入条件下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了。http://www.hnszw.org.cn/data/news/2010/02/46795/


黑色雨衣 于 2013-4-5 11:49:06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黑色雨衣 于 2013-4-5 11:49 编辑

吹牛老大资料工作做得不细,小bug不少啊,明代海南已经有烟草和番茄了,棉花种植更多


isdily 于 2013-4-5 14:36:38 发表了:

本帖最后由 isdily 于 2013-4-5 14:38 编辑

看了这个资料,发现海南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粮食产量实在低的发指啊。

天地会投入的鸟粪石,煤矿肥,加上未来从暹罗运来的光卤石,要把海南粮食产量提高到亩产300公斤应该可以做到的吧?


isdily 于 2013-4-5 21:57:59 发表了:

isdily 发表于 2013-4-5 14:36

看了这个资料,发现海南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粮食产量实在低的发指啊。

天地会投入的鸟粪石,煤矿肥,加上 …

海南岛水稻产量.JPG(91.07 KB, 下载次数: 0)

2013-4-5 21:57 上传

海南岛水稻产量(早稻).JPG(86.75 KB, 下载次数: 0)

2013-4-5 21:57 上传

海南岛水稻产量(中稻).JPG(92.16 KB, 下载次数: 0)

2013-4-5 21:57 上传


海盗 于 2013-4-5 22:33:07 发表了:

isdily 发表于 2013-4-5 14:36

看了这个资料,发现海南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粮食产量实在低的发指啊。

天地会投入的鸟粪石,煤矿肥,加上 …

主要是水利, 海南地形崎岖, 水田少, 还会受洪涝和风暴潮影响, 旱田的产量能有100市斤就不错了.

如果有详细地图的话,大概可以做一个改良规划.

在山上拦一些小水库, 缓坡和台地改成梯田, 用小水库灌溉, 就算种豆麦玉米, 产量也会提高很多.

水田里的低洼\盐碱地干脆挖成水塘养鱼\排涝\蓄洪, 必要的时候可以修几个低于地面径流平面甚至海平面的排涝渠道, 用风车排水, 然后补充耕牛.

陡坡改种经济林\桑园\橡胶\水果\速生用材林什么的, 同时涵养水源, 山洪冲沟里打柳木栅栏, 减少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淤塞淹没高产田.

编制农业-民政计划, 严格控制人地比,让田地有至少1/3时间种豆子和紫云英,用生物固氮代替施肥.


isdily 于 2013-4-5 22:38:18 发表了:

海盗 发表于 2013-4-5 22:33

主要是水利, 海南地形崎岖, 水田少, 还会受洪涝和风暴潮影响, 旱田的产量能有100市斤就不错了.

如果有详 …

海南水田的产量也不高。但是从数据看,到5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跃升了。60年代中期又一次。


海盗 于 2013-4-5 22:44:08 发表了:

黑色雨衣 发表于 2013-4-5 11:49

吹牛老大资料工作做得不细,小bug不少啊,明代海南已经有烟草和番茄了,棉花种植更多

海南有一种本土4倍体海岛棉, 但是具体情况不清楚, 也没听说大陆广泛移栽, 历史上海南棉纺一直以木棉闻名.

中国历史上一直种旧大陆2倍体棉花(粗绒), 4倍体棉是19世纪末才引入的,不过一直是由美国商人和民族资本零星引进, 没有农技体系支持和做本土化改良, 每次品种退化都很快, 一直到解放后才真正广泛种植


海盗 于 2013-4-5 22:48:38 发表了:

isdily 发表于 2013-4-5 22:38

海南水田的产量也不高。但是从数据看,到5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跃升了。60年代中期又一次。

50年代是靠TG基层战斗堡垒带着乡亲们一起挖沟修渠, 然后子弟兵脱了裤子下田支农插秧什么的

60年代已经可以调拨化肥了, 当然主要还是靠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isdily 于 2013-4-6 12:47:22 发表了:

海盗 发表于 2013-4-5 22:48

50年代是靠TG基层战斗堡垒带着乡亲们一起挖沟修渠, 然后子弟兵脱了裤子下田支农插秧什么的

60年代已经可 …

临高开荒的阶段也可以做到统一规划水利,加大投入完成。

而化肥和土农药,现在主要是产量不足。

如果不考虑化肥和土农药,只要能做到水利投入,那么临高还是有希望达到50年代中那种粮食亩产的。

退一万步说,就算亩产还是维持这个水准,只要能将崇祯年的300多万亩和1952年那600多万亩间差额的田亩开辟出来,那么临高的粮食自给率也提高很多了。


海盗 于 2013-4-6 23:41:31 发表了:

isdily 发表于 2013-4-6 12:47

临高开荒的阶段也可以做到统一规划水利,加大投入完成。

而化肥和土农药,现在主要是产量不足。

我觉得农业组应该和企划院挖一个大比例尺的海南水文模型, 上面架上管子, 直接模拟各种降水条件下怎么修水利效果最好, 现在TG修水利门槛太低, 谁高兴拦个坝就栏个坝, 整个水文弄的一塌糊涂. 临高就应该直接把多长多宽多高以上的筑坝审批权收上去.

不用盯着化肥, 煤化肥量太少, 包括开北海道和黑龙江以后挖泥炭提炼腐殖酸也是以土壤改良为主. 主要还是得靠生物固氮, 除了种豆子之外, 临高现有的农技手段就可以培养水稻联合固氮菌种, 另外还有水生植物固氮,满江红蓝绿藻什么的, 盐水也可以.


isdily 于 2013-4-7 00:21:26 发表了:

海盗 发表于 2013-4-6 23:41

我觉得农业组应该和企划院挖一个大比例尺的海南水文模型, 上面架上管子, 直接模拟各种降水条件下怎么修水 …

其实先把海南的荒地开荒了,粗放种植都能得到很多的粮食了,等移民安顿下来,再好好经营,要搞定移民粮食真不难。


isdily 于 2013-4-7 00:22:44 发表了:

还有一点,海南原有人口,临高有必要进一步吸血抽走他们,这样农业口这边开荒种植会更快。


为国除奸我曹节 于 2013-4-7 12:05:56 发表了:

这个海南史志网大好,可惜其他省份就没有资料这么齐全的史志网大